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世界

离散的人也会有家:中国Z世代年轻移民在巴黎推动性别平权(上)


Listen Later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移居海外。尤其是2023年中国结束新冠疫情的“清零”政策重新开放边境后,上海和香港的移民数据曾一度大涨。2024年,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IOM)发布的《世界移民报告》显示,中国移民海外人数居全球第四。

和老一代移民不同,Z世代的中国年轻人背井离乡并非仅仅是为了财富,他们追求的是一个更加公平和自由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在性别议题方面。

理解Z世代是必要的,因为他们是这个社会的未来,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就是了解世界未来的走向和社会未来的形态。

今天我们邀请到一位年轻移民,她叫狂暴战士(为保护受访对象,此处为化名),是巴黎华语酷儿社群“飘飘”的创始人。酷儿理论是一种1980年代初在美国形成的文化理论,也是后现代哲学解构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聚焦性别和身份政治。法国更是与酷儿理论有深远的联系,以福柯为代表的法国思想家对性别和权力结构等议题的哲学探索为酷儿理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性别和身份政治一直都是中国年轻人最关心的社会议题之一,飘飘通过社群自治的方式在巴黎定期举办艺术工坊等活动,并在网上声援在中国发生的,关于性别议题的热点事件,吸引和聚集同样关心性别议题的年轻华人,积极推动性别平权。

本次节目分为上下两期播出。

法广:你好,可以简单介绍一下飘飘吗?

“飘飘”是一个主要活跃在巴黎的华语酷儿和女性的自组织社群。我们是以艺术工作坊和出版物这种形式来集合对这个话题比较感兴趣的生活在法国的华人。

“飘飘”这个词其实是一个四川话,当时用于形容生活在四川的男同性恋。因为他们的生活有些离散,流失所也找不到相关的社群,就像一个野草一样飘在社会里面。现在这个词很适合用来形容一些像我们一样生活在海外的华人,我们的有些状态也跟那个时候的男同性恋挺像的。

但是飘飘主要做酷儿和女性相关的。

法广:能不能解释一下,什么叫“酷儿”?

酷儿这个词源于一个英语词“Queer”,指的是一些很奇怪的人,非主流的人。为什么他们非主流呢?比如我的指派性别,就是我生下来的生理性别是男生,我喜欢男生,或者我是女生,我喜欢女生,就是我们普遍说的男同性恋、女同性恋。性别的概念是在逐渐发展的。所以说也包括一些泛性恋群体,就是他觉得这个性别对亲密关系不是很重要,或者是双性恋,还有比如无性恋。这个伞式名词,这个概括很多群体的名词一直在不断发展当中,所以酷儿这个定义其实也不是说有一个非常标准的定义。

在一次版画活动当中,我们让大家探讨一下什么叫酷儿性。

有人说是“包容”。有人说是“不家庭”,就是跟主流的家庭叙事不一样。有人说是“看见”。还有说是“拼接”或者是“流变”。还有人说是“植物”。

每个人对这个酷儿的理解非常不一样。我觉得这个恰恰是非常酷儿的一件事情,就是它是一个永远不会被主流定义的事情。

 

法广:当时为什么想成立这个社群?

社群的初衷其实就是想建立朋友之间的联系。所以我们把社群定义为一个Friendship- based,也就是友谊为主导的一个社群。社群成员有学生,因为在海外群体中,留学生是一个挺大的一部分;也有一些是在这边建立自己稳定的生活,比如驻地的艺术家,可能长期旅居海外的,所以社群组成还挺不一样的。

法广:你们平时都会举办什么社群活动?

我们的活动一开始是做放映相关的,比如有克里斯·马克的《美好的5月》(Le Joli Mai),选在了五月的第一个周。还有在市场上淘到阿涅丝·瓦尔达一张碟,我们就想着要不然在朋友家组织一场放映。这些都属于是外延性的活动,就是能够吸纳不太自信、对酷儿的概念不是很了解的人,但他们对电影感兴趣,所以就愿意去了解,然后愿意进入到这样的一个安全空间里面。

还有另外一类活动是手工的,比如有版画,有自然拓片,然后有手工作坊。

这些活动是建立联系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大家有事情做。在一个空间里面我们一起做一些动手的事情,能够让这个氛围放松下来,然后互相建立信任。因为酷儿议题跟自己相关性很大,如何保持一个放松的状态其实很重要。

法广:好像你们的活动大部分都是和艺术相关的?

