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上古之人本来自由自在的,本来心很宽,不去计较人家什么的。但自从有了礼法,有了忠孝节义,社会就会用这些礼法来规范你,检查你忠不忠,孝不孝,仁不仁,义不义。如果被认为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就会遭到社会的唾弃。所以规矩一旦立起来,人就受限制而不得自由了。
战国时法家兴起,用法、术、势一套强君弱民的方式来搞耕战,最后在秦国取得成功,不过百年便一统天下。秦始皇焚书坑儒,法令苛严而细密,士人及老百姓动辄得咎,大家都不敢自由散漫。明清时的文字狱,也是禁锢了社会思想的发育。这些都是要求人们必须要“听我的”,听我的就对,不听我的就错。随着社会的发展,礼法愈来愈严密,人天生的那种纯朴和天真,那种自在的自然性,受到社会法规的约束,也就逐步减弱了。
学校的小孩有各种各样的规定。我们看那些几个月大的小婴儿,谁会给他们规定什么呢?要睡就睡,要笑就笑,要哭就哭,要吃就吃,做父母的都是百依百顺。如果我们想拿什么规矩把他们捆起来,那是不可能的。父母们只是希望他们不生病,早点长出牙齿,早点会走路,绝对是把宝宝作为一种自然物来对待,还不敢作为社会物对待。小婴儿长大了,进学校了,就不能享受这种待遇了。从幼儿时开始,就是这样做不行,那样做不行,总之要听老师的话,功课要做好,体育要达标。到了学校,要遵守学校的纪律,学校的规矩就开始起作用了,社会性就开始起作用了。毕业后进了单位、公司,单位的章程要守嘛!如果你是公务员,对不起,国家对公务员的条例也多得很,如果你违背了,纪委就要找你,检察部门就要找你的麻烦。你说这是为什么?
当然,在社会中总有善恶的评判标准,人心、人性的确说不清楚,有需要规范的,有需要放任的,这是永恒的矛盾。并不是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尧舜,生下来就是释迦牟尼佛,生下来就是天使。自从人类进入社会化以后,就处于社会性和自然性的矛盾之中,你听话就乖,不听话就不乖。你奉公守法,就是好公民;不奉公守法,就不是好公民。总之,一进入社会,这些麻烦就来了。你说这个叫“淫其性”呢?还是叫“迁其德”呢?
我们在精神生活之中,要好好反省这个,确实需要反省这个。如果你是真正得自在了,通体光明了,有了庄子所推崇的“玄德”,就很了不起。这样的人的确不愿意外在的事情干扰他的精神生活,干扰他的生活轨迹,特别不愿意受别人的指挥,不愿意受别人的支配。我凭什么听你的呢?我这样过不是很好吗?所以物有物性,草有草性,鱼有鱼性,鸟有鸟性,你不能拿单一的法则来制裁宇宙的万物。人也是这样,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你要用一个统一的规矩来规范亿万众生,这对有些人可能起作用,对有些人就不起作用;有些能起好的作用,有些反而是起不好的作用,这就是道家学说对社会人生的关注点。
不要失去恬愉之情
“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乐其性,是不恬也;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cuì)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夫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长久者,天下无之。”如果天下的众生,大家都自由自在,都在一种纯真的“玄德”上过日子,哪里还需要这些人来治理天下呢?哪里还需要治理天下的种种方略呢?用老子《道德经》的话来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不仅如此,失礼而后有法,失法而后有术,失术后还有拳头、有刀枪、有监狱,这些紧挨着一套一套地就来了,每况愈下。
我们要使自己的心胸做到“在宥”的状态,做到无为的状态,一个自在、宽容的状态。我们天天都说要理解,要宽容,特别是现在搞佛教的,搞慈善的,天天都在说慈悲喜舍,谈恕道,谈宽容等之类的,那么我们自己是否能够有这样的心胸?我们的确是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干扰,愿意生活在自己的一方净土之中,但是社会并非只有你一个人,人的烦恼、贪嗔痴的释放等肯定要干扰社会的秩序,这就必须加以“治”。面对这个“治”,怎样才能“不淫其性,不迁其德”呢?从历史上来看,找不到这样的社会,当然这也可以说是庄子的一个乌托邦,道家的一个乌托邦。是否真的存在,姑且存而不论,但是以后呢?
