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此时此刻的阿里,犹如彼时彼刻的腾讯!来自大厂陈同学。2024年1月1日,阿里巴巴集团发布公告,宣布出售大润发,预亏132亿;去年12月,阿里还以74亿元估值出售银泰,预亏93亿。两笔交易,都是割肉,这也能看出阿里剥离非核心资产态度的坚决。这个情景让我想起了曾经的腾讯。10年代的腾讯在社交、游戏、门户、电商、搜索、杀毒等几乎所有互联网领域都有布局,业务触角非常广,曾经有个段子流传很广,创业者去融资,最怕投资人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腾讯也做了一个跟你这个一模一样的产品,你怎么办?从2013年开始,腾讯开始转变。2013年9月,腾讯4.48亿美元入股搜狗,并将自身的搜搜和QQ输入法与搜狗合并;2014年3月,腾讯宣布以2.14亿美元收购京东上市前15%股份,京东整合拍拍、易迅等腾讯旗下电商业务,通过此次交易,腾讯剥离了电商业务。之后,腾讯继续复制腾京模式,不断剥离非核心业务,转而聚焦微信生态。阿里和腾讯,这两家中国头部互联网平台企业,走向了同一条路。回顾腾讯剥离非主业的时代背景,当时正面临着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的转型期,QQ日渐没落,微信还没普及,而微博开始兴起,门户网站纷纷重点发力微博业务,新浪凭借着明星资源率先打开了局面。作为核心业务的社交有可能被新浪微博偷家的风险,而在非核心业务上,搜索干不过百度、360,电商干不过阿里和京东,这些非核心业务不仅没有突破,反而成了累赘,当时的腾讯很被动。财务表现上看,2013年,腾讯营收增速大幅下滑。随后,腾讯开始转变思路,先后剥离非核心资产,聚焦社交和游戏。此时的阿里恰如彼时的腾讯。核心电商业务,自2019年起,京东G M V从16800亿增长到2023年36000亿,增量20000亿;拼多多从10000亿增长了28000亿;抖音从0增长27000亿。如果加上快手,四年时间,整个电商大盘增长了10万亿,而阿里只分到了1.1万亿,差不多10%的份额。蔡崇信说,阿里砸了自己的脚,这话一点都不过分。我个人的看法,阿里高层错误的估计了形势,重天猫轻淘宝,忽视了低价需求,从而错失了大部分的电商增量。我曾经在一家互联网公司,我们做电商的时候曾反复复盘,最后得出结论:中国所有的电商平台,都是从高频低价的空间做起来的,要做电商,尤其是综合性平台电商,就一定要做低价。今天我们看拼多多和抖音的成功,起点也是低价,拼多多是通过砍一刀的形式让用户感知到了便宜,抖音是通过直播专享价的形式让用户感知到便宜,京东由于品类原因客单价高,但京东能成功也是因为便宜,曾经淘宝的成功也是因为比线下便宜。阿里并不是没有成本优势,拼多多刚起步的时候,很多店铺卖的东西,货源还是从阿里巴巴采购的,而当京东、拼多多、抖音都在打低价市场的时候,阿里却搞起了反向操作,重天猫轻淘宝,给了拼多多和抖音机会。最近几年,阿里在大力调整,马云提出回归用户、回归淘宝,2023年11月的业绩电话会上,吴泳铭首次向外界披露了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平台业务、AI驱动的科技业务、全球化的商业网络三大业务方向,阿里最近的几次出售,就是要剥离与三大方向无关的业务,实现业务聚焦。在业务方向聚焦的同时,阿里还进行了组织架构的重大调整。这一点跟腾讯也很相似,腾讯在剥离非核心业务的同时,分别在2012年和2014年进行了两次组织架构调整。从结果上看,腾讯的转变非常成功,微信稳住了社交基本盘,剥离非核心资产后腾讯从创业者的天敌成为创业者退出的最佳选择之一,还扭转了腾讯的形象,现在,阿里走上了同样的路。段永平说,在错误的方向上及时停止,无论代价多大,都是最小的代价。虽然阿里最近几笔交易都是亏本卖,但方向对了就不用在意短期的得失,放下包袱,才会走的更远。
3.9
