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核心景区
1.金顶
        金顶又称为大岳太和宫,座落武当山最高峰海拔1613米天柱峰顶。太和宫整体建筑布局依山就势,充分利用天柱峰高耸霄汉的气势,以明朝皇家建筑法式巧妙进行布局,突出神权之高无上的思想。
        1956年,被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作为宗教活动开放场所开放。
2.南岩景区
       南岩宫始建于唐代,宋元均有建筑,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敕建,工竣赐额“大圣南岩宫”,嘉靖三十一年(1552)扩建宫观至460间,曾是吕洞宾、陈抟修行炼功的场所, 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当36岩中南岩最美,这里是传说中真武大帝得道飞升的圣境。宫殿面南而建,其建筑因建在峭壁之上,故名南岩,被人们誉为“峭壁奇宫”,体现出清修之地的那种古朴素雅的意境。
3.紫霄宫景区
      紫霄宫是武当山建筑群中保存最好、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早在唐代紫霄宫就被封为“紫霄福地”,因为它紫气氤氲,宫殿巍峨,道教称为“云外清都”。
  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紫霄宫已具规模;元代经过扩建整修,后废。现存建筑为明永乐年间敕建,工竣赐名“太玄紫霄宫”。
  紫霄宫的勘测选址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工程设计人员重视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思想。紫霄宫背依飘逸舒展的展旗峰,衬托出宫殿建筑的磅礴气势。左有青龙背,右有白虎垭,遥相呼应,负阴抱阳;宫前有金水河蜿蜒于宝珠峰前,它仿佛一条银线穿珠,巧妙地构成了一幅二龙戏珠的图案。
       我们正前的远山是照面山,山下是紫霄涧,风沙龙穴走向,自然形成了完美的风水福地,是古代风水思想的代表作品。因此,古代人称它为“紫霄福地”,并在宫侧建有“福地殿”。
4.太子坡
        太子坡,又名复真观,敕建于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清康熙元年、二十三年、二十九年三度重修。太子坡是传说中真武太子年幼时修炼的地方。复真观之名由来,是真武太子曾因修炼意志不坚,欲返下山,途遇紫气元君用“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点化,复又上山修炼而得名。
  武当山建筑群在总体布局上融会了道教典籍中真武修仙的故事,在建筑的选址上严格按照自然造化的山形地貌去构造体量,形成“天人感应”、“与神互为”的神宫仙馆。它利用地形地貌的自然特征,不仅在整体环境上依山就势,而且布局处理上尽量不动山体基岩,采取巧借和回避的手法,疏密得当、错落有致,既突出自身的的点,又体现其内在的神韵。
        太子坡古建筑就是一个体现,其整体布局为六进七个院落,背依狮子山,面临千丈幽壑,右有天池飞瀑,左接十八盘栈道,远眺似一片出水芙蓉,近看犹如富丽的城池。
  太子坡建筑群被当今建筑学家赞誉为:“它是利用自然地形展开建筑的经典之作”。古代建筑大师们,巧妙利用山形地势,构造出“一里四道门、九曲黄河墙、一柱十二梁、十里桂花香”四大独特景观,为建筑艺术与自然巧妙结合的典范。
5.琼台
      琼台在天柱峰东南麓约2.5公里,这里群山列行云如幡盖之状,也似大鹏展翅,古人赞曰:“琼台多幽意,山静似太古”,被誉为“千章锦绣诗难尽,万幅丹青画不了”的胜境。琼台,相传为真武得道受封之圣地。元代始建,称为“琼台宫”;明清时修葺扩建。建有上观、中观、下观,有24座道院,庙房100多间,现存元代建的中观石殿和上下观遗址。
  琼台中观,现存庙房14间,建筑面积479平方米,建筑及遗址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元代石殿在大殿右,歇山顶,石雕须弥座。大殿内陈列着丰富的神像等珍贵文物,其中,明代铜铸鎏金真武神像,高大庄严,甚为珍贵。还保存有武当山最大的真武石像,以及元代的残碑断碣,是研究武当山的重要史料。
6.磨针井
        磨针井又名“纯阳宫”,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庙房52间。周围峰峦拱拥,翠林环绕,被誉为“竹月梅风巧相映”的胜境。
