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第四讲堕形体,吐聪明,忘物忘己
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鸿蒙方将拊脾雀跃而游。云将见之,倘然止,贽然立,曰:“叟何人邪?叟何为此?”
鸿蒙拊脾雀跃不辍,对云将曰:“游!”
云将曰:“朕愿有问也。”
鸿蒙仰而视云将曰:“吁!”
云将曰:“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今我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为之奈何?”
鸿蒙拊脾雀跃掉头曰:“吾弗知!吾弗知!”
云将不得问。又三年,东游,过有宋之野而适遭鸿蒙。云将大喜,行趋而进曰:“天忘朕邪?天忘朕邪?”再拜稽首,愿闻于鸿蒙。
鸿蒙曰:“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鞅掌,以观无妄。朕又何知!”
云将曰:“朕也自以为猖狂,而民随予所往;朕也不得已于民,今则民之放也。愿闻一言。”
鸿蒙曰:“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解兽之群,而鸟皆夜鸣;灾及草木,祸及止虫。意,治人之过也!”
云将曰:“然则吾奈何?”
鸿蒙曰:“意,毒哉!仙仙乎归矣。”
云将曰:“吾遇天难,愿闻一言。”
鸿蒙曰:“意!心养。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堕尔形体,吐尔聪明,伦与物忘;大同乎涬溟,解心释神,莫然无魂。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固自生。”
云将曰:“天降朕以德,示朕以默;躬身求之,乃今得也。”再拜稽首,起辞而行。
庄子笔下的老顽童
“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鸿蒙方将拊脾雀跃而游。云将见之,倘然止,贽然立,曰:‘叟何人邪?叟何为此?’”
“云将”是庄子笔下虚拟的一个名字,可以把他当成龙神对待,雨师龙神,兴云布雨。这里我们先考证几个字,“扶摇之枝”是什么?有的说是神木的枝头,以前人不知道什么叫神木,现在终于有实物可证了,三星堆文物中的那棵大铜树就是神木,又叫建木。神木,又称扶摇,《庄子·逍遥游》里说“(大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以前说旋风,龙卷风抟扶摇而上九万里。三星堆发现的那棵神木,是人类登天之梯,怎样到昆仑山?怎么到西王母那里去?就是通过神木上去。我们看三星堆的神木,每个树枝上还有太阳鸟,到了汉代,树枝上的太阳鸟成了一串串的钱,就叫摇钱树了。扶摇之树,是人间通向天堂的一个通道。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看过三星堆的神木,那是相当高的,近四米高,是用铜铸的,很壮观。三四千年前,我们四川先人的冶炼技术,就可以用铜造出这么精美的东西,一棵上有那么多鸟,确实是了不起。在中原商周的青铜器,还没有这种造型的,而且没有这么大型的自然物造型,中原是以鼎器为主,所以四川古文化确实了不起。
“云将东游”,他“过扶摇之枝”,是向高处走,因为想登天。“而适遭鸿蒙”,扶摇之枝是上天,在时间、空间的隧道之中,不断地向前、向前,到了极处才能见鸿蒙。什么叫“鸿蒙”?《红楼梦》里渺渺大士、茫茫真人唱的:“我所居兮青梗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鸿蒙”是指天地混沌,天地尚未开辟,宇宙初始之前的状态,相当于宇宙大爆炸前,这就是老祖先了,是时间和空间的起点。
“鸿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鸿蒙方将拊脾雀跃而游”,我们看幼儿园小朋友游戏、跳舞的动作,弓着腰,拍着自己的屁股一跳一跳的,就像鸡啄米一样,笑容灿烂地唱啊,跳啊,就是这个样子。金庸笔下的老顽童周伯通,可能就是以这位“鸿蒙”作为原型的吧?
“云将见之,倘然止,贽然立”,云将看到鸿蒙,看到大道初始的状态了,“倘然止”,一下就停下了。他本来正沿着扶摇之枝朝天上跑跑跑,在时空隧道里高速运动,一看到鸿蒙,看到自己的目标,一下就停下来。“贽然立”,非常恭敬地站在那里,“贽然”,是见长辈所行之礼,并鞠躬问:“叟何人邪?叟何为此?”你这个老头子是谁呀?怎么会到这里来呢?怎么会拍着屁股,鸡啄米似的在这里跳呢?你为老不尊啊。因为鸿蒙是看不清楚也说不清楚的,云里雾里,恍兮惚兮,惚兮恍兮,到底是怎么回事?说老实话,人经常处于这种朦胧、迷糊的状态,但自己没有去往深处感受。
这几天我有点累,睡觉就睡得沉,有时晚上起来上洗手间,就恍兮惚兮,似醒非醒的,回一下神,我在哪里呢?不知道。我是在书院住,还是在自己家里住?还是在哪个地方?自己真不知道天地四方了,不知道我是谁,住在什么地方。唯一知道的感觉,就是要小便了,起来方位在什么地方?不知道。一念不生,但有个感觉要小便,就这么回事,要过很长时间,自己才能清醒过来。以前年轻的时候,只要一醒,大脑马上就进入理性状态,现在是有意识地故意延长这种感觉,不愿意迅速地清醒过来,一清醒过来觉得不好玩。
多年都很清醒的人,就要下意识地试着进入混沌状态,自己去享受混沌的感觉。有些睡懒觉的人,早上躺在床上觉得很舒服,不想起来,你说他们是什么感觉?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就是赖床。实际上赖床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这就是养混沌,最养人。只要没有急事,没有大事,没有非要干的事情,就可以多享受一下。当然娃娃就不行,要上课。那些不很忙的人,就可以赖床,去找一下这种感觉,无意中,你就会受到很多启发。因为我们在清醒状态时,都是锁定了目标的,既然锁定了目标,你的精神,你的思维就受到了局限,就被陷在那个具体的圈子里,不管你挖多深,还是跳不出那个圈子。处在这个混沌状态时,它没有锁定任何目标,它是铺天盖地的,这时你的思维不按规律出牌,不按游戏规则出牌,它会东一下,西一下,不知道在干什么,这就是“无极之野,无何有之乡”啊!有时它会给你一个很好的启发,有时会给你透露一些其他的信息,这个信息出来你觉得有价值,对你有帮助,你把它捕捉到,把它升华,也许这就是一个灵感,就是一个突破。
我们这里搞文学创作的,写小说的,就可以这样找灵感,因为它可以把你带到平常理性和情感难以进入的地带。我们平时想突破自己的思维空间,你怎么突破?都被自己的习惯所束缚,你既然处于那个习惯之中,就不能超越习惯之外,只有赖床的时候,模模糊糊的时候,那时习惯全部下课,放假了,才能把你带到一种新的空间。这时没有内容,但也不是没有内容,就像太空之中,一颗流星忽一下划过来了。有些东西可能很丑陋,有些东西可能很灿烂,若是你需要的,你就把它捕捉到,这是开发灵感的一种秘法。以前我是秘不示人的,今天介绍给大家。一般人谁会去感受这个?我们若能在自己的肉体上、精神上,主动或被动地去感受这里面带来的新奇,对开拓新局面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