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这是一个架起白话文与文言文桥梁的专辑,通过积累一个个古文当中的“字”,敲开中华文化宝库、了解先秦儒家思想。“四书”孟子的内容:孟子说怎么平衡利与害?浩然正气是什么,怎么养浩然之气?人的言行是由内心的什么发端的呢?儒家与诸子百家争鸣的内容有什么?尽心知性的境界孟子是怎么描述的?以下是几位学友对孟子各章的主旨体会:(也欢迎听友发来各章体会,进行分享接龙)1、《梁... more
FAQs about 学习孟子|一生的书:How many episodes does 学习孟子|一生的书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117 episodes available.
July 22, 2021滕文公下第7-8章要点与引用:垣:会意字。从土,表示墙多用土筑成;从亘gèn,表示垣为四周之墙,有回旋蔽护之意。本义是墙。赐:会意字。从贝,表示赏给人财物;从易,表示财物赐与人(易主权),财物的所有权就改变了。本义是赏赐。受:会意字。上面是爪,表示手;下面是又,也表示手,中间是舟(或为肉?),表示船,合起来表示给予和接受。本义是交付和接受。现只指接受。瞰:会意字。目表意,表示用眼睛俯视;从敢,表示有胆量才敢从高处往下看;敢兼表声。本义是看,特指俯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话是《中庸》的开端。《论语·颜渊篇》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提倡的对待过错之态度。《孟子·公孙丑下》:“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意谓古代的君子,有过错就改正。这是对孔子“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宪问》)的归纳和总结。神雕侠侣中杨过,字:改之。内:会意字。从人、从冂,表示进入内部。本义是里头、里面。nà 古同“纳”,收入;接受。畦:大于五十亩。会意字。从田,表示畦是表示农田的量词;从圭,表示畦是田地的量词。本义是古代一种地积单位。后指一块块的田地。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滕文公上第3章。士(读书人)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语出唐代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意谓辅助皇帝成为尧舜那样的贤明君主,使政通人和、风俗淳厚。陶渊明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结果只干了八十一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留下《归去来兮辞》,其中人人皆知的那句名言:“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原文:■公孫丑問曰。不見諸侯何義。孟子曰。古者不為臣不見。段干木踰垣而辟之。泄柳閉門而不納。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見矣。陽貨欲見孔子而惡無禮。大夫有賜於士。不得受於其家。則往拜其門。陽貨矙孔子之亡也。而饋孔子蒸豚。孔子亦矙其亡也。而往拜之。當是時。陽貨先。豈得不見。曾子曰。脅肩諂笑。病于夏畦。子路曰。未同而言。觀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之也。由是觀之。則君子之所養。可之已矣。■戴盈之曰。什一。去關市之征。今茲未能。請輕之。以待來年。然後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more27minPlay
July 18, 2021滕文公下第5-6章要点与引用:亳(bó):在今河南商丘北。葛:古国名,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北。放:会意字。从方(表远方)、从攴(击打),表示流放到远方。本义是驱逐,流放。这里放指:放肆,放纵。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里仁祀:形声。示表意,表示祭礼;巳表声。本义是祭礼。祭是以物献祭,上为手下为示,偏于对祖先。祀字是一个人跪在神(示)面前,偏向对自然神。眾(众):会意字。甲骨文是三个人的形象,表示众多。字形后变作衆,上面是“日”,表示太阳底下很多人在劳作。简化字重新起用本来的字形。本义是许多人,众人。仇:形声字。人(亻)表意,表示和人有关;九表声。本义指伴侣。伴侣有爱、怨之分。引申为仇敌。餉(饷):会意字。从食(饣),表示以食物送人;从向,表示向人奉上食物;向兼表声。本义是以食物送人。引申指以食物款待。讎:形声字。言表意,表示用语言对答;雔表声。本义是对答、应答。鸟是指尾巴很长的鸟,隹是指尾巴很短的鸟。變(变):会意字。篆文从攴pu(篆体象以手持杖或执鞭。本义:轻轻地击打。),表示小击使之改变;上部从亦,表示使之又改变。本义是更改。绥:会意字。篆文从系、从妥,妥兼表声。本义是上车时用以挽手的绳索。綏靖—安撫以:会意字。甲骨文形体像人使用㠯(sì)(农具)。本义是用。 公元前318年,戴偃称王,即宋康王。史称宋康王"行王政",即实行政治改革,宋国遂强盛起来。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掉滕国,取其地。"号称"五千乘之劲宋"。受到齐、楚、魏大国的忌恨,乃与齐、魏为敌国。 公元前286年,宋国发生内乱,齐国趁机便联合楚国、魏国攻打宋国。宋国百姓四处逃散,城池没能守住,宋康王于是逃到倪侯的住所。齐军抓获并杀死宋康王,灭亡宋国,三国共同瓜分宋国的土地。傅:形声字。篆文从人,表示辅佐和被辅佐的都是人;尃表声,(甫-会意字。甲骨文形体像田中有植物,是"圃"pǔ的初文。)。本义是辅佐,辅助。所:会意字。从户、从斤,表示伐木人的住所。本义是伐木人的住所,泛指处所。居:会意字。