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2023年4月28日在Netflix首播的《人选之人—造浪者》被视为是首部专门于台湾政治题材影集,聚焦总统大选幕僚团队的日常与政治攻防,首周即冲进台湾Netflix前三名,并在社群媒体引发热烈讨论。因此,本集节目邀请到在法国研究电影与政治的关联的台湾青年学者林其宏,从这部影集来看台湾当下的政治、选举文化以及正在进行中的大罢免运动。
《人选之人—造浪者》的剧情围绕在候选人背后幕僚群像生活,虽只有短短八集,但以台湾选战经验做为主创故事,选举过程中的风风雨雨,都在在映射出台湾现实社会中选举的复杂样貌。这部影集除了谈选举,也在说改变社会的决心、颠覆女性在职场受到的骚扰和歧视、化解家庭和工作的不平衡与偏见、打破家庭性别上的刻板印象,令人动容进而反思。
剧中的“造浪者”指的并非仅是单纯的选举操控者,还是那些能够塑造民意、制造话题、操控舆论的人物。剧情不仅涉及选举策略,也深入探讨了台湾选举中的各种操作手段,如媒体战、形象塑造、公共关系以及背后的政治算计。
《人选之人—造浪者》在台湾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一个最具冲击力的部分是该剧对媒体的深刻探讨。在台湾,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政治人物往往依赖媒体塑造自己的形象或进行攻击对手的操作。剧中描述的媒体与政治人物之间的关系,其实正是对当前台湾媒体操作与政治交织现象的一种隐喻。该剧让观众反思,是否在某些情况下,媒体已经不仅仅是报导事实,而成为了操控民意的工具。
虽然剧情聚焦于台湾的政治,但它也反映了台湾政治环境的多元性与现实挑战。在台湾,政党间的角力不仅是思想的对抗,还涉及到利益的分配、权力的争夺,以及每次选举背后的阴谋与策略。
在本次中华世界中,我们邀请到在法国研究电影与政治的关联的台湾青年学者林其宏,从这部影集来看台湾当下的政治、选举文化以及正在进行中的大罢免运动。
网络媒体与政治文化的转变
法广:回头来看,2023年播出的《人选之人》,你觉得是台湾的选举特殊文化造就了这样的影集,还是这部影集对台湾政治选举带来了新的启发?台湾的选举文化是否越来越戏剧化?
林其宏:其实我意识到台湾选举文化开始改变是在2013-2014年那个时期,当黄国昌和柯文哲等人开始利用新媒体讲述自己的故事,而不是通过传统电视台辩论。当他们选择社群媒体作为沟通渠道时,台湾的政治文化就开始转变了。
但没人预料到会走到如此极端。经常有人用"网红化"来批评某些官员只会拍影片而不做实事,但可能没想到为了选票,政治人物不得不向这种趋势妥协。
《人选之人》确实捕捉到了这些变化。编剧和导演进行了长久的田野调查,将这些变化写入剧本。有趣的是,政治敏锐度较低的政治人物在看完这个影集后也可能受到影响,开始学习剧中技巧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政客网红化与网红政客化
法广:对于台湾政治人物网红化或网红人物政治化,你有什么看法?
林其宏:我一直认为,无论是哪个平台,其主要功能都是一个沟通管道。有很多评论认为政治人物网红化不利于观点的深化,但也有网红走相反路线,放弃快速的短视频文化,选择做三四十分钟甚至更长的内容来深入讲述故事。
我认为这有其两面性,不是纯然负面的事物。平台本身是工具,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如何理解它。
如今媒体素养比任何时候都重要,但这需要长时间培养。即使到今天,我也不能保证自己永远站在正确的一方,有时也会误判或误信。
在当今的媒体环境下,最令我担忧的是我们越来越难以倾听自己不喜欢的声音,不仅是看到对方的表达,还包括努力听完他们的完整论述。当我们情绪激动时,判断往往会失真。
政治人物与网络声量
法广:其实,政治人物网红化或网红人物参与政治潮流,都是为了博取声量和舆论影响力。国际上最明显的及最会玩的人物,大概就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来谈到台湾大罢免运动,现在已进入第二阶段,你对这次大罢免运动的关注点是什么?
