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嘉宾 | 胡修涵 捏 Ta 创始人
�️ 内容介绍
本期《AI 炼金术》中,我们再次请到了「捏 Ta」App 的创始人胡修涵。「捏 Ta」是一个融入了 Agent 技术的、充满活力的 AI 创作者社区 。
胡修涵分享了 Agent 技术如何像当年的 Flash 一样,为娱乐场景带来了“交互式体验”的革命,让用户得以创造游戏、MV 等远超图文的内容 。他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AI 时代的主流娱乐形式将不是 "Create" (创造),而是 "Recreate" (再创作或消遣)——一种类似拼乐高或改装四驱车的、低压力、高即时反馈的乐趣 。
我们深入探讨了 AI 带来的全新内容范式:一种以 "角色" 为中心、而非 "剧本" 为中心的 "虚拟世界随手拍" 体验 。以及,这种由成千上万用户 "Fork" 和 "Merge" 的碎片化内容,将如何催生出类似 GitHub 或 SCP 基金会模式的 AI Native IP 。
此外,我们还讨论了 C 端 AI 产品面临的最大瓶颈(成本与延迟),以及如何通过 "延迟设计"(如游戏化收费或插播广告)将其变为产品特色 。最后,我们一致认为:下一代 AI 产品,将不是下一代技术的产品,而是下一代人的产品 。
� 关键认知
Agent 是娱乐场景的 Flash 革命: Agent 技术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交互式体验”的能力,而不只是内容生成 。这就像当年的 Flash,让网页从图文展示变成了可以玩的动画和游戏 。
从 "Create" 到 "Recreate": AI 降低了门槛,但大多数人创作的核心诉求不是成为艺术家 (Create),而是享受过程 (Recreate) 。这种“再创作”或“消遣”的心态,就像拼乐高或改装四驱车,是更广泛的用户需求 。
"虚拟随手拍" 新范式: 传统内容是 "剧本中心" 的(先有故事再配角色)。AI 带来了 "角色中心" 的范式,用户可以像拿手机 "随手拍" 一样,抓拍一个角色在虚拟世界中的零碎瞬间,这更符合 AI Native 的创作流程 。
IP 的 GitHub 模式: 当成千上万的用户(像“狗仔队”)围绕一个角色进行碎片化创作时 ,IP 的管理模式将不再是自上而下的。未来,AI Native IP 会更像一个开源项目(如 SCP 基金会或临高启明),由一个 "委员会" 通过 "Fork" 和 "Merge" 的方式来管理和演进 。
"延迟设计" 是 C 端的必修课: AI 视频和图像生成的高延迟与高成本是目前 C 端体验的最大障碍 。与其等待技术(短期内)完美解决,不如学习游戏的设计,把 "延迟" 本身设计成一个 "Feature",例如通过排队、加速付费 、或在等待时插播激励广告 。
理想的 AI 交互:用户是 "玉帝",不是 "神": 在复杂的创作中,用户不想当 "神"(承担所有创意工作)。更理想的模式是用户当 "玉帝"(审批者),AI "大臣" 负责提方案("我们要不要打花果山?"),用户只管 "盖章" 批准。这个 AI "大臣" 还必须是 "佞臣",擅长察言观色,让 "玉帝" 感觉一切尽在掌握 。
� 关键结论
行业极度缺乏 "需求侧的实验": 整个行业都过于迷信 "模型即产品",痴迷于追赶最新技术(如 Sora 2)。但事实上,行业极度缺乏在 "需求侧"(用户到底需要什么新体验、新交互)的实验和探索 。
AI 产品是 "下一代人" 的产品: 为什么成年人觉得很多 AI 游戏粗糙?因为我们被 3A 大作 "污染" 了 。而下一代用户(如 10 后)"没见过好东西",他们能像我们当年玩《乒乓》或文曲星游戏一样,在自己用 AI 创造的 "烂游戏" 中获得巨大乐趣 。他们才是 AI Native 。