从尸(坐着的人)、从几(矮小的桌子),表示靠几休息之意。本义是坐。引申为居住。長(长):象形字。甲骨文像长发老人拄着手杖。如今简作长。本义长度大。引申指年长。幼:会意字。从幺(像丝,表示小)、从力(表示力气),合起来表示力气小。本义是力小。引申指年幼。州:象形字。甲骨文、金文形体像河中有小块陆地。州是洲的古字。本义是水中的小块陆地。关于“性善”《易经·系辞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成:会意字。古文字从戉yuè(象形。小篆字形。象大斧之形。本义:大斧。后作“钺”,同本义),从丨(杵),表示斧、杵具备就可以完成事情(如春米砍柴后做饭)。本义是完成。王夫之说:“善在性先。孟子言性善,则善通性后。”—可以理解为:道后面继之者是善,成之者是性。元者善之长也,从元开始通了以后,整个性都为善。孔子并未道性善,而是说“人之生也直”(《论语·雍也篇》);孔子论性自天命,人禀受天命直生,故言以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以先天真善美克服后天人为种种扭曲。孟子(滕文公下第1章)—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原文:■萬章問曰。宋。小國也。今將行王政。齊楚惡而伐之。則如之何。孟子曰。湯居亳。與葛為鄰。葛伯放而不祀。湯使人問之曰。何為不祀。曰。無以供犧牲也。湯使遺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湯又使人問之曰。何為不祀。曰。無以供粢盛也。湯使亳眾往為之耕。老弱饋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奪之。不授者殺之。有童子以黍肉餉。殺而奪之。書曰。葛伯仇餉。此之謂也。為其殺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內皆曰。非富天下也。為匹夫匹婦復讎也。湯始征。自葛載。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後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歸市者弗止。芸者不變。誅其君。弔其民。如時雨降。民大悅。書曰。徯我后。后來其無罰。有攸不惟臣。東征。綏厥士女。篚厥玄黃。紹我周王見休。惟臣附於大邑周。其君子實玄黃於篚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簞食壺漿以迎其小人。救民於水火之中。取其殘而已矣。太誓曰。我武惟揚。侵于之疆。則取于殘。殺伐用張。于湯有光。不行王政云爾。苟行王政。四海之內皆舉首而望之。欲以為君。齊楚雖大。何畏焉。■孟子謂戴不勝曰。子欲子之王之善與。我明告子。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曰。使齊人傅之。曰。一齊人傳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嶽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謂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於王所。在於王所者。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為不善。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誰與為善。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more34minPlay
July 15, 2021滕文公下第3-4章要点与引用:質(质):通“贽”,指见面礼。形声字。从贝,表示抵押物品以换取钱财;从斦,表示为取得生存所需的食物而典当。本义是抵押、抵押品。弔(吊):会意字。简化字从口、从巾,表示哀悼死者时人们大多会发出哭声和以巾拭泪。本义是悼祭死者。蠶(蚕):会意字。从天、从虫,表示蚕丝可织绸缎,是上天所赐之虫。蚕是一种能吐丝结茧的昆虫。缫(sāo):抽茧出丝。形声字。篆文从糸,巢声。本义是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犧(牺):形声字。牛表意,古代祭祖用牛羊豕,而以牛为首;羲表声。简体字从牛,西声,表示祭西天神灵的牲畜。本义是古代祭祀用的牲畜chu。牲:形声字。牛表意,表示祭祀用的牛羊;生表声。本义是供祭祀用的全牛全羊。泛指祭祀用的家畜。古词意中,“牺”是纯色,“牲”是祭祀用的家畜,“牺牲”也就是祭祀用纯色高贵的家畜.古人最早将“牲”“畜”分开,“养之则为畜,共用则为牲”,《抱扑子》、《孝经》中都说三牲六畜,三牲为牛羊、猪,六畜除这三种外加马、鸡、狗。殺(杀):会意字。甲骨文、金文像人的腿被剁,表示杀。篆隶楷从杀、从殳,表示被兵器所杀。简体字从乂、从木,有棒杀之意。本义是杀死。祭:会意字。后增"示",像手执肉放上祭台进行祭祀。本义是祭祀。晉(晋)国历史:周公摄政时期,周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因“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於是遂封叔虞於唐。周成王因天子无戏言,遂封其弟于唐,史称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于。晋国“尊王攘夷”,捍卫着华夏文明,一方面是晋国国君励精图治,自觉在东周王室衰弱后抗下重任,但最终六卿之一的赵、魏、韩却共同瓜分了晋国。媒:形声字。女表意,表示媒人多为女性;某表声。本义是说和婚姻的人。妁:形声字。篆文从女,勺声。本义是媒人。“媒,谋也,谋和二姓者也。”妁:“酌也,斟酌二姓者也”,综合这个含义就是通过考察、斟酌让两个人结为婚姻。这里面就包含了两个过程,一个是了解男女双方的情况,二是对两个家庭进行撮合。乘:会意字。甲骨文、金文形体像人登上树木上。自小篆起人形看不出来了,保留了人的两脚。本义是登上。引申为骑、坐。泰:会意字。从大(正面人形)、从收、从水,表示人用双手撩水洗浴。本义是洗浴。引申为平安、安宁。