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地而坐是由宗城、夏周、赵一静共同主持的一档泛文化类播客。我们以创作者为主体,坚持独立发声,聚焦于公共议题和文化作品,只说真话,不说套话。同时,我们邀请不同领域的创作者,分享他们的实践与方法。
... moreShare 席地而坐
Share to email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X
2015年,《平原上的摩西》(后文简称《摩西》)在《收获》杂志2015年第2期发表,此后,这篇中篇小说被越来越多人提及,双雪涛也成为当代中文写作者里极具辨识度的名字。
《摩西》被收录进同名小说集,售出影视版本,除了那部迟迟未能上映的电影版(后改名为《平原上的火焰,周冬雨、刘昊然主演),还有迷雾剧场出品、张大磊导演的短剧《平原上的摩西》。
本期,我们邀请推想小说家慕明(现出版《宛转环》、自由撰稿人Afra一起,从剧版与原著的对照说起,来聊聊双雪涛小说、影视改编文学作品的方法,其中包括了对于原著和剧版的文本细读。
《摩西》效仿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是一部视角接龙式小说,它是小说家双雪涛的早期代表作,也被视作新东北文学的一块结晶,小说时间线长达近三十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2008年。双雪涛的原著重心没有放在怀旧和对于国营单位氛围的还原,而是放在历史与人的关系,历史如何塑造一代人,又将本来在一起的人分出截然不同的命运,借用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一个名字,他在乎的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人”,试图用小说找一个说法。
有趣的是,在剧版《平原上的摩西》中,导演张大磊大胆地把故事背景从沈阳移到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并且大胆启用如宝石老舅这样的新人演员,在视听语言上将原著最重要的东北氛围转换成内蒙风格,注入张大磊自己的美学和生活经验。
本期,我们会详细分析剧版改编的得失,不仅仅是站在「还原原著氛围」的角度,而是将剧版作为一部独立的文艺作品,细谈它的核心立意、镜头语言、人物塑造、社会氛围呈现、叙事逻辑和导演与小说作者立意的差异等。
作为双雪涛的忠实读者,本期嘉宾慕明也梳理了双雪涛写作阶段的变化,从早期的《翅鬼》,到《平原上的摩西》《飞行家》,再到新近走出东北的作品,双雪涛的创作呈现了怎样的变化?
其间,慕明也谈到了「诚挚」与「认真」对于写作者的重要性,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时,写作者唯有对自己提高要求,以更有耐心的「诚挚」和「认真」面对作品,才能使自己的文字在面对读者时,产生更多的可能性,而这也呼应了《摩西》中傅冬心说的一段话:
“只要你心里的念是真的,只要你心里的念是诚的,高山大海都会给你让路,那些驱赶你的人,那些容不下你的人,都会受到惩罚。”
【本期主持】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本期嘉宾】
慕明:推想写作者,新出版小说集《宛转环》
Afra:香港大学英文创造性写作硕士,目前为自由撰稿人
01:15 大时代变迁之下个人的无可奈何
03:12 为什么选择《平原上的摩西》作为分析案例
08:30 慕明解读《平原上的摩西》小说文本
10:25 双雪涛原著使用pov视角的妙处
20:30 剧版《摩西》为什么会引起两极化的观感
23:31 Afra谈剧版的逻辑硬伤
29:45 剧版《摩西》在塑造警察和女性人物时比较出力
53:30 剧版《摩西》对于时代性和地域性的挖掘
55:20 有观众提出,蒋不凡牺牲在当年是个重要的案件,他遇害时穿的衣服怎么会不经过警队就交还给母亲保留?这个处理是不是剧版的一个败笔?
01:08:10 慕明谈剧版《摩西》的镜头语言
01:20:30 慕明谈双雪涛写作的不同阶段:《翅鬼》《飞行家》《不间断的人》《刺客爱人》……
01:51:30 ChatGPT的诞生是挑战也是机遇,对创作者的自我学习提出更高要求
【本期书单】
慕明《宛转环》
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飞行家》《刺客爱人》《不间断的人》《白色绵羊里的黑色绵羊》
芥川龙之介《竹林中》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
特德·姜《你一生的故事》
班宇《冬泳》《缓步》
郑执《仙症》《生吞》
文案:宗城
剪辑:赖勇
视觉:野生朵
配乐:缺省《平原》、殷秀梅《灯光》、半野喜弘《Mountains may depart》、左小祖咒《爱情的枪》
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
席地而坐新的一期,我们聊工人文学、打工人叙事、劳动者在异乡的生活。
去年,朋友诗逸和杨沁同时编辑了与劳动者有关的作品:《劳动者的星辰》和《“打工人”纪事》,前者是皮村文学小组创作者的精选作品集,后者收录了“网易人间”非虚构稿件中与劳动者主体有关的作品。借此契机,我邀请诗逸和杨沁从作品出发,聊聊在大城市里打工人生活的细节与差异。
在城市化的浪潮中,作为异乡人的打工人和在在地者的生存体验有多大差异?我们在租房、工作、生活中有过怎样的酸甜苦辣?从打工人最实际的大城市生活成本,到言语、审美、身份背后的阶层与成长环境差异,再到从此地到彼地双重的异乡感。
我们也聊到北京的皮村、上海的定海桥、706,还有那些大城市中被忽略的丰富地带。这其中,我们着重谈到了在皮村的感受,从作为现象的皮村,回到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皮村,在皮村的写作小组是怎样的?工友们又是如何创办属于自己的文学刊物?办刊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具体的困境?