Sora 的真正价值是 "Remix": Sora 的重要性不仅是视频生成,更是它所代表的 "一线 C 端思考" 。它的核心网络效应是基于 "Remix"(如拍同款、接龙、续写)而非 "消费" 。这使其在概念上更接近 Roblox,而非 TikTok 。
C 端商业化仍在 "阵痛期": 无论是订阅制(被超级用户薅秃)还是按次付费(C 端体验差),AI 行业仍未找到成熟的商业模式 。短期内,"工具收费 + 社区增值 + 激励广告" 是活下去的现实路径 。
� 行动指南
体验 "Recreation": 下载「捏 Ta」App (TA),尝试"再创作"的乐趣,体验新一代 AI 社区的 "随手拍" 玩法
观察 "未被污染" 的用户: 关注你身边的年轻人(如 05 后、10 后)如何使用 AI。看他们如何用豆包写小说 (34),或用 ChatGPT 玩 SCP 设定 (35),这些行为预示了下一代产品的方向。
拥抱 "延迟设计": 如果你在开发 AI 应用,不要把 "慢" 只看作技术瓶颈。思考如何将其包装成功能,如异步体验、排队系统 、或激励广告位 。
研究 Sora 的 "Remix": 不要只把 Sora 当作视频工具,去深入研究它的 "拍同款"、"接着做" 等 Remix 机制 。这是 AI 时代实现网络效应的核心。
⏳ 时间线
[01:58 - 03:44] 胡修涵介绍「捏 Ta」的最新变化:Agent 技术和社区文化。
[05:16 - 06:04] 「捏 Ta」的核心需求:用角色来 "Remix 体验",满足用户幻想多种身份的需求。
[07:42 - 10:17] 为什么 Agent 技术是娱乐场景的正确解法?类比当年的 Flash。
[13:09 - 15:01] AI 时代的产品设计新思路:解构问题,生成式 UI 必须和内容体验绑定。
[15:26 - 18:08] 创作者 vs 消费者?胡修涵:长期看,"更泛的创作" 将成为主流。
[18:46 - 20:27] 核心概念:什么是 "Recreation" (再创作)?比创造更大众的娱乐形式。
[22:16 - 25:13] AI 带来的新内容范式:从 "剧本中心" 转向 "角色中心" 的 "虚拟世界随手拍"。
[28:16 - 31:52] 案例:一个角色如何被 4000-6000 个 "狗仔队" 用户共创?
[31:52 - 34:35] AI 时代 IP 的组织形态:不是 AI 自动聚合,而是像 GitHub 一样的 "委员会" + "Fork/Merge" 模式。
[34:55 - 37:51] C 端 AI 产品的商业化难题:短期靠工具收费和 "打 call" 活下去。
[38:03 - 39:46] C 端 AI 体验的最大瓶颈:成本和延迟。
[40:32 - 50:02] 延迟的解法:游戏化 "延迟设计",把 "慢" 变成一个可收费或插广告的 "Feature"。
[53:26 - 58:07] 为什么 Sora 如此重要?它代表了基于 "Remix" 网络效应的一线 C 端思考。
[58:07 - 01:05:57] 未来的交互模式:用户不是 "神",而是 "玉帝",AI "大臣" 负责提建议,用户只管 "盖章"。
[01:05:57 - 01:09:16] 世代差异:为什么 AI 产品是 "下一代人" 的产品?
[01:09:16 - 01:09:57] 理想主义:AI 工具是为被精英主义抛下的 "废人" 提供存在的意义。
[01:09:57 - 01:13:13] 案例:小朋友为什么能接受 "很差" 的 AI 游戏?因为没被 3A 大作 "污染"。
[01:14:04 - 01:17:42] 行业反思:行业极度缺乏 "需求侧的实验",只在追模型技术。