2121 ratings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此时此刻的阿里,犹如彼时彼刻的腾讯!来自大厂陈同学。2024年1月1日,阿里巴巴集团发布公告,宣布出售大润发,预亏132亿;去年12月,阿里还以74亿元估值出售银泰,预亏93亿。两笔交易,都是割肉,这也能看出阿里剥离非核心资产态度的坚决。这个情景让我想起了曾经的腾讯。10年代的腾讯在社交、游戏、门户、电商、搜索、杀毒等几乎所有互联网领域都有布局,业务触角非常广,曾经有个段子流传很广,创业者去融资,最怕投资人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腾讯也做了一个跟你这个一模一样的产品,你怎么办?从2013年开始,腾讯开始转变。2013年9月,腾讯4.48亿美元入股搜狗,并将自身的搜搜和QQ输入法与搜狗合并;2014年3月,腾讯宣布以2.14亿美元收购京东上市前15%股份,京东整合拍拍、易迅等腾讯旗下电商业务,通过此次交易,腾讯剥离了电商业务。之后,腾讯继续复制腾京模式,不断剥离非核心业务,转而聚焦微信生态。阿里和腾讯,这两家中国头部互联网平台企业,走向了同一条路。回顾腾讯剥离非主业的时代背景,当时正面临着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的转型期,QQ日渐没落,微信还没普及,而微博开始兴起,门户网站纷纷重点发力微博业务,新浪凭借着明星资源率先打开了局面。作为核心业务的社交有可能被新浪微博偷家的风险,而在非核心业务上,搜索干不过百度、360,电商干不过阿里和京东,这些非核心业务不仅没有突破,反而成了累赘,当时的腾讯很被动。财务表现上看,2013年,腾讯营收增速大幅下滑。随后,腾讯开始转变思路,先后剥离非核心资产,聚焦社交和游戏。此时的阿里恰如彼时的腾讯。核心电商业务,自2019年起,京东G M V从16800亿增长到2023年36000亿,增量20000亿;拼多多从10000亿增长了28000亿;抖音从0增长27000亿。如果加上快手,四年时间,整个电商大盘增长了10万亿,而阿里只分到了1.1万亿,差不多10%的份额。蔡崇信说,阿里砸了自己的脚,这话一点都不过分。我个人的看法,阿里高层错误的估计了形势,重天猫轻淘宝,忽视了低价需求,从而错失了大部分的电商增量。我曾经在一家互联网公司,我们做电商的时候曾反复复盘,最后得出结论:中国所有的电商平台,都是从高频低价的空间做起来的,要做电商,尤其是综合性平台电商,就一定要做低价。今天我们看拼多多和抖音的成功,起点也是低价,拼多多是通过砍一刀的形式让用户感知到了便宜,抖音是通过直播专享价的形式让用户感知到便宜,京东由于品类原因客单价高,但京东能成功也是因为便宜,曾经淘宝的成功也是因为比线下便宜。阿里并不是没有成本优势,拼多多刚起步的时候,很多店铺卖的东西,货源还是从阿里巴巴采购的,而当京东、拼多多、抖音都在打低价市场的时候,阿里却搞起了反向操作,重天猫轻淘宝,给了拼多多和抖音机会。最近几年,阿里在大力调整,马云提出回归用户、回归淘宝,2023年11月的业绩电话会上,吴泳铭首次向外界披露了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平台业务、AI驱动的科技业务、全球化的商业网络三大业务方向,阿里最近的几次出售,就是要剥离与三大方向无关的业务,实现业务聚焦。在业务方向聚焦的同时,阿里还进行了组织架构的重大调整。这一点跟腾讯也很相似,腾讯在剥离非核心业务的同时,分别在2012年和2014年进行了两次组织架构调整。从结果上看,腾讯的转变非常成功,微信稳住了社交基本盘,剥离非核心资产后腾讯从创业者的天敌成为创业者退出的最佳选择之一,还扭转了腾讯的形象,现在,阿里走上了同样的路。段永平说,在错误的方向上及时停止,无论代价多大,都是最小的代价。虽然阿里最近几笔交易都是亏本卖,但方向对了就不用在意短期的得失,放下包袱,才会走的更远。
3 Listeners
4 Listeners
1 Listeners
2 Listeners
2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1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1 Listeners
0 Listeners
1 Listeners
109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1 Listeners
17 Listeners
0 Listeners
7 Listeners
0 Listeners
2 Listeners
176 Listeners
272 Listeners
3 Listeners
13 Listeners
263 Listeners
7 Listeners
51 Listeners
10 Listeners
4 Listeners
8 Listeners
2 Listeners
0 Listeners
51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