聊天最后,我们围绕两个问题探讨:其一是打工人写作本身,如何让这种在场是平等的,而不是一方凝视另一方;其二,工人和其他群体生活的环境有同有异,即便是文化人士、金融白领自嘲打工人,跟真正挣扎在厂里或者做各种零工的流水线工人还是很不同,工人在城市里的生存困境、遭遇到的隐性歧视具体是怎样的?我们如何探索让打工人更有尊严的生活环境?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本期嘉宾】
杨沁::写作者,《劳动者的星辰》责编
诗逸:也是一个编辑
00:13 枉顾个体的生存境遇,谈论松弛感是一种虚妄
02:50 为什么决定做《劳动者的星辰》《‘打工人’纪事》
09:48 普通人写作成为出版界的一种新风向
17:10 皮村写作小组成员的新动向
21:25 我们对于皮村和相关朋友的回忆:天下打工人是一家
27:38 那些劳动者们记录下的宝贵细节
37:00 在大都市,你会感到一种局促和眩晕
40:50 我们是奋斗之地与故乡的双重局外人
45:20 小城市并非完全岁月静好,它有非常保守和闭塞的一面
55:00 劳动者之间的互助时刻
01:03:45 范雨素喜欢苏东坡的一首词:“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01:10:55 分享关于工人文化和普通人叙事的图书
【本期问题】
1、皮村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这里生活着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其中有不少文学爱好者,皮村是我们三人共同的交集,不妨先从我们如何知道皮村、与皮村发生联系说起。
2、《劳动者的星辰》《‘打工人’纪事》的成书过程
3、疫情三年,皮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在上海,作为一个打工人的体验。
在这些对打工人或者工人文化的叙事中,有哪些细节是让你们印象深刻的?
6、在组稿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作者主要会书写哪些内容?对什么东西会比较敏感,或者说具有敏锐的观察?
7、张慧瑜的序言提到一个关于范雨素的细节,说有记者采访她,看到记者的艰辛,她也采访记者,写记者的故事作为回报。在这种关系中,记者和范雨素变得平等,她们都在观察和记录彼此,而不是一方凝视另一方,那么在关于工人的写作和编辑过程中,或者在你们的阅读范围里,怎样的故事会让你们感到记录者和被记录者是对等的、被尊重的?
8、大城市宛如一个巨大的折叠空间,工人和其他群体生活的环境有同有异,即便是文化人士、金融白领自嘲打工人,跟真正挣扎在厂里或者做各种零工的流水线工人还是很不同,在生活中的哪一个时刻,你们感受到工人在城市里的生存困境,或者被遭遇到的隐性歧视?
9、关于工人文化的推荐图书。
【本期相关作品】
范雨素、郭福来、李若等作者《劳动者的星辰》
沈燕妮主编《“打工人”纪事》
范雨素《久别重逢》
皮村文学小组《新工人文学》
保罗·威利斯《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如何继承父业》
陈年喜《炸裂志》
许立志《铁月亮》《新的一天》
田力《留在工厂的指纹》
邬霞《我的吊带裙》
文案:宗城
剪辑:佳艺
配乐:片头:Evergreen-Martin Jacoby;片尾:Runner-Dustin O'Halloran
感谢收听。如果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宗城的同名帐号。
说起顾桃,人们对他的第一印象是“敖鲁古雅”三部曲。在许许多多媒体的采访里,顾桃这个名字经常会和敖鲁古雅、鄂温克人一起出现。但在三部曲以外,顾桃有他更丰富的面貌。
比方说:他是一位当代游牧民,把影像作为人类学的载体,历时多年,拍摄《萨满地图》和边境少数民族。
他也去过日本,在那里记录滞留在日本的中国女人和男人。移民并不总是光鲜亮丽,海的另一边不只是自由,还有未知的生活。他以移民中介和偷渡客作为线索,观察在日本农村、居酒屋、城中租屋的中国异乡人,还有主动找他拍摄,看起来很像港片《古惑仔》里的混混少年。
在和顾桃的聊天起,我没有把议题圈定在鄂温克,而是打破提纲里原定的框架,聊起那些媒体记录过的,和没有记录的事情,关于边境、游牧、拍摄,也关于我们和故乡的距离、在北京租房的日子。
游牧者的家在路上,和我结束聊天后,顾桃收拾行李,和他的弟兄们继续下一趟旅行,而当我半个小时后下楼时,他们蹲在路边,笑着说:“在等车。”随后继续抽烟去了。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本期嘉宾】
顾桃:纪录片导演,拍摄有《萨满地图》《敖鲁古雅·敖鲁古雅》《雨果的假期》等
00:30 用我的方式、用我的视角去记录一个地方和民族的变迁
02:30《敖鲁古雅·敖鲁古雅》《边地纪事》《猎民生活日记》的出版契机;
