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1996年冬天,我14岁,在我们县城的新华书店买到了一本陈村的散文集《古典的人》,那书中有一篇文章,叫《给儿子》,是作者所拟的给他的儿子“杨子”的一封信。
信中所说,主要是他青年时所在的一个名叫“板桥”的小村庄。
其实,这些年来,我都把这篇文章给忘了,没有想起,也没有提起过。
但前几天忽然又遇见它——随手一翻、一读,25年前的那些感动,一股脑就都涌上来了。
我还挺幸运的,14岁时就能遇见这样的一封信。
这封信写于1984年,陈村老师1954年出生,那年30岁。
嗯,只有30岁。
文章中说,也许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村庄,借来的未必够用。
希望你也能找到你的村庄。如果没有,听一听,先借陈老师的一用,也是好的。
——之前发过几次读我喜欢的文章的音频,似乎还是有人喜欢听的。那就固定下来,算个新栏目吧,就叫「读点什么」,不一定会读点什么,读着看。
也欢迎大家推荐你们认为值得读读的东西。感谢。
:))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4.3
66 ratings
1996年冬天,我14岁,在我们县城的新华书店买到了一本陈村的散文集《古典的人》,那书中有一篇文章,叫《给儿子》,是作者所拟的给他的儿子“杨子”的一封信。
信中所说,主要是他青年时所在的一个名叫“板桥”的小村庄。
其实,这些年来,我都把这篇文章给忘了,没有想起,也没有提起过。
但前几天忽然又遇见它——随手一翻、一读,25年前的那些感动,一股脑就都涌上来了。
我还挺幸运的,14岁时就能遇见这样的一封信。
这封信写于1984年,陈村老师1954年出生,那年30岁。
嗯,只有30岁。
文章中说,也许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村庄,借来的未必够用。
希望你也能找到你的村庄。如果没有,听一听,先借陈老师的一用,也是好的。
——之前发过几次读我喜欢的文章的音频,似乎还是有人喜欢听的。那就固定下来,算个新栏目吧,就叫「读点什么」,不一定会读点什么,读着看。
也欢迎大家推荐你们认为值得读读的东西。感谢。
:))
Hosted on Acast. See acast.com/privacy for more information.
422 Listeners
452 Listeners
80 Listeners
256 Listeners
93 Listeners
550 Listeners
459 Listeners
141 Listeners
48 Listeners
63 Listeners
12 Listeners
118 Listeners
59 Listeners
61 Listeners
223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