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訪來賓: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巷仔口社會學發起人 王宏仁
『集體觀看十八招,或大學生集體去逛華西街,可以視為一種男性「成年」[登大人]儀式。…..我們對於女性有興趣,才不會去互相搞「玻璃」。』( 王宏仁,2020,《你這個娘炮》推薦序)
《你這個娘炮》的副標,校園與同儕如何建構青少年的男子氣概?拆解陽剛氣質、性、身體的社會學新思考,就點出這本書要探討的核心。作者帕斯科如何援引Connell對於陽剛氣質的定義(王道、共謀、從屬、被排擠)來重新定義,進入美國加州一所高中進行田野與訪談,並說明陽剛氣質不依定侷限在男性身體。何謂陽剛氣質?性別研究的演變:男人是壞人、男人分為很多種類、女性也可以挪用陽剛氣質。
學校如何過儀式(教學、校規、活動,慣常作法) 例如美洲獅先生選拔,這些非正式課程,性別、性相,種族,三者交織,來鞏固異性戀機制。比較有趣的是,學校擔心青少年的性,大力籌辦這些儀式活動,增加性別歧視不平等。
娘炮論述,沉迷的異性戀+恐同。作者對於娘炮一詞的定義,以及男孩如何運用娘炮論述,來讓鞏固男孩關係,區分他者與我群,拒斥娘炮陰魂(作者用字)。(甚麼是娘炮?又如何與種族性像發生作用,比較有趣的是,黑人可能因為會跳舞、在乎外貌,而或者較高的社會位置;戲劇教室的男生,比較不會用娘炮,很值得討論)
沉迷的異性戀:,交女友(把妹)、性、觸碰、聊色色的事,異性戀男孩的日常互動,是否也呼應前一章,男孩極力拒斥這些娘炮論述或行徑。而作者提出陽剛氣質也可能發生在女性身體,所以也提出像籃球女孩、同直盟女孩,挑戰性別秩序與常軌。
結論比較像是研究者反思,除了提供學校務實的措施,女性研究者如何面對男性為主的環境,可以不破壞關係,還可以獲取研究資訊,例如模糊性別。(如果作者是生理男性,結果會一樣嗎?)
對照台灣。也許台灣的高中生的行為無法與美國類比,但學校作為一個機構機制,學校把【主流、王道、霸權】陽剛氣質化為制度(異性戀的養成過程)
-- 學校的規訓有多重目的,打造成「社會、國家想要的人」
-- 正式的課程內容: 教科書的性別刻板分工
非正式的制度與課程
----- 考試競爭 -- 名次 -- 明星學校 -- 成功人士 (高中時候老師說的:只要是成功人士,不用擔心沒老婆)
----- 儀式(異性戀的教導),例如阿魯巴、啦啦隊。
教育電台性別平等Easy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