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台开卷(粤语)

从享受型到生产型:暑假的真正意义(下)


Listen Later

今天的父母,乐衷于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到“陪娃”这项事业中:

办了各种会员卡,每周末泡在游乐场里;家里玩具堆积如山,但每次逛商场都不空手而归;假期旅行从不落空,孩子小小年纪看遍世界美景,尝遍各地美食……

最近暑假,高铁站几乎被带娃出行的家庭占领。毫不夸张地说,“孩子经济”撑起了消费市场半边天。

然而,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出现了:

尽管孩子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丰富物质和娱乐活动,但他们却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感到空虚和无聊。

我逐渐意识到,依赖外部“投喂”的“消费型快乐”的泛滥,对孩子的成长而言,可能不仅是阻碍,甚至是一场灾难。

为什么这么说?看看今天的文章。

新时代的教育困境:

物质越丰盛,内心越贫瘠

我的朋友Olivia最近陷入了烦恼。

前不久,她刚带女儿在欧洲玩了10天,朋友圈分享了不少旅途美照,女儿灿烂笑脸让人好不羡慕。

所有人都说她小小年纪就“涨了见识,见了世面”。

但Olivia却愁眉苦脸地吐槽:回来才两天,女儿就整天喊着“好无聊”,“不如死了算了”。

她要不像一只软体动物瘫在沙发上刷手机,要不就像和尚念经一样在家里四处游荡,嘴里反复念叨着“没意思,真没意思”。

念得Olivia火冒三丈。

暑假还剩一个多月,Olivia寻思着给女儿报了一个帆船夏令营。

可夏令营也只有一周,剩下的时间,如何才能让女儿不感到无聊呢?

Olivia想过给她报辅导班,带她去运动,但女儿积极性不高。

Olivia困惑:“我们小时候,暑假哪有这么多活动,虽然也会无聊,但都能自己找乐子。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Olivia的苦恼并非个例。

前几天,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位妈妈的求助帖:

贴主的烦恼和Olivia相似。

4年级的孩子出去吃喝玩乐就很开心,但只要在家呆着就说无聊,整个人的状态显得非常浮躁。

帖子下面,有一个高赞评论一针见血指出——

@成长录: “这是因为孩子习惯了消费型的快乐,而不是输出型快乐。她的物质欲望被提得太高,而内在创造快乐的能力却萎缩了,导致她无法自主产生多巴胺,只能依赖外部‘投喂’式的刺激。长此以往,孩子很容易出现情绪问题,这也是为什么现在青少年抑郁比例增高的原因之一。想改变,就要培养她有创造性的爱好,让她学会在无聊中迸发创造力。”

这条评论获得了数万的点赞。

消费型快乐正成为阻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障碍,培养孩子的创造型快乐迫在眉睫。

“购买”快乐,导致“快乐无能”



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大脑的快乐机制说起。

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的快乐感受主要由两种神经递质驱动:多巴胺和内啡肽。

大家应该已经很熟悉了。

消费型快乐,本质是“多巴胺快乐”

当我们体验新鲜、刺激的事情,比如吃到美食、买到新玩具、刷短视频时,大脑会快速分泌多巴胺,带来短暂而强烈的兴奋感。

但这种快乐来得快,去得也快。

一旦刺激消失,多巴胺水平会迅速下降,让人感到空虚,并渴望下一次更强的刺激。

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刚得到一个新玩具,新鲜感很快过去,就立刻想要下一个。

创造型快乐,则是“内啡肽快乐”

内啡肽通常在人们通过努力和付出后产生,被称为“天然的止痛剂”和“奖励激素”。

当孩子全神贯注地画一幅画、努力拼好一个乐高、或通过练习终于学会一首曲子时,

这个“先苦后甜”的过程会促使大脑分泌内啡肽,带来一种更深层、更持久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坚持让孩子学架子鼓,就是希望他能在练习乐器的过程中,体验攻克一首曲子的成就感。

长期依赖多巴胺式的即时满足,会让大脑对快乐的“阈值”越来越高,

孩子会逐渐丧失从平淡的日常和需要付出努力的活动中感受快乐的能力。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快乐无能”。长期快感缺失,可能伴随抑郁、焦虑和创伤。

过度安排的生活,

正在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被消费型快乐填满的童年,同时也剥夺了孩子发展出创造力的绝佳时机。

英国心理学家桑迪·曼恩做过一个实验——

他要求被试者先完成枯燥的任务(比如抄电话号码),再进行创造力测试。结果显示,经历无聊的组别在创意任务中表现地更好。

他由此得出结论:无聊状态削弱了大脑的抑制机制,使思维更加发散。

换句话说,无聊是创造力的温床

牛顿在1665年鼠疫隔离期间,因为无聊转向数学和物理研究,最终发现微积分和万有引力;

