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读书 | 豆瓣高分好书 专业原文朗读

《元宇宙时代》第三章 元宇宙中的斯金纳箱


Listen Later

元宇宙中的斯金纳箱:受伤大脑的避难所

我们已经知道,罗伯特·希尔兹每5分钟记一篇日记,勤勤恳恳坚持了25年。不过料想他这么做的目的与我们在社交媒体中对生活进行记录与分享的目的并不相同。我想希尔兹先生的本意并不是要把自己的生活分享给谁看,而是想通过详细的记录把生活碎片保存下来,日后随时翻开日记,都可以像坐上时光穿梭机一样回到过去。

如果是这样,我们在社交媒体中记录与分享又是为了什么?为自己的生活留下一些印记是一个方面,但鉴于社交媒体的基本目的就是与他人构建联系,似乎我们使用社交媒体主要是为了在得意时得到别人的认可与祝贺,在失意时得到别人的安慰与鼓励。当我们在网上发布一张照片或一条信息时,我们会兴致勃勃地等待别人给予反馈,这是人类的奖励期待机制在作祟。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信息后,就在期待别人给出反应,与此同时大脑会分泌一种多巴胺。当有人做出反馈时,大脑还会额外释放一些内啡肽,让我们感到快乐。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上传、期待、得到反馈、感受快乐,这是一个死循环。因为人类的这套奖励期待机制永远没有满足的尽头,它不会在某个时点突然告诉你:“够了,就到这儿吧!”人类啊,本性使然,永远不会满足的。所以,我们会不断地发布更多的帖子,期待更多的反馈。换句话说,人类的不知足才是我们周而复始地不断更帖、不断期待的原动力。脸书、推特、KakaoStory,哪个社交媒体上不是如此呢?只要人类的这套奖励期待机制没有发生实质改变,我相信在生命日志元宇宙中,社交媒体这块阵地就会一直繁荣下去。

人性中还有一个特点需要考虑,那就是享乐适应。我们第一次使用社交媒体时,即使只加了10个好友,收获了5个赞或3条评论,也会感到兴奋。但是过一段时间后,我们不再满足于这一点点甜头或刺激,而是想要更多。因此,如果社交媒体这种生命日志元宇宙想要继续发展,就需要提供更多的奖赏,用更大的刺激去克服享乐适应所抹平的精神满足。

人们会为别人在社交媒体上给自己回应、与自己互动感到欢喜,对此你会觉得奇怪吗?是否有点儿像小孩子渴望得到大人的表扬?像不像遇到一点儿小事就无病呻吟的人寻求安慰?如果你有过这种想法,就算只是转念一想,我也希望你来听一点儿有关赞美与安慰的机制。1998年,斯坦福大学行为设计实验室的福格教授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他的研究团队招募了一些人参与完成一些小任务。每完成一项任务,参与者就会得到称赞。然而给予称赞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台电脑。你觉得参与者会对电脑的赞美做何反应呢?有意思的是,参与者明知他们得到的称赞不过是电脑自动发出的信息,但他们在完成任务的时候,依然会表现得更好。那么,你觉得如果人们收到的赞美不是来自电脑,而是来自一个人,特别是社交媒体中一个与自己有关系的人,会是什么情况呢?毫无疑问,这比电脑给句赞美要令人兴奋多了。

如果你还是觉得人们从社交媒体中获得赞许时感到开心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我再给你讲一个故事。美国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的罗伊·鲍迈斯特(Roy Baumeister)教授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研究人们“使用”自控力之后的效果。鲍迈斯特教授是一位心理学家,主要研究人的意志力、自控力与自由意志。他把参与实验的人分成了两组,并让每组都在6分钟的时间内观看一些节目。A组看节目时不要求做任何自我控制,而B组看节目时被要求不能笑,微笑、大笑都不可以。看完节目后,两组一起做一个握力测试。结果A组的握力比B组平均高出20%。在另一个实验中,参与者需要完成一个比较困难的任务,与此同时,有些人需要克制吃巧克力或曲奇的冲动,有些人则不做要求。结果,不允许吃零食的参与者更早放弃了挑战。

