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从宏观、微观双重角度,全景式再现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起因、背景、过程与结局;破除有关朝鲜战争的种种迷思与误解,还原真实的战争场景; 多维度、多视角展示朝鲜战场英雄故事、决策过程、中美双方后勤对比……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 让历史昭示未来,启迪人们珍惜当下生活,宏观审视未来。... more
FAQs about 抗美援朝战记|揭秘战争背后的细节真相:How many episodes does 抗美援朝战记|揭秘战争背后的细节真相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147 episodes available.
August 05, 2022034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2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是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为打破美国政府“先停火,后谈判”,争取喘息时间,卷土重来的阴谋,突破“三八线”,对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南朝鲜军进行的进攻战役。为达成战役的突然性,志愿军各部队从180公里外向作战地区隐蔽开进,主力在战役发起前一周开始秘密占领进攻出发阵地。同时,将战役发起时间选在1950年12月31日晚。12月31日17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全线发起进攻。志愿军右纵队在人民军第1军团配合下,迅速突破南朝鲜军的防御阵地。这是中国炮兵在朝鲜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火力最强的一次炮击。尽管火力准备时间只有二十分钟,但这已经是他们竭尽所能的表演。在大地的震颤中,密密麻麻的志愿军官兵蜷缩在大雪中、静静的等待着。一位志愿军老兵回忆道,“一个战士,九尺白布,因为我们每人的口袋里面缝着一个白布条,白布条上写着战士的姓名、籍贯、年龄、单位、血型,防止牺牲以后,方便知道你的基本信息。我们心里在想:白布条一贴上,我们的命就交给国家了,随时准备着献身。”“汉江南岸建有铁丝网,敌人又抓了些民工往江堤上泼了些水,冰冻以后有将近一尺高。敌人认为他们的堡垒非常坚固,志愿军怎么也突不破。我们这边用几十门大炮对准碉堡,一共有四十个碉堡,每一门大炮对准一个碉堡,很快就把碉堡摧毁了。”“我们的炮兵阵地不过江——留在江北,我们是要过江的——要接近敌人、提供炮击坐标。我们是跟着三十九军过江的。过江的时候,每个人发了半小茶缸白酒,都得喝、不喝不行,一人喝两口,剩下的往腿上抹点酒。我记得很清楚。” 负责排雷的士兵手持一丈多长的木杆,提前二十分钟出发。他们冒着对岸暴雨一样射来的子弹,不顾一切的冲向布满地雷的开阔地。他们只有二十分钟,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活不过这二十分钟。在步兵冲击的信号弹腾空而起的同时,士兵们就已经跳进了临津江,彻骨的冰冷让他们透不过气来,溅到头发上的江水瞬间就凝结成了明珠。一位志愿军老兵回忆道,“江面的冰当时已经有一米多厚,连坦克都能开过去、炮车都能开过去,就像在平地上一样。但敌人封锁江面的炮弹往冰面上一打,就会炸出冰窟窿,江面的冰裂开了,水往上冒,冒一会水就冻住了,像坟堆一样——好多坟堆,我们只能绕着坟堆跑。身上只穿棉衣,不准穿棉裤——棉裤都要脱下来。零下三十多度的气温,人能受得了吗?!棉裤脱下来以后,绑到脖子上,像马拉着套那样,这是为了防止炮弹打到冰面上,打个窟窿以后江水冒出来,如果水溅到裤子,棉裤一冻住以后人就不能跑了,这是接受二次战役中被冻着腿的经验,说:过江时穿着短裤跑,一停下就冻死了,过了江以后赶快穿上棉裤。”没能冲过火线的士兵,躺在野地上奄奄一息的喘着粗气,血水缓缓的把雪染成了红色。当一九五一年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每一秒都有士兵死去。...more4minPlay