食志—食功—食徳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注:馁:音内(něi),饥饿。禄:做官的俸禄。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周霄問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傳曰。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出疆必載質。公明儀曰。古之人三月無君。則弔。三月無君則弔。不以急乎。曰。士之失位也。猶諸侯之失國家也。禮曰。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蠶繅以為衣服。犧牲不成。粢盛不絜。衣服不備。不敢以祭。惟士無田。則亦不祭。牲殺。器皿。衣服不備。不敢以祭。則不敢以宴。亦不足弔乎。出疆必載質。何也。曰。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農夫豈為出疆舍其耒耜哉。曰。晉國亦仕國也。未嘗聞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難仕。何也。曰。丈夫生而願為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踰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與鑽穴隙之類也。■彭更問曰。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於諸侯。不以泰乎。孟子曰。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子以為泰乎。曰。否。士無事而食。不可也。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則農有餘粟。女有餘布。子如通之。則梓匠輪輿皆得食於子。於此有人焉。入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後之學者。而不得食於子。子何尊梓匠輪輿而輕仁義者哉。曰。梓匠輪輿。其志將以求食也。君子之為道也。其志亦將以求食與。曰。子何以其志為哉。其有功於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曰。食志。曰。有人於此。毀瓦畫墁。其志將以求食也。則子食之乎。曰。否。曰。然則子非食志也。食功也。...more39minPlay
July 12, 2021滕文公下第1-2章要点与引用:今:象形字。甲骨文像口含物,是含的初文。本义是含。基本义是现在。枉尺而直寻:屈一尺可得伸直八尺;寻,八尺。辭(辞):会意字。从舌、从辛,表示治罪过程中的供词。本义是治罪过程中的供词。引申指文辞、言辞。恻:形声字。心(忄)表意,表示心中悲伤、悲痛;侧省声。本义是悲伤、悲痛。 (同体大悲、拔苦、不忍之心)招虞人以旌:古代君王有所召唤,视所召唤者的身份地位出示相应的信物,旌是召唤大夫所用,召唤虞人该用皮冠。招:会意字。从手,表示用手召唤人;从召,表示迅速、召唤;召兼表声。本义是打手势叫人。虞人,守苑囿的吏。虞:形声字。虍表意,表示和兽类有关;吴表声。虞本指神话传说中的兽名,即驺虞。假借为猜度、意料等。旌:会意字。其甲骨文形体像一面旗;从生,表示旗杆顶端的饰物状如初生的草木。本义指古代旗杆上饰有羽毛的旗子。獲(获):会意字。甲、金文从隹,表示鸟;从又,表示手,像手抓住鸟,表示捕获。后为鸟加上羽冠,另加犬,表示用猎犬捕获猎物。简体字从艹,表示草丛;从犬(犭),表示猎狗,像两条犬钻入草丛去捕获猎物。本义是捉住、擒住。彊(强):会意字。简化字从虫,表示米虫;从弘,表示米虫为数众多。本义是米虫。借指健壮有力。(注意:“弓畺”字为正写,“弓厶虫”为通俗写,强为俗写) 彊意思是硬要、迫使、尽力。驰:会意字。从馬,表示马疾奔;从也,表示把马的缰绳放开马才能跑远。本义是疾奔。驱:形声字。马表意,表示驱马前进;区表声,區简化为区,本义是隐藏物品的地方,引申为区域。本义是赶马前进。惯:会意字。从忄(心),表示心怀其旧,习以为常;从贯,表示旧习惯相沿;贯兼表声。本义是习惯。從(从):会意字。古文字形体像两人一前一后,表示跟随。隶、楷书添加路和脚。從简化为从。本义是跟随。熄:会意字。从火,其形状像火,表示熄是灭火,即使火停息;从息,有停止之义,表示火停止燃烧为熄。本义是火灭。《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原意柴烧尽,火种仍可留传。古时候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送):会意字。从辶,篆书形体像脚走在路上;从关,表示送往远方。本义是送行。引申为运送。又引申为赠送。違(违):形声字。辶表意,表示违是背他而去;韦表声。本义是离开、避开。順(顺):会意字。从页,像人头;从川,表示河流,合起来表示人从头到脚像河川一样顺畅。本义是顺着。妾:会意字。甲骨文形体像一女子跪着,她的头上有把刑刀。表示她已被刺上奴隶的记号。本义是女奴隶。由:会意字。从田,表示田里;从丨,像路从外面通到田里。本义是从、自。獨(独):会意字。从犬,犬好斗,常为争食而打斗,败者逃走,胜者独食,有单个、独自的意思;从蜀,蜀是葵中的虫,喜欢独个盘曲在葵中;蜀兼表声。本义是一个,单个。原文:【滕文公章句下】凡十章■陳代曰。不見諸侯。宜若小然。今一見之。大則以王。小則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為也。孟子曰。昔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將殺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尋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則枉尋直尺而利。亦可為與。昔者趙簡子使王良與嬖奚乘。終日而不獲一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賤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請復之。強而後可。一朝而獲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簡子曰。我使掌與女乘。謂王良。良不可。曰。吾為之範我馳驅。終日不獲一。為之詭遇。一朝而獲十。詩云。不失其馳。舍矢如破。我不貫與小人乘。請辭。禦者且羞與射者比。比而得禽獸。雖若丘陵。弗為也。如枉道而從彼。何也。且子過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more41minPlay