05:40 传统的游牧正在消逝,但我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游牧;
10:10 与萨满的接触;
13:50 关注鄂温克人的生活,是源于一次返乡时重看父亲的《猎民生活日记》;
15:47 2003年,一个民族的命运悄然改变;
20:30 严格来说,玛利亚·索不是使鹿鄂温克族群的酋长,而是德高望重的人物;
25:42 使鹿鄂温克人的社交生活;
40:37 雨果、维加、柳霞等纪录片主人公现在的生活;
50:38 时间是最大的成本,你得有勇气放弃一些东西;
01:04:20 游牧者的故乡在路上:顾桃谈《萨满地图》和游牧计划;
01:17:40 在日本的观察:那些从中国来到日本的男人和女人;
01:27:30 顾桃的北漂生活
【本期书单】
顾桃《敖鲁古雅·敖鲁古雅》《边地纪事》《忧伤的驯鹿国》
顾德清《猎民生活日记》
黄菊《仿佛若有光》
纪录片:
顾桃:“敖鲁古雅”三部曲:《敖鲁古雅·敖鲁古雅》(2007)、《犴达罕》(2013)、《雨果的假期》(2010);
古涛:《驯马》;
徐童:《算命》;
周浩:《厚街》《大同》《孤注》;
王兵:《铁西区》;
于广义:《光棍》《小李子》。
“王瑛的丈夫英刚从小就在山里和父亲拉吉米打猎,枪法极好。后来猎物少了,酒后没事就和猎民青年比试枪法,有人把喝空的酒瓶扔向空中,都能被英刚抬手击中,从不失手。有次何老大从部队探亲回家,不相信二弟枪法如此之神,就把军帽扔向空中,英刚三声枪响,何老大的军帽被击穿了三个洞。这功夫真应该去奥运打飞碟了。只可惜英刚已经去世,六年前为了能让女儿过生日时吃到新鲜的鱼,淹死在深不及腰的河套里。”——顾桃《忧伤的驯鹿国》
文案:宗城
剪辑:朱丽婷
视觉:野生朵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从卡塔尔王子到万柳少爷,尽管米兔运动以来,国内女性主义浪潮风起云涌,但观察舆论场域,封建社会的感觉仍旧扑面而来。
本期,我们以“少年梗”泛滥以引子,谈论“少年梗”现象背后的慕强文化、优绩主义和奴性的幽灵,回到日常生活,谈谈我们如何面对自身的奴性与慕强,要求一个普通人克服奴性,是否是一种苛责?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夏周:偶尔在兔子洞写作
00:30 看最近的微博热搜,仿佛回到了封建社会
00:16 在“少爷文学”的评论区里,为什么许多网友开始自称“奴才”?当自嘲变成艳羡,可能存在什么问题?
03:30 努力决定命运的叙事恰恰是优绩主义的一大基石
07:20 当阶层壁垒无法被打破,慕强和攀比关系就成为一种公开的心态
09:30 万柳书院在北京还不属于最顶层的食物链
15:20 兼谈《我们与恶的距离》和《回归故里》
19:40 有时候比起努力,更加难的是方向,但是这个方向的区别,背后是由权力、资源、人脉所左右的
27:30 “少爷梗”泛滥背后的厌女叙事
31:21 桑德尔在《精英的傲慢》中对于中国学生的观察
32:30 优绩至上主义与成功神学信仰
40:30 我在现实里的隐忍时刻,兼谈我们所面对的奴性
45:40 要求普通人克服奴性,是否是一种苛责
53:20 在大环境之下,个体还能怎么做
文案:宗城
剪辑:圆圆
视觉:野生朵
配乐:Whispers、Elena&Lila(《我的天才女友》配乐)
“我们应该只读那些咬伤我们、刺痛我们的书。所谓书,必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的大海的斧头。” —— 卡夫卡
今年冬天,德国媒体报道了一起“政变”。报道称:“德国宪法保卫局侦破了一起试图颠覆民选体制的阴谋政变,这次政变的头目海因里希十三世,他是一位贵族(后裔),他所来自的罗伊斯家族可以追溯到十二世纪,八百年来家族全体男性成员都同名,只根据家法以编号加以区别。”
一个贵族发动政变,这种感觉,就像是你在21世纪看到了一则20世纪的新闻,然而它又在德国真实发生,足见贵族并未在德国社会消亡,它仍然扮演着错综复杂的角色。
本期播客,我们就与作家、译者陆大鹏老师来讨论“德意志贵族”这个话题。德意志贵族为何是理解欧洲历史的一条重要线索?它在德国统一、走向共和、共和梦碎、第三帝国兴亡等历史阶段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本期,我们就来好好聊聊德意志贵族。陆大鹏老师将会介绍德意志贵族的发展,指出为什么要理解德国乃至欧洲历史,德意志贵族会是一个有趣的切入口。我们也从热门影视剧《巴比伦柏林》《茜茜公主》说起,讨论近现代历史中的德意志贵族。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本期嘉宾】
陆大鹏:译者,作家
00:50 共和之后,德意志贵族仍然是存在的
02:13 大鹏老师谈《德意志贵族》的创作缘起
06:40 创作《德意志贵族》,也是在解答自己面对翻译问题的许多疑惑
07:10 大鹏老师自学德语的相关材料
15:30 如何理解“德意志贵族”?它和中国贵族、英格兰贵族有什么区别?