August 04, 2022032“人海战术”在刚刚结束的第二次战役中,联军几乎没有一次顽强的坚守作战。实际上,绝大多数的人员和装备损失都出现在盲目的突围过程中。在这种精妙的战术指导下,顽强勇敢、不惧牺牲、恪守纪律的志愿军官兵,毫无疑问是当时最优秀的轻步兵部队。但中国人的进攻势头确实是在逐渐放缓,李奇微觉得对手好像已经在自己眼前露出了破绽。可是留给他去寻找这些破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李奇微不知道自己下一手会摸到什么牌,当他忧心忡忡的举起望远镜向北眺望时,肯定看不到层层叠叠的中国士兵,已经冒着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开始悄悄的向冲击阵地进发。就在李奇微前往汉城就职的当天,也就是1950年的最后一天,志愿军突然在冰天雪地里发动第三次战役,一夜之间突破临津江防线。为了重振美军的士气,李奇微给军官们下达了严酷的命令:「所有军官必须和先头营在一起,枪炮声大作的地方,才是你们必须去的地方!」和时常叼着雪茄的麦克阿瑟不同,李奇微无论走到哪里,他的军用夹克上总是别着两颗甜瓜式手榴弹。尽管这只是做秀,但士兵们还是能感觉到,这位新来的长官是来战斗的,而不是只会巡查调研的官老爷。在从东京飞往半岛的途中,李奇微从空中清楚的看到了朝鲜的复杂地形。这让他意识到,这里是轻步兵的理想战场,但对于机械化部队来讲,「这将是个悲惨的地方」。官兵们急需重拾信心,因此李奇微的口中从来不说撤退,在各个场合都在大讲进攻和胜利。这不仅仅是心理上的威慑,也因为在他看来,在机动、火力、后勤上占据绝对优势的美军,应当具备由守转攻的能力。还没等李奇微做好进攻的准备,志愿军对汉城的大规模进攻开始了。攻势之凌厉,让李奇微吃惊。阵地到处被突破,韩军的两个师已经溃不成军。一九五零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是李奇微到任的第六天,明天就是元旦。太阳刚下山,美国士兵便钻进睡袋。而距离他们不远的一个巨大的矿洞里,志愿军的参谋人员已经举起了电话,眼睛盯着手腕上的表。中国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彭德怀把目光从地图上移开,摘下老花镜,闭上眼,在脑海里把战役计划又理了一遍。开弓就没有回头箭了,彭德怀沉吟了片刻,随后下达了全线攻击的命令。...more4minPlay
August 03, 2022031李奇微的“三把火”此时,郁闷已极的李奇微在帐篷里给美国陆军参谋长柯林斯写信说道,“这里有一种紧张不安、大难临头、动荡不定的气氛,一种惊恐万分的精神状态。我很清楚我们的部队已经失去了信心,从他们的眼神和走路的姿势都能看出来这一点。”威名颇具的李奇微,原本被视作下届陆军参谋长的不二人选。但是,如果不能在这帮惊弓之鸟身上创造点什么奇迹的话,他的个人军事声望恐怕就要随着”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威,被一同赶下大海了。在朝鲜作战的美国高级军官都是李奇微的老朋友,但他仍然在上任的三天之内,眼都不眨的一口气撸掉了七个师长中的三个,一时间乌纱飞舞,三军肃然。他站在弹药箱上,对第八集团军的将校们毫不留情的侮辱道,“如果我们美国步兵的老祖宗们看到第八集团军被道路缠住脚、经常忘记占据路边的制高点,既不能和前线阵地保持联络,也不了解地形,他们准会气得在坟墓里打滚。”他要求:所有指挥官的位置都必须是在敌我双方枪弹交错的地方。任何一个不身先士卒的“丘八爷”,都会被他撤职并一脚踹回老家。