July 10, 2021滕文公上第5章要点与引用:若保赤子:语出《尚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父。”要像护理孩子一样保护臣民,使他们健康安宁。生:象形字。古文字形体像地上长出幼苗,表示生长。本义是植物生长。生是部首字,从生取义的字与出生、生长等义有关。物:形声字。从牛,表示牛的毛色;从勿,勿兼表声,指牛毛色琐碎驳杂。本义是杂色的牛。引申为物品。本:指事字。在木底加点或加横表示树根。本义是树根。故:会意字。从古、从攴,表示旧事、陈迹得以流传必有原因;古兼表声。本义是原因。蚋(ruì):蚊子。姑(gū):咀。嘬(chuài):叮,咬。颡(sǎng):额头。泚(cǐ):出汗的样子。睨(nì):斜视。视:正视。虆(léi):盛土的笼。梩(lí):锹、锸一类挖土的工具。墨翟认为有“上帝”存在;“上帝”有明确的意志,即所谓“天志”。“天志”的内容就是“兼爱”,“欲义而恶不义”(《天志上》,《天志中》墨翟又认为除上帝之外,还有鬼神。鬼神也是以上帝的意志为意志。他们帮助上帝赏“兼相爱”的人,罚“别相恶”的人。墨翟的《明鬼》篇引了许多古代见神见鬼的传说,以证明鬼神的存在。 孟子的“天”——《孟子·万章上》:“《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辞让之心之中:辞-解使去己也,让-推以与人也。朱熹(四书集注)爱无差等,施由亲始(目标与实践的统一):药山禅师: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万缘放下,高高山顶立,是目标,当下还要入世救众生,入世行菩萨道。自由由不自由达到;无为由有为导引。庄子·杂篇·天下—(百度百科)位于《庄子·杂篇》,以“天下”为题。全篇分七段,是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历史渊源,来龙去脉。评价主要思想,并且加以批评的总结性的论文。古人讲道术,倾向求真理,不局限于学术领域。所谓道术,到底在何处呢?正确的回答是无处不在。道术既然无处不在,那么宇宙精神从何处来?天上掉下来的吗?那么人类智慧从何处来?地下冒上来的吗?不,不。体现宇宙精神的圣人相继产生,体现人类智慧的贤王相继兴起,皆受赐于唯一的道。 道为原理,术为方法,道术结合为内圣外王的文教理想。战国学者未能把握这个整体,多以一隅之见逞说,致使整体的道术分割为零碎的学术,没法复原内圣外王的文教理想了。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对儒家只说了两点,最重要的两点。一是说君子: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染慈仁,谓之君子。以仁来施行恩惠,以义来建立条理,以礼来规范行动,以乐来调和性情,表现温和仁慈,这就叫君子。即:仁心用来关怀百姓生活,义理用来指导人际关系,礼教用来约束社会行为,音乐用来缓和群众情绪,待人接物,温暖慈爱,谓之君子。二是谈“六经”:《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相关参考:“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出处《传习录》——王阳明原文:■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見孟子。孟子曰。吾固願見。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見。夷子不來。他日。又求見孟子。孟子曰。吾今則可以見矣。不直。則道不見。我且直之。吾聞夷子墨者。墨之治喪也。以薄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豈以為非是而不貴也。然而夷子葬其親厚。則是以所賤事親也。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謂也。之則以為愛無差等。施由親始。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為人之親其兄之子為若親其鄰之赤子乎。彼有取爾也。赤子匍匐將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於壑。他日過之。狐狸食之。蠅蚋姑嘬之。其顙有泚。睨而不視。夫泚也。非為人泚。中心達於面目。蓋歸反虆梩而掩之。掩之誠是也。則孝子仁人之掩其親。亦必有道矣。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憮然為間曰。命之矣。...more42minPlay
July 08, 2021滕文公上第4章(2)要点与引用:濫(滥):【字形识记】会意字。从水(氵),表示水流漫出;从监,监有自上往下流意。本义是大水漫出。登:会意字。甲骨文、金文上面是两只脚(癶),中间是盛食物的器皿,下面是一双手(豆),合起来表示双手持豆登阶进献食物。篆隶楷省去双手。本义是由低处到高处。憂(忧):会意字—形声字。金文从心、从頁,以心烦、头痛,表示忧愁。忧愁时经常踱步。简体字从忄、尤声,手畸形或过失都会令人忧心。本义是发愁、担心。敷: 左右结构【字形识记】会意字。从攵,表示用手铺开;从尃,尃是敷的古字;尃兼表声。本义是铺开。引申为搽、涂。烈:【字形识记】形声字。火表意,篆书形体像火焰;列表声。本义是火势猛烈。疏:会意字。右边表示突然产出,有畅通义;从疋,像足,足能远行,含通达意;疋兼表声。本义是畅通。排:会意字。从手,表示用手向外排开;从非,非有相背义,推者与被推者亦有相背意。本义是推开。