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盒子

3118有时科学徒有虚名(AI 朗读)|试音(不要喷我呀,要喷就喷AI)


Listen Later

拼命探索,不计后果,欢迎您收听思考盒子。先声明一下,今天的节目,脑洞大开,思维混乱,毫无逻辑,信口开河。之前,说了一期伪科学,说了一期反科学,今天继续说和科学本身有关的事。我们说点啥呢,叫有时科学徒有虚名,我们说说科学的局限性。在正式开始节目之前,说个事。有一些朋友就给我留言,说我的这个节目也不算科普呀,节目内容是漏洞百出,知识性也不够严谨,说话都说不清楚,总感觉嘴里边含着一双袜子,而且绝大多数的内容都是从网上抄来的,号称是思考盒子,也没啥自己思考的东西呀,都是人家讲过的东西。对于这种观点,我只想回答六个字,您说的太对了,所以,你可以把这当成是一档娱乐节目呀。如果你听了觉得也不搞笑,那可以当成是一个档催眠节目,很多听友的失眠都是在我这治好的,现在好几家卖床垫子,卖枕头的公司要找我代言呢。如果你听了之后,也毫无睡意,那我就想问问了,既然觉得我的节目没有任何价值,也不催眠,也不搞笑,那到底是什么精神在支持着你,一期又一期的收听下去的呢,然后还给我留言,还不断的批评着我,激励着我,鞭策的我。难道这就是真爱吗?下面正式开始节目,说说科学的局限性。对了,我这几天感冒了,你尽量把声音调上点,免得我把感冒的病毒再给你传染了。为啥要说科学的局限性,本来现在科普工作做的就十分不到位,我再说他的局限性,这会不会是雪上加霜,火上浇油呢。我觉得吧,很我事,我们总是喜欢一哄而上,跟风凑热闹。很多时候会把一个人,一些事过誉,甚至是捧杀了。就像前几年很火的特斯拉,感觉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工程师一举成为比肩爱迪生,秒杀爱因斯坦的大神。确实,1个特斯拉等于10000个高斯,但毕竟这就是一个物理学单位。不能啥事都当真呀。对于科学也是如此。一宣传科学,一说科学,那就怎么怎么厉害,怎么怎么好,感觉别的都是粑粑了。我们平时也经常说,这事不科学,就是想形容一件事不靠谱,是错误的。多数情况下,这么说确实是对的,但是,科学并不完全等价于正确,科学也不是真理,以前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不是,科学只是在不停的否定着自己,不停的上升,希望能够达到关于宇宙的终极描述。就像是四元素学说,地心说,这都是曾经的科学的,只是说,现在来看,他们过时了。500年后,当今最前沿的科学,也会成为孙子们的笑谈。还有一种误解,就是以为科学技术能够解决一切问题。这主要是科学,特别是近代科学给我们带来了太多太多的福祉,我们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了极大的改善。我们也越来越相信那句话,叫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科学满足了人类无限的欲望,有钱人,可以在物质层面上以一种完全超出你想象的方式放纵自己,这都是科学带来的。这会让我们误以为,科学无所不能。其实,科学远没有达到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强大。他不是你想象的如此完美,有的时候也会辨不清真伪。所以,我总结,整理了,与科学局限性的一些呈,这里边有一些还是交叉,重合的,就凑合听吧。咱分别说说。1人类探索手段的局限性。海森堡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我们观察到的不是自然本身,而是自然因我们的提问方式而暴露出的部分。”无论我们用多么客观的方式去认知宇宙,探索大自然,你能得到的答案总是基于你的手段。我们看到的也不是宇宙本身,都是经过现代设备加工过的面貌。就像一位盲人,可以闻到花香,但是无法看到五颜六色。我们能看到颜色,是依赖于眼睛,那么超出我们的五官的属性,我们仅凭自己的身体就无法看到了,这就需要超声波探测器,就需要红外线观察仪了。如果再超出了这些辅助设备的范围,那我们只能是睁眼瞎了。就像是什么暗物质,暗能量,这玩意具体是啥,我不知道,很多科学都相信他们的存在,但是无法探测到,我想,这就是打开方式不对,我们还没有制造可以触及到他的器官和工具。而有一个更不幸的消息,就是我们永远也不宇宙到底有多少个属性,你永远也无法自信满满的宣称完全认知了宇宙。你看一个苹果是红的,圆的,摸起来是硬了,吃一口是甜的,有一种外星人用他特殊的器官感受这个苹果,他还会说这个苹果是DIANG,DIANG,DIANG的,你永远也不知道这个DIANG,DIANG,DIANG是一种什么感觉。其实,不用说的那么远,就是眼么前的事,许多属性,在宏观尺度上我们很容易理解,但是在宇观尺度,在微观尺度上,他就变成了完成另外一副模样,在极小、极快、极遥远的尺度上,我们也无法进入到这些领域。