和麦克阿瑟一样,李奇微也知道神话的力量,并且擅长创造关于自己的神话。因为胸前一直挂着一颗甜瓜型手雷和一个急救包,李奇微在美国士兵那里得到了老铁蛋的外号。尽管谁也不会真的指望他亲自跑到前沿朝中国人丢手雷,但信息很明确,他们的司令官是永远冲在所有人前面的,敌人也没有长什么三头六臂。胜利一次太重要了,但是,那得先找到对手的软肋才行。二十多年前曾驻守中国的李奇微,并不了解自己所要对付的敌人。美国情报部门递交的报告里,仍然坚称:对方的指挥官叫林彪,空军是0、坦克是0,连炮兵也只是零零星星、若隐若现。这些中国军人是怎么单凭简陋的步兵装备就把铜墙铁壁的联合国军打的落荒而逃的呢?添油加醋的媒体把中国人描述的如同从满洲腹地里爆发出无穷无尽力量的不可抵御的游牧部落。美国空降187团老兵——科尔曼日后在自己的书里,对所谓人海战术的诠释和一般人的想象完全不同,“人们常常混淆日本旧式军队的‘万岁冲锋’和中共军队的‘人海战术’。‘万岁冲锋’是种中世纪式的狂热的集体冲锋;是机枪火力收割日本兵时最受欢迎的举动。中国人在进攻时也用很多人,但士兵通常都是在黑夜的掩护下悄无声息的匍匐前进,到了扔手榴弹的位置,一声令下,便如同下雨一般把手榴弹甩向敌群,或使用步枪、及冲锋枪边扫射边前进。攻下一个掩体后再有条不紊的攻击下一个掩体。当在最前方攻击的士兵伤亡后,后面就有另一个去接替攻击。如果再伤亡;下一个再去接替。如此下来就好似有无限的人。这就是所谓中式的人海战术”。一位志愿军老兵回忆道,“这个人战死了;是谁来代替;赶快冲上去;相当严密。各记各的口号;各记各的位置;各记各得次序;各看各的信号;大信号小信号中信号;那是纹丝不乱。至于现在的电视上拍的也好、电影拍的也好,我一看见就烦,在那里喊‘冲啊冲啊’,谁听得见喊声呢。在朝鲜战争过程中,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枪炮声震到鼻子都流血了;震到耳朵都震聋了;谁听得见他喊什么;就是用眼睛看。在战场上,脑子里没有想别的事情,就想着怎么把敌人消灭掉,保存自己,只记得这个。”而这种所谓人海战术的真正可怕之处,在于中国人几乎无孔不入。在夜幕的掩护下,你发现自己总会被他们佯攻、奇袭、包围和渗透。在这种人海版的闪电战面前,无论多么强大的部队,一旦后路被断,都会陷于军心大乱。...more5minPlay
August 02, 2022030新来的司令官一位华盛顿派来的长着一双鹰眼的将军,将会接替因车祸身亡的美国第八集团军中将司令沃克的职务,收拾美军在朝鲜半岛的烂摊子,这位将军的名字叫马修李奇微。美国陆军副参谋长李奇微是在五角大楼的餐桌前接到了自己的最新任命的,并在圣诞节当晚,被塞进了横跨太平洋的飞机。出发前,时年五十六岁的李奇微写下了遗嘱。沃克之死虽然悲惨,但是却很及时,联合国军三十六点五万人都归了李奇微。朝鲜半岛笼罩在湿漉漉的雨云下,战局是令人绝望的,第八集团军刚刚创造了美国陆军历史上距离最长的撤退记录。面对三百多公里长的三八线,惊魂未定的“联合国军”能布防在一线的部队少的可怜,某些步兵排三五十人的防御阵地竟然宽达近一公里。但这条两面透风的防线,目前还不是李奇微最棘手的麻烦。第八集团军在中国军队的打击下,从精神到肉体都垮了下来,陷入了一种走投无路的鸵鸟把脑袋塞进沙子里一样的心态。当穿着伞兵作战服的李奇微风尘仆仆的赶到一个前线指挥所里,要求向共军阵地炮击的时候,所有人都尽可能躲闪着这位司令官的一双鹰眼,因为神不守舍的美国兵根本不知道中国人此时打到了哪里。南朝鲜军依旧在漫无目的的向南溃逃。十二月二十一日,韩国政府实行了《国民防卫军设置法》,动员和训练十七至四十岁的壮丁参战。军官们发疯似的四处抓捕连枪都拿不稳的壮丁,而倔强的老头李承晚这时候只会情绪激动的嚷嚷着:要治中国人的罪。1950年12月23日的晚上,55岁的李奇微正在华盛顿一位朋友的家中做客时,接到了陆军参谋长柯林斯打来的电话,得知了一个突如其来的坏消息,正在朝鲜战场和中国军队作战的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将军在车祸中丧生。按照麦克阿瑟早就定好的备选方案,李奇微将接替沃克的职务。