后稷(周始祖),姬姓,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生于稷山(今山西省稷山县),被尊为稷王(也作稷神)、农神、耕神、谷神。农耕始祖,五谷之神。稼:会意字。从禾,表示庄稼;从家,表示家庭,在农业社会种植谷物往往是全家人一起从事的家中大事;家兼表声。本义是种植谷物。穑:会意字。从禾,篆书形体像一棵谷类植物;从啬,表示庄稼已成熟该收割入仓了;啬兼表声。本义是收获谷物。樹(树):会意字。从木、从尌,表示用手植树;尌兼表声。本义是栽种。转指树木。艺:会意字—形声字。甲骨文像人伸手植苗。金文、小篆像人手持的苗木植于土上。隶、楷书增芸表示耕作。简体字从艹,表示与植物有关;乙表声。本义是种植。五谷:指稻、黍、稷、麦、菽。稻即水稻,黍即黄米,稷即小米,麦即小麦,菽是豆类的总名。育:会意字。甲、金文像妇女生下孩子,表示生育。小篆从云、从肉,表示婴儿脱离母体。本义是生育。社稷 - “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契(xiè):殷人的始祖。司徒:官名。契玄孙之孙曰微,亦为夏司徒。周时司徒为地官,掌邦教。倫(伦):会意字。从人(亻),隶书形象像站着的一个人;从仑,仑指条理、次序,表示人与人之间的条理、次序即人伦;仑兼表声。本义是人伦。勞,金文(两个“火”)(心),表示内心充满焦虑忧烦。篆文加“秃宝盖”,表示在家中劳动,并以“力”代金文字形中的“心” ,强调体力活动的艰辛。造字本义:操心费力,身心负担沉重。俗体楷书依据草书字形将正体楷书的两个“火”连写成“卄”匡:形声字。从匚,像方形竹筐;王声。本义是盛饭用的方形竹筐,此义后写作筐。匡又表示纠正。直:会意字。甲骨文从目、从丨,表示直如目光。本义是不弯曲。辅:形声字。车表意,表示辅是车轮外的两条直木;甫表声。本义是车轮外侧以加固车轮的两条直木。引申为帮助、辅助。翼:形声字。羽表意,表示翼是翅膀;異表声,也表示翼有使鸟飞上天的奇异作用。本义是翅膀。振:形声字。手表意,表示挥动手臂;辰表声。本义是挥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选自《论语·第七章·述而篇》皋陶(gāo yáo):亦作皋繇,舜时的司法官。《论语》:卫灵公篇15.12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尽心篇上46章惠:会意字。从心,表示仁爱发自内心;从叀,表示仁爱之心始终如一。本义是仁爱。引申为施惠。忠:会意字。从心,表示尽心尽力;从中,有中心,不偏不倚意,只有心甘情愿并正直无私才能尽心竭力;中兼表声。本义是尽心竭力。《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孟子·万章下》:“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意思是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出自《论语·第八章·泰伯篇》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孟子-尽心篇荆:楚国的别名。舒:楚的属国。引诗出自《诗经·鲁颂·閟宫》。戎狄:古代西方的部族叫做“戎”;北方的部族叫做“狄”。东夷、南蛮。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偪人。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敍。朋友有信。放勳曰。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聖人之憂民如此。而暇耕乎。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臯陶為己憂。夫以百畝之不易為己憂者。農夫也。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孔子曰。大哉堯之為君。惟天為大。惟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堯舜之治天下。豈無所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陳良。楚產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謂豪傑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數十年。師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沒。三年之外。門人治任將歸。入揖於子貢。相嚮而哭。皆失聲。然後歸。子貢反。築室於場。獨居三年。然後歸。他日。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強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蠻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師而學之。亦異於曾子矣。吾聞出於幽谷遷於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於幽谷者。魯頌曰。戌狄是膺。荊舒是懲。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學。亦為不善變矣。從許子之道。則市賈不貳。國中無偽。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麻縷絲絮輕重同。則賈相若。五穀多寡同。則賈相若。屨大小同。則賈相若。曰。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more45minPlay