光学显微镜的发明也不过三四百年的历史, 太空望远镜,大型对撞机这才几十年的历史,这些高科技产物的出现,让我们打开了另一扇大门,可以看到前人无法想像的宇宙,可是,终究还是有极限的,在可观测宇宙之外,在普朗克时间之内到底是什么,暂时,我们还没有答案。关于工具测量,有这么一句话,任何测量都会改变事物本身,比如,你想测量一杯水的温度,你把温度计放到水杯中,就已经改变了他原来的状态。在宏观世界中,这点变化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在微观世界中,那就十分明显。在对于太空的探索过程中,我们还要格外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太空污染,这和我们平时认为的那种太空垃圾还不一样,我举个例子,比如说,人类的探测器飞到了某个本来没有任何生命迹象的星球上,然后,偶然的带上了一些顽强的细菌,病毒,或者是几条水熊虫,那么,过了一阵,第二批飞行器到达的时候,发现了这些玩意,那怎么解释呢,到底是土著居民呢,还是外来生物呢,我们就不知道了。其实,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改造着自然世界,只是有时候我们主动的,有时是无意的,有时我们知道,更多的时候,我们是不知道。所以,我们认知的世界,也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面貌了。2 科学研究方法的局限我们常说一个词,叫研究和分析,这事得好好研究研究,好好分析分析。还有深入的研究,专心的研究,理性的分析,客观的分析,听这些词,都是好词。但是,这些词恰恰显露了科学的一个弊端,研究是啥意思。研的本意,就是磨,叫研磨,就是磨成细小的颗粒。究呢,上面是洞穴的穴,下面就是九,这是最大的数了。就代表洞穴的终点,找到了最后一个洞穴。分析是啥意思,分就是分开,分离,拆分,析字,木头的木加上一斤二斤,这个斤字本义就是类似于斧头的一种工具,所以,析的本意就是把树砍了。研究和分析,就是想把一个大问题拆分开,细分。回顾人类的科学史,这个分割动作绝对占据了人科思辨与活动的一大部分,从阿基里斯追乌龟到纳米技术,从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到微积分的创立,从细胞到分子,从原子到夸克,从半衰期只有几纳秒的元素到普朗克时间探索,这都是一种试图无限分解的过程,我们总想剖析物体内部的样子。可是,有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很多时候整体的性质并不是局部的单纯叠加,比如,水,给我们的感觉是湿润的,流动的,可是,当我们在研究单个水分子的时候,却丝毫没有这种感觉,就是一个氧原子,两个氢分子,所以,当我们以一种方式发现某事物一个新的属性的时候,必然要忽略掉其它的一些属性。我们到底如何既能把控全局,又能控制细节呢。除了,把所有事物都无限分割下去的思想之外,我们还有什么更好的认知世界的方式呢。你看到了女神刚洗完澡从浴室出来,那么,如果科学的解释一下这个过程呢。心理学家会把这种状态描述为一个刺激引起了一种情感和心理上的反应。生理学家将这种反应描述为心脏的加速,血压的升高,局部器官的充血。物理学家则通过血液中分子速率,大脑中什么电波的传递来描述。一个旁观者则可能只是简单地说“腿玩年”。从每个人的角度来看,每种解释都是对事件的恰当描述。而当把这种研究精细到了分子角度的级别,就完全忽略了一个人的内心感受。这时,就不免让我们感叹,科学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试图用科学去感知大自然,认清自我,反而却迷失了自己。3科学家也是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对于科学家都会有着最起码的尊重,就算是在我们这个娱乐横行,戏子当道的社会,无论是新闻中看到关于科学家的报道,还是现实中看到了真人,都会保持着一份敬仰的心情。甚至会把他们的人格无限的放大。因为,我们对于科学都是外行,这玩意专业性太强,不像是娱乐,体育,或者是厨师,司机这些行业,多少还能明白点,但是科学,那是真心不懂了。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科学毕竟是科学家在研究的事,科学家也是人,自然每个人的品格,品质也不一样,一个人的道德与一个的知识水平也没有直接关系。但我们习惯于把科学家默认成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都是愿意奉献自己的一生。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每个行业都有好人,都有坏人,有禽兽的教师,有黑心的医生,我们在讲科学圈的大骗子系列,也介绍了不少科学界的败类。