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第三讲 佝偻承蜩与舟人操舟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颜渊问仲尼曰:“吾尝济乎觞深之渊,津人操舟若神。吾问焉,曰:‘操舟可学邪?’曰:‘可。善游者数能。若乃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吾问焉而不吾告,敢问何谓也?”仲尼曰:“善游者数能,忘水也。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恶往而不暇!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
修持背后的目的
很多来书院的人都说,冯老师,多给我们讲点具体的修法嘛。实际上哪有什么法呢?所谓法,去掉其神秘的外衣后,也就是方法。《达生》这里讲的就是无上大法。我们的成功之道就是这个,没有其他的了。
这里讲到的一则寓言故事,深者便见其深,浅者便见其浅,我们是深者还是浅者?我们该怎样去看它?这里就有“无上密法”在其中了。藏传佛教经常传“无上密法”,什么是无上密法?不告诉你,先磕十万个大头、点十万盏酥油灯再说。你天天在那里磕头、点灯、诵咒,所谓“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最终还是这个道理。但是,你的心放在哪里呢?如果你天天去数自己磕了多少个头、点了多少盏灯,那你就完蛋了。你要看到修持背后的目的是什么。
这则寓言故事中的无上密法讲得比密宗的“开示”详细多了。再大的仁波切给你的“开示”,也没有这个来得清晰、明了。当然,庄子这个故事还是把孔夫子拉来当演员,而自己躲在背后当导演。
“仲尼适楚”,孔夫子带着他的学生到楚国去游历。楚国在中国的南方,江汉和淮河流域一带。当然,江汉流域比黄河流域开发得要晚一些,自然条件也要好一些,在春秋时期,森林也比黄河流域多很多。
“出于林中,见佝gōu偻lóu者承蜩tiáo,犹掇duō之也。”孔夫子走到一片树林中,碰到一个驼背老头在那里粘蝉。蝉爬在树上,它身体的颜色基本上和树的颜色差不多,就像我们书院榕树上的小虫一样很难被发现。我粘蝉的手气最差,别人一去就把蝉粘到了,我看了半天都找不到蝉。因为从小眼睛不好,是绿色盲。以前还不知道,直到上初中检查身体时才知道自己眼睛有问题,所以也就自然免了很多杀生之业。从这点看,我先天性色盲也不是坏事,坏事变好事,少了对生态的破坏。
粘蝉的工具是一支竹竿,拿点牛皮胶化了,涂在竿尖上,听到哪里有蝉叫,就把竿子伸到那里一粘。蝉在竿子上面扑腾一阵,就飞不走了。当然,小孩子逮到蝉也不是要把它怎么样,而是养在家里,听它叫,也是一种乐趣。蛙鸣、蝉鸣是很雅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的这首词写得多美啊。现在城里听不到蝉鸣了,已经成为很奢侈的享受了。
大家都知道,粘蝉要挺起胸、抬起头,但《庄子》故事中的这位驼背老头,他怎么能把胸脯挺得直?头又怎么能抬得起来呢?手又怎么能把竹竿举得直、送得高?这对一个正常的人,手脚灵活的人不是难事,但对一个驼背老头子,说不定眼睛都有点白内障了,脊梁骨又直不起来,这还是很困难的。但是,他粘蝉却百发百中,就像在地上捡金元宝一样容易。
孔夫子见状大吃一惊,“子巧乎,有道邪?”孔夫子就说,您这个粘蝉的手艺高啊!竿子一晃就是一只蝉,再一晃又是一只蝉,就像在地上捡金元宝一样容易,您到底通过什么方法,达到这样的技艺?这种本事是怎样练出来的呢?