July 06, 2021滕文公上第4章(1)要点与引用: 诸子百家争鸣,战国中期,诸子蜂起,出现了百家争鸣高潮。参加争鸣的有十个学派,即儒、墨、名、法、阴阳、道德、纵横、杂、农(以上为“九流”)和小说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各家各以所长立学设教,相互辩论、相互吸收,学术空气十分活跃,后人统计,有论争著述四千多篇。战国末期,各家在斗争中逐步统一、融合,形成儒、法两大主流学派。四书里面记录百家争鸣最精彩、最完整的就是孟子一书当中这一部分。 战国中期的百家争鸣如同昙花一现,但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机缘,从中我们可以“观”各家对“道”的种种理解,从道的不同功用“觉”体的内涵。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孔子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地上世间万物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源自大地不同能量结构的体现,我们对千变万化的事物、思想求同存异,这就是人法地;在此基础上求同尊异,就是尊重周围存在的时空合理性,并且依据天尊地卑,能够志于探求、遵循更本源法则,这叫地法天。也就是源是相的根本,更高自由度的源头(涵义丰富)是万物存在的本质,所以它叫地法天。归同了异,这叫天法道。而达到一切合一,进入无同无异的境界,这就是所谓道法自然。農 :会意字。甲骨文从林、从辰,辰是象形字。古文字形体像用蛤蚌类的壳制成的农具。表示到田野进行农业耕作。本义是农耕。耒 :独体结构【字形识记】象形字。金文形体像手握曲柄的木叉;另有一种写法只是木叉的形状。小篆将手变为三斜画,下变为木,表示耒是木制的农具。本义是古代一种耕地的农具。耒是部首字,从耒取义的字与原始农具或耕作有关。唐朝百丈怀海禅师,承继开创丛林的马祖道一禅师以后,立下一套丛林规矩--百丈清规,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即是此意。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厲(厉):会意字。从厂,表示粗硬的磨刀石取自山崖;从萬,表示刀斧磨利后更利害。厲简化为厉。本义是磨刀石,引申指猛烈。釜:无脚的锅。甑(zèng);陶制烹饪器。爨(cuàn):做饭。爨宝子碑,公元405年立。清乾隆 四十三年(1778年)在 云南省 南宁县(今 曲靖市)南出土。碑文书体在楷隶之间,可窥见汉字由隶演变为正书的轨迹。爨龙颜碑为赵次之、杜长子 等于 大明 二年(公元458年)立。碑高近丈,碑文记 爨龙颜 政绩。用笔多隶意,书法雄强茂美。清 道光 年间为 阮元 发现而建亭护之,并为之撰跋。今碑在 云南省 陆良县,与《爨宝子碑》合称“二爨”,为世所重。路:同“露”,败亡。或看成动词性功用,即奔走于道路,无时间休息。■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氓。文公與之處。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而自宋之滕。曰。聞君行聖人之政。是亦聖人也。願為聖人氓。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曰。然。許子必織布而後衣乎。曰。否。許子衣褐。許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織之與。曰。否。以粟易之。曰。許子奚為不自織。曰。害於耕。曰。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曰。然。自為之與。曰。否。以粟易之。以粟易械器者。不為厲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豈為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more35minPlay
July 05, 2021滕文公上第3章要点与引用:民事不可緩也、晝爾于茅、宵爾索綯、其始播百穀。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梁惠王上第7章刑、罔、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夏后氏、貢。助。徹。虐。糞其田。為民父母也。夫世祿。滕固行之矣。詩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庠序學校。詩云。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選擇、經、穀、祿、慢、壤、君子、野人、賦、圭田、睦、略、潤澤。滕文公,战国时滕国的贤君,名宏,滕定公之子,当时世称元公,他与孟子是同时代人。滕文公以太子身份出使楚国,在途经宋国时,两次拜见孟子,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文公受到孟子的教诲。增强了将滕国治理为善国的信心。滕文公做国君后,根据孟子的意见,在国内推行仁政,实行礼制,兴办学校,改革赋税制度等。恆:会意字。从忄、从亘,表示心志不变。本义是长久。產:会意字。从生,从彦省,表示子产下后必渐大。简体字从立,表示产生;从丿,表示至。貢:会意字。从贝,表示向朝廷进献财物;从工,表示贡品必精美;工兼表声。本义是进献、进贡。助:会意字。从力,表示出力帮助;从且,且是祖的初文,古人遇大事先祭祖求保佑、帮助。本义是帮助。經:【字形识记】会意字。从糸(纟),像一束丝线;从巠是经的本线,像经线;巠兼表声。隶变后楷书写作經。现在简化字写作经。祿:【字形识记】象形字—会意字。甲骨文、金文作录,像辘轳汲水之形。汲水灌溉可保丰收,故录有富泽之意。后加"礻"旁作禄,专用为俸禄的禄。慢:左右结构【字形识记】形声字。心表意,表示和人的心理有关;曼表声,表示懒惰的人干什么都是拖拖拉拉。本义是懒惰,怠慢。引申为缓慢。死:【字形识记】会意字。古文字从歹(歹 独体结构,象形字。甲、金、篆三体均像残骨之形,本义是人的残骨。)、从人,表示死的意思。隶、楷书将人讹变为匕。本义是死亡。略:【字形识记】会意字。从田,表示划分地界;从各,表示有了地界才各不相混。1868年至1873年,明治维新为日本开了新时代。