和艺术相关的一些活动是为上街  游行,比如Pride这样的活动(LGBTQ+的骄傲游行),(为了给我们的社群)增加可见性做准备的。当时我们想着是可以在上街的时候提高关注度。比如标语工作坊,是我们和巴黎的其他几个社群一起做的一个联合活动,做一些标语牌子。这些都属于有一些实用目的。  

还有一些是做出版物,让大家知道自己的打印机也可以做一些信息传播的小的zine,也叫小志,是一种小型的出版物。通过这种方式知道自己可以有这种表达方式,所以就是介绍一些简易的艺术方式给大家。

法广:看到你们做过很多次版画的活动,能介绍一下什么是版画吗?

版画其实现在看来,有点像一个挺老的复制性的手工传播媒介。以前可能拿来印书或者做一些海报。在亚洲语境里面,在“五四运动”时,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会以版画这种方式来进宣传,因为版画用图像,所以表达起来很有力量。现在我们有了数字印刷媒介,很多书籍不再用版画形式去做。但它仍然是一种非常触手可及的可以传播知识的方式,并且它的美学语言也很有力量。

之前我在学院里、学术体系里做版画的时候,不会做像现在我们做的这种凸版画。更多大家是喜欢版画带来的这种媒介的质感。离开学校之后我发现这种媒介可以变成一个互相赠送、互相建立沟通的像一件礼物一样。正是因为它复制性,我们可以经常进行这样的交流,互相赠送。所以说它这个媒介跟画还挺不一样,画送出去就没了,版画还可以无限复制。

法广:那ZINE小志呢?

小志的方式是因为它更纸质化,它可以拿在手中。有时可以突破一些限制,因为这种拿在手中的东西很直观,可以是类似一张名片一样给到不了解这个社群的人。

法广:但我其实最初发现你们的社群是在社交媒体上

社交媒体其实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式。我们会将每次活动争取做一个回顾,有点像一个工具包一样跟世界其他的社群分享。社群的一个目的就在于建立联系。法国这边的社群,比如女同性恋群体,他们可能有自己的圈子。每个群体的关注点不是特别一样,像我们可能更注重一些实践,也有一些做理论方向的群体,也有一些交集的,比如做版画的群体,也有一些无政府的群体或者关注巴勒斯坦的群体。大家关注的议题虽然不一样,但有些精神还是相通的。但是圈子之间互相不认识,挺分散的,就需要一个这样子类似于半公开的平台(社交网站),让大家互相认识,然后知道还有很多人共享你的生命经验。我觉得这个意义还挺重要的。

法广:为什么能用这些方式表达自己是重要的?

因为酷儿群体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我们需要说出一套不同于主流叙事的叙述。如何表达自己、选取自己擅长的或者用的顺手的一种方式、一种叙事,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很多人不觉得自己有这样的一个能力或者很害怕作为创造者这个身份。我觉得社群有一个目的也是在让大家发现创作和表达并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

本次节目分为上下两期播出,这是上期,下期节目中我们将继续和飘飘的创始人更为深入地探讨年轻一代的中国移民在法国推动性别平权的故事。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中华世界By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 3
  • 3
  • 3
  • 3
  • 3

3

3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中华世界

View all
国际纵横 by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国际纵横

2 Listeners

要闻解说 by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要闻解说

19 Listeners

台北一周 by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台北一周

5 Listeners

法国报纸摘要 by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法国报纸摘要

13 Listeners

观察中国 by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观察中国

16 Listeners

特别节目 by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特别节目

5 Listeners

文化遗产 by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文化遗产

0 Listeners

法国文艺欣赏 by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法国文艺欣赏

0 Listeners

美国专栏 by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美国专栏

6 Listeners

Pekingology by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Pekingology

137 Listeners

不明白播客 by 袁莉和她的朋友们

不明白播客

1,11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