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第四讲 修行以圆融中道为要
田开之见周威公。威公曰:“吾闻祝肾学生,吾子与祝肾游,亦何闻焉?”田开之曰:“开之操拔篲huì以侍门庭,亦何闻于夫子!”威公曰:“田子无让,寡人愿闻之。”开之曰:“闻之夫子曰:‘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威公曰:“何谓也?”田开之曰:“鲁有单豹者,岩居而水饮,不与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犹有婴儿之色;不幸遇饿虎,饿虎杀而食之。有张毅者,高门县薄,无不走也,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以死。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后者也。”
仲尼曰:“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三者若得,其名必极。夫畏涂者,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必盛卒徒而后敢出焉,不亦知乎!人之所取畏者,衽rèn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
祝宗人玄端以临牢,说彘zhì曰:“汝奚恶死?吾将三月豢汝,十日戒,三日齐,藉白茅,加汝肩尻乎雕俎之上,则汝为之乎?”为彘谋,曰不如食以糠糟而错之牢之中,自为谋,则苟生有轩冕之尊,死得于腞楯之上、聚偻之中则为之。为彘谋则去之,自为谋则取之,所异彘者何也?
养生治国与放羊牧马
“田开之见周威公”,周威公是周王室的一个成员,除了周王之外,周朝其他的皇室显贵成员,也是有爵位和封地的。只不过到了东周时期,有很多是有爵位但没有实际的封地。
“田开之见周威公。威公曰:吾闻祝肾学生,吾子与祝肾游,亦何闻焉?”田开之见周威公,周威公就说:“我听说祝肾这个人在‘学生’,在学习养生之道,而你又追随于他,经常与他在一起。那么,你听他讲过什么玄妙之论吗?有什么养生方面的高见,还请介绍一二。”庄子用词很取巧,养生之本在肾,肾是先天之本嘛。“祝肾”就是祝祷、顺应肾的先天之气,以得养生之本。
“田开之曰:开之操拔篲huì以侍门庭,亦何闻于夫子!”田开之很谦虚,就告诉周威公说:“我这个人比较可怜,只不过是给祝先生打扫门庭,跟做卫生的仆人一样,哪有什么本事、哪有什么资格听到祝先生的高见呢?所以实在没有什么可以给你转告的。”
“威公曰:田子无让,寡人愿闻之。”周威公听了就说:“哎呀,你不要客气了,还是给我传授点养生的妙法吧,我愿意洗耳恭听。”“开之曰:闻之夫子曰,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你看,养生就这么简单,跟放羊一样,看见掉队的羊就抽它一鞭子。实际上,中国的传统治国之道也是这样的。
庄子在《徐无鬼》里也讲到了类似的故事,黄帝向大隗wěi问道,而大隗这位“具茨之山”的圣人、神仙,却是一位牧马的童子。他告诉黄帝治天下的根本大法,仅仅是不能再简单的牧马之法。“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治理国家跟牧马是一样的,只要你把害群之马收拾掉,就可以了。汉朝,当时郡、州的封疆大吏,郡称“太守”,州则称“牧”,比如《三国志》中所说荆州牧、益州牧、徐州牧,等等。汉代天下十三州,共有十三个州牧。牧什么呢?为天子牧民。
我们每个人都想养生,都不想得病。前一阵我得了两三个月的病,也想养一养。但是,怎样养?真的像田开之说的,养生和牧羊一样吗?我们在座的可能没有哪位牧过羊,娜姐姐到高原去,可能看过人家放羊。早上把羊从羊圈里放出来,一群羊就跑向草场了。强壮的羊跑在前面,老弱病残跑在后面。跑在后面的就影响团队的速度,怎么办?“视其后者而鞭之”,牧羊人就抽上一鞭子,让落后的羊跟上队伍。
现代管理学中经常提到的那个“水桶效应”,即所谓的“短板效应”,就是庄子“视其后者而鞭之”的另一种说法。一只桶能装多少水,起关键作用的不是那些达标的长板,而是那不达标的短板。“视其后者而鞭之”,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短板效应”。我们管理团队要表扬先进,惩戒落后,惩戒落后就是“视其后者而鞭之”。那么,这个和养生又有什么关系呢?