这些实验说明什么呢?它们告诉我们,人在需要付出忍耐的情况下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比如需要努力做到耐心、克制与实施自我控制时。由此看来,我们没有必要花太多精力压抑我们为一件好事求赞许或为一件坏事求安慰的天性。当然,不为外物所动,不寄情于人,能自得喜乐,内心安宁,这是一种尤为重要的能力。然而,生活在21世纪,我们没有一天不是在喧嚣中度过。或许相比忍耐与自制,我们真正需要的恐怕是如潮的赞美与慰藉。

人在觉得工作压力大时,往往会找根烟来抽,或是吃点高糖的零食。为什么呢?因为压力已经把人们的自制力降到零了,人们戒烟或控制饮食的决心会在某个瞬间统统消失。我们选择一支烟或一块糖带来的即时快乐,放弃了戒瘾或节食所能给予的长效回馈。同理,在完成一个艰难的项目或是考验之后,人们总会放纵一把,彻夜大吃大喝。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如果社交媒体元宇宙中给予的短期回馈能够起到一些替代抽烟、暴饮暴食或酗酒的作用,哪怕只是一点点,它也不算是一无是处了。

大脑加速:提速40%

元宇宙中的大多数内容与平台都依赖于数字技术,但是在数字世界中,我们大脑的运作方式与在真实世界中略有不同。大脑通过纸媒或平板电脑阅读同一篇文章时,反应也不一样。在一个脑电图测验中,我们发现阅读纸面文本时,脑电波呈现一种更松弛的状态,而读数字格式的文本时,脑电波显得更为兴奋。换句话讲,我们在数字元宇宙中时,大脑更加清醒。可是,大脑呈现更加清醒与活跃的状态一定是好事吗?有件事是确定的:在数字元宇宙中,我们的大脑接收信息与做出判断所需的时间比在真实世界中缩短了40%左右。

这种快速处理既有好的一面,也有让人不太舒服的一面。当我发布一条生活记录时,我在元宇宙中的好友很快会读到,也能很快给我反馈;同样地,我也能快速看到朋友发布的状态,并做出即时响应。我们一抬手就可以满足彼此对反馈的期待,小小地给对方注入一剂多巴胺。不过,你是否曾在看到朋友的状态更新后只匆匆留下一句评论,留待以后对其进行编辑?有没有被你朋友一下子点来的一串“赞”吓了一跳,但仔细看过后发现10个“赞”给的都是你上周发布过的信息,至于内容是什么恐怕你的朋友都未必仔细看过。当我们进入数字地球,进入元宇宙中时,一定要非常警惕,浏览别人的信息时不要太快,以免遗漏关键内容。一目十行可能非常高效,但会降低大脑对所见信息的处理能力。我们阅读与判断的速度可能确实加快了40%,但并不是因为大脑比以前运转得更快。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每日读书 | 豆瓣高分好书 专业原文朗读By 22点半

  • 1
  • 1
  • 1
  • 1
  • 1

1

2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每日读书 | 豆瓣高分好书 专业原文朗读

View all
365读书|精选美文 by 365读书

365读书|精选美文

49 Listeners

凹凸电波 by 凹凸电波

凹凸电波

432 Listeners

忽左忽右 by JustPod

忽左忽右

473 Listeners

来都来了 | 听了再走 by 来都来了_

来都来了 | 听了再走

151 Listeners

读书吧!少女 by 好运女孩富里达

读书吧!少女

2 Listeners

不止读书 by 魏小河

不止读书

32 Listeners

知行小酒馆 by 有知有行

知行小酒馆

370 Listeners

声动早咖啡 by 声动活泼

声动早咖啡

298 Listeners

樊书TALK-作者光临 by 帆书_原樊登读书

樊书TALK-作者光临

10 Listeners

岩中花述 by GIADA | JustPod

岩中花述

311 Listeners

思文,败类 by 思文败类

思文,败类

160 Listeners

肥话连篇 by 肥杰

肥话连篇

122 Listeners

李诞 by 李诞

李诞

250 Listeners

天真不天真 by 杨天真本真

天真不天真

286 Listeners

小Lin说 by 小Lin说

小Lin说

50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