而且,就算一个人不是特别的坏,他也有七情六欲,也得养家糊口,也会被一些利益所左右。就比如说我吧,虽然,之前有人要出2亿块钱收卖我,只要我不说话,马上就给我2亿块钱,我是没答应,但是,如果是5亿,10亿呢,我想我也会有一点点动心。哪个科学家又能拍着胸脯说,就愿意把自己的一生无私的献给科学事业呢?另一方面,科学也是整个社会的科学,不可能独立于其它学科之外,毕竟要与其它的方方面面联系,纠结在一起。科学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就必然要依赖于经济基础。所谓的科学共同体,他们是否一直走在康庄大道呢,谁能给他纠偏呢。特别是,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之下,巨大的经济利益之下,巨大的文化冲击之下,巨大的民族情感作用之下,他会不会跑偏呢,会不会屈服呢,会不会被利用呢?而当科学跑偏的时候,普通百姓,别说是想插手,你想插嘴都插不上。只能做一名无知的看客,偶尔起哄,叫好,就算有几个仁人志士,敢于提出质疑与抨击,可是,这点微光瞬间就被淹没在无情的黑暗浪潮之中。4科学的目的性科学的目的是什么呢,有人说是追求真理,有人说是探索自然的无穷奥秘,有人说是发现宇宙的终极规律,反正都是一些高逼格的说法呗。但,那是过去。现在不一样了。科学早就不再那么天真,单纯了。有一句话,叫知识就是力量,这是弗兰西斯•培根的名言,他所处的时代正好是近代科学的开端,显然,培根已经深深的感受到了科学的巨大威力,掌握知识便拥有了力量,这已经和最原始的科学态度有了区别, 此时,人们再也无法像亚里士多德 ,阿基米德,欧几里得 ,这几个得字辈子的老前辈那样,保持着那份单纯的态度,抬头仰望星空,低头脚踏实地,不忘初心,认知世界。所以,无论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想法,什么长生不老的想法,特别是到了近现代,科学更是成了资本无限扩张,满足人类欲望的工具,带有强烈的目的性。 科学目的已经变成了,对于控制民众,控制事物、控制国家,乃至控制地球,控制宇宙的能力的追求。科学的方向常常是与人类高涨的贪欲、对权力的渴望、对生活的迷恋紧密相连,科学活动的动力中常常搀杂了人类的贪、嗔、痴。这种对实用性的高度追求,显然已经完全背离了科学原来的初衷。当然了,很多时候这种目的性也是很复杂的,并不单纯的一种目的,比如,NASA向太空发射的众多的探测器,欧洲的大型强子对撞机,也是强国,也是在探索宇宙。我真心挺佩服,也挺羡慕古希腊那个时期的大师,天天吃饱了就晒晒太阳,思考一下人生,画画圈,解解方程,和朋友聊聊自己的宇宙。几千年过去了,看似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无非制造了更多的行尸走肉,酒囊饭袋而已。科技带来的物质满足很容易让我们迷失了自我,沉醉其中,反倒没有时间去简单的思考了。5非科学的问题听了前两期节目的话,这个就好理解了,凡是与人的情感、意识相关联的问题,比如道德、伦理,价值判断、社会取向、个人态度等问题都是无法用科学方法加以解决的。这就是远远超出了科学的能力范围了,比如是否可以堕胎,是选择多党制还是一党制,张大千的画好,还是毕加索的画好看。你不可救药的喜欢一个女孩,人家又不喜欢你,得了,抑郁症,虽然可以用药物控制,缓解,甚至当技术足够发达之后,可以控制你的大脑,让你不再喜欢这个女孩,但是,实际上,这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本身。纽约报纸有这么一句话:“我们已经可以把人类送上月球,却无法让人从车门口向车中间挪动一步。”6超级复杂的问题有一些属于科学范围以内的问题,但是太复杂了。科学还无法解决。比如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意识的起源,时间的本质,这些还都是我们普通百姓能够想到的,能够看的懂的问题,还有一些我们就看不懂了,比如混沌现象,湍流现象。还有一些问题有很多原来是属于哲学领域的问题,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们也想从自己的角度来解释这些问题。还有一些神奇灵异的事件,对于灵魂转世,很多生命现象的原理也无法理解,但是这仅仅是我们现在的认知手段和方法不够,也许未来某一天,我们就发现了单个质子就可以携带人类的记忆,所以,人死了之后,质子是不灭的,在一个全新孕育的生命之中,这个质子携带的记忆就有可能有选择性的释放出来。让你产生了轮回的感觉。或者是什么平行宇宙学说,其它一些高深的理论。另外,就是问题的复杂性超过了人的认知水平。科学,科学,就是分科而学,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随着科学不断的发展,知识体系不断的扩充。