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我們的故事,就是我們的方向》
最近生活周遭許多人創業…尤其都是年過半百之後創業!!今天的節目,我想為「正在創業的你們」說說話。
有時候我會想啊,如果我們的生命是一場對話,那麼,我們正以什麼方式,跟世界說話? 而這個世界,又是怎麼記住我們的模樣?
當我們決定成為個人創作者、或是開始創業,我們選擇的,其實不只是一份職業,而是決定一種要過的生活方式 ,是一種在這樣的生活裡,那個自己喜歡的樣子」的決心。
我知道訪間許多成功學系列,有人會說:「個人品牌,就是市場定位。」
只是。 現在ai每個人都可以有九十分的品牌行銷
所以我認為,所謂的個人品牌應該是:我們如何詮釋自己的生命故事。
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我們的經歷、我們做過的選擇、我們所重視的價值觀,這些經由歲月的堆疊累積成現在的我們,而這才是真正我們生命裡真正豐盛的資本而這些,沒有人能複製。
所以當我們在中年的時候走上創業這條路上,如果 ,迷惘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不是問「這樣做對不對」,而是「我還記得自己想去哪裡嗎?」
心理學裡有一個,叫做「敘事認同」的概念,意思是說,我們怎麼去理解自己的過去,影響著我們現在如何看自己,如何定義自己,而這個定義正在指引我們走向哪個方向。
今天的節目,我們來做個小小的練習,準備好紙筆,或打開手機備忘錄,我們要來看看是什麼事情讓我們發光?什麼情境讓我們做出真實又正確的選擇? 而我們內心最想守護的,又是什麼?
我們如何服務,也正在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走上這條創業的路,我們應該要問自己:我們販售的是什麼?是服務是技能;是解方還是專業;甚至有人會說是個人風格。
然而 ,中年創業的我們真的是在販售什麼東西?還是我們在找尋在建立一種能夠互相滋養的人際關係。一種能活出生命樣貌的生活方式每一次我們出現在客戶面前、每一封回信、每一場對話,都不只是傳遞商品的資訊而已,而是在回應一個更深的問題: 「我們願意用怎樣的自己,去與這個世界產生連結?」
來到我們眼前的不只是客戶,案主或任何其他「對象」名稱, 他們是跟我們一樣,有困惑、有渴望、有故事、有生命的人。而他找上我們,與我們相遇,最基本的互動形式,就是看見彼此不是嗎?它不是交易,而是一種彼此生命的照見。裡頭有著人類學家口中所說的交換以及禮物,而這個過程都在定義我們是誰,我們可以是誰?
而這就是我想說的:服務,其實是關於我們與世界的關係建立。
所以,每一個前來與我們相遇的人,我們服務時思考的點就會是:我們想要在合作中創造什麼樣的互動?我們想要被怎麼對待,怎麼對待別人?我們想要成為怎樣的人,我們就會從做出適切的服務開始。
我們如何對待人,也就如何定義我們自己。而我們服務方式,正在幫我們建造我們想要的生活環境。服務是一面鏡子。中年走上創業這條路,是非常珍貴的,會讓我們變得更真實。 這條路會把我們的盲點、界線、價值觀都照得一清二楚。 清楚地照見我們社會化的程度 ,以及我們的上半生失去了多少,中年走上創業這條路,我們一定要以本來面目接住自己,也珍惜接住彼此的機會。
記得:服務,其實是關於我們與世界的關係建立。
「自由,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選擇為什麼而努力」
自由,是不是我們當初決定成為個人工作者、開始創業時,最渴望的東西?很多人嚮往成為個人工作者,覺得這樣可以自由安排時間、不受限制。但事實是,一開始我們的自由其實比上班族還少。因為我們剛起步,不敢拒絕所有的邀請,甚至得做很多不那麼喜歡的事,只為了維持要有收入。
自由應該要包括:一種很深的自主: 當我們說「我不要」,不是因為我們懶惰; 當我們說「我要」,也不是因為別人期待。而是我們清楚知道,我們在守護什麼、成就什麼。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我們不是在逃離什麼,而是選擇走向什麼。」
當我們記得「為什麼出發」,我們會更有勇氣說「不」。
但千萬別忘記,若只是要有收入,我們只要回去找一個叫做業務、企劃或研發的身份,去扮演這個身份該執行的職能,就能維持有收入。我們之所以要走上這一條路,當初就不是為了維持收入,為的是當初在我們心裡想要的、渴望的東西。更重要的是當初的我們沒選那條路,對吧?
