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欢迎关注公众号 德语范儿V
南京课程结束当天,我坐上了返程的火车。
绿皮车咣当咣当的开动起来,眼皮不由自主的阖上。可脑海里,我仍然面对着学生,和他们讲解、说笑 ... 突然希望就这样讲着,永远不停。
回想2016年,同样是这个月份,我生平第一次带班课。那时的我,竭尽全力却诚惶诚恐。不懂学生的水平,不懂代入,更不知道课堂练习的节奏。虽然多数学生以极大的宽容保持了礼节,但其中一些不满的眼神仍记忆犹新。
每每回忆起来都充满抱歉。
后来才明白要从学生的角度备课,要根据他们的语言程度调整难度和进度 ... 就这样边学习边提高,总算是掌握了门道。
自以为南京课程代表了我现阶段最高水平。当看到结课调查问卷“非常满意率”达100%,我悬着的心才彻底落下。
这三年来,积累了一些德语教学感受,在此分两期与各位朋友、同行分享探讨!欢迎转发、拍砖~~
一、天赋不足防跑偏
和学习其他技能一样,学外语需要有一定天赋。
根据我的观察,国内孩子学习语言,大多天资平平。头天讲一个单词或用法,隔两天再提,能回忆起来的凤毛麟角。而第二次、第三次再提时,比例并不会有明显提升。
在老师看来,既然天赋不足,那就用勤奋来补呗!
究竟怎么回事呢?
1. “不努力”源于动力不足,动力不足源于兴趣不足,没兴趣多半是因为没天赋,所以有点死循环;
2. “不得法”涉及学语习惯的问题。有天赋的孩子善用自己的方法取得进步;天赋差的孩子如果能坚持正确的方法还好,如果听命于老师或家长的错误指令,或是网上看来的一些招数,很可能原地踏步,甚至走入歧途。
“歧途”举例:
阅读文章时:不翻成中文看不懂;
听听力时:不翻成中文听不懂;
写作文时先想好中文,然后字对字的翻译。
策略:
1. 针对“不努力”现象:制定周计划、日计划,把学习德语的时间和内容做量化规定,依据完成情况自行制定奖惩。
举个例子:
在南京班上,一位学生意识到自己听力不足,决心恶补。
我问她:“那你打算怎么安排听力练习呢?Wie oft würdest du Hörübungen machen?(一周听几次?)”
她说:“Zweimal in der Woche. (一周两三次。)”
...
要知道,一周两三次的频率真的不算“努力”。每天两小时还差不多!
2. 针对“不得法”现象:多听符合自己水平或比自己水平低一级的德语原声材料,精听→跟读→背诵;背诵单词必须结合例句。换言之:每个单词都能自行举出地道的例句,否则查字典补足。
3. 请参考:如何培养德语语感?提升自己的德语语感,避免中式德语。
总而言之,学德语不在乎学多久,而是别跑偏。方向错了,越用力谬误越大。改起来越困难。
二、切忌以语法为纲
谈到大方向,有一个普遍误区就是以语法为纲,好像不学语法就六神无主。
倒不如先提一个“先有语言还是先有语法”的问题。
我认为除了人造语言(如世界语)外,都是先有语言,才有些人观察规律,总结出语(言)法(则)。回想一下我们学母语的时候,没有哪个宝宝嚷嚷着要先学语法。为什么成人就必须要抠着语法不放呢?!
因为成人(或)可以从规律入手,用演绎的方法、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语言。
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归纳法。相反,语法只能在归纳(练习积累)的过程中起到辅助提升的作用,但不能反客为主取代练习积累。
打个比方:你把八大菜系的菜谱背的滚瓜烂熟,却从未下过厨房。谁会承认你是金牌厨师?!学语言是日积月累的择菜、洗菜、切丁、烹炒的过程,通过实践加深对菜谱(即语法)的理解。
要有静待花开的耐性。
为什么有人如此依赖语法呢?
大体有两个原因:
· 作为相对固定的规则,语法可以给人带来安全感
· 收集新语法现象可带来获得感,而获得感又能增强安全感
据我观察,较为依赖语法的学生恰恰不擅长(或不愿意)背例句。以至于每说一句话都要用自己的语法知识(且不说正确与否)去检验一下,开口或动笔都很困难。
其实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真正安全的是符合情景的例句。这些例句是最可靠的食材,包含了最地道的语法。
例句记多了,安全感增强,开口说就有把握。
三、批改作业是标配
在课堂上,老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螺旋式复习并及时测验。
此外,课下要多布置口语和写作作业。因为口语和写作均属于语言输出,是练习和检验水平的最好方式。
我的学生们反映:每次口语作业几乎相当于“写作+口语”,平均花一个多小时才能完成,
的确,绝大多数学生在录音前都要打个草稿,反复修改后才照着朗读录音,满意了才发到群里给老师批改。只有极个别有较强语言组织能力的人可以借助个别关键字,在头脑中“组稿”,稍加演练就可以录音。
如果你不属于后者,那么我很赞成先写再读的方式。当然前提是一定要有老师批改,否则费劲写下、反复诵读的“作品”并(错)不(误)地(百)道(出),这样的“自我荼毒”还是免了吧。
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批改人,那么只能背诵参考答案了。
四、要命的语音!
