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第十七夜 帝舜
舜(shùn,约公元前2128年— 约公元前2025年),是中国传说历史中的人物,是五帝之一。名重华;生于姚墟,故姚姓,冀州人,都城在蒲坂(今山西永济)。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故号为「有虞氏帝舜」。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
传说生平 据古代典籍记载舜是冀州人(当时的冀州,包含今河北、山东、山西省),帝颛顼的七世孙,自六世祖穷蝉起都是平民。他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瞽叟的妻子握登在姚墟生下了舜。
姓名 双瞳说:舜两眼都是双瞳仁,故名重华。《尚书纬,帝命验》记「姚氏纵华感枢。」郑玄注︰「舜母感枢星之精而生舜重华。」显然「重华」或「纵华」仅为表音汉字而已,双瞳之说纯属穿凿附会。彩虹说:一说主张舜重华不可分读,与蒙古语之彩虹有关。
生平 舜自幼丧母,父亲续娶,生子象。舜很小就要工作,以维持全家的生活。他的父亲性格顽固,宠爱后妻和幼子,三人都想杀死舜。舜平常孝顺父母,关心幼弟。如果自己有小过错,就甘愿受罚。如果父母和弟弟要杀死他,他就躲得叫他们找不到。二十岁时,舜就以孝道闻名于天下。舜三十岁时,帝尧问四岳天下间有谁能够继承共主之位,四岳推荐舜。帝尧于是召见舜,问:「我想使天下太平,你说该怎麽做?」舜回答道:「要公平待人,不偏不倚,对小事也不马虎,更要讲究信誉说话算数,那样天下人会自动拥护你。」尧又问:「什麽事最重要?」舜答:「祭祀上天。」又问:「什麽官职最重要?」舜回答:「管理土地。」尧又问:「什麽是首先要做的?」舜回答:「关心百姓。」帝尧十分满意,赏赐舜细葛布製的衣服、一张琴,又给他牛羊,为他建粮仓,尧还把娥皇、女英两个女儿嫁给舜,并为他们修建宫室;他用各种方法对舜进行考验,舜都成绩卓著,受到广泛的好评。据《史记》所载,舜曾在历山耕种,让历山的人都相互推让地界;在陶河滨製陶,让河滨的陶器都不再偷工减料;在雷泽捕鱼,让雷泽的人都推让渔界。虽然舜深得尧的锺爱,但舜的父亲和弟弟象仍想杀死舜。有一次,瞽叟对舜说:「粮仓的顶漏水,你快去修补一下。」舜于是爬到粮仓顶上涂泥补漏,继母便叫象在这时放火烧粮仓,舜情急智生,用斗笠保护自己不受火烧而逃(一说舜双手举著斗笠,像鸟儿一般降落下来逃走)。又一次,继母要舜挖井,舜挖井的时候,在侧壁凿出一条暗道通向外边。当舜挖到深处,继母和象一起往下倒土填埋水井,而舜从旁边的暗道出去,又逃开过一劫。继母和象都以为舜死了,非常高兴。象说:「这个主意是我出的,舜的妻妾和琴归我,牛羊和粮仓归二老。」象于是搬到舜的宫室住下,弹起舜的琴。舜回到家中,象先是十分惊愕,后又很不自在,说:「我正十分难过地思念你呢!」舜回答道:「是吗?你真是个好弟弟!」以后,仍然十分孝顺父母,爱护弟弟。舜特别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高阳氏有八个有才能的子孙,人称其为「八恺」,意思就是八个和善的人。高辛氏也有八个有才能的子孙,人称其为「八元」,意思就是八个善良的人。这十六个人美名远扬,帝尧却没有举用他们。舜当了帝尧的臣子以后,推举八恺担任管理土地的职务,舜又推举八元到四方之国宣扬五种教化,他们都能尽心办事,发挥长处,使天下安宁、百姓和睦、农业发展、四边和平。这时尧年纪大了,便要舜代行共主之政,自己就到四方去巡视,经过二十年的考察,尧知道舜的能力和德行足以胜任共主,尧要舜代行共主政务。舜首先观察天象,以摆正日月五星的位置。进而祭祀上帝、名山大川和各种神祇。又选择吉日,接见四岳和各方首领。舜又四方巡视。以后,舜每五年巡视天下一次,其馀时间,让各地君长到京城朝见。舜将天下划为并、冀、幽、营、兖、青、徐、荆、扬、豫、梁、雍十二州,以河道确定各州的边界。帝舜以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为帝妃,娥皇无子,女英生子商均,另有庶子八人。帝舜知道自己的弟弟象和儿子商均都不成器,于是向上天荐告以禹继承帝位,实行禅让。十七年后,帝舜在苍梧的南巡途中逝世,安葬于苍梧山(今湖南宁远县境的九嶷山,钱穆先生认为在湖北北部的汉水流域)南侧,终年一百零一岁。
