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缺乏對話。」
當教宗方濟各諗起一個故事,佢就會如此感嘆道。
呢個故事喺教宗方濟各曾經所駐嘅教堂,首都主教座堂( Metropolitan Cathedral)門面描繪住——約瑟同佢嘅兄弟重逢嘅故事。約瑟曾經被兄弟所賣,經歷入獄、誣蔑,最終因為解夢能力,成為埃及宰相,喺饑荒時期救返前嚟求助嘅兄弟,最終彼此以擁抱消融幾十年嚟嘅恩怨,然後佢哋向對方問到:「我的父親仍健在嗎?」
對於教宗方濟各嚟講,呢個故事對我哋嘅時代有重大嘅提醒,因為我哋生活喺一個築牆而非建橋嘅世代,人與人之間被錯誤資訊、蜚短流長、偏見、誹謗、中傷所分裂,習慣見到文化中嘅嘩眾取寵,而無辦法同他人完全坦誠、開放。無論係對話定係接觸,往往都會失敗告終。
不過,唔願意溝通並唔係人嘅天性,只係我哋唔容易放低阻礙自己同他人對話嘅身段,以霸道、唔願聆聽、挑釁言辭嚟阻隔自己同他人。
靠住首都主教座堂門面嘅重要提醒,喺跨宗教對話方面,教宗方濟各作為一個榜樣,同猶太教嘅思科卡拉比開啟對話——要知道,喺好長時間以嚟,猶太教同天主教嘅宗教領袖都無對話機會。
而思科卡拉比係咁樣回憶兩者嘅會面:
「有一天,我們安排了時間與地點,讓兩個人可以坐下來好好聊一聊。我們討論的話題是關於生命本身,透過我們所處的社會、對世界的關懷,以及周遭環境中可以明顯感受到的善與惡來表達我們的觀點。我們兩人的交談完全屬於私人性質——如果你不把神的臨在算進來的話。雖然我們沒有口口聲聲提到神(也許應該要?),但我們感受到祂一直都在。 這樣的聚會後來固定舉行,每次都有不同的討論議題。有次聚會是在我的猶太會堂的辦公室舉行,我介紹那些裝飾在牆上的裱框,講到其中一個是偉大的思想家亞伯拉罕・約書亞・赫舍爾(Abrabam Joshua Heschel) 拉比的手稿,以及其它一些文件。 但我的朋友沒有在聽我說話,而只專注於掛在赫舍爾文件旁邊的一幅賀詞,那是幾年前他在猶太新年時送給這個會堂的。在我稍加整理一向零亂的辦公室時,我看到他仍然注視著那張有他自己簽名及日期的賀詞。我的好奇心油然而生。那一刻他的心中在想什麼?我把那張紙裱裝起來有哪裡特別嗎?我會將它保存並展示出來,是因為我認為那是一份跨宗教對話能在這世上達成的珍貴見證,是因為這個原因嗎?我沒有問他。有時,沉默的片刻本身就構成一種答案。」(頁15-16)
有一次,當佢哋喺教宗方濟各嘅辦公室傾偈,教宗方濟各因為想拎兩本關於拉丁美洲貧困議題嘅書畀思科卡拉比睇,轉身入到書房摷下書。呢個時候,思科卡拉比喺辦公室入面隨意張望,喺書架上見到一啲相,而其中,有一個相框裝住思科卡拉比送畀教宗方濟各嘅禮物——一張兩人聚會時影嘅相。
喺當刻,思科卡拉比就決定邀請教宗方濟各一齊將兩人傾談嘅部分內容寫成書。教宗方濟各回憶到:「當他提議將我們的一些對話彙集成書出版時,我衝口而出就說「好」。後來我獨自省思此事,我想,我會毫不思索地贊同,是因為我們這樣的對話已進行了一段時間,這段深刻的經驗鞏固了我們的友誼,也見證了我們雖有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卻仍然可以並肩同行。」(頁12)
呢一本書係一個見證,顯示真誠嘅溝通終究能令兩個人、兩個文化、兩套思想建立關係。教宗方濟各講到:
「與思科卡拉比相處時,我從不需要折損我天主教徒的身分,他也同樣不需要委屈他猶太教徒的身分,這不僅是因為我們彼此尊重,也是因為我們對宗教交談的了解。這條道路的挑戰是:如何懷著尊重與關懷,與臨在的天主一同前行,力求完美無缺。本書就是對這條道路的見證。我將思科卡拉比視為我的兄弟、我的朋友。我深信,在這些心靈反省的過程中,我們兩人的心永遠都不會停止注視著主教座堂的那個門面,它是那樣強而有力,讓人滿懷希望。」(頁12)
今集,係有文有路嘅第八集,我哋打斷一下關稅系列,藉由佢哋嘅第一場對話——〈找尋天主的路徑〉,感受兩個宗教領袖點樣共同詮釋神與人嘅關係。內容有三個部分:
天主與路徑——兩個宗教領袖,會點樣一同用「路徑」呢個概念講述自己同神嘅關係?
約伯與看見——教宗方濟各認為約伯故事提醒人要親眼看見天主,而思科卡拉比補充到從約伯故事,正正見到神唔係單純賞善罰惡嘅電腦
禮物與任務——教宗方濟各指出天主為人提供禮物同任務,但只顧任務嘅人係得咗「巴貝耳症」(詳情內文再講)。思科卡拉比補充到《米德拉什》同《塔木德》點理解巴別塔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