三天后一大早,李奇微出现在了联合国军在东京的司令部里,见到了那个「极具演戏天赋」的麦克阿瑟。两人的谈话具体而又坦率,麦克阿瑟希望李奇微长久坚守汉城,并告诫他「不要低估中国人」。李奇微也向麦克阿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我要发起进攻,你是否会反对?”麦克阿瑟的回答令李奇微十分满意,「第8集团军现在就是你的,马修,你觉得怎么好就怎么干吧。」得到长官的授权支持,李奇微有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历史早已证明,李奇微的确是把美军从失败的泥潭中拯救出来的关键人物,他也由此得到了包括他的对手在内的众多人士的尊重。...more5minPlay
August 01, 2022029将星陨落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加强了总统在战争状态下的权利。参议院提出了陆军扩编的建议,两个国民警卫师立即转入联邦现役部队,准备把二百五十万现有兵力迅速增加到三百五十万。军工方面,一年之内,要把飞机和坦克的生产能力提高四至五倍。数十艘运输船开始昼夜不停的从日本和美国本土,向朝鲜半岛输送军用物资,以弥补上一场战役的巨大损失。还是让钢铁和拳头再较量一番吧。在毛泽东看来,这只说明一点:美国人的屁股被踢得还不够疼。他需要一场新的胜利,来劝慰华盛顿的那帮民主党老爷们,“也该轮到你们卖次国了。”“在战役发起前,只要有可能,即应休息几天。”毛泽东在给彭德怀的电文中,口气平缓、但作战决心坚定。接到电报后,彭德怀像泥胎一样坐在松木椅上,沉默良久,军事上不允许打,但政治上必须打,内心饱受煎熬的彭德怀,最终决定把一切困难抛诸脑后。在向三八线进军的路途中,六个军的志愿军和三个军团的北朝鲜军,组成了浩浩荡荡的洪流。步兵、炮兵、运输队和担架队,在一片银白的月光下,挤满了大路和小路;挤满了一个又一个渡口。立刻越过三八线,哪怕只越过一步!就在志愿军为发起入朝以后的第三次大规模战役而向进攻发起地域移动的时候,”联军”似乎跌到了运气的最低点,在混乱和恐慌中,第八集团军的指挥官——沃克将军不幸殒身车祸。沃克乘坐的吉普车和对面冲过来的一辆韩军卡车相撞,驾车的是27岁的韩国陆军第二军团运输部的士兵——朴庆来。沃克的司机虽然猛打方向盘,但是前保险杠依然蹭到了卡车,吉普车在空中翻了一圈,直接重重翻到了路边的沟渠里。被甩出去的司机和警卫赶紧爬起来,抬起吉普车,但是,此时的沃克已经被吉普车的扶手重重地压在头上,一块碎玻璃插入头部,显然已经没气了。他成了本次交通事故中唯一死亡的人。第八集团军的中将指挥官因为车祸死亡,这算是一个大新闻,迅速引发连锁反应。而对于韩国人而言,一次交通事故,竟然撞死了美国第八集团军中将司令,这简直是不可原谅的事情。李承晚知道消息后,马上下令要求枪毙肇事司机,企图给美国人一个交代。第八集团军司令部知道后,认为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在于沃克自己开快车,如果因此处决韩军司机,有辱美军军纪。于是,这位肇事司机终于保住了一条小命,但是,李承晚依然判处他三年徒刑。...more5minPlay
July 30, 2022023三炸水门桥水门桥,位于朝鲜半岛盖马高原南端的古土里和真兴里之间、古土里南约6公里处的黄草岭山口,虽只有8.8米的跨度,仅可容一辆汽车通行,却是唯一一座通往长津湖以外地区的车道桥梁。长津湖战役打响后,敌军被截为数段,新兴里的美军第31团级战斗队(又称北极熊团)被围歼,从古土里北上支援下碣隅里的德赖斯代尔特遣队几被全歼,美陆战第1师见势不妙准备逃跑,其第5、第7团战斗群经柳潭里逃窜至下碣隅里,与师部会合后开始经古土里南下逃跑。志愿军早就认识到水门桥将是美军撤退的必经之路,12月1日,第58师172团就派出工兵将水门桥炸毁,但两天后,美军的工兵又在被破坏的桥体上修建起了一座木头桥。4日,志愿军又派出工兵炸毁美军刚修好的水门桥,但美军的工兵部队很快又在残留的桥根部,架设了一座由钢制和木制的车辙板组合而成的简易桥梁,并派出一个营的兵力和四十多辆坦克,重兵把守。