另有传说称,当时正值帝尧的中原华夏酋邦国家发生危机、统治即将瓦解之世,以舜和益为首的东夷与其他氏族部落,正欲篡夺尧的帝位。于是,东夷族的舜便在尧的面前诽谤丹朱,挑拨其父子关係。舜并设法说动帝尧,把丹朱派到离尧较远的南边丹水流域做诸侯。有说是流放,故《竹书》有「后稷放帝朱于丹水」的记载。舜代理尧执政后,囚禁了尧,为了不让尧的儿子丹朱知道事情真相,阻止丹朱看望尧,《竹书》有「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舜并逼迫尧禅位于他,丹朱知道后,率三苗之兵伐舜,双方在丹浦展开大战。郭濮在注《山海经·大荒南经》中说:「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和「舜伐三苗」的记载。巨人部落首领夸父是丹朱的得力大将,「逐日」误入大泽而死,以射箭闻名的后羿部落助阵帝舜,因此丹朱在失去夸父这一重要助力的情况下,在与帝舜争夺帝位的战争中失败。丹朱战败后,其后裔向河南、湖南、河北、山东等地迁移。由于这次大战双方伤亡都很大,后来丹朱被描画成「凶神」或主管灾祸的「邪神」,甚至有一支后代被称为「狸姓」,遇到灾荒之年朝廷还要请狸姓人出来代为祈祷消灾。《国语·周语上》:「有神降于莘。」惠王问内史过,内史过以为丹朱之神,请使太宰帅狸姓,奉牺牲粢盛往焉。韦昭注:「狸姓,丹朱之后也。」帝尧崩后,丹朱才回到华夏部落去奔丧,因舜的「谦让」,曾称帝三年,故《竹书纪年》、《山海经》等古籍称丹朱为「帝丹朱」。但大臣们全跑到南河之南朝觐舜而不朝觐丹朱。于是,舜曰「天也」,便顺应天意和人民的呼声登上了帝位。这就是「尧舜禅让」。因丹朱作为三苗首领并且曾称帝三年,故在南方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地位崇高,被湖南、广东等地被奉为衡山皇、丹朱皇。舜则把丹朱封到房地为诸侯。《竹书纪年》则称「丹诸(朱)辟(避)舜于房」,就是说丹朱尊父命而让天下于舜,自己远避于房地。按照《史记》所载,舜摄政28年,尧才去世。舜于三年的丧事完毕之后,便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诸侯都去朝见舜,却不理会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状到舜那裡,民间编了许多歌谣颂扬舜,都不把丹朱放在眼裡。舜觉得人心所向,天意所归,无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不过,传说中舜的都城与尧的都城不在一个地方。据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引皇甫谧所说;「舜所营都,或云蒲坂。」而「蒲坂」在唐代是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县。舜在年老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肖,就确定了威望最高的禹为继任者,并由禹来摄行政事。故舜与尧一样,都是禅位让贤的圣王。据说舜在尧死之后,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时,死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称为「零陵」。
舜与尧一样,同是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推崇的古昔圣王。而舜对于儒家,又有特别的意义。儒家的学说重视孝道,舜的传说也是以孝著称,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典范。孟子继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设想,舜为天子,而瞽叟杀人被捕,舜虽不会利用权力破坏刑律而将其赦免,但一定到监狱裡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蹟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
5
11 ratings
第十七夜 帝舜