還記得當初我們為什麼要創業,為什麼想當個人創作者嗎? 當初的我們是有做出選擇的。眼前所經歷的這一個過程,就只會是階段性的。因為,這個階段就是為了讓我們確認——我們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我們的界線在哪裡?我們最珍惜的價值是什麼?最重要的是,確認走上這一條成為自己的道路。
我們會開始懂得篩選案子、設下界線、選擇合作對象。我們會開始把「時間」與「情緒」當作寶貴資源, 不再只是換錢,而是換你相信的生活方式。
創業讓我們慢慢學會「負責任的自由」。這條路的辛苦,是我們正在了解自己生命的節奏。但每一次我們做出忠於自己的選擇,自由就會多一點。
無論你現在在哪一個階段,請記得:自由,不是到達哪裡?自由是一種持續對自己誠實的能力。每一次誠實地做出選擇,自由就再多一些,走著走著,你會看見一個你真正喜歡的自己。
好好看看自己的故事
當我們在這條路上感到迷惘,或者開始懷疑自己的時候,問題往往不只是「這樣做對不對?」,而是我們又開始不確定自己想往哪裡走,自己為什麼要上路?心理學裡有一個概念叫「敘事認同(Narrative Identity)」,意思是:我們如何理解自己的過去,會決定我們如何定義自己,進而影響著未來的方向。
❤現在,我們可以試著做一個小練習:
✏️ 真正花時間動筆,寫下幾個對你人生影響最深的事件
• 生命中,讓你真正成長的時刻是什麼?
• 你曾經做過什麼選擇,讓你感覺過「這才是真正的我」?
• 有沒有哪一次感到低潮,是你自己跨越走出來的?
當我們回顧這些經歷,就能夠發現某些一貫的價值觀、大腦迴路、行動模式,甚至是我們內心真正想守護的東西。這三道題所寫下的答案,能幫你記憶起是什麼動力讓你成長,什麼環境能讓你選擇做真正的自己,又是憑藉什麼特質讓你穿越低潮。這三個答案能為你導航,也是能真正陪你一路過關的獨門秘技---你的天賦。
走著走著,我們活成了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親愛的,今天這一集節目是想告訴你——我們正在走的這條路,是一條會讓我們慢慢成為自己的路。這對人生下半場的自己是何等重要。很多人以為創業是關於成就,關於自由,關於「打造一個品牌」,但只有我們自己知道:創業,其實是一場「不斷與自己相遇」的旅程。
在這條路上,我們會經歷什麼?從一開始的摸索、害怕被看見、擔心不被認可,到後來一次又一次的選擇、拒絕、設限、重新定義。我們不是一開始就知道怎麼走,也不是一開始就有能力撐住這一切。
是我們一邊懷疑自己,一邊嘗試; 一邊跌倒,一邊摸索; 一邊失望,一邊回頭提醒自己:「沒關係,我不是要變成誰,我們只是想好好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走著走著,我們發現:我們再也不會為了討好別人,把價格壓到讓自己焦慮; 我們不再隨便說「好」,然後心裡默默後悔; 我們開始懂得照顧自己的情緒、保護自己的時間、尊重自己的界線。而這些看似小小的改變,其實都是讓靈魂越來越開心不是嗎。
你知道嗎?我們從來都不是為了「變得很厲害」才創業, 我們是為了回到那個內在渴望已久的「自己」—我們想要有自己的一個節奏,那是生命之流; 這段路,真的不容易。我們會懷疑自己的定位,會擔心帳戶的餘額,會失眠、會羨慕別人、會想逃。