[01:18:44 - 01:21:39] 还有哪些 AI 应用在年轻人中流行?(如轻度宗教、搞黄色、抄作业 App)
欢迎订阅「AI 炼金术」的播客,以及同名公众号、视频号
「AI 炼金术」是一档由徐文浩和任鑫——两位多年老友、AI 领域的资深从业者——打造的播客。这里是探讨 AI 和创业的理想聚集地,我们会邀请一线创业者、产品产品和科研学者,深入探讨 AI 如何重塑行业、变革生活,以及如何从 0 到 1 打造 AI 原生产品。
我们的讨论会涵盖多个话题:从 AI 如何改变世界的未来,到如何找到 AI 创业的 PMF;从如何利用 AI 降本增效,到怎样将 AI 技术融入日常生活……如果你对 AI、产品、创业感兴趣,这里有满满的干货和一线实战经验,欢迎关注并推荐给你的朋友,共同探索未来的无限可能!
商务合作:公众号 「AI炼金术 」菜单栏中【商务】获取联系方式
节目主理人:
徐文浩:某AI创业公司联合创始人,正在面向全球市场开发AI应用。连续创业者,参与过多家创业公司,拼多多早期员工。广告科技公司MediaV的算法和数据负责人,后被360收购。离开后加入成立不到1个月的拼多多。后创办了基于AI的海外客服聊天机器人公司 BotHub.AI 和 海外社交电商平台 Bukito 都宣告失败。2023年再次下场创业。
任鑫:云九资本合伙人,主要在投资和孵化面向全球市场的 AI 应用。之前是连续创业者,曾经打造“今夜酒店特价”用移动互联网应用特价销售酒店尾房;被京东并购后内部创业“京东到家”开展本地即时零售业务;2015 年再次创业 Get 探索对话式人工智能助理成为先烈;2021 年出售公司,2023 年重新回到 AI 世界。
BGM:
片尾:Summer Salt - Supermoon
By 徐文浩,任鑫嘉宾 | 胡修涵 捏 Ta 创始人
�️ 内容介绍
本期《AI 炼金术》中,我们再次请到了「捏 Ta」App 的创始人胡修涵。「捏 Ta」是一个融入了 Agent 技术的、充满活力的 AI 创作者社区 。
胡修涵分享了 Agent 技术如何像当年的 Flash 一样,为娱乐场景带来了“交互式体验”的革命,让用户得以创造游戏、MV 等远超图文的内容 。他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AI 时代的主流娱乐形式将不是 "Create" (创造),而是 "Recreate" (再创作或消遣)——一种类似拼乐高或改装四驱车的、低压力、高即时反馈的乐趣 。
我们深入探讨了 AI 带来的全新内容范式:一种以 "角色" 为中心、而非 "剧本" 为中心的 "虚拟世界随手拍" 体验 。以及,这种由成千上万用户 "Fork" 和 "Merge" 的碎片化内容,将如何催生出类似 GitHub 或 SCP 基金会模式的 AI Native IP 。
此外,我们还讨论了 C 端 AI 产品面临的最大瓶颈(成本与延迟),以及如何通过 "延迟设计"(如游戏化收费或插播广告)将其变为产品特色 。最后,我们一致认为:下一代 AI 产品,将不是下一代技术的产品,而是下一代人的产品 。
� 关键认知
Agent 是娱乐场景的 Flash 革命: Agent 技术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交互式体验”的能力,而不只是内容生成 。这就像当年的 Flash,让网页从图文展示变成了可以玩的动画和游戏 。
从 "Create" 到 "Recreate": AI 降低了门槛,但大多数人创作的核心诉求不是成为艺术家 (Create),而是享受过程 (Recreate) 。这种“再创作”或“消遣”的心态,就像拼乐高或改装四驱车,是更广泛的用户需求 。
"虚拟随手拍" 新范式: 传统内容是 "剧本中心" 的(先有故事再配角色)。AI 带来了 "角色中心" 的范式,用户可以像拿手机 "随手拍" 一样,抓拍一个角色在虚拟世界中的零碎瞬间,这更符合 AI Native 的创作流程 。