舜(shùn,约公元前2128年— 约公元前2025年),是中国传说历史中的人物,是五帝之一。名重华;生于姚墟,故姚姓,冀州人,都城在蒲坂(今山西永济)。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故号为「有虞氏帝舜」。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
传说生平 据古代典籍记载舜是冀州人(当时的冀州,包含今河北、山东、山西省),帝颛顼的七世孙,自六世祖穷蝉起都是平民。他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瞽叟的妻子握登在姚墟生下了舜。
姓名 双瞳说:舜两眼都是双瞳仁,故名重华。《尚书纬,帝命验》记「姚氏纵华感枢。」郑玄注︰「舜母感枢星之精而生舜重华。」显然「重华」或「纵华」仅为表音汉字而已,双瞳之说纯属穿凿附会。彩虹说:一说主张舜重华不可分读,与蒙古语之彩虹有关。
生平 舜自幼丧母,父亲续娶,生子象。舜很小就要工作,以维持全家的生活。他的父亲性格顽固,宠爱后妻和幼子,三人都想杀死舜。舜平常孝顺父母,关心幼弟。如果自己有小过错,就甘愿受罚。如果父母和弟弟要杀死他,他就躲得叫他们找不到。二十岁时,舜就以孝道闻名于天下。舜三十岁时,帝尧问四岳天下间有谁能够继承共主之位,四岳推荐舜。帝尧于是召见舜,问:「我想使天下太平,你说该怎麽做?」舜回答道:「要公平待人,不偏不倚,对小事也不马虎,更要讲究信誉说话算数,那样天下人会自动拥护你。」尧又问:「什麽事最重要?」舜答:「祭祀上天。」又问:「什麽官职最重要?」舜回答:「管理土地。」尧又问:「什麽是首先要做的?」舜回答:「关心百姓。」帝尧十分满意,赏赐舜细葛布製的衣服、一张琴,又给他牛羊,为他建粮仓,尧还把娥皇、女英两个女儿嫁给舜,并为他们修建宫室;他用各种方法对舜进行考验,舜都成绩卓著,受到广泛的好评。据《史记》所载,舜曾在历山耕种,让历山的人都相互推让地界;在陶河滨製陶,让河滨的陶器都不再偷工减料;在雷泽捕鱼,让雷泽的人都推让渔界。虽然舜深得尧的锺爱,但舜的父亲和弟弟象仍想杀死舜。有一次,瞽叟对舜说:「粮仓的顶漏水,你快去修补一下。」舜于是爬到粮仓顶上涂泥补漏,继母便叫象在这时放火烧粮仓,舜情急智生,用斗笠保护自己不受火烧而逃(一说舜双手举著斗笠,像鸟儿一般降落下来逃走)。又一次,继母要舜挖井,舜挖井的时候,在侧壁凿出一条暗道通向外边。当舜挖到深处,继母和象一起往下倒土填埋水井,而舜从旁边的暗道出去,又逃开过一劫。继母和象都以为舜死了,非常高兴。象说:「这个主意是我出的,舜的妻妾和琴归我,牛羊和粮仓归二老。」象于是搬到舜的宫室住下,弹起舜的琴。舜回到家中,象先是十分惊愕,后又很不自在,说:「我正十分难过地思念你呢!」舜回答道:「是吗?你真是个好弟弟!」以后,仍然十分孝顺父母,爱护弟弟。舜特别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高阳氏有八个有才能的子孙,人称其为「八恺」,意思就是八个和善的人。高辛氏也有八个有才能的子孙,人称其为「八元」,意思就是八个善良的人。这十六个人美名远扬,帝尧却没有举用他们。舜当了帝尧的臣子以后,推举八恺担任管理土地的职务,舜又推举八元到四方之国宣扬五种教化,他们都能尽心办事,发挥长处,使天下安宁、百姓和睦、农业发展、四边和平。这时尧年纪大了,便要舜代行共主之政,自己就到四方去巡视,经过二十年的考察,尧知道舜的能力和德行足以胜任共主,尧要舜代行共主政务。舜首先观察天象,以摆正日月五星的位置。进而祭祀上帝、名山大川和各种神祇。又选择吉日,接见四岳和各方首领。舜又四方巡视。以后,舜每五年巡视天下一次,其馀时间,让各地君长到京城朝见。舜将天下划为并、冀、幽、营、兖、青、徐、荆、扬、豫、梁、雍十二州,以河道确定各州的边界。帝舜以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为帝妃,娥皇无子,女英生子商均,另有庶子八人。帝舜知道自己的弟弟象和儿子商均都不成器,于是向上天荐告以禹继承帝位,实行禅让。十七年后,帝舜在苍梧的南巡途中逝世,安葬于苍梧山(今湖南宁远县境的九嶷山,钱穆先生认为在湖北北部的汉水流域)南侧,终年一百零一岁。