每个人一生能研究的领域越来越狭窄,做为了个泌尿科医生,你问我青眼光怎么治,我必然一脸蒙蔽。你问一个天体物理学家,常温超导的问题,他必然也是又一脸蒙蔽。每个人都只顾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所以,这个时候人就不行了,就应该呼唤一位大神降临了。7科学的负面作用这个就太多了,互联网,手机带来便利的同时,反而是带来了人与人心灵的疏离,电脑游戏让我可以放松,快乐,但是也让人成瘾,着迷,汽车很方便,但是也有车祸,也有环境污染。这个之前也说过,有说是双刃剑的,也有说是弊与利三七开的,还有一种极端的想法,好的归科学,坏的归魔鬼。我个人的感觉,科学就像一种工具,他只是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选择,注意,这与好坏无关。比如说,核武器提供了一种瞬间毁灭全人类的方式,克隆提供了复制生命的可能性,vr虚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体会真实场景的方式,这些东西都有好坏无关,就看你这怎么利用它,这不是科学要考虑的问题,这是法律,道德,伦理,政治,社会学要解决的问题。当然,你可能会说,如果,没有科学,那不就根本没有这些事了,也就免去了科学带来了这些问题。确实如此,所以这就是人类自身的矛盾所在了,如果,我们已经满足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生活,也不想看看月亮上有什么,不想知道宇宙有什么更大秘密,那确实科学没什么用。所以,问题的根源仍是非科学部分的。8脆弱的前提与无尽的高度这就这点哲学思辨的味道了。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想通过人类的努力发现外在世界的规律。但是,这个事是基于两个大的前提。一个是,外在世界是客观的、无意识的,他的存在,他的状态,他的规律是与我们的主观世界无关的。 物质世界的自然规律不受人的主观意志影响。另一个是,我们主观世界的存在,这种状态与感知也与外在的世界无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与自然不会互相的影响,我们才会发现规律,认知世界。以往这几千年,我们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默认以上两个条件成立的,而且,确实这么多年走过来,我们摘取了一个又一个科学果实。但是,我们始终都不敢100%的证明这两个前提,而只能是相信。特别是量子力学的出现,让我们对于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知。我们经常说科学的实验,得有可重复性,不管什么人,在南极做,在赤道做,今天做,明年做,只要用同样的方法、同样的步骤、完全一样的条件,都应该得出完全一样的结果,这叫做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也就是实验与人的主观参与无关。当进入量子时代,测量与观察成为一个神奇的操作,你看与不看,粒子就不一定在那里。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人类自身的局限性。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高于人的意志在起作用呢,我们永远也无法证明,虽然,科学家都力图把上帝排除在科学范畴之外,也不想承认上帝就是第一推动力,但是每次当思维到达尽头的时候,上帝的身影总会若隐若现。而另一方面,我们花了那么大的力量去探索外星人,寻找外星文明,如果真的有一种文明达到卡尔达肖夫二级,甚至是三级,那么,在我们的眼中,那不就和上帝一样吗,只是叫法不同罢了。当然了,有没有更高级的上帝呢,卡尔达肖夫指数达到无穷大,我们更是无法认知,无法验证了。9科学与数学科学与数学的关系极为暧昧,可以说,科学的发展是以数学为基础的,比如,没有高等数学就不可能有相对论的诞生,初等数学的水平也不可能建立出麦克斯韦方程组,细数这些物理大师,数学也都不会太差,拉马努金,这人咱们也介绍过,他的一生就挺奇葩的,经常一觉醒来,做梦的功夫,就能写出一大堆公式,他临死之前留下了一个公式,当时人们也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意思,过了很久之后,人们居然惊奇的发现,这个公式可以用在黑洞的研究上。这既让我们震惊,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反思。因为,有太多的科学上的谜题,都要依托于数学的进步。