12月6日晚,志愿军组织“敢死队”携带炸药包,置生死于度外,穿山钻洞,不畏牺牲,最终突破敌层层防守,成功将美军二次修复的桥梁连同基座再次炸毁。此时,美军正狼狈地从下碣隅里撤退至古土里,正如《韩战决策》一书描述:殿后的坦克和卡车尾随车队驶入下碣隅里‘以南10英里’的古土里,车上载着被打死且已被冻僵了的尸体和挂彩或冻伤的伤号——那情景真是惨不忍睹。水门桥第三次被志愿军炸毁后,美军终于意识到眼前这支装备落后、缺粮少弹的中国军队,有着超出他们想象的意志力和战斗力,他们不仅仅是要把美军从长津湖赶走,而是要将其全歼。炸毁水门桥之外,我军还对最后一道阻碍——1081高地做了阻击安排。站在1081高地上“向北可以俯瞰水门桥,向南则能俯瞰黄草岭南端山口”,该重要战略位置早已被志愿军60师180团的战士们占领,他们的任务就是靠火力封锁美陆战一师的撤退道路。在高地主峰上战斗的是180团1营2连。8日,2连打退了美军多次进攻。9日,美军爬上高地,看到我2连官兵全部冻死在高地上,战士们的手已经冻结在枪栓上,无法分开。这就是志愿军’钢铁意志’铸就的精神丰碑——冰雕连。水门桥第三次被炸毁,陷入绝境的美陆战第1师慌忙向上级求援。7日,8套在日本紧急赶制的M2型车辙桥组件,被美军用C-119大型运输机运抵水门桥上空,用巨型降落伞空投至美军阵地。8日下午,新的水门桥在工兵营长帕特里奇中校带领下完成组装。9日下午,美陆战第1师主力开始陆续过桥撤离。11日,为阻止志愿军追击部队,全部过桥后的美陆战第1师派工兵炸毁了自己修复的水门桥。12日,通过水门桥后的美陆战第1师在美步兵第3师接应下,在云集兴南港的7艘航母、500多架飞机掩护下,到达五老里,逃出志愿军的重围。水门桥作为古土里至真兴里一线必经之桥,成为双方争夺焦点,中国人民志愿军三次炸桥,敌军三次修复后惊险过桥逃至真兴里。水门桥、真兴里之南,就是气候较暖、交通便利的咸兴平原,美军陆战第1师最终从水门桥一路奔逃至兴南港狼狈出海,逃脱了全军覆没的厄运。被双方三炸三修的水门桥也成为长津湖战役后期的焦点。...more5minPlay
July 29, 2022027大国决策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诱至预定战场后,对其突然发起反击的战役,是扭转朝鲜战局的一次战役。 西线六个军主力在清川江地区;东线3个军(师)在长津湖地区。 “联合国军”虽然已经发觉志愿军入朝参战,但却估计志愿军参战只不过是为保卫边界。11月24日,“联合国军”发起:旨在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志愿军按预定计划,将“联合国军”诱至预定地区后,立即发起反击,给以出其不意的打击。“联合国军”兵败于西部战线的清川江两岸、和东部战线的长津湖畔,被迫丢弃平壤、元山,分别从陆路、海路退至三八线以南。第二次战役志愿军共歼敌36000多人。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美国人在国际政治当中最大的敌人就是苏联,也正因为如此,美国人眼里的朝鲜战争就完完全全变成了冷战当中苏联向美国发起的一次战略挑战。美国在朝鲜参战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向全世界证明自己将不惜采用武力的手段来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然而,原本唾手可得的胜利被突然出现的中国军队夺走,联合国军的大溃败,让措手不及的美国朝野大为震惊。战争发展到现在,主动权已经落到了中国人的手里,全世界都在屏息凝视,毛泽东的下一步棋将会怎么走呢?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最后几个星期里,历经几番大战的朝鲜半岛终于重归平静。像钟摆一样来回移动的战线,稳定在临津江附近,距离战争爆发的地方并不算远。双方沿着三八线形成对峙,但严酷的冬天并没有过去。