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漁是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入清後不任官,隱居城市中,他在戲曲、短中長篇小說、散文、文學批評等都有著作,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文人。他把自己的生活經驗撰寫成了散文《閒情偶寄》📖,這本書內容包羅萬象,但都與「品味」有關,文筆詼諧有趣😄。
我特別選了〈筍〉這篇來和大家分享,看看李漁的做法到底好吃不好吃呢?🍴😋
原文如下,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試著自己閱讀看看:
論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潔,曰芳馥,曰鬆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鮮。 《記》曰:「甘受和,白受採。」鮮即甘之所從出也。此種供奉,惟山僧野老躬治園圃者,得以有之,城市之人,向賣菜傭求活者,不得與焉。然他種蔬食,不論城市山林,凡宅旁有圃者,旋摘旋烹,亦能時有其樂。
至於筍之一物,則斷斷宜在山林,城市所產者,任爾芳鮮,終是筍之剩義。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但將筍肉齊烹,合盛一簋,人止食筍而遺肉,則肉為魚而筍為熊掌可知矣。購於市者且然,況山中之旋掘者乎?
食筍之法多端,不能悉紀,請以兩言概之,曰:「素宜白水,蕎用肥豬。」茹齋者食筍,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則陳味奪鮮,筍之真趣沒矣。白煮俟熟,略加醬油。從來至美之物,皆利於孤行,此類是也。以之伴葷,則牛羊雞鴨等物,皆非所宜,獨宜於豕,又獨宜於肥。肥非欲其膩也,肉之肥者能甘,甘味入筍,則不見其甘,但覺其鮮之至也。烹調既熟,肥肉盡當去之,即汁亦不宜多存,存其半而益以清湯。調和之物,惟醋與酒。此制蕎筍之大凡也。筍之為物,不止孤行並用,各見其美,凡食物中無論葷素,皆當用作調和。
菜中之筍與藥中之甘草,同是必需之物,有此則諸味皆鮮,但不當用其渣滓,而用其精液。庖人之善治具者,凡有焯筍之湯,悉留不去,每作一饌,必以和之,食者但知他物之鮮,而不知有所以鮮之者在也。 《本草》所載諸食物,益人者不盡可口,可口者未必益人,求能兩擅其長者,莫過於此。東坡雲:「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不知能醫俗者,亦能醫瘦,但有已成竹未成竹之分耳。
有任何問題請留言喔!
👑「記體文學」、「論說體文學」已加入【經典古文閱讀指南】囉!
購買網址:https://ezchtsou.gumroad.com/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_sx2A1H0pwRy1eESgp8Eyg/join
🚀綠界:https://p.ecpay.com.tw/D86FAFD
*影片音樂:YT音樂庫(這個音軌可用於您的所有影片,包含營利影片。 而且無須註明出處)
BeeyornandRaysd - Noir Et Blanc Vie
Confident Kurt - TrackTribe
Green Green Garden - Chris Haug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