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本期将围绕网飞最近大热的电影,由安德鲁·多米尼克导演的《金发梦露》展开。本片上线后引起了诸多非议,在极致的影像表现力下,更多观众将矛头指向了片中过重的男性凝视。而电影所改编的同名原作小说是由女性作家乔伊斯·卡罗尔·奥茨创作,并且十分认同多米尼克的改编。究竟该如何拍一部人物传记片?又该如何改编?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玛丽莲·梦露在美国史、电影史、文化史中都是一个巨大的存在,单从一部电影、一本小说出发很难全面地看待这位流行巨星。她的演绎生涯横跨了好莱坞两个重要时代,见证了好莱坞片场制的衰落。她不拘一格的性格将她推到了风口浪尖,也成为了一个大时代的文化革新的标签。
我们将从影片的改编出发,回溯原作以及本人的真实状况,再由玛丽莲·梦露为引子,延伸到黄金好莱坞年代的种种制度,再扩展到当时美国文化的种种影响。本期我们久违地请到了王炎老师来和大家分享。
文字稿请查看:https://mp.weixin.qq.com/s/GtMgHquYng73QTpfZPjgoQ
本期嘉宾:
王炎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导、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兼职教授,中美间跨界从事教学与研究。教授文化媒介、电影、西方古典等课程。
电车
深焦DeepFocus 编辑
本期播客总时长:90:59
时间轴:
关于传记电影
02:38 对于《金发梦露》的第一观感:
一个浅薄但极具性感和感召力的女演员,到今天仍能被大家记住,成为大众文化的偶像,梦露是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05:39《金发梦露》的男性凝视差评与当下评价体系的变化:
很可能是因为其他不快找到的现成语言,只用凝视很难概括电影,每个时代拍的电影都在回应这个时代。
13:40 精神分析是否妨碍了人物传记片向更深层次的挖掘?
精神分析可以让一个故事很紧凑的连成一体,这是一种创作技巧。
梦露巨大的一面,三次婚姻,不能用“小女人“形象概括,她的悲剧更不能归结于父亲的缺失
16:35 如何看待人物传记小说电影中的真实与虚构?
假托名人之名创作自己的故事,是拉大旗作虎皮的方式,搭了明星的顺风车。
这部电影反复强调玛丽莲梦露和诺玛简的两分,这一点是非常准确的,演员一定不是本真的人,生活有两个面。私生活、花絮、丑闻等等都是演出的一部分。
19:20 近年来盛行的风格化传记片
作为一个个体导演而言,应该求新求异而不是求同
20:35 怎么拍好传记片,以张爱玲作品改编为例
改编一定是两种媒介的互译。
《色戒》:不取张爱玲的细节,而是取张爱玲的精神实质
关于时代
29:11 梦露跨越了好莱坞的片场时代与后片场时代
诺玛·简时期:片场时代合同制,不能拒绝角色
玛丽莲·梦露时期:取消电影场垄断,法律站在演员一方,变为明星代理制
40:55从战后到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大众文化、电影工业的巨变
50年代面对电视的竞争出现宽银幕,史诗电影的出现
大卫里恩为代表的大制作电影,依然是英国电影而非美国电影
旧的帝国在苏黎世危机中倒塌,美国作为新的世界帝国诞生
48:16李斯特斯伯格的演员工作室对表演的变革及梦露的表演执念
注重剧本、分角色的老派表演向方法派表演的转变
演员不仅仅是忠实于剧本,而是要经验角色
58:27梦露与肯尼迪的关系,以及肯尼迪如何改变了美国文化
肯尼迪之前:宗教、保守、男性家长制、强调大的家庭
梦露:反对一切绅士的温文儒雅的文化
肯尼迪:另类,外来人,开拓、进取、开放、未来的文化革新