“维新”一词取自《诗经》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圣贤心中的理想社会:在《礼记》“礼运”篇中,记载了孔子这样一段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孟子:民有恒产、恒心;选贤任能,百姓亲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鳏寡孤独)。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老子: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把控欲望: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原文:■滕文公問為國。孟子曰。民事不可緩也。詩云。晝爾于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乎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於民有制。陽虎曰。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徹者。徹也。助者。藉也。龍子曰。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貢。貢者。挍數歲之中以為常。樂歲。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為虐。則寡取之。凶年。糞其田而不足。則必取盈焉。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將終歲勤動。不得以養其父母。又稱貸而益之。使老稚轉乎溝壑。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夫世祿。滕固行之矣。詩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為有公田。由此觀之。雖周亦助也。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詩云。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文王之謂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國。使畢戰問井地。孟子曰。子之君將行仁政。選擇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鈞。穀祿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夫滕。壤地褊小。將為君子焉。將為野人焉。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畝。餘夫二十五畝。死徒無出鄉。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潤澤之。則在君與子矣。...more46minPlay
July 03, 2021滕文公上第1-2章要点与引用:凡、之、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復、疑、夫道一而已矣、丈夫、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暝、眩、瘳。薨。固所自盡也。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齊疏之服。飦粥之食。反、三年之喪。父兄、宗國魯、劍、足也。恐其不能盡於大事。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廬。戒。悅。后人认为孟子性善与荀子性恶对立,争论不已。到明朝人,王阳明先生提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传习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习、行、脩)。-中庸何为“性善”?为何“言必称尧舜”?凡举二例:1. 体自尧舜而传 如我们听佛经也是对佛陀传法为基础的集结。性善为求道取道之应世之教诲 ,如此,则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2、道性善,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处世衰道微之时,言必称尧舜则不下念,仁则荣。宋国贫弱,境辖今之河南省东角、山东省西角、安徽和江苏两省西北角。当初周武王伐纣王,灭掉商朝,划出中原连成一片的穷困地区,建立一个宋国,以便发配商朝的“殷民”,也算给条出路吧。国既贫弱,民智难免壅蔽。先秦诸子著作说到蠢人,多称其为宋人。“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意思是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所作的《论语·尧曰》孟子在齐国(第一次在齐威王时期)不甚得志,在听说宋王偃要行仁政之后,便来到了宋国。在此他告诉戴不胜要多推荐贤士,并答戴盈之问,还曾与滕国世子论性善说。在孟子看来,宋王偃左右贤人大概不多;既不能使宋王偃为善,孟子也就在接受馈赠七十镒后离开了。《老子》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释尊在菩提树下证得无上正觉,第一句便指出“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做智简述(一)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人生在世,整天昏昏扰相,不得宁静,所以在五识不得不起用时,要能作到如六祖惠能所说的: 成所作智同圆镜│即具有智慧的明镜,朗照一切。 (二)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意识不可盲动。不盲动的方法:一切修为与活动无我、无法,全在菩萨道中,生生世世为人的无功用行中。