林其宏:我无法预测最终走向,但结合《人选之人》,我最初关注的是年初各种团体酝酿大罢免时的网络动员状况。许多粉丝专页和社群媒体尝试复制网络串联过程,制作了各种内容。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农历新年期间,有粉丝专页以《后宫甄嬛传》为题材,搜集剧中出现"罢之"或"罢了"等字句的片段,然后制作出迷因附上各种罢免资讯,希望借由大家对《甄嬛传》的喜爱来增加对大罢免活动的关注。
但我并未看到明确的效果数据,无法完全评估其实际成效。由于正好在准备《人选之人》相关分析,我当时最注意的是网络动员状况。
罢免运动中的网络动员
法广:你认为绿营的动员更成功,还是蓝营的表述比较有说服力?
林其宏:并非一直都是绿营成功。有民间罢团会写很长的论述,说明为什么要罢免。但对许多网民来说,这些内容可能过于冗长。
这不是说长篇论述没有存在必要,它确实重要。但考虑到网民的阅读习惯,很多人可能没有耐心全部看完,只看前面一段就开始自行解读,导致理解偏向不同方向。因此初期效果有待商榷。
随着时间推移,加上许多不同事件出现,包括蓝营立委频频失言和一些争议行动,人们通常会选择最糟糕的画面来攻击对手。这些因素加上前期积累的论述,开始逐渐动摇民意。再加上时间的紧迫性,促使大家必须快速做决定。
双方攻防并非始终保持一方优势,但相较于绿营,蓝银阵营有一个先天劣势:一旦罢免气势被动员起来,他们只能被动承受。
这时被罢免者需要反思: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不满?从声量角度考虑——选票是声量,注意力是声量,动力也是声量——你必须思考为何有这么多声量在反对你。是否应该改变你的论述、做法和在国会的行动?
确实,《人选之人—造浪者》对台湾大罢免运动提供了深刻的启示,特别是在媒体操作、选举策略、政治人物形象塑造和选民情感管理方面。它让观众看到,选举及罢免并不仅仅是政策和承诺的问题,还是形象管理、媒体操作和权力斗争的综合体。随着台湾政治环境的发展,这些剧中的启示将继续影响人们对政治人物的选择与信任。
3
33 ratings
2023年4月28日在Netflix首播的《人选之人—造浪者》被视为是首部专门于台湾政治题材影集,聚焦总统大选幕僚团队的日常与政治攻防,首周即冲进台湾Netflix前三名,并在社群媒体引发热烈讨论。因此,本集节目邀请到在法国研究电影与政治的关联的台湾青年学者林其宏,从这部影集来看台湾当下的政治、选举文化以及正在进行中的大罢免运动。
《人选之人—造浪者》的剧情围绕在候选人背后幕僚群像生活,虽只有短短八集,但以台湾选战经验做为主创故事,选举过程中的风风雨雨,都在在映射出台湾现实社会中选举的复杂样貌。这部影集除了谈选举,也在说改变社会的决心、颠覆女性在职场受到的骚扰和歧视、化解家庭和工作的不平衡与偏见、打破家庭性别上的刻板印象,令人动容进而反思。
剧中的“造浪者”指的并非仅是单纯的选举操控者,还是那些能够塑造民意、制造话题、操控舆论的人物。剧情不仅涉及选举策略,也深入探讨了台湾选举中的各种操作手段,如媒体战、形象塑造、公共关系以及背后的政治算计。
《人选之人—造浪者》在台湾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一个最具冲击力的部分是该剧对媒体的深刻探讨。在台湾,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政治人物往往依赖媒体塑造自己的形象或进行攻击对手的操作。剧中描述的媒体与政治人物之间的关系,其实正是对当前台湾媒体操作与政治交织现象的一种隐喻。该剧让观众反思,是否在某些情况下,媒体已经不仅仅是报导事实,而成为了操控民意的工具。
虽然剧情聚焦于台湾的政治,但它也反映了台湾政治环境的多元性与现实挑战。在台湾,政党间的角力不仅是思想的对抗,还涉及到利益的分配、权力的争夺,以及每次选举背后的阴谋与策略。
在本次中华世界中,我们邀请到在法国研究电影与政治的关联的台湾青年学者林其宏,从这部影集来看台湾当下的政治、选举文化以及正在进行中的大罢免运动。
网络媒体与政治文化的转变
法广:回头来看,2023年播出的《人选之人》,你觉得是台湾的选举特殊文化造就了这样的影集,还是这部影集对台湾政治选举带来了新的启发?台湾的选举文化是否越来越戏剧化?