一位志愿军老兵回忆说,“由于冰天雪地的气候,交战双方的进攻都减少了,都是防御,因为没法行动,美国现代化的机械化部队也无能为力。”“还有,大部分人拉痢疾,因为没有开水,只能喝河里的水,天老下雨,也没有民房,雨淋、肚子里没粮食吃、喝冷水,所以就拉肚子。还有发疟疾,那时候不叫疟疾,叫‘打摆子’。伤员特别多,基本上,有一半部队不能打仗。”这一阶段的志愿军在北朝鲜可以说是大获全胜,初步达到了保住北朝鲜这样一个战略缓冲区、维护中国战略中心区安全利益的目的。但是,在入朝部队面临巨大困难的情况下,是不是还有必要将战线推进到三八线以南呢?彭德怀向中央提出了“志愿军就地休整三个月,暂不越过三八线”的建议。然而毛泽东给彭德怀的复电指出“要务必越过三八线。”...more5minPlay
July 26, 2022026艰苦的胜利1952年9月,第9兵团从朝鲜回国,车行鸭绿江边,司令员——宋时轮要求司机停车,下车后向长津湖方向默立良久,然后脱帽弯腰,深深鞠躬。当他抬起头来时,警卫员发现,这位将军泪流满面,不能自持。这一颇具悲情色彩的场景无疑是对这场战役惨烈程度的最好注解。仅长津湖一役,志愿军九兵团的伤亡就超过了四万人,其中大多数是因为冻伤造成的非战斗减员。连输血用的软管都结上了冰,伤者众多,难以治疗,无可奈何的军医只得把他们冻僵坏死的手脚锯掉。最现实的问题是粮食弹药运不上前沿,在冬季的朝鲜战场上,一顿热汤饭就是生与死的区别。志愿军官兵几乎全靠两条腿,在险峻的山峦中长途奔袭,而一旦踏上公路,就会立刻成为蜂拥而至的美国飞机狂轰滥炸的目标。部队缺医少药,疾病开始蔓延,军官们无不为此焦灼万分。这一切都让志愿军的统帅彭德怀深感不安,没有人比他更清楚,残酷的战斗才刚刚开始。当全军沿临津江一线与敌人形成全线对峙的态势后,彭德怀的意见是志愿军需要休整三个月以上,并致电中央,明确提出了暂不越过三八线的考虑。一九五零年十二月十三日,毛泽东给他回电:务必要越过三八线。美方在《第十军在朝鲜,1950年12月》一书中承认,进军鸭绿江和长津湖作战行动都是惨痛的失败。一九五零年夏末,当美军击退北朝鲜军队、把他们打回三八线的时候,三分之二的美国人表示他们支持这场战争,而仅仅半年之后,随着中国军队参战,同样三分之二的美国人开始认为这场战争是个错误。战争的进程让美国人措手不及。日后,曾有历史学家认为,假如中国政府能够在此时宣布,志愿军不跨过三八线,双方在这场战争中的伤亡都将会大为减少,朝鲜战争甚至有可能就此为止。但是,抗美援朝战争不仅仅是一场孤立的局部冲突,在几位大国领袖的眼中,发生在远东这个狭长半岛上的战争远没有那么简单。毛泽东要求志愿军打过三八线的理由,绝不只是一个乘胜追击可以解释。...more4minPlay
July 25, 2022025来之不易的幸福朝鲜战局的突然逆转,不但一下子打懵了美国人,连中国人自己都大吃一惊。这个国家的国民大多数人不识字,填不饱肚子,甚至没有鞋穿。全年的钢产量大致跟美国钢厂两天的产量相当。一台精密仪器要用一个省的橘子去换。然而,这样的国家却要与如日中天的美国开战。这是赌上国运的一战,每一颗子弹都需要国民从牙缝里挤出来。如果说,很多人曾经对是否应当入朝参战以及能否与世界第一强国较量持有怀疑甚至畏惧的话,传说中不可战胜的西方军队被打败的消息让人们把这一切都抛出九霄云外。中国百姓几乎不敢相信,自己新生的国家和军队是如此强大。人们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如孩童般兴奋的神情,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步履蹒跚的复苏。尽管要忍受物资的匮乏,不得不说,那是一段幸福的日子。一位老人回忆说:“哪一次战役我记不清楚了,只知道是打了个大胜仗。那时候还要搞爱国卫生运动,消灭一个苍蝇就等于消灭一个美帝国主义。当时,我的爱国心可强了。虽然家里很穷,母亲把小弟弟的一个银镯子上交捐献了,我自己就是靠每个月帮邻居挑水赚五毛钱,作为长期的捐献:一个月捐献五毛钱。”被唤醒的是一个赳赳中华的梦想。青年们举着火把,彻夜游行,用笤帚把不停敲打着破旧的脸盆。