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个必听的心理学效应3 晕轮效应
1、晕轮效应的含义
晕轮效应的又称成见效应、光圈效应等,指人们在交往认知中,对方的某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品质就会掩盖人们对对方的其他品质和特点的正确了解。这种错觉现象,心理学中称之为“晕轮效应”
2、晕轮效应的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做了一个实验。上课之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接着告知学生有关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况。其中,向一个班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多项品质、向另一班学生介绍的信息除了将“热情”换成了 “冷漠” 之外,其余各项都相同。而学生们并不知道。两种介绍间的差别是:下课之后。前一班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见如故,亲密攀谈;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淡回避。可见,仅介绍中的一词之别,竟会影响到整体的印象。学生们戴着这种有色镜去观察代课者,而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晕轮。
3、晕轮效应产生的原因
(1)知觉整体性
知觉整体性是认为人的知觉经验是完整的格式塔,不能人为地区分为元素。例如,观察房屋及其周围的树木和天空,看到的不是多少光和色的元素,而是房屋、树木和天空;即便它们确实由若干元素组成,也只能看到这些元素自然组合而形成的整体,而不是人为抽象得出的感觉元素的累加。这类知觉经验是通体相关的有组织整体:整体先于部分,并非部分之和,而且部分也不含有整体的特性。
与感觉不同,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个别特性和属性,而是多个个别属性的有机综合,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对事物个别属性的知觉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如观看有缺口的圆环,缺一角的三角形时,心目中仍能将缺少的部分补足,完成一个整体的形象。在此过程中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常常能提供补充信息。
在知觉活动中,人们常常会对整体的知觉先于个别成分的知觉,如走进一间房子,面对一个陌生人等。
(2)内隐人格理论
内隐人格理论是指主张个体通常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关于他人心理和行为假设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会刻板地认为别人的人格品质都是相互关联的,一旦了解其中的一种品质就可以推知其他品质及其行为表现。例如,很多人以为,善良的人也很大方、或是认为胖的人就比较懒惰。从开始观察别人起,人们就用特质来形容他人。虽然通常随着认识程度的加深,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用特质来形容他人。
4、晕轮效应的运用
(1)市场营销
随着各学科的不断渗透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晕轮效应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在市场营销中的运用更是如火如荼。其中晕轮效应在名人广告中的运用已日臻成熟,这主要表现在名人明星代言的产品,在市场中往往是非常受欢迎的。由于崇拜的晕轮效应,消费者在追星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完成了对品牌的认知。在品牌营销中,一方面,企业用好晕轮效应,可以很好地满足消费者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晕轮欲”,从而刺激购买行为,以达到获利的目的。另一方面,企业的品牌形象、品牌传播也会对消费者产生正面的抑或负面的晕轮效应。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使得企业不得不通过各种营销策略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进而促使购买行为的产生。但在产品差异化日益减小的今天,增加了消费者区分和选择产品的难度,他们有时更容易受到感性情绪的影响。因此,晕轮效应成为影响品牌营销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2)避免以偏概全
企业在绩效考核中,如果对被考核者的某一绩效要素的评价较高,就会导致对该人所有的其他绩效要素也评价较高;反之,如果对被考核者的某一绩效要素的评价较差,则会导致他对该人所有的其他绩效要素也评价较差。因此,领导者不应以一种“以偏概全”的心理评估员工绩效,造成“一好百好,一差百差”的晕轮效应。也不能因为一个员工某一次的任务没有完成好,就认为该员工没有能力,不再重用,损失将才。
(3)注意“投射倾向”
有些人总是从好的一面来解释别人,因为他本人就是一副菩萨心肠。而有些人则总是从恶意来判断他人的行为,即使是好事,他也会认为这是“别有用心”,这是因为他本人猜疑心重。这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附加给对方的现象,即“投射倾向”。人际知觉的投射倾向表明,人对他人的知觉包含着自己的东西,人在反映别人的时候常常也在反映着自己、而这种反映又往往是不自觉的。如果你对自己的“投射倾向”不加注意,没有清醒地、理智地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制造出晕轮效应,出现各种偏见。
(4)注意“第一印象”
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后所形成的直观感觉在心理学上称为第一印象。由于它有先入为主的特点,因而往往比较深刻。如果第一印象好,就会给以后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注意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必要的。但初次接触所提供给你的判断材料不仅十分有限,而且往往是比较外在的,往往还具有一定的虚假性。问题的严重性又恰恰在于,一般说来,先得到的信息总是影响着对于以后信息的解释方式,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以后的信息常常只扮演补充和解释的角色,这就是产生晕轮效应的“温床”了。因此,冷静、客观地对待第一印象,思想上具有改造甚至否定第一印象的准备非常重要。
(5)注意“刻板印象”
注意“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就是所谓类化作用,按照预想的类型将人分为不同种类,然后贴上标签,按图索骥。比如,提起教师便想到“文质彬彬”,说到商人,总和“唯利是图”挂起钩来,等等。刻板印象的形成,往往始于对某一类人普遍特征的归类,这是一种简单的认识,虽然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很容易产生偏差。因为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而刻板印象所根据的却并非认识对象本人的事实,有时刻板印象还是由于偏见的合理化而来。因此,刻板印象与晕轮效应可以说是有不解之缘的,是导致失真的一个“误区”。我们要对他人产生确切、深刻的认识,千万别忘了人的丰富多样性,并不断地修正头脑中由于刻板印象所造成的假象。
(6)避免“以貌取人”
避免“以貌取人”。一项心理实验中显示,当人们被要求在一堆他们不认识的照片中分别找出“好人”与“罪犯”时,总会受到外貌晕轮效应的影响,即表现出按外貌分类的倾向。前苏联心理学家鲍达列夫曾向72个人调查,他们是怎样理解人的外貌的。其中9人回答,方方的下巴是意志坚强的标志,宽大的前额是智慧的标志,3人认为粗硬的头发表示倔强的性格,14人认为人胖表示心地善良,2人认为肥厚的嘴唇是憨厚朴实的标志,等等。这个调查结果是有趣的,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尽管这些生理特征是较为固定的或天生的,但不少人仍认为从中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这种“由表及里”的推断,含有很大的偏见成分。为此,只要我们在认识他人的问题上,确立不满足于表象,而注重了解对方心理、行为等深层结构,我们就能有效地摆脱外貌晕轮效应的影响。
(7)避免“循环证实”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对他人的偏见,常会得到自动的“证实”。比如,你对某人存有怀疑之心,时间一长,自然会为人所察觉,对方必然会产生离心和戒心。而对方这种情绪的流露,又反过来会使你深信自己当初对他的看法是正确的。这就是心理学中的角色互动和双向反馈。由于一方感情的偏失,导致对方的偏失,反过来又加强了一方偏失的程度。如此循环证实,势必陷入越来越深的偏见中去,走进晕轮效应的迷宫迷而忘返。这就提醒我们,当你看不惯某个人,对某个人怀有成见的时候,应当首先理智地检讨一下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受到晕轮效应影响,自觉走出晕轮效应的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