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重庆主城九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人的故事于2020年7月20日至9月25日在FM968重庆之声《边听边看》节目播出。这一季现已完美收官,感谢关注!敬请期待本账号后期推出的更多重庆文旅专题。... more
FAQs about 身边的非遗 第二季:How many episodes does 身边的非遗 第二季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43 episodes available.
August 13, 2020《边听边看》—— 廖记传统装裱技艺中国装裱,历来是北派质地厚实,南派平挺柔软。北派以京裱为代表,南派则有苏裱、沪裱、岭南裱、川裱等。廖记传统装裱技艺,起源于(1920—至今)成都诗婢家的装裱行,具有典型的四川传统书画装裱形式,传承至今已近百年历史。 廖记传统装裱技艺市级传承人廖炳德从事装裱数十年,在吸收素净淡雅、裱工精佳的苏裱等传统书画装裱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了兼具南北传统书画装裱的独特风格,使其装裱的书画作品大气又不失精致。...more10minPlay
August 12, 2020《边听边看》—— 江北竹雕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北竹雕继承传统的镂空雕、浮雕、浅雕等手法,创造了竹篾镶嵌,画笔勾刀等新工艺。特别是在竹雕的大幅度、长距离镂空雕刻上有自己的独到表现手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吸取绘画、书法、金石、版画、诗词等艺术精华,通过竹雕制品在古色古香之间透出现代文明的气息,具有较强的人文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徐果以刀代笔,从事竹雕行业30余年。首创了“竹簧薄意雕”,在0.2厘米厚的竹簧上雕六七层次,20多种特技, 最薄处0.001毫米自成一格。...more9minPlay
August 11, 2020《边听边看》—— 竹壳雕刻技艺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北竹壳雕刻画流传已有百年历史,起源何时,无法考证。但从民间艺人口述得知,清末民初,由于“江北嘴”码头的兴旺发达,各种民间艺人云集,竹壳雕刻手工艺得到传承并延续至今。以传承人文渝光父子二人为代表,不断继承和创新,使竹壳雕刻画工艺传承至今。多种形式的雕刻技艺,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以三峡风情、巴渝吊脚楼、黄桷树、陵江水表现出浓浓的地域特色。...more9minPlay
August 10, 2020《边听边看》—— 王正平的评书人生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北评书的代表性传承人王正平先生,他的评书特点是讲韵味,重技巧,擅长讲述掌故,言情故事。王正平不仅继承了评书表演艺术,而且还参与抢救了不少评书段子,如《重庆段子》、《程梓贤评书作品选》等。2013年出版有《王正平评书作品选》。...more10minPlay
August 07, 2020《边听边看》—— 巴将军火锅底料熬制技艺火锅是重庆第一文化符号,由于特殊的山水地理环境,重庆火锅分为两大流派,起源于两江船帮的水派火锅和起源于渝(川)黔盐茶古道马帮的陆派火锅。水派、陆派花开两朵,同表一枝,共同谱写了重庆火锅的历史篇章。...more9minPlay
August 06, 2020《边听边看》—— 广阳坝民间故事和它的故事大王“广阳民间故事”是广阳镇广泛流行传播的民间传说和故事的总称。广阳民间故事讲述在当地蔚然成风。“摆龙门阵”在当地人眼中就是一种日常生活习惯。从故事内容看,有神话传说、地方风物故事、历史人物故事、生活故事及笑话等,种类繁多。2014年,广阳镇民间故事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more8minPlay