19:40 邢来顺教授的《德国贵族文化史》是过去德意志贵族研究的重要读物
22:50 “Prinz”和“Fürst”这两个词的翻译问题
30:45 大众想到贵族,往往会想起封建时期或帝制王朝时的等级制社会,那么在一个社会从帝制向民主化转型的过程中,贵族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01:00:30 对谈魏玛德国和《巴比伦柏林》,德国悲剧之前的黄金十年;
01:05:40 为什么许多德国贵族名字里都有冯?
01:15:30 在纳粹帝国时期,德意志贵族的表现是怎样的?
01:27:20 历史学家汉斯—乌尔里希·韦勒认为德国会发展出纳粹这样的恐怖极权,就是因为19世纪德国的经济和技术现代化了,但政治体制没有现代化,仍然被前现代的贵族制度所主宰。这些贵族阻碍了现代化的、资本主义的和资产阶级的力量,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01:35:20 大鹏老师推荐书单
01:37:30 在走向极端的年代,做一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人
【本期书单】
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
歌德《浮士德》
托马斯·曼《魔山》《布登勃洛克一家》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人类群星闪耀时》
塞巴尔德《奥斯特里茨》《土星之环》
陆大鹏《德意志贵族》
邢来顺《德国贵族文化史》
影视剧:
《巴比伦柏林》《茜茜公主》《我们的父辈》
文案:宗城
剪辑:朱丽婷
配乐:巴比伦柏林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苏珊·桑塔格,1933年1月16日出生于纽约,十四天前,阿道夫·希特勒刚刚上台。2004年12月28日,她因癌症死于纽约的一处病房,当时整个世界都在关注一场席卷印度尼西亚的海啸,那场海啸造成22万人死亡。桑塔格去世的消息被淹没在浪潮中。但因为她的作品,到如今,桑塔格仍未被遗忘,她的《疾病的隐喻》与《反对阐释》等作品用于解读今天仍未过时。
桑塔格何以成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她是如何处理文学与公共议题的关系的?关于桑塔格的人生和传记,还有哪些有趣的细节值得挖掘?回顾桑塔格的创作,对于放下又有怎样的启示?
本期我们邀请雅众文化编辑陈小妖、南大社编辑章昕颖,从《智性与激情 苏珊·桑塔格传》这本书出发,走进桑塔格的写作世界和精彩人生。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本期嘉宾】
章昕颖:南大出版社编辑
陈小妖:雅众文化编辑
01:15 “我想很快速地长大,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
03:30 桑塔格对于公共议题的参与会让我想起戴锦华
15:01 桑塔格政治立场的转变
16:30 1930—1950年代,西方许多知识分子对于苏联有一种天真的幻想
17:20 我们能否探索出有别于苏联和古巴模式的社会主义
22:48 对比《智性与激情:苏珊·桑塔格传》与《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
31:50 本杰明·莫泽的《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是一部好看的非虚构作品,作者的眼光很毒,他致力于展示“桑塔格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35:40《智性与激情:苏珊·桑塔格传》是一种介绍型文本的典范
39:50 桑塔格的童年有一个关键词是中国
50:30 回到作品,重思桑塔格的价值
55:23 文学阅读是两个人之间的吸引,好的文学评论是一种不色情的色情
01:22:30 从桑塔格延伸,谈作家与公共事件之间的关系:你的责任是说真话,不可以成为谎言和虚假信息的帮凶
【本期问题】
1、本期对谈的由头是贝阿特丽丝·穆斯利的《智性与激情苏珊·桑塔格传》,这本书在写作上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对于桑塔格的基本观念是怎样的?比方说,她是站在粉丝的视角,还是批评者,还是其他?
2、本杰明·莫泽写了一本《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两本都是写桑塔格的书,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3、桑塔格的童年和青春期在哪里度过?对她未来的创作有哪些潜在的影响?她早年似乎也跟中国有联系;
4、桑塔格是怎样看待自己的性向、欲望的?对她的写作具有怎样的影响?
5、桑塔格凭借评论写作和自身魅力在美国文坛迅速成名,她是上世纪美国备受瞩目的公共知识分子,但在许多人看来,她仍是一个精英气十足的知识分子,她的话语系统仍含有第一世界文人审视第三世界的俯瞰味道;她被视作知识女性典范,支持女性独立,但她又与白人男性精英组成的美国主流秩序保持着暧昧的关系。如何看待桑塔格引起的争议,桑塔格自身的矛盾性?
6、在桑塔格的写作生涯中,有哪个时刻是对于我们自身产生激励的?