驼背老头的功夫秘诀
驼背老头回答说:“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我们看,这个老头子是很骄傲的,他说,我当然有道啦。这个道是什么呢?就是做事的真功夫,特别是小朋友们,要好好学一下这个功夫。
“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大家可以实践一下,拿根竹竿,买两颗丸药,把丸药重叠起来,用竹竿末梢把它顶着,看丸药掉不掉下来。这个功夫就像杂技表演一样,杂技表演有头上顶碗、竹竿上顶碟之类的,这个驼背老头是竹竿上顶丸药。你花上五六个月时间,有没有办法使这两粒药丸立在竹竿上不掉下来?有了这个功夫以后,你去粘蝉就“失者锱铢”,即很少失手了。
“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如果进一步,能把三粒重叠起,立在竿子上不掉下来,那么你再去粘蝉,那几乎就是十拿九稳,成功率起码百分之九十以上。如果把五粒药丸重叠起,能让它们立在竿子上不掉下来,那功夫就练绝了,再去粘蝉,就像在地上捡东西一样,顺手就捡,伸手就有,成功率就是百分之百,从来不失手。
这驼背老头的功夫了不得,我们一般人做事情,谁肯下这个功夫呢?如果我们能够像这个驼背老头一样去苦练功夫,苦练这样的硬功夫,不怕枯燥单调,时间用够了,就能练就一手绝活。当然,练功夫可不是玩游戏、看电影那么舒服,你只有通过枯燥、寂寞的锻炼,才能练出真功夫来。这样的话,你就可以在奥运会上拿金牌,甚至去拿诺贝尔奖。但是,一般人就是喜欢玩小聪明,不肯下苦功夫。自己的妄想太多,每天的取舍太多,就是不愿意做这么单调枯燥的事情。如果只想到外边潇洒走一回,你又哪有雅兴去做这些单调枯燥的事情呢?
这个驼背老头天天在竹竿头上“叠罗汉”,天天在那里顶药丸,确实很辛苦。我们学佛的天天磕头,天天供灯、念咒,也很枯燥、很辛苦。但是,一旦练成了,你就是成功者,就是胜利者,就能够出神入化。当然,这只说了功夫的一半,下边还有窍门。
“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这个老头继续说,我要求自己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呢?我立定身体,犹如立在地面上的断木,完全是“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的状态。这个就可以不动妄念,没有什么念头可以来来去去。为了练好这门手艺,“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我举竿子的手臂就像枯树的枝干一样,成天坚持在那里一动不动。“天地之大,万物之多”,每天我们都要面对很多的诱惑——现在的诱惑比那时多,超女、俊男,还有什么机麻火锅、股票生意。总之,既然是练功夫,这些就统统不管,要统统放下。这个老头子的心思全部放在蝉上,他的注意力也只在蝉翅膀上——“唯蜩翼之知”嘛。对他来说,全世界都不如这个蝉翅膀有吸引力,这就叫入定。
平时我们打坐老是想得定,但怎样才能得定呢?这样就是得定。我们平常总爱把“入定”神化了,哎呀,我今天“入定”了,已经空了、什么都没有了、见光了,等等。其实,这些都不是“定”,起码不是“正定”。真正的“定”指的是“心一境性”、“主客不二”。只有我们的注意力和所关注的对象长时间不移不易,这个才叫“定”。这要看我们全神贯注的时间有多长。时间越长,那么你的“定力”就越好,在“定”上的功夫就越深。
当然,你关注的对象不一样,“定”的内容和成就也不一样。比如搞科研的,他的一心是“定”在科研项目上,那就在科研上得成就。搞佛法修炼的,他专注于“四禅八定”,那这个禅定也有具体的内容和具体的对象。
佛法修行当然还要建立在对“禅定”的正见上。《般若心经》讲“观自在”、“照见五蕴皆空”,你在这个上面“入定”了,结果就是人我空和法我空了。你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妄想都没有了,身空、心空、性空、法空,而得到清纯的智慧和对生命的解脱,这个就是佛教修行的“入定”。所以要想“入定”,就要搞明白自己观照的对象是什么。离开了自己观照的对象,在那里瞎练一通,那就不行了。
我们看这个粘蝉的老头,他确实是“入定”了。“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面对天地万物和人间万象,他丝毫不动心、不乱性。他的心性、知觉、注意力,只放在蝉的翅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