August 05, 2020《边听边看》—— 桐君阁传统丸剂制作技艺 丸剂制作精细,对制作人的技术要求非常高,不同技术水平的人做出的丸剂,从外观到质量都可能截然不同。据了解,在2011年传统丸剂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桐君阁加大了对传承人的培养力度,从熟练掌握丸剂制作工艺流程,技术精湛的员工中选拔专业知识丰富、对中药制作有着浓厚兴趣的人员进行常年的培养,搭建起各级代表性传承人梯队,为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人才保障。 “丸剂最早是手工配合着简单工具来制作,随着科技的进步,丸剂的制作也从手工发展到机械化和自动化。从整体来看,机械化生产更能保证丸剂的质量。”国家级传承人殷树荣说,一般药粉越细吸收得越好,手工研磨、打粉的细腻程度不如机器制作。 在过去,所有的工序都由人来加工和控制,质量水准会存在一定差异,而机器实行标准化,不存在差别。“不论采用何种工艺,不论是手工还是机械,本质上来讲是要保证药品质量,促进药效发挥。从这个角度来看,医药工业化对于丸剂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在医药工业时代,高质量的设备是药品质量的根本保证之一。”殷树荣认为,在应用现代工业制造提升产量和质量的同时,依然要坚守初心和匠心。...more10minPlay
August 04, 2020《边听边看》—— 唐氏古琴制作技艺 古琴制作从古至今都是一项复杂、艰辛的工作。从选材、设计形制、挖腹试音、配件安装、刮灰上漆、上弦调音到最后完工成琴,要经过200多道工序,而传承人唐伟星始终遵循着手工制琴的传统。 “制作一把好的古琴,每个环节都应是手工制作而成。”唐伟星说起古琴制作,话语就停不下来。“斫琴的过程中,要时刻感受木材的厚薄、材料的松软,以此来决定槽腹的深浅。”如果力度太重挖薄了,声音就会太空;如果没有到位,声音就会太实。 “斫琴不但要有对传统音乐审美的正确把握,再有对古琴音色的深刻理解,乃至掌握高超的演奏技巧,再加上极强的动手能力才可以斫制出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好琴。”...more9minPlay
August 03, 2020《边听边看》—— 益泰祥段氏奇香炒货制作技艺百年品牌奇香花生米诞生于庚寅年(1890年),是成渝两地极具特色休闲食品。一百多年来,奇香花生米严格采用独特的传统工艺及配方,制作工序严格遵循传统,不偷工减料,不以次充好,经过选料、配料、煮泡、炒制等多道工序,加之秘传香料调味,坚持“奇中求香,香中求味,味中求绝”,形成了酥、脆、化、渣的鲜明特色,深受广大顾客的喜爱,素有“吃在重庆,味在奇香”的口碑,已经成为产生于南岸区龙门浩街道、盛行于成渝、扬名于全国多个城市的重庆休闲食品品牌。...more9minPlay
August 02, 2020《边听边看》—— 蜀绣近现代重庆刺绣艺人承续了蜀绣的技艺传统,陪都时期更是达到了渝派蜀绣的巅峰。抗战时期,陪都戏剧繁荣,大量戏装刺绣促进了蜀绣艺术创作的多样化;全国其他三大名绣苏绣、粤绣、湘绣技艺随着移民融入蜀绣,使蜀绣工艺更臻完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涌现了盛辉成、穆华平、秦万鑫、文学良等全国著名的蜀绣大师。20世纪50-70年代,以林茂森、邱必亮、王清云为代表的重庆蜀绣工艺师,则有《八仙图》、《关圣君像》、《毛主席去安源》等大型作品传世,把重庆的蜀绣艺术带到了全国和世界各地,很多成为国家的外交礼品。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当代渝派蜀绣的“黄金时代”,一个重庆挑花刺绣厂,出了若干大师(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尚余,2011年因病去世,师从文学良;李淑兰,李尚余之女,家族传承;胡惠琴,师从林茂森,重庆绝大多数刺绣艺人都是她的学生;康宁,蜀绣国家级传承人,从艺王清云等。在渝派蜀绣的传承人中,康宁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在上个月之前,她都是全国仅有的两个蜀绣国家级传承人之一(另一位是成都的郝淑萍),首创了双面异形异彩的“康宁绣”。蜀绣国家级传承人黄敏是渝派蜀绣中的“异类”:她是地道的重庆妹子,却师从成都蜀绣大师彭永兴、郝淑萍,又回到重庆把蜀绣发扬光大。...more10minPlay
FAQs about 身边的非遗 第二季:How many episodes does 身边的非遗 第二季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43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