但我們也會在某個黃昏,接到一通客戶的感謝電話; 會在一段合作後,收到「因為你,我走出來了」的訊息; 會在某一個早晨,發現自己終於不用鬧鐘也能準時醒來,迎接的是自己本來應該的人生。這就是創業的靈魂:不是成為誰眼中的成功者,而是回到自己心中的那個理想生活者。
這過程。我們會誠實面對自己的恐懼、慾望、渴望、界線。 我們會更清楚知道:我想要什麼,也更知道什麼不適合我。我們會學會放下比較,開始尊重自己的步調。 我們會從「做很多事」,轉變成「做好我們相信的每一件事」。
是不是,我們發現了
我們的人格特質,就是品牌;
我們的價值觀,就是市場定位;
我們對世界的態度,就是定義我們是怎樣的一個。
我們終於明白,創業不是一場「打造形象」的旅程,而是一場「還原真實」的過程。
因為我們這樣的人,這個世界才會多一些真實、多一些溫柔、多一些有力量的選擇。
走著走著,我們終將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願你從今以後的每一步, 都是真心選擇、自由堆疊、信任前行。我們都值得美好這一切。
阿光說:只要,還有星光,走過的路會帶領我們,成為那個喜歡的自己。
《美的哲學沉思哲學》
04/26(六)20:00 寶島聯播 FM98.5
04/27(日)21:00 大千廣播 FM99.1
Podcast:
Apple https://reurl.cc/1ZVW2D
Spotify https://reurl.cc/anYDn7
5
33 ratings
《我們的故事,就是我們的方向》
最近生活周遭許多人創業…尤其都是年過半百之後創業!!今天的節目,我想為「正在創業的你們」說說話。
有時候我會想啊,如果我們的生命是一場對話,那麼,我們正以什麼方式,跟世界說話? 而這個世界,又是怎麼記住我們的模樣?
當我們決定成為個人創作者、或是開始創業,我們選擇的,其實不只是一份職業,而是決定一種要過的生活方式 ,是一種在這樣的生活裡,那個自己喜歡的樣子」的決心。
我知道訪間許多成功學系列,有人會說:「個人品牌,就是市場定位。」
只是。 現在ai每個人都可以有九十分的品牌行銷
所以我認為,所謂的個人品牌應該是:我們如何詮釋自己的生命故事。
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我們的經歷、我們做過的選擇、我們所重視的價值觀,這些經由歲月的堆疊累積成現在的我們,而這才是真正我們生命裡真正豐盛的資本而這些,沒有人能複製。
所以當我們在中年的時候走上創業這條路上,如果 ,迷惘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不是問「這樣做對不對」,而是「我還記得自己想去哪裡嗎?」
心理學裡有一個,叫做「敘事認同」的概念,意思是說,我們怎麼去理解自己的過去,影響著我們現在如何看自己,如何定義自己,而這個定義正在指引我們走向哪個方向。
今天的節目,我們來做個小小的練習,準備好紙筆,或打開手機備忘錄,我們要來看看是什麼事情讓我們發光?什麼情境讓我們做出真實又正確的選擇? 而我們內心最想守護的,又是什麼?