林其宏:其实我意识到台湾选举文化开始改变是在2013-2014年那个时期,当黄国昌和柯文哲等人开始利用新媒体讲述自己的故事,而不是通过传统电视台辩论。当他们选择社群媒体作为沟通渠道时,台湾的政治文化就开始转变了。
但没人预料到会走到如此极端。经常有人用"网红化"来批评某些官员只会拍影片而不做实事,但可能没想到为了选票,政治人物不得不向这种趋势妥协。
《人选之人》确实捕捉到了这些变化。编剧和导演进行了长久的田野调查,将这些变化写入剧本。有趣的是,政治敏锐度较低的政治人物在看完这个影集后也可能受到影响,开始学习剧中技巧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政客网红化与网红政客化
法广:对于台湾政治人物网红化或网红人物政治化,你有什么看法?
林其宏:我一直认为,无论是哪个平台,其主要功能都是一个沟通管道。有很多评论认为政治人物网红化不利于观点的深化,但也有网红走相反路线,放弃快速的短视频文化,选择做三四十分钟甚至更长的内容来深入讲述故事。
我认为这有其两面性,不是纯然负面的事物。平台本身是工具,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如何理解它。
如今媒体素养比任何时候都重要,但这需要长时间培养。即使到今天,我也不能保证自己永远站在正确的一方,有时也会误判或误信。
在当今的媒体环境下,最令我担忧的是我们越来越难以倾听自己不喜欢的声音,不仅是看到对方的表达,还包括努力听完他们的完整论述。当我们情绪激动时,判断往往会失真。
政治人物与网络声量
法广:其实,政治人物网红化或网红人物参与政治潮流,都是为了博取声量和舆论影响力。国际上最明显的及最会玩的人物,大概就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来谈到台湾大罢免运动,现在已进入第二阶段,你对这次大罢免运动的关注点是什么?
林其宏:我无法预测最终走向,但结合《人选之人》,我最初关注的是年初各种团体酝酿大罢免时的网络动员状况。许多粉丝专页和社群媒体尝试复制网络串联过程,制作了各种内容。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农历新年期间,有粉丝专页以《后宫甄嬛传》为题材,搜集剧中出现"罢之"或"罢了"等字句的片段,然后制作出迷因附上各种罢免资讯,希望借由大家对《甄嬛传》的喜爱来增加对大罢免活动的关注。
但我并未看到明确的效果数据,无法完全评估其实际成效。由于正好在准备《人选之人》相关分析,我当时最注意的是网络动员状况。
罢免运动中的网络动员
法广:你认为绿营的动员更成功,还是蓝营的表述比较有说服力?
林其宏:并非一直都是绿营成功。有民间罢团会写很长的论述,说明为什么要罢免。但对许多网民来说,这些内容可能过于冗长。
这不是说长篇论述没有存在必要,它确实重要。但考虑到网民的阅读习惯,很多人可能没有耐心全部看完,只看前面一段就开始自行解读,导致理解偏向不同方向。因此初期效果有待商榷。
随着时间推移,加上许多不同事件出现,包括蓝营立委频频失言和一些争议行动,人们通常会选择最糟糕的画面来攻击对手。这些因素加上前期积累的论述,开始逐渐动摇民意。再加上时间的紧迫性,促使大家必须快速做决定。
双方攻防并非始终保持一方优势,但相较于绿营,蓝银阵营有一个先天劣势:一旦罢免气势被动员起来,他们只能被动承受。
这时被罢免者需要反思: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不满?从声量角度考虑——选票是声量,注意力是声量,动力也是声量——你必须思考为何有这么多声量在反对你。是否应该改变你的论述、做法和在国会的行动?
确实,《人选之人—造浪者》对台湾大罢免运动提供了深刻的启示,特别是在媒体操作、选举策略、政治人物形象塑造和选民情感管理方面。它让观众看到,选举及罢免并不仅仅是政策和承诺的问题,还是形象管理、媒体操作和权力斗争的综合体。随着台湾政治环境的发展,这些剧中的启示将继续影响人们对政治人物的选择与信任。
2 Listeners
18 Listeners
5 Listeners
13 Listeners
2 Listeners
6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6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