另有传说称,当时正值帝尧的中原华夏酋邦国家发生危机、统治即将瓦解之世,以舜和益为首的东夷与其他氏族部落,正欲篡夺尧的帝位。于是,东夷族的舜便在尧的面前诽谤丹朱,挑拨其父子关係。舜并设法说动帝尧,把丹朱派到离尧较远的南边丹水流域做诸侯。有说是流放,故《竹书》有「后稷放帝朱于丹水」的记载。舜代理尧执政后,囚禁了尧,为了不让尧的儿子丹朱知道事情真相,阻止丹朱看望尧,《竹书》有「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舜并逼迫尧禅位于他,丹朱知道后,率三苗之兵伐舜,双方在丹浦展开大战。郭濮在注《山海经·大荒南经》中说:「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和「舜伐三苗」的记载。巨人部落首领夸父是丹朱的得力大将,「逐日」误入大泽而死,以射箭闻名的后羿部落助阵帝舜,因此丹朱在失去夸父这一重要助力的情况下,在与帝舜争夺帝位的战争中失败。丹朱战败后,其后裔向河南、湖南、河北、山东等地迁移。由于这次大战双方伤亡都很大,后来丹朱被描画成「凶神」或主管灾祸的「邪神」,甚至有一支后代被称为「狸姓」,遇到灾荒之年朝廷还要请狸姓人出来代为祈祷消灾。《国语·周语上》:「有神降于莘。」惠王问内史过,内史过以为丹朱之神,请使太宰帅狸姓,奉牺牲粢盛往焉。韦昭注:「狸姓,丹朱之后也。」帝尧崩后,丹朱才回到华夏部落去奔丧,因舜的「谦让」,曾称帝三年,故《竹书纪年》、《山海经》等古籍称丹朱为「帝丹朱」。但大臣们全跑到南河之南朝觐舜而不朝觐丹朱。于是,舜曰「天也」,便顺应天意和人民的呼声登上了帝位。这就是「尧舜禅让」。因丹朱作为三苗首领并且曾称帝三年,故在南方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地位崇高,被湖南、广东等地被奉为衡山皇、丹朱皇。舜则把丹朱封到房地为诸侯。《竹书纪年》则称「丹诸(朱)辟(避)舜于房」,就是说丹朱尊父命而让天下于舜,自己远避于房地。按照《史记》所载,舜摄政28年,尧才去世。舜于三年的丧事完毕之后,便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诸侯都去朝见舜,却不理会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状到舜那裡,民间编了许多歌谣颂扬舜,都不把丹朱放在眼裡。舜觉得人心所向,天意所归,无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不过,传说中舜的都城与尧的都城不在一个地方。据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引皇甫谧所说;「舜所营都,或云蒲坂。」而「蒲坂」在唐代是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县。舜在年老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肖,就确定了威望最高的禹为继任者,并由禹来摄行政事。故舜与尧一样,都是禅位让贤的圣王。据说舜在尧死之后,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时,死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称为「零陵」。
舜与尧一样,同是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推崇的古昔圣王。而舜对于儒家,又有特别的意义。儒家的学说重视孝道,舜的传说也是以孝著称,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典范。孟子继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设想,舜为天子,而瞽叟杀人被捕,舜虽不会利用权力破坏刑律而将其赦免,但一定到监狱裡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蹟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
104 Listeners
61 Listeners
427 Listeners
74 Listeners
272 Listeners
28 Listeners
35 Listeners
15 Listeners
201 Listeners
3 Listeners
25 Listeners
3 Listeners
270 Listeners
229 Listeners
274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