7、在从事文艺批评之余,桑塔格也参与到公共的政治行动中,如何看待桑塔格对于现实的介入,如何看待作家与政治的距离?
8、商榷桑塔格。桑塔格有哪些观点是我们不太认同,或者觉得可以商榷的?
9、回顾桑塔格的一生,你会想到怎样的关键词,桑塔格身上怎样的品质最吸引你?
10、阿伦特曾说:“勇气是第一政治美德。”桑塔格生命中的勇敢时刻?
11、我们最喜欢的一本桑塔格作品。
12、在大环境令人压抑的情况下,写作者和编辑还能够如何运用自己的灵活性?
文案:宗城
剪辑:赖勇
视觉:野生朵
配乐:Jane Birkin:Nicotine,Kathy McCarty:Living Life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席地而坐最新一期,我们和清华科幻协会会长、科幻作者杨枫,对谈中国科幻文学的现状。
本期对谈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梳理了清华科幻协会的发展简史,以高校科幻社团作为线索,回顾中国科幻从九十年代到如今如何一步步走出沉寂,又面临新的挑战。
第二部分,以《E=mc³:边角料科研奇思录》这本杂志为由头,我们来细致呈现做一本科幻杂志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如何维护一个良性循环的科幻互助团体,怎样让团队成员在其中有归属感?科幻写作的技法、瓶颈和突破?杨枫用他的在场实践,提供给我们新的思考角度。
最后一部分,我们讨论了不同类型文学的融合,提倡纯文学、科幻文学乃至其他题材文学的破界。杨枫也分享了他近来觉得不错的科幻文学作品。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本期嘉宾】
杨枫:科幻写作者,清华大学学生科幻协会原创部负责人
05:03 清华科幻协会的诞生与发展简史
06:30 一份学生刊物如何走向正式出版
08:40 中国比较有名的高校科幻协会
09:40 科幻是如何从地下状态一步步浮出地表的?
25:30 “赛博朋克”在科幻写作里已经并不新
30:16《万神殿》用科幻的外壳表现亚裔的生存母题
30:30 武则天开高达
32:45 非洲未来主义可能对中国科幻的启发
33:46 晚清民国科幻研究、晚清蒸汽朋克
40:30 细读《边角料科幻奇思录》
45:20 来到清华后,发现连室友的脚步都赶不上
53:40 1940年代,一篇细致地描写原子弹的小说,引起了美国科学家的注意
01:05:20 清华科幻协会内部的笔会是怎样运作的
01:20:30 闲聊勒古恩和莱姆的小说
01:49:20 嘉宾推荐书单
【本期问题】
1、不妨从这次聊天的契机开始。杨枫老师和王博言老师主编了一本《边角料科研奇思录》,这本书诞生的源头是什么?在制作这本书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挑战?
2、从这本书的目录可以看出,它不是一本单纯的科幻小说集,而是分成了营造、斯人、格物、创世、天问、致真、拾遗、参考文献,当时在确定版块时,有怎样的考量?
3、这本刊物的组织方是清华大学学生科幻协会,它也是国内很重要的一个青年科幻团体,但很多科幻圈外的读者,可能还不太熟悉。可否跟大家介绍一下,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创办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节点?
4、协会中是否会组织小说讨论会、改稿会之类的活动,或者一起谈论某个前沿科学议题、一部有分量的科幻作品?在这期间有没有激发出一些印象深刻的讨论?
5、许多人想到科幻,会想到科学、科学家,或者硬科幻和软科幻这种分类,在杨老师看来,硬科幻与软科幻这种区别是否严谨?在科幻小说的发展过程中,又出现过哪些有意思的流派?(可举例讲讲,或者只说国内的也可以)
6、钟天意的《科幻作品中的科学家》一篇,说到阿瑟·克拉克笔下的科学家主人公们,往往具有智慧、信念与勇气的品质,在您阅读的科幻小说中,有哪些塑造深刻的科学家形象?在您的成长记忆中,有没有一位科学家对您产生过榜样式的力量?
7、这本书中选取的小说和文章,写到了分布式网络、黎曼猜想、科学家、上古神话、性别议题、技术进步可能会对人类伦理产生的影响,从参与者的角度来说,最近三年,在你的阅读范围里,国内科幻写作有没有出现什么新的趋势?或者青年作者开始集中关注哪些议题?
8、清华大学学生科幻协会曾经用三年时间打磨了一本科幻文集《无名者之国》,可否为我们大致介绍这本文集的选稿?
9、杨枫老师提到,科幻不仅是文学类型,更是社群文化与个人生活方式。这句话很有意思,可以展开讲讲,它为什么也是社群文化与个人生活方式?
10、可否跟我们的听众科普一下,目前一个写作新人,如果要成为一位科幻作家,往往需要哪些路径的经验,或者说一般会通过哪些形式让自己被看到?
11、互联网诞生以来,公众对科幻的认知逐渐扩大,比如随着游戏愈发深入青年们的生活,人们想起科幻,想到的也包括许多具有科幻元素的游戏。又比如说元宇宙概念的兴起等。在杨老师看来,科幻小说和游戏、元宇宙等媒介的融合是否是一个趋势?