  大家都知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其实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相传,静乐国太子(真武)入武当山学道修炼,意志不坚,欲出山还俗。走到这里,其师紫元君化为姥姆以“铁杵磨针”点化后,复回山中修炼,终于得道升天,成为北方的真武大帝。
        在磨针井的道院中,殿前埋着两根碗口粗、半米高的铁针,乌黑发亮。相传是当年姥姆所磨的铁杵。 这个故事虽是神话,却启迪我们只要锲而不舍、奋发进取,就一定能成功。
  拾级而上,为祖师殿,面阔三间,殿内供奉陈抟像,为明代木雕,像高1.02米,通高1.1米,头戴太山冠,身着道袍,端庄挺坐。四壁绘《真武修真图》壁画,线条古朴高雅,色彩陈淡苍然,山水云树有致,各种人物栩栩如生,具有浓厚的地方民间画风,生动反映了真武上山修炼的曲折故事。
        殿旁栏台高举,拱拥姥姆亭一座,重檐雕脊,凌空展飞,婷婷玉立,轻俏典雅。亭中有井,其上神龛内置铁铸饰金姥姆磨针像,手捧铁杵,头微侧偏,笑迎过往游客,以高超的铸造艺术,渲染真武修真的故事。祖师殿前,为一座四合院式道院,幽静雅适。
  在姥姆亭墙壁上,嵌着一块直角化石碑,化石形如竹笋,状如墨鱼之脊,有半透明弯月状纹。据考证,距今约4.5亿年,与三叶虫同为古生海洋动物,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7.逍遥谷
        逍遥谷是武当山景区内目前唯一的水上游览和生态旅游区。为满足游客需要,方便游客游览,已建起了古栈道,从玉虚岩到琼台中观修建了游步道,形成了逍遥谷、琼台中观、金顶的旅游环线。
        从这里溯涧而上,穿溪流、过吊桥、走栈道、攀石阶,经玉虚岩达琼台中观,全长约5公里,沿途古木参天,浓荫蔽日,涧水潺潺,风光迷人,是武当山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景点有桃花岛、杜鹃溪、猕猴谷、玉虚岩、龙凤岩、黑龙潭、白龙潭等旅游景点。还有老子骑青牛、张三丰、徐霞客等铜像。
8.八仙观
        八仙观三面环山,坐落在一小盆地之中,面对灶门峰。其地深幽,聚气藏风,冬暖夏凉,祥云缠绕,风景宜人。相传,八仙到武当山朝拜真武大帝路过此地,故名八仙观。
  八仙观,元代有庙宇,明永乐十年(1412)敕建,明末部分建筑毁废;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重修。建筑由龙虎殿、配房、大殿形成一个小型四合院,建筑紧凑有序,主体简明扼要。现存大殿、配殿、龙虎殿等18间,建筑面积545平方米,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大殿、龙虎殿、配房均为砖木结构,硬山顶式,抬梁式木结构。
        大殿两端山墙均彩绘,附有鱼、瑞草、祥云等,这与武当山清代建筑风格有明显的差异。殿内原置的神像、供器等,在“文革”时期毁废,现存明永乐年间神台一座,为石雕须弥座,图案有菊花、忍冬草、缠芝、仰莲、覆莲等,保存较为完整。 
9.太极湖
        自古以来,武当山就有“七十二峰朝金顶,二十四涧水长流”的说法,意思便是武当之美不仅仅在于它伟岸的山,更在于它秀美的水。论山,武当“上贯天枢,下蟠地轴”,奇特的地理位置,向来为历代帝王和文人墨客所瞩目。论水,武当有美丽的太极湖水,碧波万顷,烟波浩淼。
  太极湖又名丹江口水库,1958年始建,1973年竣工,水域面积126万亩,蓄水总量达81亿立方米,现在大坝加高后172米,水位达168米,蓄水量达300亿立方米,面积约为1200平方公里,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湖。整个太极湖群山环绕,气候适宜,空气清新,日照量高。水质透明,水质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水面宽阔,风平浪静,使水库具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功能。
        太极湖拦截了丹江和汉江两大河流,除了美丽的丹江还有汉民族的母亲河汉江,又称汉水,有东方莱茵河之称,全长1532公里,流域面积17.43万平方公里,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发源于陕西省汉中市,是中国中部区域水质标准最好的大河,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从太极湖正式向北方调水。汉江古时曾与长江、黄河、淮河一道并称“江河淮汉”。
  如果说风水就是风向水流山川走势,那么武当山可谓是凝聚了“帝王”之气。因此作为承载帝王之气的水脉,自然是气象万千,别具风情,当你荡舟湖上,想象着水下古城的雄姿,饱览着醉人的湖光山色,心情一定会最大限度释放。游武当,从水上开始。让我们一起畅游太极湖,体验水上武当的另种韵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