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區域性飲食到臺菜,由飲食看見各國歷史!《品饌東亞》的作者——郭忠豪來了!
〔 本集重點 〕
➮ 飲食其中有感情與故事,起源來自對食物背後故事的好奇?
➮ 河豚料理是如何走向大眾化?用飲食了解日本人民的習性!
➮ 在構思碩士論文時就萌生的契機,郭忠豪第一次吃河豚的經歷?
➮ 吃河豚的發源地?在日本的下關市!
➮ 吃鱉的由來,日本具有食補的鱉?
➮ 吃鱉為甚麼會變得比較負面的意涵?與龜也有關聯!
➮ 以料理追尋歷史的根據?三杯雞來自哪裡?
➮ 每道菜餚都有一道簡單的原型,三杯雞原型則是醬油雞🐔
➮ 介紹《品饌東亞》的附錄:〈食物與帝國:世界史中的烹飪〉,至拉麵、美國中的中式食物的盛行、上海的區域性飲食。
➮ 1970年代台灣經濟發展走向城市化,土雞城則是回歸田園鄉鎮的一種方式?
➮ 老師推薦:理解台灣常民小食的《沙茶:戰後潮汕移民與臺灣飲食變遷》,作者:曾齡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品饌東亞:食物研究中的權力滋味、醫學食補與知識傳說》📒
作者|郭忠豪
出版|允晨文化
郭忠豪來自南臺灣高雄,這裡的飲食多半與夏天有關,「涼水亭」是街角經常出現的休憩站,喝一杯沁涼的冬瓜茶消去夏季酷暑。「切仔攤」也是高雄特色店家,熱炒與小菜配上生啤酒,再加上生猛的划拳聲,勾勒出這個工業城市的特殊味道。
幼時對於飲食沒有太多想法,大抵是透過爸爸的帶領,逐漸形成我的飲食版圖,印象最深刻的是「海產攤」,冰塊上舖著各式新鮮水產,擺放在店門口,入內迎來的是烹製料理的香味,各桌食客酒酣耳熱,這是我對餐館最早也是最熟悉的印象。
爾後我對飲食逐漸產生興趣,大學時代利用暑假到「天福樓」餐廳打工,第一次體驗廚房內忙碌的節奏,看到大廚們精湛的廚藝以及菜餚的多元性,逐漸體會孔子提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以及老子強調「治大國如烹小鮮」的人生哲理。之後我把所見所想延伸到學業,撰寫了明清時期江南飲食文化的碩士論文,透過地方志、食譜、文人詩文等文獻,描繪了當時的食物製作與飲食消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音樂使用
Jingle:Music From icon8 BY HORIZON
片頭:Total Happy Up And Sunny by Sascha Ende
襯樂:Imagefilm 031 by Sascha Ende
Titles/ Background music:
Audio Library - YouTube
|節目企劃&製作:蔡孟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