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与引用(部分文字演变图形见本集录音评论):
瞽:形声字。篆文从目,鼓声《鼓:会意字。甲骨文从壴(鼓形)、从攴(手拿鼓棰),像手持鼓棰击鼓的形象。本义是一种打击乐器。》本义是眼瞎。
瞍:形声字。从目,叟声。本义是眼睛没有瞳仁的盲人。
舜眼睛里有两个瞳孔,因为重瞳就给他取名“重华”。
“殆”在《论语》中一共出现四次。
依次为《为政》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为危险,但有时根据语境翻译成疑惑。
和“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jue殆,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
《卫灵公》篇“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微子》篇“今之从政者殆而。”后面三个均是危险的意思。
《礼记》曾子问曰:“丧有二孤,庙有二主,礼与?”孔子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尝禘(tì夏曰褅)郊社,尊无二上,未知其礼也。”孟子将它易成“民无二王”。
《尧典》记载是尧殂落三年后,舜才就帝位,所以也没有尧、舜同为天子的问题。
妣:形声字。甲骨文用匕为妣。金文加女。篆文作妣,从女,比声。本义是祖先的配偶。
率:象形字。甲、金文之形像绳索,四个点儿像绳屑。小篆在两端增加绞索之具。本义是粗绳。假借指带领。
《诗经·小雅·北山》的译文:
爬上高高的北山,去采山上枸杞子。
体格健壮的士子。从早到晚要办事。
王的差事没个完,忧我父母失奉侍。
普天之下每寸泥,没有不是王的地。
四海之内每个人,没有不是王的臣。
大夫分派总不公,我的差事多又重。
四马驾车奔驰狂,王事总是急又忙。
夸我年龄正相当,赞我身强力又壮。
体质强健气血刚,派我操劳走四方。
有人安逸家中坐,有人尽心为王国。
有人床榻仰面躺,有人赶路急星火。
有人征发不应召,有人苦累心烦恼。
有人游乐睡大觉,有人王事长操劳。
有人享乐贪杯盏,有人惶惶怕责难。
有人遛达闲扯淡,有人百事都得干。
原文: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
偕偕士子,朝夕从事。
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
嘉我未老,鲜我方将。
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
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
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
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赏析:
《北山》描述一个日夜忙于王事的士子对社会劳逸不均表达了怨恨。诗主要采取对比的手法,将劳逸两方作了细致多面的比较,突出了诗的主题。而连用十二“或”字,构成排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将一腔愤慨倾泻而出,不可阻遏,正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强烈写照和自然涌出,同时又戛然而止,奇趣顿生。
“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篇》)。
严复译著《天演论》中的“译例言”,其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信”指意思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畅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思:会意字。小篆从心、从囟,表示用心思考。隶、楷书从心、从田,表示思出于心田。本义是思考。
允:会意字。甲骨文像人头上鼎一物。把物放在头顶适当的位置上。本义是适当。
若:会意字。甲骨文形体像一女子跪坐着举起双手梳理头发,表示柔顺、顺从之意。金文增"口"表示应诺。本义是柔顺、顺从。假借为好像、似乎。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第4章
原文:
■咸丘蒙問曰。語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面而立。堯帥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見瞽瞍。其容有蹙。孔子曰。於斯時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識此語誠然乎哉。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堯老而舜攝也。堯典曰。二十有八載。放勳乃徂落。百姓如喪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孔子曰。天無二日。民無二王。舜既為天子矣。又帥天下諸侯以為堯三年哉。是二天子矣。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堯。則吾既得聞命矣。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舜既為天子矣。敢問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於王事而不得養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如以辭而已矣。雲漢之詩曰。周餘黎民。靡有孑遺。信斯言也。是周無遺民也。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也。詩曰。永言孝思。孝思維則。此之謂也。書曰。祗載見瞽瞍。夔夔齊栗。瞽瞍亦允若。是為父不得而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