学语言,最重要的功能是与人交流。一句话中个别词发音不准,还可以通过上下文猜测。但错误多了,对方就只能两手一摊了。双向交流还可以反问,但如果是人机考试那种单向交流,你就彻底凉凉了。
下图是我对一位学生的口语点评:
我认为,影响口语语音的不外乎以下三个因素:
1. 模仿能力
语言模仿能力包括听力的解码和口语的编码能力。模仿能力越强,听力/口语的接收/输出的准确度越高,还原度越高。
联想“十聋九哑”:听力有问题,口语也不会好。
2. 方言影响
根据我的观察,方言对外语发音有极大的影响。国内不同地域的发音错误有普遍性。比如一些东北人不太会卷舌,影响到sch(或英语sh)的发音,北京人读Z(eitung)时,几乎都会读作“灾”的音,而安徽地区的朋友则在Ei等元音上翻跟头,还有一些地域不分前后鼻音,从而影响到-ung或-ungen的发音,等等。
3. 启蒙老师
虽然信息时代的德文视听材料铺天盖地,但启蒙老师作为第一位可参照的模仿对象,对学生口语有很大的影响。
所谓“第一口奶”...
初学时,大多数学生对老师是没有判断力。随着学习的深入,有些能分辨优劣,但也有受“第一口奶”的影响,后期排斥其他“奶源”。即使“好老师”提出建议,他们也将信将疑。
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只能真心祝福了。
回到刚才的案例——我要求那位同学改正错误,重读发给我。第二版录音,已经没有太多影响理解的错误了。
他自己也非常努力,到结课时口语已经有了明显进步。
以上就是关于学生特点、学语建议的一点心得。
在下期节目中,我会选取两篇新求精中级I的课文,探讨如何自编习题,提高课堂趣味性和学习效果。
Bis bald!
峥哥是前国际台(CRI)主持人,现为德语培训师。拥有国家翻译资格一级证书,歌德学院C2大语言证、中德两国教师资格证、中国翻译协会会员。 峥哥结合教学经验,和你分享20年德语学习方法、德语思维养成,帮助你了解德语和德国人,提高语感!
5
11 ratings
欢迎关注公众号 德语范儿V
南京课程结束当天,我坐上了返程的火车。
绿皮车咣当咣当的开动起来,眼皮不由自主的阖上。可脑海里,我仍然面对着学生,和他们讲解、说笑 ... 突然希望就这样讲着,永远不停。
回想2016年,同样是这个月份,我生平第一次带班课。那时的我,竭尽全力却诚惶诚恐。不懂学生的水平,不懂代入,更不知道课堂练习的节奏。虽然多数学生以极大的宽容保持了礼节,但其中一些不满的眼神仍记忆犹新。
每每回忆起来都充满抱歉。
后来才明白要从学生的角度备课,要根据他们的语言程度调整难度和进度 ... 就这样边学习边提高,总算是掌握了门道。
自以为南京课程代表了我现阶段最高水平。当看到结课调查问卷“非常满意率”达100%,我悬着的心才彻底落下。
这三年来,积累了一些德语教学感受,在此分两期与各位朋友、同行分享探讨!欢迎转发、拍砖~~
一、天赋不足防跑偏
和学习其他技能一样,学外语需要有一定天赋。
根据我的观察,国内孩子学习语言,大多天资平平。头天讲一个单词或用法,隔两天再提,能回忆起来的凤毛麟角。而第二次、第三次再提时,比例并不会有明显提升。
在老师看来,既然天赋不足,那就用勤奋来补呗!
究竟怎么回事呢?
1. “不努力”源于动力不足,动力不足源于兴趣不足,没兴趣多半是因为没天赋,所以有点死循环;
2. “不得法”涉及学语习惯的问题。有天赋的孩子善用自己的方法取得进步;天赋差的孩子如果能坚持正确的方法还好,如果听命于老师或家长的错误指令,或是网上看来的一些招数,很可能原地踏步,甚至走入歧途。
“歧途”举例:
阅读文章时:不翻成中文看不懂;
听听力时:不翻成中文听不懂;
写作文时先想好中文,然后字对字的翻译。
策略:
1. 针对“不努力”现象:制定周计划、日计划,把学习德语的时间和内容做量化规定,依据完成情况自行制定奖惩。
举个例子:
在南京班上,一位学生意识到自己听力不足,决心恶补。
我问她:“那你打算怎么安排听力练习呢?Wie oft würdest du Hörübungen machen?(一周听几次?)”
她说:“Zweimal in der Woche. (一周两三次。)”
...
要知道,一周两三次的频率真的不算“努力”。每天两小时还差不多!