我們如何服務,也正在決定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走上這條創業的路,我們應該要問自己:我們販售的是什麼?是服務是技能;是解方還是專業;甚至有人會說是個人風格。
然而 ,中年創業的我們真的是在販售什麼東西?還是我們在找尋在建立一種能夠互相滋養的人際關係。一種能活出生命樣貌的生活方式每一次我們出現在客戶面前、每一封回信、每一場對話,都不只是傳遞商品的資訊而已,而是在回應一個更深的問題: 「我們願意用怎樣的自己,去與這個世界產生連結?」
來到我們眼前的不只是客戶,案主或任何其他「對象」名稱, 他們是跟我們一樣,有困惑、有渴望、有故事、有生命的人。而他找上我們,與我們相遇,最基本的互動形式,就是看見彼此不是嗎?它不是交易,而是一種彼此生命的照見。裡頭有著人類學家口中所說的交換以及禮物,而這個過程都在定義我們是誰,我們可以是誰?
而這就是我想說的:服務,其實是關於我們與世界的關係建立。
所以,每一個前來與我們相遇的人,我們服務時思考的點就會是:我們想要在合作中創造什麼樣的互動?我們想要被怎麼對待,怎麼對待別人?我們想要成為怎樣的人,我們就會從做出適切的服務開始。
我們如何對待人,也就如何定義我們自己。而我們服務方式,正在幫我們建造我們想要的生活環境。服務是一面鏡子。中年走上創業這條路,是非常珍貴的,會讓我們變得更真實。 這條路會把我們的盲點、界線、價值觀都照得一清二楚。 清楚地照見我們社會化的程度 ,以及我們的上半生失去了多少,中年走上創業這條路,我們一定要以本來面目接住自己,也珍惜接住彼此的機會。
記得:服務,其實是關於我們與世界的關係建立。
「自由,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選擇為什麼而努力」
自由,是不是我們當初決定成為個人工作者、開始創業時,最渴望的東西?很多人嚮往成為個人工作者,覺得這樣可以自由安排時間、不受限制。但事實是,一開始我們的自由其實比上班族還少。因為我們剛起步,不敢拒絕所有的邀請,甚至得做很多不那麼喜歡的事,只為了維持要有收入。
自由應該要包括:一種很深的自主: 當我們說「我不要」,不是因為我們懶惰; 當我們說「我要」,也不是因為別人期待。而是我們清楚知道,我們在守護什麼、成就什麼。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我們不是在逃離什麼,而是選擇走向什麼。」
當我們記得「為什麼出發」,我們會更有勇氣說「不」。
但千萬別忘記,若只是要有收入,我們只要回去找一個叫做業務、企劃或研發的身份,去扮演這個身份該執行的職能,就能維持有收入。我們之所以要走上這一條路,當初就不是為了維持收入,為的是當初在我們心裡想要的、渴望的東西。更重要的是當初的我們沒選那條路,對吧?
還記得當初我們為什麼要創業,為什麼想當個人創作者嗎? 當初的我們是有做出選擇的。眼前所經歷的這一個過程,就只會是階段性的。因為,這個階段就是為了讓我們確認——我們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我們的界線在哪裡?我們最珍惜的價值是什麼?最重要的是,確認走上這一條成為自己的道路。
我們會開始懂得篩選案子、設下界線、選擇合作對象。我們會開始把「時間」與「情緒」當作寶貴資源, 不再只是換錢,而是換你相信的生活方式。
創業讓我們慢慢學會「負責任的自由」。這條路的辛苦,是我們正在了解自己生命的節奏。但每一次我們做出忠於自己的選擇,自由就會多一點。
無論你現在在哪一個階段,請記得:自由,不是到達哪裡?自由是一種持續對自己誠實的能力。每一次誠實地做出選擇,自由就再多一些,走著走著,你會看見一個你真正喜歡的自己。
好好看看自己的故事
當我們在這條路上感到迷惘,或者開始懷疑自己的時候,問題往往不只是「這樣做對不對?」,而是我們又開始不確定自己想往哪裡走,自己為什麼要上路?心理學裡有一個概念叫「敘事認同(Narrative Identity)」,意思是:我們如何理解自己的過去,會決定我們如何定義自己,進而影響著未來的方向。
❤現在,我們可以試著做一個小練習:
✏️ 真正花時間動筆,寫下幾個對你人生影響最深的事件
• 生命中,讓你真正成長的時刻是什麼?