IP 的 GitHub 模式: 当成千上万的用户(像“狗仔队”)围绕一个角色进行碎片化创作时 ,IP 的管理模式将不再是自上而下的。未来,AI Native IP 会更像一个开源项目(如 SCP 基金会或临高启明),由一个 "委员会" 通过 "Fork" 和 "Merge" 的方式来管理和演进 。
"延迟设计" 是 C 端的必修课: AI 视频和图像生成的高延迟与高成本是目前 C 端体验的最大障碍 。与其等待技术(短期内)完美解决,不如学习游戏的设计,把 "延迟" 本身设计成一个 "Feature",例如通过排队、加速付费 、或在等待时插播激励广告 。
理想的 AI 交互:用户是 "玉帝",不是 "神": 在复杂的创作中,用户不想当 "神"(承担所有创意工作)。更理想的模式是用户当 "玉帝"(审批者),AI "大臣" 负责提方案("我们要不要打花果山?"),用户只管 "盖章" 批准。这个 AI "大臣" 还必须是 "佞臣",擅长察言观色,让 "玉帝" 感觉一切尽在掌握 。
� 关键结论
行业极度缺乏 "需求侧的实验": 整个行业都过于迷信 "模型即产品",痴迷于追赶最新技术(如 Sora 2)。但事实上,行业极度缺乏在 "需求侧"(用户到底需要什么新体验、新交互)的实验和探索 。
AI 产品是 "下一代人" 的产品: 为什么成年人觉得很多 AI 游戏粗糙?因为我们被 3A 大作 "污染" 了 。而下一代用户(如 10 后)"没见过好东西",他们能像我们当年玩《乒乓》或文曲星游戏一样,在自己用 AI 创造的 "烂游戏" 中获得巨大乐趣 。他们才是 AI Native 。
Sora 的真正价值是 "Remix": Sora 的重要性不仅是视频生成,更是它所代表的 "一线 C 端思考" 。它的核心网络效应是基于 "Remix"(如拍同款、接龙、续写)而非 "消费" 。这使其在概念上更接近 Roblox,而非 TikTok 。
C 端商业化仍在 "阵痛期": 无论是订阅制(被超级用户薅秃)还是按次付费(C 端体验差),AI 行业仍未找到成熟的商业模式 。短期内,"工具收费 + 社区增值 + 激励广告" 是活下去的现实路径 。
� 行动指南
体验 "Recreation": 下载「捏 Ta」App (TA),尝试"再创作"的乐趣,体验新一代 AI 社区的 "随手拍" 玩法
观察 "未被污染" 的用户: 关注你身边的年轻人(如 05 后、10 后)如何使用 AI。看他们如何用豆包写小说 (34),或用 ChatGPT 玩 SCP 设定 (35),这些行为预示了下一代产品的方向。
拥抱 "延迟设计": 如果你在开发 AI 应用,不要把 "慢" 只看作技术瓶颈。思考如何将其包装成功能,如异步体验、排队系统 、或激励广告位 。
研究 Sora 的 "Remix": 不要只把 Sora 当作视频工具,去深入研究它的 "拍同款"、"接着做" 等 Remix 机制 。这是 AI 时代实现网络效应的核心。
⏳ 时间线
[01:58 - 03:44] 胡修涵介绍「捏 Ta」的最新变化:Agent 技术和社区文化。
[05:16 - 06:04] 「捏 Ta」的核心需求:用角色来 "Remix 体验",满足用户幻想多种身份的需求。
[07:42 - 10:17] 为什么 Agent 技术是娱乐场景的正确解法?类比当年的 Flash。
[13:09 - 15:01] AI 时代的产品设计新思路:解构问题,生成式 UI 必须和内容体验绑定。
[15:26 - 18:08] 创作者 vs 消费者?胡修涵:长期看,"更泛的创作" 将成为主流。
[18:46 - 20:27] 核心概念:什么是 "Recreation" (再创作)?比创造更大众的娱乐形式。
[22:16 - 25:13] AI 带来的新内容范式:从 "剧本中心" 转向 "角色中心" 的 "虚拟世界随手拍"。