莎士比亚也是在剧院关闭期间创作了《李尔王》等经典作品。

当孩子经历适度的无聊时,他们会开始主动思考“我能做什么?”,这恰恰是在锻炼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规划能力和创造力。

古人能在夜晚的星空中想象出无数神话故事,

正是因为在没有电灯和电子产品的时代,他们有大段“无聊”的时间去仰望和发呆。

然而,我们现在的做法却恰恰相反。

生怕孩子无聊,于是用各种活动、课程和娱乐把他们的时间表填得满满当当。

这种过度充实,尤其充斥着被动接受的消费型娱乐,恰恰剥夺了孩子感受无聊的机会,也扼杀了他们与生俱来的创造力火花。

而缺乏自主创造机会的孩子,也更容易出现情绪调节障碍,因为他们无法发展出应对无聊的「心理工具」,如想象力、探索欲。

真正的富养:培养孩子创造型快乐

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摆脱对“消费型快乐”的依赖,找到内心真正的快乐源泉呢?

答案是,引导他们走向创造性的快乐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了著名的“心流”理论。

他指出——

当人完全沉浸在一项具有挑战性又在能力范围内的活动中时,会进入一种物我两忘、极度专注和满足的状态,这就是心流。这种状态,不仅能极大地提升幸福感,还能增强创造力。

今年上半年,我开始自学水彩画。

无意间获得了创造性快乐,并产生心流,有时候一画就是1-2个小时,也不会频繁看手机。

还有朋友学编织,来对抗焦虑情绪,也是同样的道理。

培养孩子创造性的爱好,就是帮助他们体验“心流”的最佳途径。

1.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

作为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将一些消费型活动转化为创造型活动。

比如我带孩子出去旅游,这是一种消费。但我们旅行途中会拍摄许多素材,回来后一起制作旅行Vlog。

从开始主要由我主导,到后来孩子会提出拍摄想法、挑选背景音乐、提供文案思路、并且全程配音。

他在深度参与后,获得的快乐和成就感远超旅行本身。

这些旅行的Vlog不仅是回忆的载体,更是一次创造的实践。

还有生活中的创造。

与其直接带孩子去昂贵的餐厅,不如一起动手在家做一顿大餐。

从买菜、洗菜到烹饪,让孩子参与其中,最后品尝自己劳动果实的那份喜悦,是任何餐厅都无法比拟的。

2. 接纳孩子的“无聊”,拥抱“慢刺激”

当孩子再次向你抱怨“我好无聊”时,请克制住立刻为他安排活动的冲动。

告诉他:“无聊是很正常的,它也是一个机会,让你想一想自己到底想做什么。”

如果孩子比较小,你可以为他准备一个“无聊盒子”,里面装满简单的、开放性的材料:废旧的纸箱、彩笔、胶带、毛线、瓶盖等。

这些没有固定玩法的东西,最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同时,多为孩子提供“慢刺激”的活动,比如一起读一本书、在公园里散步、观察蚂蚁搬家。

这些看似平淡的活动,能让孩子的心静下来,重新连接内在的感受和外部真实的世界。

分享一些网友观点

写在最后

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我们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

以为给孩子最好的物质,就是最好的爱。

却不知,这种无度的“物质富养”,可能正在培养一个精神上无比“贫穷”的孩子。

当我们不再需要用塞满的行程和昂贵的玩具,来缓解自己作为父母的焦虑时;

当我们能坦然地接受孩子有“无聊”的时刻;

孩子才能真正长出属于自己的、自由的翅膀,飞向一个由他自己定义和创造的幸福人生。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广州台开卷(粤语)By 黄佳殷 梁皓明


More shows like 广州台开卷(粤语)

View all
潘吉Jenny告诉你|学英语聊美国|开言英语 · Podcast by OpenLanguage 英语

潘吉Jenny告诉你|学英语聊美国|开言英语 · Podcast

439 Listeners

声东击西 by ETW Studio

声东击西

316 Listeners

凹凸电波 by 凹凸电波

凹凸电波

433 Listeners

东腔西调 by 大观天下志

东腔西调

133 Listeners

商业就是这样 by 商业就是这样

商业就是这样

272 Listeners

知行小酒馆 by 有知有行

知行小酒馆

353 Listeners

声动早咖啡 by 声动活泼

声动早咖啡

265 Listeners

岩中花述 by GIADA | JustPod

岩中花述

261 Listeners

肥话连篇 by 肥杰

肥话连篇

121 Listeners

新闻早报 by 羊城晚报

新闻早报

4 Listeners

小房间(粤语) by DiscJoker

小房间(粤语)

13 Listeners

这病说来话长 by 汤瀚森

这病说来话长

6 Listeners

天真不天真 by 杨天真本真

天真不天真

287 Listeners

见面倾啦 by 鸡翅不生气

见面倾啦

5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