• 你曾經做過什麼選擇,讓你感覺過「這才是真正的我」?
• 有沒有哪一次感到低潮,是你自己跨越走出來的?
當我們回顧這些經歷,就能夠發現某些一貫的價值觀、大腦迴路、行動模式,甚至是我們內心真正想守護的東西。這三道題所寫下的答案,能幫你記憶起是什麼動力讓你成長,什麼環境能讓你選擇做真正的自己,又是憑藉什麼特質讓你穿越低潮。這三個答案能為你導航,也是能真正陪你一路過關的獨門秘技---你的天賦。
走著走著,我們活成了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親愛的,今天這一集節目是想告訴你——我們正在走的這條路,是一條會讓我們慢慢成為自己的路。這對人生下半場的自己是何等重要。很多人以為創業是關於成就,關於自由,關於「打造一個品牌」,但只有我們自己知道:創業,其實是一場「不斷與自己相遇」的旅程。
在這條路上,我們會經歷什麼?從一開始的摸索、害怕被看見、擔心不被認可,到後來一次又一次的選擇、拒絕、設限、重新定義。我們不是一開始就知道怎麼走,也不是一開始就有能力撐住這一切。
是我們一邊懷疑自己,一邊嘗試; 一邊跌倒,一邊摸索; 一邊失望,一邊回頭提醒自己:「沒關係,我不是要變成誰,我們只是想好好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走著走著,我們發現:我們再也不會為了討好別人,把價格壓到讓自己焦慮; 我們不再隨便說「好」,然後心裡默默後悔; 我們開始懂得照顧自己的情緒、保護自己的時間、尊重自己的界線。而這些看似小小的改變,其實都是讓靈魂越來越開心不是嗎。
你知道嗎?我們從來都不是為了「變得很厲害」才創業, 我們是為了回到那個內在渴望已久的「自己」—我們想要有自己的一個節奏,那是生命之流; 這段路,真的不容易。我們會懷疑自己的定位,會擔心帳戶的餘額,會失眠、會羨慕別人、會想逃。
但我們也會在某個黃昏,接到一通客戶的感謝電話; 會在一段合作後,收到「因為你,我走出來了」的訊息; 會在某一個早晨,發現自己終於不用鬧鐘也能準時醒來,迎接的是自己本來應該的人生。這就是創業的靈魂:不是成為誰眼中的成功者,而是回到自己心中的那個理想生活者。
這過程。我們會誠實面對自己的恐懼、慾望、渴望、界線。 我們會更清楚知道:我想要什麼,也更知道什麼不適合我。我們會學會放下比較,開始尊重自己的步調。 我們會從「做很多事」,轉變成「做好我們相信的每一件事」。
是不是,我們發現了
我們的人格特質,就是品牌;
我們的價值觀,就是市場定位;
我們對世界的態度,就是定義我們是怎樣的一個。
我們終於明白,創業不是一場「打造形象」的旅程,而是一場「還原真實」的過程。
因為我們這樣的人,這個世界才會多一些真實、多一些溫柔、多一些有力量的選擇。
走著走著,我們終將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願你從今以後的每一步, 都是真心選擇、自由堆疊、信任前行。我們都值得美好這一切。
阿光說:只要,還有星光,走過的路會帶領我們,成為那個喜歡的自己。
《美的哲學沉思哲學》
04/26(六)20:00 寶島聯播 FM98.5
04/27(日)21:00 大千廣播 FM99.1
Podcast:
Apple https://reurl.cc/1ZVW2D
Spotify https://reurl.cc/anYDn7
150 Listeners
17 Listeners
304 Listeners
40 Listeners
11 Listeners
335 Listeners
67 Listeners
97 Listeners
69 Listeners
114 Listeners
9 Listeners
10 Listeners
35 Listeners
24 Listeners
0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