到处都能听到高呼万岁的声音,举国上下都陷入了一种近乎狂热的状态。此时,很少有人想到刚刚取得的胜利是用人命换来的。北风卷起沙一样漫天飞舞的雪粉,士兵们手脚僵硬、浑身挂满冰坨,在齐腰深的积雪里,抱着像冰一样冷的步枪,像潮水一般涌向敌阵。一位志愿军老兵回忆说,“战场上,有的没有头了;有的上身没有了;有没有胳膊的;有没有腿的;各式各样都有。老实说,我第一次打仗的时候,见到死人吓得浑身发抖。团长问:怎么样小晋,怕不怕?我说不怕不怕。嘴上说不怕,但是身上吓得浑身发抖,下来以后才知道裤子都湿了,都害怕成那样了。”一个执行伏击任务的连队,穿着单薄的军衣,在雪窝里趴了一夜。第二天,传令兵发现:全连官兵保持着伏击的姿势,像冰雕一样,被全部冻死在阵地上。他们甚至还来不及向美军射出哪怕一颗子弹。“在严寒的天气和没有适当的御寒服装的情况下,死人就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这是什么情形呢?当时我们在挖战壕,我的一个战友,因为体力不支,挖着挖着,我看见他浑身无力,一下子倒在战壕里了,我们战友赶快把他抱起来,我们企图用身子给他暖和一下,但是我们外面都是一层冰、没有温度,最后抱在怀里冻成了冰棍。当然不是他一个,我只能举一个例子。”“您那个连冻死了多少人?”“我们那个连,冻死的有三分之二。”...more5minPlay
July 24, 2022019长津湖战役(上)一九五零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在西线的美第八集团军逐步陷入绝境的时候,东线的志愿军第九兵团在长津湖地区向钻进包围圈的美第十军发起了总攻击,著名的长津湖战役拉开了帷幕。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位于赴战岭山脉与狼林山脉之间,由发源于黄草岭的长津江向北在柳潭里和下碣隅里之间形成长津湖,最后注入鸭绿江。在长津湖以东约30公里的地方是由长津江最大支流——赴战江所形成的赴战湖,两大湖泊及其附近地区就被称为长津湖地区。两湖周围崇山林立,平均海拔约1300米,山上林木繁盛,山间道路狭窄,偶有几处村落也是人烟寥落。长津湖地区从10月下旬开始进入冬季,至11月下旬,日平均气温已经下降到零下27度,风雪交加的严寒气候。公元1950年11月,中美两支王牌军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改变历史进程的战斗。战斗从11月27日开始,持续到12月底,志愿军将“联合国军”全部驱逐出朝鲜半岛东北部。东线美军主要是海军陆战队第1师和第3、第7步兵师,以及韩国第1军团。准备攻击这支强大的“联合国军”部队的是志愿军第9兵团。第9兵团的部队原是准备台湾战役的主力,该兵团由20军、26军和27军组成,共计有近15万人。就在战役发起后的第二天,眼看前线招架不住的麦克阿瑟,在东京的会议室里做出了撤退的决定。随着西部战线的崩溃,东线的美第十军就失去了在北朝鲜坚持下去的意义,随即开始向兴南港移动。其实用不着什么撤退的命令,“联合国军”早已是在为保命而战了。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冒着狂风暴雪的拼死攻击下,曾经俾睨天下的十五国联军,像一只被围猎的走兽一样,开始向南逃窜。一位志愿军老兵回忆说:“在解放以前,一说起美国鬼子,都是配备漂亮的卡宾枪,洋气的很。实际上,美国鬼子并没有什么,你跟他一打,他比孙子都乖。尤其是夜间,他们的人都是钻进鸭绒被、拉住拉链睡觉,不露头。你上去一扔手榴弹,他就会被打的蒙头转向。”...more5minPlay
FAQs about 抗美援朝战记|揭秘战争背后的细节真相:How many episodes does 抗美援朝战记|揭秘战争背后的细节真相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147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