2. 针对“不得法”现象:多听符合自己水平或比自己水平低一级的德语原声材料,精听→跟读→背诵;背诵单词必须结合例句。换言之:每个单词都能自行举出地道的例句,否则查字典补足。
3. 请参考:如何培养德语语感?提升自己的德语语感,避免中式德语。
总而言之,学德语不在乎学多久,而是别跑偏。方向错了,越用力谬误越大。改起来越困难。
二、切忌以语法为纲
谈到大方向,有一个普遍误区就是以语法为纲,好像不学语法就六神无主。
倒不如先提一个“先有语言还是先有语法”的问题。
我认为除了人造语言(如世界语)外,都是先有语言,才有些人观察规律,总结出语(言)法(则)。回想一下我们学母语的时候,没有哪个宝宝嚷嚷着要先学语法。为什么成人就必须要抠着语法不放呢?!
因为成人(或)可以从规律入手,用演绎的方法、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语言。
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归纳法。相反,语法只能在归纳(练习积累)的过程中起到辅助提升的作用,但不能反客为主取代练习积累。
打个比方:你把八大菜系的菜谱背的滚瓜烂熟,却从未下过厨房。谁会承认你是金牌厨师?!学语言是日积月累的择菜、洗菜、切丁、烹炒的过程,通过实践加深对菜谱(即语法)的理解。
要有静待花开的耐性。
为什么有人如此依赖语法呢?
大体有两个原因:
· 作为相对固定的规则,语法可以给人带来安全感
· 收集新语法现象可带来获得感,而获得感又能增强安全感
据我观察,较为依赖语法的学生恰恰不擅长(或不愿意)背例句。以至于每说一句话都要用自己的语法知识(且不说正确与否)去检验一下,开口或动笔都很困难。
其实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真正安全的是符合情景的例句。这些例句是最可靠的食材,包含了最地道的语法。
例句记多了,安全感增强,开口说就有把握。
三、批改作业是标配
在课堂上,老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螺旋式复习并及时测验。
此外,课下要多布置口语和写作作业。因为口语和写作均属于语言输出,是练习和检验水平的最好方式。
我的学生们反映:每次口语作业几乎相当于“写作+口语”,平均花一个多小时才能完成,
的确,绝大多数学生在录音前都要打个草稿,反复修改后才照着朗读录音,满意了才发到群里给老师批改。只有极个别有较强语言组织能力的人可以借助个别关键字,在头脑中“组稿”,稍加演练就可以录音。
如果你不属于后者,那么我很赞成先写再读的方式。当然前提是一定要有老师批改,否则费劲写下、反复诵读的“作品”并(错)不(误)地(百)道(出),这样的“自我荼毒”还是免了吧。
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批改人,那么只能背诵参考答案了。
四、要命的语音!
学语言,最重要的功能是与人交流。一句话中个别词发音不准,还可以通过上下文猜测。但错误多了,对方就只能两手一摊了。双向交流还可以反问,但如果是人机考试那种单向交流,你就彻底凉凉了。
下图是我对一位学生的口语点评:
我认为,影响口语语音的不外乎以下三个因素:
1. 模仿能力
语言模仿能力包括听力的解码和口语的编码能力。模仿能力越强,听力/口语的接收/输出的准确度越高,还原度越高。
联想“十聋九哑”:听力有问题,口语也不会好。
2. 方言影响
根据我的观察,方言对外语发音有极大的影响。国内不同地域的发音错误有普遍性。比如一些东北人不太会卷舌,影响到sch(或英语sh)的发音,北京人读Z(eitung)时,几乎都会读作“灾”的音,而安徽地区的朋友则在Ei等元音上翻跟头,还有一些地域不分前后鼻音,从而影响到-ung或-ungen的发音,等等。
3. 启蒙老师
虽然信息时代的德文视听材料铺天盖地,但启蒙老师作为第一位可参照的模仿对象,对学生口语有很大的影响。
所谓“第一口奶”...
初学时,大多数学生对老师是没有判断力。随着学习的深入,有些能分辨优劣,但也有受“第一口奶”的影响,后期排斥其他“奶源”。即使“好老师”提出建议,他们也将信将疑。
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只能真心祝福了。
回到刚才的案例——我要求那位同学改正错误,重读发给我。第二版录音,已经没有太多影响理解的错误了。
他自己也非常努力,到结课时口语已经有了明显进步。
以上就是关于学生特点、学语建议的一点心得。
在下期节目中,我会选取两篇新求精中级I的课文,探讨如何自编习题,提高课堂趣味性和学习效果。
Bis bald!
峥哥是前国际台(CRI)主持人,现为德语培训师。拥有国家翻译资格一级证书,歌德学院C2大语言证、中德两国教师资格证、中国翻译协会会员。 峥哥结合教学经验,和你分享20年德语学习方法、德语思维养成,帮助你了解德语和德国人,提高语感!
429 Listeners
3 Listeners
4 Listeners
1 Listeners
1 Listeners
2 Listeners
1 Listeners
1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1 Listeners
0 Listeners
1 Listeners
35 Listeners
1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18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2 Listeners
444 Listeners
0 Listeners
132 Listeners
55 Listeners
263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187 Listeners
0 Listeners
184 Listeners
246 Listeners
23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