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第二讲 至人的神全之道
子列子问关尹曰:“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慄。请问何以至于此?”
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居,予语女!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物与物何以相远?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而已。则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夫得是而穷之者,物焉得而止焉!彼将处乎不淫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物之所终始,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隙,物奚自入焉!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遻物而不慴。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复仇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是以天下平均。故无攻战之乱,无杀戮之刑者,由此道也。不开人之天,而开天之天。开天者德生,开人者贼生。不厌其天,不忽于人,民几乎以其真。”
生死关头朝哪边走
庄子这里讲的这一则故事很精彩,是列子与关尹子的对话。
“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很多人看到这里就乱说了,说至人在水里潜行而不窒息,在火中走不觉得热。简直是莫名其妙,把道家的高妙理论变成了神话和低级迷信了。
什么叫“至人潜行不窒”?我们学《易经》,《乾文言》有这样的句子:“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世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遁世无闷”,就是这里“潜行不窒”的意思,它是指“穷则独善其身”的时候,一个道人不会懊恼,不会怨天尤人,不会得精神抑郁症。潜行,就是没有人知道嘛。别人不知道你、社会不承认你、你怀才不遇的时候,你不至于憋闷、不至于窒息,而是把自己料理得很好。“至人潜行不窒”应该这样理解才对。《易经》“大过卦”里说“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也是同样的道理。独立不惧,一个人顶天立地,没有丝毫恐惧;遁世无闷,可以超然于世外,没有那种憋闷窒息之感,不会得种种心理疾病。
“蹈火不热”,也不要理解成跳大神一样,光脚踩在火炭上不怕烫。应该怎么理解呢?应该理解成你大红大紫了、大放光明了、大权在握了,报纸、媒体成天表扬你、歌颂你,不得了啊。到这个时候,你心里不热,不自以为是,仍然谦虚谨慎,这个才叫“蹈火不热”。千万不要理解成我有了五行遁术了,驾火遁不热,驾水遁不窒,那就没意思了。我们要把这里的“水火”,理解成人生的不同境遇才对。我们都说人生无常、世态炎凉,炎就要“蹈火不热”,凉就要“潜行不窒”。怎样使我们在宠辱两端、顺逆两端,能够潇洒自在、不惊不骄呢?这个确实需要功夫,需要我们好好地修炼,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慄,请问何以至于此?”什么叫“行乎万物之上”?书上的注解都没有把它解释到位。我们怎么讲?用苏东坡的话来说,就是“高处不胜寒”;用禅宗的话来说,就是“百尺竿头须进步”,就是“悬崖撒手,自肯承当”。《易经》中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谓“行乎万物之上”,这个万物之上的东西,就是形而上者,就是道。
我见过很多学道的人。有人问我:冯老师,我学道有年,也知道万法皆空了,咋一下子感到有点恐惧了呢?我问他:你恐惧什么呢?他说:我坐着坐着一下就空了,我就想回来,不敢继续坐下去了。我怕我一下子空了,出不来了,自己就没了,就找不到立脚处了。这可咋办呢?
实际上,很多修行人、修道人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当他真正到了“形而上”的那个境界,到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他就害怕了,就感到恐惧了。这是对“空”的一种恐惧。平常修行时天天想“空”,但真的一下子“空”进去的时候,又害怕了、恐惧了、战栗了。这就没有达到“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慄”的境界。
我们普通人,有一份工作,有一碗饭吃,有老婆孩子在身边,心里面就踏踏实实的。当有一天这些一下子都没了,你心里边就空虚了,惶惶不可终日。特别是在自己的生命要终结的时候,那时自己的精神会到哪里去呢?眼睛一闭就不知道还能不能睁开。平时你离开了这些,都无所谓的,即使到美国、俄罗斯去旅游,只要把来回的机票订好,就知道总会回来。但是,你的春秋大梦要终结的时候,这时你到哪里去呢?生死关头你朝哪边走呢?这个时候,也是在“行乎万物之上”啊。你惧不惧?很多平时修行很扎实的人,真正有点那种感觉了,到生死关头了,他也会害怕。
那么,前边所说的那些个“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慄”,我们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
列子在道教历史上被称为“冲虚真人”。我有一个老师,道家的王云舍老先生,他老人家就是列子“冲虚门”这个系统的。所以,我在道家的渊源上,也算是忝列冲虚真人的门庭。那么关尹呢?他就是请太上老君写《道德经》的那位守函谷关的关令尹喜。当然,关尹子的资格也就比列子还要高,所以列子就向关尹子请教这个问题。
守住你的人间正气
那么,关尹是怎么回答的呢?“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这些话就不得了,怎么做到“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慄”呢?用关尹的话说,就是“纯气之守也”。
这个气我们平常怎么守?孟夫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我们有了孟子的这个气,那就了不得!聪明正直之为神,我们的气要养到这个程度,用《庄子·人间世》里的话说,就是“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这个“虚室生白”,就是“纯气之守也”。
上次我们到阆中巴巴寺,有块匾上面写了一句“敬存夜气”。什么叫“敬存夜气”?就是“纯气之守”。夜气,就是半夜子时的那个气,一阴一阳之谓道,午时阳盛之时一阴生,子时阴盛之时一阳生。阳气过余的话,没有阴气来调和,那个阳气就成了爆阳、亢阳,那就很危险。用道家的话来说,要“知其白,守其黑”,“知其雄,守其雌”。我们不仅要养乾阳之气,还要养坤阴之气,阴阳气和,谓之太和,只有夜半子时养最好,这就叫“敬存夜气”。
养好了气,我们的精神才能实现平衡,这个就是“纯气之守”。当然,养气也不仅仅是养这些自然之气,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八识田中那些蹦蹦跳跳的念头,也有可能打乱你的气脉、气息。所以,用佛教的话来说,还要通过静虑,通过思维修,通过禅修入定,把自己的身心收摄住,这样才能做到“纯气之守”。
但是,光是“纯气之守”也不行啊。庄子还讲过一个故事,说有一个鲁国人修行很好,气养得很好,都八九十岁了,还面如处子,形如婴儿,了不得。但最后的结果呢?他住在山里竟然让老虎给吃掉了。所以,光是“纯气之守”有没有用呢?有用,也没有用。老虎要吃人,妖精要吃唐僧肉,这些修行好的人,肉就更好吃啦。为什么这个道人会被老虎吃了呢?说明他所谓的“纯气之守”还是有问题,没有真正到位。真正到位的“纯气之守”,不仅是抱元守一的自然之气,更是要在社会生活之中,守一个精纯的社会之气、人间正气。人间正气是什么?就是“仁义礼智信”,就是“忠孝节气,礼义廉耻”这套东西。有了这一套人间正气,你的胆气才真正旺得起来。没有这些正气,你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廉、不耻,那么你养生养得再好,胆气也旺不起来。
古代在官场混得很有境界的官员说过一句话,叫“公生明,廉生威”,人的正气威风从哪里来?就从廉洁中来。人的光明智慧从哪里来?就从大公无私中来。所以,庄子说的“纯气之守”,我们还要看到人间正气,更要守好这个人间正气才行。文天祥的《正气歌》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这个正气也是“纯气之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