12、中国本土科幻因为刘慈欣、韩松、王晋康等作家被大众看见,那现在中国科幻青年写作者,他们面对的环境,比起十年前有没有什么改变?
13、从私人角度,怎样的小说会激发你的阅读兴趣?
14、清华大学学生科幻协会接下来的活动计划?下一本刊物是否已经确定了主题?
15、私人推荐今年看到的比较好的国内原创作品。
【本期书单】
刘慈欣《三体》《流浪地球》
郝景芳《北京折叠》
刘宇昆《爱的算法》《奇点遗民》《转生接口》
陈楸帆《荒潮》《人生算法》
修新羽:《死于荣耀之夜》《陌生的女孩》
双翅目:《猞猁学派》《公鸡王子》
慕明:《宛转环》
杜梨:《孤山骑士》
扶华:《末世第十年》
李芳达:《翡翠城》
匡玲秀:《罂粟战争》《龙之共和》
赵希然:《铁寡妇》
石黑达昌:《希望海鞘》
梁清散:《济南的风筝》《厨房里的海派少女》
E伯爵:《撒旦之舞》《天鹅奏鸣曲》《午夜向日葵》
亚历克·内瓦拉·李:《惊奇:科幻黄金时代四巨匠》
文案:宗城
剪辑:佳艺
视觉:野生朵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本期是一期关于《再见爱人2》的讨论节目。很少有综艺像《再见爱人》一样把离婚拍得宛如千回百转的文艺片。这档综艺热衷的不是猎奇和洒狗血,节目组真的很认真地在探讨情感类议题,借助三组截然不同的关系,推动观众去重新反思亲密关系。
弗洛姆曾经提倡将“爱”作为一门艺术来修炼,而小说《围城》引用英国古谚语形象地描绘:“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多少满腹经纶的人,在婚姻这门艺术上栽了个大跟头,又有多少人其实都不晓得如何爱自己,于是更加怀疑是否有能力长久爱别人。在“爱无能”和“亲密关系”成为公共议题的今天,借助《再见爱人》系列,不仅能使我们探索综艺节目与情感教育之间的关系,也能反躬自身,在亲密关系这堂课上,我们究竟遗忘了什么。
【本期主播】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
夏周:在兔子洞偶尔写字
【本期议题】
一、《再见爱人》如何唤起观众对亲密关系的讨论
二、对于三组关系的解读
三、夏令营模式支配下的离婚节目,具有怎样的局限
四、当离婚综艺成为公共议题,我们如何看待亲密关系
文案:宗城
剪辑:朱丽婷
视觉:野生朵
配乐:黎明《夏日倾情》、Birdy:Skinny Love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本期是和安小庆、林松果聊天的番外,只有四十分钟,可以轻松听完。
【本期主播】
宗城:小说写作者、人类观察员
夏周:在兔子洞偶尔写作
【本期嘉宾】
安小庆:写作者,《人物》杂志记者,作品有《平原上的娜拉》《葬花词、打胶机与情书》等
林松果:写作者,《人物》杂志记者。作品有《在长丰,女性向前一步》《免费HPV疫苗,一座城市给女孩们的礼物》等
01:20 关注到小地方正在进行的实验
02:36 林松果谈写作母题:我关心公平、正义、政治
07:03 林松果:有一天如果《人物》不在了,我可能不再做记者了
11:30 很多人没有办法去做实现自我理想的工作
14:30 安小庆谈写作,不必人为把自己的枝干剪除了
18:50 人之为人的尊严和不可战胜的地方,就是我不屈服
21:25 为什么我们依然做记者
29:15 为什么你在朋友圈这么愤怒
31:30 继续捍卫你的世俗生活,不要让自己被绝望收缴
31:34 洱海有棵树
本期相关问题(建议结合上一期正篇食用):
1、(提问安小庆和林松果)两位在《人物》写过很多涉及了女性生存处境和她们的努力的文章。你们是在职业生涯一开始就确定自己要把这个主题纵深下去吗?还是因为什么机缘坚持了下去?
2、(提问安小庆)在《平原上的娜拉》这篇文章中,刘小样表示自己不值得被书写,但与此同时她又是一个极其渴望被看到,希望自己的苦闷可以得到纾解的女性。我发现,无论是最开始刘小样写信给《半边天》,还是后来接受你的采访,她都呈现出一种矛盾的姿态。一方面深受内心的折磨,渴望被理解。另一方面又不希望现在的生活被打扰,认为自己不可能获得想要的人生,不值得被书写。如何理解她身上呈现出的矛盾与撕裂?
3、(提问安小庆)《半边天》节目组的《我叫刘小样》和《人物》的特稿《平原上的娜拉》都引发了很大的讨论,这篇报道发出后刘小样的生活有发生新的变化吗,你知道她现在从事什么工作吗?