可是,数学自己都是自身难保,从三次数学危机到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还有数不尽的数学谜题,而数学的终点又是什么呢,他是否愿意一直做为科学的左膀右臂,帮助人类认知宇宙呢?数学的不完备性以及数学的瓶颈是否也会制约着科学的发展呢。这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丝隐忧。在数学上,我们有一些基本的默认的公设,公理,这些东西无需证明,也没法证明,比如,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一上来欧几里德就劈头盖脸地给出了23个定义,5个公设,也就是我们上学时候学的公理。从这些公理出发,可以推导出许多定理,从而构成数学的结构。数学家们相信:任何公理系统里的命题,最终都能被证明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但这两千多年来的科学信念也是错误的。上世纪,30年代,德国数学家哥德尔证明:在任何数学公理系统中,都存在着一些数学命题无法被判断是正确还是错误。我们讨论一些问题的时候,经常提到一个词叫奥卡姆剃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有点类似于咱们的不要画蛇添足。这种说法其它也没什么道理可言,更多的,我们只是相信罢了。我们经常用这个标准来构建一些物理模型,试图还原一些黑箱系统,但是,这就无法保证客观与真实了,而且,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生物学范畴,这个思路就不太适用。 11归纳和演绎归纳与演绎,这是人类认知世界,总结规律,特别重要的两种方式。归纳,就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过程,逮一只天鹅,一看是白色的,又逮一只天鹅,一看还是白色的,逮了一百只天鹅都是白色的,我们就得出结论了,说,世界上的天鹅都是白色的。那么这种方法能确保它的准确性吗,当然是不能了。后来,人们就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黑色的天鹅。所以,归纳法可以很好的证伪,但是很难证明。比如说哥德巴赫猜想,你可以举出成千上万个例子,挨个去试,都成立,但是,却不能证明他的成立,而,另一方面,只需要一个反例,就能否定他。对于很多数学猜想的证明,我们通常会觉得,如果已经经过了几个,几十个数据的验证,如果没有反例的话,基本都应该是成立的。只是,我们暂时还无法证明罢了。那咱就举几个反例。1772年,欧拉发现了一个素数生成公式,n^2+n + 41,当n 是正整数时,到出的结果好像都是素数,他就一个一个的算,算了10个,20个,30个都成立。可是,带入40的时候,就不成立了。当然,这个数算是小的。也很好去验证。来个稍微大点的,费马大定理咱都听过,当整数n>2时,关于x,y, z的方程x^n + y^n = z^n 没有正整数解。这已经被证明了。在费马刚提出这个设想的时候,欧拉就想了,如果把这个问题推广一下呢,就是方程x1^n+x2^n+ … + xk^n= y^n,是否都没有正整数解呢。看起来好像也是成立的。 此图与本篇全部内容均无关,所以,这就是一个反倒。。。1986 年,有人给出了反例,这个反例是:2 682 440^4+ 15365 639^4+ 18 796 760^4= 20 615 673^4。这已经挺大了吧,还有更狠的。1919年,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他提出了一个猜想,对任何自然数n,在1到n中,有奇数个【素因子的数】的个数,不会少于有偶数个【素因子的数】的个数。其实这个不难理解,但是说起来挺拗口的,有兴趣自己搜索一下,一看就能明白,重要的是看结果,对于这个问题,一开始,大家也是一个一个的验证呗,都是成立的,那时候也没有电子计算机,就硬算呀,确实,都成立。直到1958年,有人才给出波利亚猜想的第一个反例,这个数大约是1.845X10^361.1980年,算出了,最小的反例906,150,257。你看,在数学这个最严谨的学科当中,许多看似几乎正确的公式,方程,在我们经过大量的枚举,尝试之后,却发现他是错误的,是可以找到反例的,那么反观我们其它学科的认知过程呢,想通过这么简单的归纳方式,是不是就有点脆弱了呢。再稍微展开介绍一下,归纳包括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完全归纳,就是考察了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比如,你可以调查一个班级中有50名女生,你调查了30个人,都是1米8以上,你推理说全班女生都是1米8 以上,这就是不完全归纳,如果,你把所有的50名女生都调查了一便,那就是完全归纳了。当然了一个班级的学生,数量是有限的,是容易做到完全归纳的。