梦露与肯尼迪反传统的一面是相通的,更在乎身体本能
74:42 中国电影工业与好莱坞黄金年代的对比
80年代中国引进电影仍然是走向世界,展览性质非商业性质
1993年和电影分账自负盈亏,与电视的竞争从来没有出现过
79:31 电视让电影史形成
电视大量反复的电影放映,让观众认识到真正的经典,导演众神谱开始出现
85:53 漫威的明星合同与黄金好莱坞时代的演员合同比较
明星制是雇主与雇员的雇佣关系,而漫威只是和自由职业者签的长期合同
素材库:
梦露主演电影:
《乱点鸳鸯谱》(1961) 约翰·休斯顿
《让我们相爱吧》(1960) 乔治·库克
《热情如火》(1959) 比利·怀德
《游龙戏凤》(1957) 劳伦斯·奥利弗
《七年之痒》(1955) 比利·怀德
《绅士爱美人》(1953) 霍华德·霍克斯
张爱玲改编电影:
《红玫瑰白玫瑰》(1994)关锦鹏
《色,戒》(2007)李安
《倾城之恋》(1984)许鞍华
《第一炉香》(2021)许鞍华
《曼客》(2020)大卫·芬奇
《斯宾塞》(2021)帕布罗·拉雷恩
《我与梦露的一周》(2011)西蒙·柯蒂斯
《阮玲玉》(1991)关锦鹏
《艺术家》(2014)米歇尔·阿扎纳维西于斯
《摩登时代》(1936)查理·卓别林
《凡尔杜先生》(1947)查理·卓别林
《舞台春秋》(1952)查理·卓别林
《十诫》(1956)塞西尔·B·戴米尔
《阿拉伯的劳伦斯》(1962)大卫·里恩
《万王之王》(1961)尼古拉斯·雷
《宾虚》(1959)威廉·惠勒
《法老》(1966)耶尔齐·卡瓦莱罗维奇
4
3232 ratings
本期将围绕网飞最近大热的电影,由安德鲁·多米尼克导演的《金发梦露》展开。本片上线后引起了诸多非议,在极致的影像表现力下,更多观众将矛头指向了片中过重的男性凝视。而电影所改编的同名原作小说是由女性作家乔伊斯·卡罗尔·奥茨创作,并且十分认同多米尼克的改编。究竟该如何拍一部人物传记片?又该如何改编?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玛丽莲·梦露在美国史、电影史、文化史中都是一个巨大的存在,单从一部电影、一本小说出发很难全面地看待这位流行巨星。她的演绎生涯横跨了好莱坞两个重要时代,见证了好莱坞片场制的衰落。她不拘一格的性格将她推到了风口浪尖,也成为了一个大时代的文化革新的标签。
我们将从影片的改编出发,回溯原作以及本人的真实状况,再由玛丽莲·梦露为引子,延伸到黄金好莱坞年代的种种制度,再扩展到当时美国文化的种种影响。本期我们久违地请到了王炎老师来和大家分享。
文字稿请查看:https://mp.weixin.qq.com/s/GtMgHquYng73QTpfZPjgoQ
本期嘉宾:
王炎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导、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兼职教授,中美间跨界从事教学与研究。教授文化媒介、电影、西方古典等课程。
电车
深焦DeepFocus 编辑
本期播客总时长:90:59
时间轴:
关于传记电影
02:38 对于《金发梦露》的第一观感:
一个浅薄但极具性感和感召力的女演员,到今天仍能被大家记住,成为大众文化的偶像,梦露是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05:39《金发梦露》的男性凝视差评与当下评价体系的变化:
很可能是因为其他不快找到的现成语言,只用凝视很难概括电影,每个时代拍的电影都在回应这个时代。
13:40 精神分析是否妨碍了人物传记片向更深层次的挖掘?
精神分析可以让一个故事很紧凑的连成一体,这是一种创作技巧。
梦露巨大的一面,三次婚姻,不能用“小女人“形象概括,她的悲剧更不能归结于父亲的缺失
16:35 如何看待人物传记小说电影中的真实与虚构?