4、有时候,即便故事本身获得了较大的影响,很多人被感动,取得了共鸣,但当事人的生活可能并没有改变,甚至报道本身也加剧了这种报道对象内心的挣扎。如果一篇报道在发出后,是会对当事人产生很大影响的,那么我们在报道的过程中该如何保护当事人?
5、(提问安小庆)《平原上的娜拉》和《寻找刘小样,以及安放自己》都提到了《半边天》这个节目,可以简单地和大家聊聊这个节目对你的影响吗?
6、(提问林松果)《在长丰,女性向前一步》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在互联网因为“冠姓权”吵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安徽省长丰县,却出台了随母姓的孩子会得到1000元现金奖励的政策,而这座县城已经进行了长达七年的性别平等实验。你在文章中甚至提到,长丰推行“关爱女孩”的项目的时候,还是贫困县,却花百万修建了“关爱女孩”的雕塑,为了提高女性的权益,甚至一度让独生女和生了两个女孩的家庭的女儿中考加十分。以国内目前的情况看来,这样的举措依然是十分先锋甚至带有一点“激进”色彩的。为什么这样的措施会发生在“长丰”,而不是一个城市化程度更高的城市?除了长丰,你知道有别的推行类似政策的地区吗?
7、为什么推进HPV免费疫苗的是鄂尔多斯,进行冠姓权改革的是安徽长丰呢?
8、一篇好的人物写作,需要具备哪些要素?
9、操作选题时,是否会担心记者的叙事话语权凌驾在被采访者的主体之上,陷入到一个人按照他的偏见打量对方的生活的状态?为了减少“凝视感”,尽可能呈现出被采访者复杂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会在写作中做出怎样的调整?
10、如果报道写完后,被采访者看到却很不高兴,觉得那不是真正的他,这时候记者和杂志社会怎样处理这种情况?
11、(提问安小庆)《葬花词、打胶机与情书》,也是在你的写作中经常被提到的一篇文章,这个选题是怎样促成的?为什么你会想要书写吴桂春这样一个人物?在写作过程中面临怎样的技术难点?
12、(提问林松果)松果曾经多次进入重大灾难或者悲剧事件的现场,这其实需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是什么让你能够承担这样的压力?
13、(提问两位)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具体开心的方式。
14、这些年随着公共议题的推进,关于女性生活的出版物也在增多,比如《82年生的金智英》、上野千鹤子的著作,在近些年的女性主义作品里,有哪一部是你们觉得值得重读,或者自己也渴望出版的?
文案:宗城
剪辑:赖勇
视觉:野生朵
配乐:片头曲:Crosby,Stills&Nash:Helplessly Hoping;
片尾曲:Peter,Paul&Mary:PuffThe Magic Dragon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席地而坐最新一期,我们邀请到《人物》杂志的记者安小庆和林松果,以新书《她们和她们》作为契机,聊一聊和人物写作、女性报道有关的事情。
2020年,一篇名为《在长丰,女性向前一步》的报道出现,作者林松果用冷静细腻的笔法,为读者呈现了发生在合肥长丰的性别平等实验。2021年,一篇《平原上的娜拉》走进大众视野,安小庆沿着《半边天》的踪迹,寻找20年前曾带给她感动的刘小样。在她写完文章后,刘小样的儿子和女儿对母亲说:“妈妈,你以后不要那么辛苦。”
这些年,安小庆和林松果写过不少以女性为主角的人物报道,但多年以前,她们中有人在地方都市报工作,做民生新闻,有人跑突发现场,面对焦土和死亡的味道。安小庆和林松果跟我们说起关注“性别议题”的因缘,也剖析了在一篇人物报道里,写作者具备性别意识、社会问题意识的必要性。
在本期节目中,两位作者分享了她们各自创作的细节。安小庆讲述了《平原上的娜拉》的创作缘起、稿子发出后的反馈,也跟我们分享了刘小样现在的生活。林松果聊起关于《在长丰,女性向前一步》《免费HPV疫苗,一座城市给女孩们的礼物》等报道的细节。
做记者是一件很容易抑郁的事情,尤其是连续经历了自己想做的报道发不出去的时候,但她们都做了很多年深度报道和其他新闻类写作,在本期分享里,我们试图了解她们至今坚持记者职业的动因。林松果不用“坚持”这个词,她是怀着兴趣去做一件事,她说:“记者的一大乐趣在于,如果你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你就可以通过你要采访的对象去要‘答案’。”而安小庆在谈及写作与真实的关系时说:“真实像地平线一样,当你通过自己的步伐靠近它,它就会慢慢变得清晰。”
一个人行动的迷人之处,在于它真正深远地影响了另一个人。一篇动人的文字就像抛入宇宙的探测器,总有一天会得到回响。
就像那一天,一个女人看见了另一个女人对于命运的不服。20年后,在刘小样的厨房——一个女性的方寸之地,当安小庆被刘小样的表达所震撼,“雪花同时落在了她和她的身上”。
【本期主播】
宗城:小说写作者、人类观察员
夏周:在兔子洞偶尔写作
【本期嘉宾】
安小庆:写作者,《人物》杂志记者,作品有《平原上的娜拉》《葬花词、打胶机与情书》等
林松果:写作者,《人物》杂志记者。作品有《在长丰,女性向前一步》《免费HPV疫苗,一座城市给女孩们的礼物》等
00:20 安小庆和林松果的互相提问
00:36 如果就要结束记者工作,只能做最后一个选题
15:20 林松果这个笔名是小庆取的
21:30 安小庆和林松果分享她们早期的职业工作
30:40 安小庆聊《平原上的娜拉》的创作缘起和刘小样的现状
58:35 如果报道可能对当事人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如何保护当事人
01:20:10 林松果聊《在长丰,女性向前一步》
01:32:13 安小庆谈《葬花词、打胶机与情书》,林松果讨论如何从时政、系统运行的角度来写作文章;
01:41:56《潮汐图》与南方的语法;
01:48:30 当她们看见她们,改变开始发生。
【本期相关问题】
1、(提问安小庆和林松果)两位在《人物》写过很多涉及了女性生存处境和她们的努力的文章。你们是在职业生涯一开始就确定自己要把这个主题纵深下去吗?还是因为什么机缘坚持了下去?
