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妙法》。《唯识学》是佛教在印度发展到公元一、二世纪的时候,被总结归纳出来的一套表达体系,是佛教修行当中对所证到的境界的一种向下表达,所说的向下表达是指实证过清净境界的圣者,为了接引凡夫而做的表达,在表达的过程当中,是随顺凡夫世界当中的术语和习惯,在表达的时候,体现出类似于理论体系的特点,而实际上《唯识》说到底,是一种地图式的描述。
表达体系是应缘而起,有个归纳、总结、提出的过程,而境界无来无去,当下即是,离生灭。所以不可以认为它是经过发展创造而出,境界是离创造、离发展,在表达上是有生有灭有个过程,这个呢要分清楚。
法不孤起,仗缘而生。《唯识》是在中观之后被总结出来的,是为了解决《中观》所难以简洁明了的回答的问题,就是“诸法无我,谁在轮回?谁在修行?谁在成佛?”这样的一个问题。《唯识》呢,是在凡夫与圣境之间立了一个“识”,就是了别这个中间桥梁,而“识”本身的了别过程是因缘和合。即使是安立了一个种子,种子也是一种功能差别,是一种妙用。所以唯识体现的就是万念归一,然后“一”就是这个“识”了别,这个“识”了别本身就是缘起性空,终究一切都是缘起性空。
“一”,就是“缘起而性空”。众生平等,万象皆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切是一切的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