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第二讲归家之路与蜗角之争
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以十仞之台县众间者也!
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日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阖尝舍之!夫师天而不得师天,与物皆殉,其以为事也若之何?夫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与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洫,其合之也若之何?汤得其司御门尹登恒为之傅之,从师而不囿,得其随成。为之司其名,之名嬴法,得其两见。仲尼之尽虑,为之傅之。容成氏曰:“除日无岁,无内无外。”
魏莹与田侯牟约,田侯牟背之。魏莹怒,将使人刺之。犀首公孙衍闻而耻之曰:“君为万乘之君也,而以匹夫从仇!衍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然后拔其国。忌也出走,然后抶其背,折其脊。”季子闻而耻之曰:“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衍乱人,不可听也。”华子闻而丑之曰:“善言伐齐者,乱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乱人也;谓伐之与不伐乱人也者,又乱人也。”君曰:“然则若何?”曰:“君求其道而已矣!”
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君曰:“无辩。”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客出,惠子见。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惠子曰:“夫吹筦也,犹有嗃也;吹剑首者,吷而已矣。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只缘身在最高层
“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mín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以十仞之台县众间者也!”
大家知道一首英文歌《可爱的家》吗?里面有几句:“纵然游遍美丽的宫殿,享尽富贵荣华,但是无论我在哪里,都怀念我的家。好像天上降临的声音,向我亲切召唤。我走遍海角天涯,总想念我的家。”当年唱这首歌的时候,心里面好感动啊!词也好,曲调也好,和庄子这里说的很相应。庄子说,我们在外面飘荡,终于有一天回到了故乡,看见了“旧国旧都”,一望心里就很畅然。哪怕故乡的景致十有八九都被草木遮蔽了,荒芜了,但是仍然感到无比的亲切,无比的欢快。
“况见见闻闻者也”,回到家乡,见到了自己曾经生长的地方,见到了父母,见到儿时的朋友,见到了父老乡亲们,那感觉能不强烈、震撼吗?就如同“以十仞之台县众间者也”!在广州珠江边散步,对“小蛮腰”能视而不见吗?
关于归乡,历来有很多佳作。唐代的宋之问被贬到广东罗定多年,后来遇赦还乡,途经汉江时写了一首诗:“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还有我们熟知的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游子归乡,就是有这种催人泪下的亲切感。
对我们的身心来说,小孩子生下来的时候,他那个本朴的心即“故乡”,随着自己的成长,在社会上去瞎胡混,污染了一身浊气,离“故乡”远矣。成人后受高人指点,要洗心革面,要返本归朴,要修道悟道,有一种迫切地想要回归“故乡”的感觉。真的有了这么一种打算以后,就要有实际的回归举措,使自己尽早回家。所以,回归故里也叫回归自然,也叫回归本性。人在社会上摔打、拼搏,在历尽沧桑后,最终都要回归自然,回归故里,回归本性。
北宋时,五祖法演禅师是临济宗的超级大师,他悟道时,也在说回家的感觉。他在给他老师的“投机偈”里说:“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就这一首偈子,就被他的师父白云守端禅师印可了。悟道、明心见性,就是回归自性的过程。我们平常的身心流浪在外,被眼耳鼻舌身意,被色声香味触法所污染,迷不知归,当有善知识提携的时候,才能为我们指引回家的路程。禅宗里,很多祖师把悟道称为“归家稳坐”,功夫高了以后,就可以“路途即家舍,家舍即路途”,进入不二的境界。
我们看庄子的这些语言,平常若不在道上会,就只能把它理解为一般的情感抒发,游子在外飘荡,非常地想归家,这样理解,与其本意差距就很远。我反复强调,庄子这里说的归乡,是要回归于心。只有回归于自心,才能真正静下来。
这一段,谈到了回归自心之后的境界。如果能够“见见闻闻者”,亲见亲闻,见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真正地回归了自性,那么“以十仞之台县众间者也”,就有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感觉,卓然立于天地之间,再不会被红尘中的烦恼所侵扰和侵蚀,这不得了啊。
禅宗里的《十牛图颂》,以牧牛作比喻,依次谈禅修,从初始的功夫到归家的感受,其中所表现的境界和庄子这里所谈的,都是一个鼻孔出气。
得其环中以随成
“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传说冉相氏是燧人氏时代的一位领袖,他“得其环中以随成”,庄子在《齐物论》里就说过:“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什么是“环中”?这是指世界的中心,也指认识的基点。什么是世界的中心?在哥白尼之前,人们认为地球是世界的中心。哥白尼说不是,太阳才是世界的中心。后来发现太阳也仅仅是银河系里面非常普通的一颗恒星而已,而银河系在无穷的宇宙之中,也仅是一个很一般的星系,像银河系这样庞大的星系,在宇宙之中数以千亿计。这是我们可以感知的,还有无穷无尽我们没有感知到的,这个“环中”又是什么?简单来说,画一个圆,圆心就是环中。在道家学说里面,“环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用禅宗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的“当下”,当下就是环中。为什么当下就是环中?因为当下面临着两个方面:一个是过去,一个是未来。它永远都处于过去、未来的临界点。上下左右,过去未来,是非曲直,当下永远都处于世界的中心点,现在就是世界的中心点。一切因缘因此而生,一切因缘回归于此,沉寂于此。所以,这一点就是环中。
庄子用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几何学中的概念,就实实在在地点明了大道的真相和我们精神的真相。只有处于环中,我们才能以应无穷。你左了不行,右了也不行。在过去,你能知道现在的事吗?在未来,你能料理现在的事吗?现在既不能进入过去,也不能进入未来,我们唯一能够起作用的,能使上力的,只有现在,就是环中。
“随成”又是什么意思呢?随顺因缘,随波逐浪呀。因缘都是随顺的,都是因身边的因缘、就近的因缘而逐渐展开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非得从脚下一步一步地走,从近走到远。饭得一口一口地吃,还得送到嘴里面才行。因缘也是这样的,都是从自己亲近的因缘、现成的因缘逐步展开,时间也是从现在到未来,从今天到明天再到后天这样“随成”的。所以我们要想干一番事业,就要明白“随成”的含义,不能小看了这两个字。
有的人干事无视因缘,更无视因果。无视因缘,想超越因缘而成就事业,这个是痴心妄想,绝无可能。一个高明的人,一定是“得其环中以随成”的,这是干事情铁定的规律、规矩。所以我经常说,一个人不能超越自己的能力半径去干事。在自己能力半径之内,是可控的;超越了自己能力的半径,就会失控;如果寄希望于自己根本没法把控的因缘,就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得其环中以随成”之后,你才能“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既然是随缘而来,随缘而去,那么这个“随缘”,这个方略,就是“与物无终”,你永远都得这样随缘下去。“与物无始”,从最初以来,从最初的最初以来,任何人都不能逃避这个点,不能离开这个局,谁能离开这个局去另搞一套呢?这个就是我们众生的现实,也是世界的现实。“无终无始”,一个圣人、一个道人,他就得有这样的精神、这样的境界。我们的心性、我们的真如也是无终无始,永远都处在“得其环中以随成”的这么一种状态。这就是我们的真实相,我们不可能超越这个去打妄想,去干那些不切实际的事。
实际上,那个“与物无终无始”的不生不灭,也是虚幻的假象,是自己画的一幅美好的图像。实际上,无常也是“与物无终无始”,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变化是无始无终、无终无始的;真性也是无终无始、无始无终的。很多人要把无常搞成不变的东西,要与之对立起来。实际上,真性和无常是不二的。怎样在不二之中找到自己的感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