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宋〕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宋代的科举考试,考生们片面追求华丽的辞藻、骈俪的句式,徒有其表,华而不实。欧阳修决心纠正不正文风,以至于引发了举人的哗变:从来都是这么写文章,今年怎么不行了?欧阳修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主张,最后扭转了颓靡的文风。嘉祐二年,出现了中国科举考试历史上华丽的场景。那一年礼部考试的主考官是欧阳修,考官里有著名诗人梅尧臣。考生中有两位来自四川的年轻人:20岁的苏轼和18岁的苏辙。另外还有一位著名文学家曾巩。这次考试中还穿插了一些传奇趣事:考官们认为考生的一篇文章出类拔萃,应该是状元。但梅尧臣认为这篇文章是他的学生曾巩写的,出于谦虚,便将这篇文章降为榜眼,第二名。启封试卷发现不是曾巩的文章,而是苏轼的文章。苏轼因为梅尧臣的谦虚,失去了状元。
欧阳修这首诗写于嘉祐四年,基于前面扭转颓靡文风,又经过嘉祐二年的华彩锦绣,欧阳修主持这次考试,内心的严肃、郑重和喜悦是可想而知的。
“紫案焚香暖吹轻”——“紫案”是贡院的别称,从早晨起来就焚起香,焚香一是排除异味,二是营造庄严的气氛。和暖的春风轻轻吹拂。这是景语也是情语,欧阳修内心也同样庄重愉悦。
“广庭清晓席群英”——贡院广阔的院子里,从一清早就坐满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面对这些风华正茂、意气昂扬、神采奕奕的年轻人,欧阳修内心想必是充满了自豪感和喜悦之情。
颔联两句写的是开考前后的场景。“无哗战士衔枚勇”——开考之前,考生做好准备,一点喧哗都没有,非常肃静,就像“战士衔枚”一样,勇毅内敛。古代行军或者埋伏,为了避免发出声音,士兵嘴里要衔枚,“枚”就是一根小木棍。考生眉目神情之间呈现着锐意进取、跃跃欲试的昂扬斗志,整体场面一派肃穆。考试开始,“下笔春蚕食叶声”——像春蚕嚼食桑叶一样。春蚕嚼桑,声音细碎,声声入耳,表明考场上考生紧张答题,全神贯注,整体场景分外肃穆、安静。同时又写出了考生落笔如飞、才华横溢的个体形象。
“乡里献贤先德行”——面前这些年轻人除了才华横溢,品德操行也很优异。朝廷选拔官员,品德操行被放在第一位。
“朝廷列爵待公卿”——这里的“公卿”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指考官,朝廷的各种爵位,二是代表考生,希望考生成为公卿,承担各项要职。
最后两句是谦虚的说法。“自惭衰病心神耗”——自己很惭愧,心神耗尽。这是谦虚的说法。“赖有群公鉴裁精”——激励考官们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朝廷把好关,遴选英才。
译诗
贡院焚烧着香烟,缭绕的烟气在春风的暖吹中特别轻盈,
广阔的庭院里,从清晨就纵横坐满各地前来应试的精英。
考场上一派肃穆,举子们屏息答卷好像衔枚列阵的兵勇,
只听见落笔唰唰,仿佛春蚕咀嚼桑叶时发出的细碎响声。
郡县乡里向朝廷举献贤才,首先推重的当然是品德操行,
朝廷各部按等级分授官爵,都期待着主考官员判定辨明。
我深深惭愧的是自己体衰多病,心志神思已经耗费殆尽,
幸亏有各位大人可以仰赖,选拔英才全靠你们裁断鉴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