2、(提问安小庆)在《平原上的娜拉》这篇文章中,刘小样表示自己不值得被书写,但与此同时她又是一个极其渴望被看到,希望自己的苦闷可以得到纾解的女性。我发现,无论是最开始刘小样写信给《半边天》,还是后来接受你的采访,她都呈现出一种矛盾的姿态。一方面深受内心的折磨,渴望被理解。另一方面又不希望现在的生活被打扰,认为自己不可能获得想要的人生,不值得被书写。如何理解她身上呈现出的矛盾与撕裂?
3、(提问安小庆)《半边天》节目组的《我叫刘小样》和《人物》的特稿《平原上的娜拉》都引发了很大的讨论,这篇报道发出后刘小样的生活有发生新的变化吗,你知道她现在从事什么工作吗?
4、有时候,即便故事本身获得了较大的影响,很多人被感动,取得了共鸣,但当事人的生活可能并没有改变,甚至报道本身也加剧了这种报道对象内心的挣扎。如果一篇报道在发出后,是会对当事人产生很大影响的,那么我们在报道的过程中该如何保护当事人?
5、(提问安小庆)《平原上的娜拉》和《寻找刘小样,以及安放自己》都提到了《半边天》这个节目,可以简单地和大家聊聊这个节目对你的影响吗?
6、(提问林松果)《在长丰,女性向前一步》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在互联网因为“冠姓权”吵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安徽省长丰县,却出台了随母姓的孩子会得到1000元现金奖励的政策,而这座县城已经进行了长达七年的性别平等实验。你在文章中甚至提到,长丰推行“关爱女孩”的项目的时候,还是贫困县,却花百万修建了“关爱女孩”的雕塑,为了提高女性的权益,甚至一度让独生女和生了两个女孩的家庭的女儿中考加十分。以国内目前的情况看来,这样的举措依然是十分先锋甚至带有一点“激进”色彩的。为什么这样的措施会发生在“长丰”,而不是一个城市化程度更高的城市?除了长丰,你知道有别的推行类似政策的地区吗?
7、为什么推进HPV免费疫苗的是鄂尔多斯,进行冠姓权改革的是安徽长丰呢?
8、一篇好的人物写作,需要具备哪些要素?
9、操作选题时,是否会担心记者的叙事话语权凌驾在被采访者的主体之上,陷入到一个人按照他的偏见打量对方的生活的状态?为了减少“凝视感”,尽可能呈现出被采访者复杂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会在写作中做出怎样的调整?
10、如果报道写完后,被采访者看到却很不高兴,觉得那不是真正的他,这时候记者和杂志社会怎样处理这种情况?
11、(提问安小庆)《葬花词、打胶机与情书》,也是在你的写作中经常被提到的一篇文章,这个选题是怎样促成的?为什么你会想要书写吴桂春这样一个人物?在写作过程中面临怎样的技术难点?
12、(提问林松果)松果曾经多次进入重大灾难或者悲剧事件的现场,这其实需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是什么让你能够承担这样的压力?
13、(提问两位)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具体开心的方式。
14、这些年随着公共议题的推进,关于女性生活的出版物也在增多,比如《82年生的金智英》、上野千鹤子的著作,在近些年的女性主义作品里,有哪一部是你们觉得值得重读,或者自己也渴望出版的?
文案:宗城
剪辑:赖勇
视觉:野生朵
配乐:片头曲:Joan Baez:Donna Donna
片尾曲:蛙池《孔雀》;结尾音乐,因为最后小庆提到自己在珠三角的南方经验,也提到在那边的工厂年轻人,所以选了首东莞乐队写工厂女工的歌。
感谢收听,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爱发电订阅我们,也可以在微博关注“席地而坐播客”,公众号“播客席地而坐”,也可以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关注主播的同名账号。
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95 episodes available.
292 Listeners
890 Listeners
388 Listeners
425 Listeners
41 Listeners
232 Listeners
5 Listeners
126 Listeners
15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