[28:16 - 31:52] 案例:一个角色如何被 4000-6000 个 "狗仔队" 用户共创?
[31:52 - 34:35] AI 时代 IP 的组织形态:不是 AI 自动聚合,而是像 GitHub 一样的 "委员会" + "Fork/Merge" 模式。
[34:55 - 37:51] C 端 AI 产品的商业化难题:短期靠工具收费和 "打 call" 活下去。
[38:03 - 39:46] C 端 AI 体验的最大瓶颈:成本和延迟。
[40:32 - 50:02] 延迟的解法:游戏化 "延迟设计",把 "慢" 变成一个可收费或插广告的 "Feature"。
[53:26 - 58:07] 为什么 Sora 如此重要?它代表了基于 "Remix" 网络效应的一线 C 端思考。
[58:07 - 01:05:57] 未来的交互模式:用户不是 "神",而是 "玉帝",AI "大臣" 负责提建议,用户只管 "盖章"。
[01:05:57 - 01:09:16] 世代差异:为什么 AI 产品是 "下一代人" 的产品?
[01:09:16 - 01:09:57] 理想主义:AI 工具是为被精英主义抛下的 "废人" 提供存在的意义。
[01:09:57 - 01:13:13] 案例:小朋友为什么能接受 "很差" 的 AI 游戏?因为没被 3A 大作 "污染"。
[01:14:04 - 01:17:42] 行业反思:行业极度缺乏 "需求侧的实验",只在追模型技术。
[01:18:44 - 01:21:39] 还有哪些 AI 应用在年轻人中流行?(如轻度宗教、搞黄色、抄作业 App)
欢迎订阅「AI 炼金术」的播客,以及同名公众号、视频号
「AI 炼金术」是一档由徐文浩和任鑫——两位多年老友、AI 领域的资深从业者——打造的播客。这里是探讨 AI 和创业的理想聚集地,我们会邀请一线创业者、产品产品和科研学者,深入探讨 AI 如何重塑行业、变革生活,以及如何从 0 到 1 打造 AI 原生产品。
我们的讨论会涵盖多个话题:从 AI 如何改变世界的未来,到如何找到 AI 创业的 PMF;从如何利用 AI 降本增效,到怎样将 AI 技术融入日常生活……如果你对 AI、产品、创业感兴趣,这里有满满的干货和一线实战经验,欢迎关注并推荐给你的朋友,共同探索未来的无限可能!
商务合作:公众号 「AI炼金术 」菜单栏中【商务】获取联系方式
节目主理人:
徐文浩:某AI创业公司联合创始人,正在面向全球市场开发AI应用。连续创业者,参与过多家创业公司,拼多多早期员工。广告科技公司MediaV的算法和数据负责人,后被360收购。离开后加入成立不到1个月的拼多多。后创办了基于AI的海外客服聊天机器人公司 BotHub.AI 和 海外社交电商平台 Bukito 都宣告失败。2023年再次下场创业。
任鑫:云九资本合伙人,主要在投资和孵化面向全球市场的 AI 应用。之前是连续创业者,曾经打造“今夜酒店特价”用移动互联网应用特价销售酒店尾房;被京东并购后内部创业“京东到家”开展本地即时零售业务;2015 年再次创业 Get 探索对话式人工智能助理成为先烈;2021 年出售公司,2023 年重新回到 AI 世界。
BGM:
片尾:Summer Salt - Supermoon

115 Listeners

24 Listeners

42 Listeners

174 Listeners

25 Listeners

56 Listeners

290 Listeners

6 Listeners

312 Listeners

13 Listeners

52 Listeners

4 Listeners

32 Listeners

3 Listeners

51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