大家都知道,养生的目的,就是要使身体的阴阳达到平衡。传统所谓的养生之道,不外乎“知时守时”;再把这句话展开一下,就是遵守一阴一阳之道。白天做白天的事情,黑夜做黑夜的事情,就是“作息”两个字。作,工作;息,休息。这两个方面我们做得如何?现在的人往往都做不到。
《黄帝内经》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中所列举的这几条养生之道,你都做得好吗?做得不好的,就是“后者”,就要“鞭之”,使你迎头赶上。
对于这一句“视其后者而鞭之”,我们可以再引申几句。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所谓“后者”就是过错。《中庸》讲“过犹不及”,不及也是过错。只要你离开了这个“中”,那就是“后者”、“过者”,肯定就要加以鞭策。我们自己有哪些毛病?哪些弱点?不明白的一定要明白起来,明白了的一定要敢于改正。
被吃掉的“唐僧肉”
“威公曰:何谓也?”当然,田开之讲的这个牧羊理论,或者说现代管理学中的“短板效应”,对于周威公而言还是太深了,他听不懂。无奈之下,田开之只好继续解释了。
“鲁有单豹者,岩居而水饮,不与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犹有婴儿之色;不幸遇饿虎,饿虎杀而食之。”这一段话大家要留意了,正是对治某些修行走偏了的良药。你看他说的这个修行人了得吗?这个叫单豹的鲁国人,他在泰山上搭了一个茅棚,自己“岩居而水饮”,在那里闭关修行,简直是舒服极了。
现在青藏高原上,有些喇嘛也住在山洞里,一住就是十年八年不出来,也不跟其他人多接触。等到有一天被人知道了,被信徒们传开了,于是大家都赞叹,哇,这些人的修行了不得啊。我们看这个单豹,他不仅是“岩居而水饮”,而且还“不与民共利”。他跟一般的人没有什么交往,跟外边的人没有什么利害冲突。不管山下的人是升官发财了,还是背运倒霉了,总之,无论外面多么热闹,他都不管,完全是超然世外,专修他的养生之道。“年七十而犹有婴儿之色”,你看他修得多好啊,七十岁了,脸看上去像小娃娃一样光鲜,多灿烂、多光辉。不像老冯,四十多岁就开始长老年斑了,现在五十多还不到六十岁,那天一照镜子,脸上老年斑那么一大堆了。哈哈,“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没办法,只好不管他,随他去吧。
但下面问题就来了,“不幸遇饿虎,饿虎杀而食之”。这个单豹修行得如此到位,养得自己跟天山童姥一样青春长驻。但是,不幸在泰山上遇到一头饿虎,扑过去啊呜一口,就把他给吃掉了。哎呀,有修行的人味道就是好,就像唐僧肉,七十岁了还跟婴儿一样嫩,饿虎当然不会放过他。
你说这是庄子杜撰的吧?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样的事呢?其实,历史上某些有修养的人,还真有不幸葬身于虎口、狼口的。以前住山修行的人,并不都像牛头祖师、华林祖师,或者严阳尊者那样威风,他们是真得道了,老虎都来做侍者。在唐代,有一次宰相裴休去看华林祖师,只见他一个人住山,庵内空空,多有不便,就问他有没有侍者。华林祖师喊了一声:“大空!小空!”只见两只老虎呼啸而至,在他面前乖乖地趴下。在大祖师面前,老虎都不吃肉,改吃素了。这些都是《五灯会元》记载的。但是,真正在秦岭里,或者在哪座深山里,你想一个人去养生,毒蛇猛兽出没,没办法生存的。说老实话,古代不知道有多少修行人死在其中,修行人也是人,也还是要死的啊。
如果老实面对历史,如唐僧西天取经,当年中国有那么多和尚西走丝绸之路去印度,跟着玄奘大师一起出关的就有几十人。结果呢?跑的跑、逃的逃、死的死,只有他老人家一个人走到了印度。大多数人到哪里去了?还不是死在路上,尸骨遍野。古丝绸之路上不仅骆驼骨头多,人骨头更多!前些年新疆科学院的副院长彭佳木,在考察罗布泊的时候,还不是把自己的一堆骨头送到沙漠里了。古代的条件更差,环境更险恶,你想这些人要到西天去见老佛爷,“发心”那么正、意念那么强,哪个不会念一卷能降妖除魔的“多心经”呢?大家都会念,为什么观世音菩萨不来救他们呢?不来保他们呢?有些人被狼吃了,有些人渴死了,有些人饿死了,有些人冻死了……这样的事情很多啊。如果我们打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一百人中只有一两位能到印度,能像玄奘大师那样从印度回来的,就更少了。
古代陆上危险,海路更危险。下南洋坐船,海盗又多,台风也多,你运气不好碰上了,也就认命了。所以,并不是你是高僧,老虎就不光顾你,台风就不光顾你,猛兽就不光顾你,都是一样的。大多数修行人的通病,是出世之法修得好,但是不懂入世之法,他没有生存之道,自然就会遇到各种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