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FAQs about 香港電台:日語自遊行(I、II):How many episodes does 香港電台:日語自遊行(I、II)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53 episodes available.
May 19, 2006(17)留言博覽會(Exposition)起源自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當時,大英帝國殖民地廣佈全球,國勢強盛。為了展示工業生產的成績,由1847年起,英國藝術協會每年舉辦工業產品及工藝品博覽會,由會長,即是維多利亞女皇的丈夫Albert 親王規劃。後來,博覽會擴大至國際規模,藉此顯示強盛的國勢。1850年,水晶宮萬國博覽會在英國海德公園舉行,進場的老百姓大開眼界。到了今天,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萬國博覽會──日本愛知縣萬國博覽會於今年3月25日開始,為期一百八十五天,主題為「自然的睿智 」( Nature's Wisd......more20minPlay
May 12, 2006(16)讚賞•謙恭2香港人的「飲茶」文化,是指大家相約上茶樓聊天和吃點心,而不是請對方回家喝茶,「茗茶」只屬少數有閒階級的嗜好。日本人的「飲茶」文化,則稱為「茶道」,除了講究煲水、沖茶、選擇茶葉等等細節,亦包含如何有禮得體地待人接物,好讓主客盡歡。「茶道」這種傳統功架,每個家庭主婦尤其應該懂得。不少現代日本女性出嫁前,會特地到茶道學校惡補一番,以求出嫁後做個懂得大體的女主人。日本人重視禮貌,即使表達相同意思,亦會因為對方是長輩或上司而須要使用不同的字眼、助語詞、語調、句法等等,這就是日語文法中的「敬語」。日本人招待客人......more17minPlay
May 05, 2006(15)讚賞•謙恭圍棋源自中國,卻在日本得以發揚光大。中國和日本的文化交流,早於西漢時代開始。公元六世纪末以後,中日交往愈加密切。唐朝時,日本多次派遣使者前來中國。随同遣唐使者到中國的留學生吉備真備、阿部仲麻呂等,以及最澄、空海、園仁等和尚,回國後都積極傳播中華文化。留學生吉備真備留華十九年,辨正法師留華三十年,二人都是圍棋愛好者。歷代到中國唸書的日本留学生和工作人員,不少學得一手好棋,對圍棋的傳播起了積極作用。明治维新後,日本圍棋到了全盛時代,圍棋被稱為「國技」。今天,日本是世界上圍棋最發達的國家。...more20minPlay
April 21, 2006(13)建議•接受建議日本法例規定,二十歲才是成年,所以酒類飲品不售予二十歲以下的人士。日本人的飲酒文化跟洋人大有分別。除了燒酒和啤酒,日本人會配合食品而選擇酒類,例如吃懷石料理時會飲清酒。浸完溫泉全身熱暖,飲杯啤酒是最佳享受。下班後飲兩杯是上班一族的例牌動作。近年,愛好飲酒的日本女性愈來愈多,辦公室女郎一邊飲酒,一邊互訴心事。...more19minPlay
April 14, 2006(12)請求准許•拒絕「尺八」是日本傳統樂器之一,是一支竹造的簫,因管長一尺八寸而得名。事實上,「尺八」是源於中國東漢時期,在一千三百年前東傳日本。「尺八」可以獨奏、重奏或樂隊合奏。「尺八」用氣吹奏,樂手以男性為主。日語漢字裡的「琴」或「箏」,是指古箏,演奏者多為女性。漢字裡的「和太鼓」是指鼓。...more19minPlay
April 07, 2006(11)請求准許•允准日本「浮世繪」起源於日本江戶時代後期,因內容描繪「浮世」的歌舞伎和花街柳巷的風俗而得名。「浮世繪」版畫的特點是以木版印刷,大量生產,價錢大眾化,易於購買。起初,市場上只有單一墨色印的畫(稱「墨摺繪」),不久出現了「赤板」,以红為主色,再加印黄和綠,在日本繪畫史上開創新的境界。「浮世繪」在十九世紀後期流傳至歐洲,莫內、梵谷等西方印象派畫家,皆受日本主義的影響。大家常見的「富嶽三十六景」之「神奈川沖浪」就是流傳最廣的浮世繪之一。...more20minPlay
March 31, 2006(10)邀約•婉拒邀約棒球在日本非常流行,有人說,原因是它跟日本傳統運動如劍道、相撲等有一個共同點:對打的雙方先進行目光接觸,定一定神,然後才出手。西方的運動比較劇烈,受傷的機會較多;相比之下,日本的運動不會太劇烈。以傳統的日本運動相撲為例,簡單來說,相撲手是在有限範圍內把對方推出界外。不過,近數十年,源自西方的足球在日本流行起來。有人說,這是因為近代日本人多吃肉類,吸收豐富營養,體質比前代的人強壯,可以媲美西方人。...more18minPlay
March 24, 2006(9)邀約•接受邀約史提芬史匹堡執導的《藝伎回億錄》(根據同名著作改編)請來中國女明星章子怡、楊紫瓊和鞏俐扮演日本藝伎,此「伎」不同彼「妓」,「藝伎」(geisha)和「歌舞伎(kabuki)」也不一樣。 「歌舞伎」起源於十七世紀初,一位叫做阿國的女祭司在京都從事宗教的念佛舞蹈演出。為了吸引觀眾,阿國在舞蹈編排中加入簡單故事,並且女扮男裝。在阿國的影響下,「遊女」(娼妓)也相繼模仿,產生許多「遊女歌舞伎」的組織。德川幕府於1629年下令取締,公佈禁止女人演戲的法令,直到明治維新(1868年)為止才下令解除。唯沒有女演員......more18minPlay
FAQs about 香港電台:日語自遊行(I、II):How many episodes does 香港電台:日語自遊行(I、II)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53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