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品跟空間這三個關係要協調,如果我們把自己放在一個很被動的角色,,你就只會感覺到空間亂了、物品變多了這種負面情緒,可是如果你把自己放在主動的角色,是你主動去管理物品、管理空間,你就有掌控權,你就不會被別人的混亂追著跑。當你把它視為我把衣服洗乾淨、把碗盤放到洗碗機,然後把掃地機器人開啟、物歸原位之後,這個家就處於一整天都可以服務我的狀態,那你就是這個家的管理者、掌控者。」
-by吳敏恩,《整理是愛的語言》作者
「整理不是丟棄,而是給予;將多的釋出,把愛留下,讓家變成愛的容器。」很喜歡敏恩在《整理是愛的語言》書名副標上的這段話。繼《家的樣子,你的樣子》後,空間整理師吳敏恩推出了第二本新書,有別於斷捨離的概念,如果家是一個容器,你真正想留下來的是什麼?
覺察那些藏在物品的情緒線索,從空間出發,探索整理背後更深層的親密關係與自我照顧。把自己過好就是對身邊的人的祝福,敏恩用她溫柔卻堅定的日常實踐,讓整理成為愛的語言,重新讓家有了對話與理解的可能。
【精華片段】
l 整理的起點不是丟棄,而是問:「我想留下什麼?」
l 「空間亂」常代表我們在生活中失去主動權與掌控感。
l 改變角色定位:從「被家裡壓力追著跑」變成「空間的主人」。
l 整理的本質是協調「人 × 物品 × 空間」三種關係。
l 使用「俯瞰視角」重新理解空間—拍照、畫平面圖都是好方法。
l 家中衝突常來自責怪,試著聚焦事件本身而非指責對方。
l 與家人的整理衝突,常來自「愛的語言」不同所產生的誤解。
l 整理不該孤軍奮戰,設計家人可以一起參與的方式更能穩固成果。
l 整理其實是一種生活中的覺察練習,幫助我們看見自己的需求與界線。
l 每一次整理,都是練習「怎麼好好愛」,也「怎麼被好好愛」。
l 開啟整理第一步的行動方案與建議
----------------------------------
■本集memo
・書籍|整理是愛的語言(幸福文化)
・繪本|家的樣子,你的樣子(幸福文化)
----------------------------------
#FollowUs
▌ FB ☞ https://www.facebook.com/betterlife.taiwan/
▌ IG ☞https://www.instagram.com/betterlife.taiwan/
▌ 官網☞ https://www.facebook.com/betterlife.taiwan/
請我們喝杯咖啡,支持我們繼續創作☞https://pse.is/3ggm8j
---------------------------------------------
如果有與書籍、繪本、生活風格、人生整理、自由工作等相關議題想分享,或是任何意見回饋都歡迎寫信與我們聯繫☞
[email protected]
---------------------------------------------
聽聽Podcast☞ https://portaly.cc/betterlifetw
#BetterLife好感生活研究所 #Podcast #bebetter #大人相談所 #大人女子的好感生活 #整理 #整理是愛的語言 #吳敏恩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