所以六祖说: 妙观察智见非功。 (三)转第七识末那识为「平等性智」私淑,拼音是sī shū,是指没有得到某人的亲身教授,而又敬仰他的学问并尊之为师、受其影响的,称之为私淑。是指未能亲自受业但敬仰并承传其学术而尊之为师之意。宗主国。滕国和鲁国的始封祖分别是叔绣、周公,都是文王之子,而周公为长,所以滕国称鲁国为宗国。“剑”是典型的形声字。周代金文(图1-3)的“剑”一般从金、佥(qiān)声,隶定作“鐱”。古代的剑是金属材质的,所以字形用“金”作形旁,右半部的“佥”是它的声旁。“剑”字的本义是古人带兵打仗时候所使用的武器。在小篆的字形中,声旁“佥”移至左半部,右部改用“刀”作形旁,与现代字形相同。【滕文公章句上】凡五章■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世子自楚反。復見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覵謂齊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公明儀曰。文王。我師也。周公豈欺我哉。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書曰。若藥不暝眩。厥疾不瘳。■滕定公薨。世子謂然友曰。昔者孟子嘗與我言於宋。於心終不忘。今也不幸至於大故。吾欲使子問於孟子。然後行事。然友之鄒問於孟子。孟子曰。不亦善乎。親喪。固所自盡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諸侯之禮。吾未之學也。雖然。吾嘗聞之矣。三年之喪。齊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達於庶人。三代共之。然友反命。定為三年之喪。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國魯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於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喪祭從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謂然友曰。吾他日未嘗學問。好馳馬試劍。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盡於大事。子為我問孟子。然友復之鄒問孟子。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聽於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風。必偃。是在世子。然友反命。世子曰。然。是誠在我。五月居廬。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謂曰知。及至葬。四方來觀之。顏色之戚。哭泣之哀。弔者大悅。...more43minPlay
July 02, 2021公孙丑下第11-14章要点与引用:去、王不留行、隱幾而臥、齊、宿、復、坐、乎、慮。干、遇、濡、滯、小丈夫。充虞、豫、聞、諸、怨、尤、彼、此、時、數、平、治、舍我其誰。仕而不受祿、退而有去志、不欲變、師、志。南郭子綦(qí)先生“隐几而坐,仰天而嘘,荅然似丧其耦”。南郭子綦先生的弟子颜成子游不明就里,故而发问。南郭子綦先生指出“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真正的道德高士,于梦寐之中,也能心魂相交,神魄相依,安然自在;而醒觉后,则能和光接物,同尘自处。体现了大知闲闲,小知间间的差别。-齐物论鲁穆公、泄柳、申详心性不稳,都需要有人去乎才能安心,不同于子思心性稳固。《中庸》中有段话:“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系辞上,第四章-孔子《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原文:■孟子去齊。宿於晝。有欲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應。隱幾而臥。客不悅曰。弟子齊宿而後敢言。夫子臥而不聽。請勿復敢見矣。曰。坐。我明語子。昔者魯繆公無人乎子思之側。則不能安子思。泄柳。申詳無人乎繆公之側。則不能安其身。子為長者慮。而不及子思。子絕長者乎。長者絕子乎。■孟子去齊。尹士語人曰。不識王之不可以為湯武。則是不明也。識其不可。然且至。則是干澤也。千里而見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後出晝。是何濡滯也。士則茲不悅。高子以告。曰。夫尹士惡知予哉。千里而見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豈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晝。於予心猶以為速。王庶幾改之。王如改諸。則必反予。夫出晝。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後浩然有歸志。予雖然。豈舍王哉。王由足用為善。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王庶幾改之。予日望之。予豈若是小丈夫然哉。諫於其君而不受。則怒。悻悻然見於其面。去則窮日之力而後宿哉。尹士聞之。曰。士誠小人也。■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孟子去齊。居休。公孫丑問曰。仕而不受祿。古之道乎。曰。非也。於崇。吾得見王。退而有去志。不欲變。故不受也。繼而有師命。不可以請。久於齊。非我志也。...more47minPlay
FAQs about 学习孟子|一生的书:How many episodes does 学习孟子|一生的书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117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