如果是放眼全宇宙的话,我们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都调查一便,就算是全地球上的生物还没整明白呢!所以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在做不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又分为简单枚举归纳和科学归纳,重点说一下科学归纳,也是没能调查全部的对象,但是,加入一些背后深层次的分析,简单枚举归纳可以说是知其然,科学归纳就是知其所以然,比如我们观察到铁受热膨胀、铜受热膨胀,并发现这个原因是受热后分子凝聚力减弱,由此推出“所有金属受热膨胀”的结论就是科学归纳推理。但是,总有一些例外,比如,金属锑TI和铋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就会冷胀热缩。说完归纳,再说演绎,演绎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这个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咱就说一个相对简单的三段论。就是一个大前提,一个小前提,然后得出结论。只要是人就会死,亚里士多德是人,所以,亚里士多德会死。其实,我们经常这么说话,只是自己没注意到,而且很多时候,说的也不严谨。比如,我朋友就经常和我说,作为一个医生,你怎么能喝酒呢。这句话的大前提就医生是不能喝酒的,小前提就是我是医生,结论就是我不应该喝酒。这就有问题了。首先这个大前提医生能喝酒就是错误的。并没有足够有说服力的证据表明医生不喜欢喝酒,或者是医生不允许喝酒。对于医生不喝酒,多半是因为,自已以为,医生可能更注重健康,而喝酒可能会影响健康,由此推导出来的前提。还有一些情况就纯纯是思维混乱了。大前提说,金属都是导电的,小前提说玻璃不是金属,所以得出结论玻璃不导电。而更严重的问题,就是对于演绎推理的这个大前提也不是无懈可击的,比如,我们凭什么就认为人就一定会死呢,只是因为我们基于以往的经验而已。再比如,我们相信明天太阳照样升起。写成三段论的形式,就是365天,每天早上太阳都会升起,明天也是365其中的一天,结论就是明天太阳会升起的。这里,你就别跟我计较什么闰年和阴天下雨的事了。其实,这个演绎推理也可以看成归纳推理,也就是我们观察了几千年,几万年,每天太阳都人升起的,所以,我们觉得明天太阳仍会升起。但是,这种想法其实是毫无道理的。在农场里,有一只火鸡,他发现,第一天上午9点钟,主人给它喂食。天天如此,不管是,雨天和晴天,热天和冷天,星期三和星期四,最后,火鸡,得出了结论:“主人总是在上午9点钟给我喂食。”可是,事情并不像它所想像的那样简单和乐观。在圣诞节前夕,主人没有给它喂食,而是把它给宰了。我并不是想讨论在宇宙的背后是否有上帝的操纵,也不想讨论,我们是不是就像上帝的火鸡一样无助,最终难逃被宰的命运。只是说,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既往的经验在未来也同样奏效呢。 10科学玩过界。我们总说科学只是工具,我刚才也是这么说的,重要的是看使用这个工具的人。可是,我们现在已经隐约的感受的到,随着科学的发展,人工智能的进化,当一个工具有了自己思维的时候,科学会不会失控呢?可以说,每一次科学巨大的进步都在挑战着人类的道德与伦理,比如说克隆人的问题。可是,人工智能这个事远远要严重于以往所有的事,因为,这是失控的,这种失控不是通过政治,法律强制手段可能控制的了的。幻想一下,未来的某一天,我们有能力制造出足够强大的人工智能,比我们聪明,体格也好,力量大,还不用吃饭,两节南孚电池够用半年的。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让我们失业下岗的问题了,方方面面都可以完全取代我们,他们也更适合星际旅行,探索宇宙。潜台词就是,我们已经是多余的生物了,此时,我们真的愿意制造出这种生物吗?让他们取代人类,统领这颗蓝色的星球吗?可是,如果他们不取代我们的话,我们的科技可能就永远的停滞于此,那时,我们何去何从呢?我们知道我们即将打开一扇无法控制的大门,我们是否要转动门把手呢。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这期节目可以看成是之前两期节目,科学的尽头,和科技锁死的一个补充,有一些重要的内容今天就没说。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主任查尔斯告诫他的学生:我们将在这里教授给你们的东西,一半错,一半对。我们的问题在于,我们搞不清哪半是哪半。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思考盒子By 思考盒子