假托名人之名创作自己的故事,是拉大旗作虎皮的方式,搭了明星的顺风车。
这部电影反复强调玛丽莲梦露和诺玛简的两分,这一点是非常准确的,演员一定不是本真的人,生活有两个面。私生活、花絮、丑闻等等都是演出的一部分。
19:20 近年来盛行的风格化传记片
作为一个个体导演而言,应该求新求异而不是求同
20:35 怎么拍好传记片,以张爱玲作品改编为例
改编一定是两种媒介的互译。
《色戒》:不取张爱玲的细节,而是取张爱玲的精神实质
关于时代
29:11 梦露跨越了好莱坞的片场时代与后片场时代
诺玛·简时期:片场时代合同制,不能拒绝角色
玛丽莲·梦露时期:取消电影场垄断,法律站在演员一方,变为明星代理制
40:55从战后到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大众文化、电影工业的巨变
50年代面对电视的竞争出现宽银幕,史诗电影的出现
大卫里恩为代表的大制作电影,依然是英国电影而非美国电影
旧的帝国在苏黎世危机中倒塌,美国作为新的世界帝国诞生
48:16李斯特斯伯格的演员工作室对表演的变革及梦露的表演执念
注重剧本、分角色的老派表演向方法派表演的转变
演员不仅仅是忠实于剧本,而是要经验角色
58:27梦露与肯尼迪的关系,以及肯尼迪如何改变了美国文化
肯尼迪之前:宗教、保守、男性家长制、强调大的家庭
梦露:反对一切绅士的温文儒雅的文化
肯尼迪:另类,外来人,开拓、进取、开放、未来的文化革新
梦露与肯尼迪反传统的一面是相通的,更在乎身体本能
74:42 中国电影工业与好莱坞黄金年代的对比
80年代中国引进电影仍然是走向世界,展览性质非商业性质
1993年和电影分账自负盈亏,与电视的竞争从来没有出现过
79:31 电视让电影史形成
电视大量反复的电影放映,让观众认识到真正的经典,导演众神谱开始出现
85:53 漫威的明星合同与黄金好莱坞时代的演员合同比较
明星制是雇主与雇员的雇佣关系,而漫威只是和自由职业者签的长期合同
素材库:
梦露主演电影:
《乱点鸳鸯谱》(1961) 约翰·休斯顿
《让我们相爱吧》(1960) 乔治·库克
《热情如火》(1959) 比利·怀德
《游龙戏凤》(1957) 劳伦斯·奥利弗
《七年之痒》(1955) 比利·怀德
《绅士爱美人》(1953) 霍华德·霍克斯
张爱玲改编电影:
《红玫瑰白玫瑰》(1994)关锦鹏
《色,戒》(2007)李安
《倾城之恋》(1984)许鞍华
《第一炉香》(2021)许鞍华
《曼客》(2020)大卫·芬奇
《斯宾塞》(2021)帕布罗·拉雷恩
《我与梦露的一周》(2011)西蒙·柯蒂斯
《阮玲玉》(1991)关锦鹏
《艺术家》(2014)米歇尔·阿扎纳维西于斯
《摩登时代》(1936)查理·卓别林
《凡尔杜先生》(1947)查理·卓别林
《舞台春秋》(1952)查理·卓别林
《十诫》(1956)塞西尔·B·戴米尔
《阿拉伯的劳伦斯》(1962)大卫·里恩
《万王之王》(1961)尼古拉斯·雷
《宾虚》(1959)威廉·惠勒
《法老》(1966)耶尔齐·卡瓦莱罗维奇
61 Listeners
50 Listeners
92 Listeners
238 Listeners
53 Listeners
149 Listeners
444 Listeners
197 Listeners
34 Listeners
29 Listeners
28 Listeners
47 Listeners
147 Listeners
42 Listeners
13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