道家、儒家说起道理来,总是从历史的最前面,从黄帝、尧舜时代讲起。所以下面紧接着就说:“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乐其性,是不恬也。”这里就给我们抬出明君来,不是桀纣一类的昏君,而是尧舜。尧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最优秀的领导,是一切帝王的样板、模范。尧治天下治得很好,“使天下欣欣焉人乐其性”啊!尧当天子时,天下老百姓日子过得很好,大家都歌功颂德,身心都愉快。请注意啊,愉快高兴,但并不代表是“恬”。什么叫“不恬”?就是心里不安定。喜怒哀乐忧恐惊,统称为“七情”,七情都是有伤心性的。大怒不行,大忧不行,大恐不行,大喜也不行。作为一个道人,就要非喜非怒,不忧不愁,不喜不乐。如果你天天都乐,那么你就会失去人的恬淡之气。拿现在的话说,就是追求幸福指数,你去追求幸福指数,你就有所取,就要去为之付出,就要劳累。劳累是否能得到这个幸福,是否能得到这个快乐且不论,首先你那种恬淡之气就消失了,这是不言而喻的。
反过来,“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夏桀和殷纣这类暴君,对老百姓一点也不客气,恨不得把天下老百姓的财产都占为己有,为他所用;恨不得把天下的老百姓都作为他的奴隶,役使无度。所以“天下瘁瘁焉”,确实让老百姓劳累疲惫,不堪其苦。心苦,性苦,形也苦,当然就“不愉也”,就不舒畅,不快乐。
“夫不恬不愉,非德也。”在《德充符》和庄子的其他篇章里,我都详细地介绍了道家的这个“德”,它是自然性之德,而非儒家的伦理之德,这个差别一定要明白。我经常引《菜根谭》的话说:“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我们就要养和气,养喜神。我们在社会上生活,哪怕是在一个小环境中生活,经常都会不舒服,不愉快,经常生烦恼。天天面对着是非,你可能饭都吃不下,觉也睡不着,你的心性就处于一种烦恼不安的状态。心性处于烦恼不安的状态,就是“非德”也。有德的人,一定是身心愉悦,心情放松,没有是非烦恼耿耿于怀,萦绕于胸,恬恬淡淡地生活。只要老板不拿脸色,冤家债主不上门,每天吃得饱,睡得着,身心无病,这个就是德,是老天、大道赋予我们的自然、生命之德。我们安享其德,安享自在,多美呢。
有的人说,你这个德没有价值,没有产出效益呀!当然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们只要吃得饱,睡得着,没有烦恼是非,没有冤家债主,就已经很有“德”了,过得很滋润了。因为这也是处于一种“无为”状态,无所事、无所为的状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种状态可以生发出无穷的内容:它可以建立无穷的功业,也可以招惹无穷的祸害,这都是“失德”以后所出现的状态。“德”就像儒家讲的“诚”一样,是精神的一种本原状态,社会的一个本原状态就是原始自然的社会状态,这个本原状态就没有那么多麻烦,所以“不恬不愉,非德也”。恬、愉,当然就是德。
“非德也而可长久者,天下无之。”对于个人而言,“不恬不愉”,就是精神疾病,身心疾病。很多身体的疾病都是由精神引起的,精神的疾病更是由精神引起的,有了疾病,肉体就不可能长久。对于社会而言,离开了德,像夏桀殷纣那样搞,就不可能长久;像秦始皇那样搞,也不可能长久;像隋炀帝那样搞,也不可能长久。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非德”——德行太差,不仅丧失了社会的德,自然性的德也给丧尽了啊。
无德的人要治天下,有这样的好事吗?不可能有这样的好事。无德无能的人治理天下,能够坐得稳、做得久吗?也没有这样的好事情。所以我们看到这里,清楚《在宥》的主题到底说的是什么吗?我以上讲的这一大段,基本上是在破题,当然我讲得也不顺,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再把这一段往深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