  • 4.2
  • 4.2
  • 4.2
  • 4.2
  • 4.2

4.2

5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思考盒子

View all
野史下酒|有趣的历史故事 by 恶霸波

野史下酒|有趣的历史故事

61 Listeners

声东击西 by ETW Studio

声东击西

320 Listeners

凹凸电波 by 凹凸电波

凹凸电波

427 Listeners

情商管理与自我认知 by 沙迦笔记_Amway安利

情商管理与自我认知

3 Listeners

来都来了 | 听了再走 by 来都来了_

来都来了 | 听了再走

147 Listeners

东腔西调 by 大观天下志

东腔西调

131 Listeners

高情商沟通话术:自在表达,想说就说 by 颜景沟通力与情商提升

高情商沟通话术:自在表达,想说就说

3 Listeners

知行小酒馆 by 有知有行

知行小酒馆

351 Listeners

声动早咖啡 by 声动活泼

声动早咖啡

263 Listeners

岩中花述 by GIADA | JustPod

岩中花述

251 Listeners

蜜獾吃书 by 蜜獾吃书

蜜獾吃书

201 Listeners

搞钱女孩|女性成长访谈播客 by 搞钱女孩小辉

搞钱女孩|女性成长访谈播客

84 Listeners

李诞 by 李诞

李诞

229 Listeners

天真不天真 by 杨天真本真

天真不天真

275 Listeners

西西弗高速 by 西西弗高速

西西弗高速

15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