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6300万投资者的在线交流社区-雪球站内的优质干货内容,
解读热门个股、热点事件,分享投资理念、方法技巧。
6300万投资者在线交流,一起探索投资的智慧。
上雪球App,和6300万投资者在线交流,
多空观点尽收眼底,陪你踏上财富滚雪球之路。
... more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我家的牛市故事:普通人参与股市的三个建议。来自DeepSleeper11。
大约是2007年夏天,那会我还在上大学,一个亲戚打来电话,好心地提醒我爸股市赚钱太容易了,似乎机会稍纵即逝,催促他赶快上车,加入这场全民盛宴。
毫无投资经验的老爸动了心,咬牙斥“巨资”3万元,委托亲戚在工行购买了基金产品,我清楚地记得是易方达旗下的产品。
此后,基金月度报告一张张往家飞,每天五百里加急,捷报频传,无一例外全是喜报,每月净值迭创新高。
要知道2007年的行情有多火热,全年上证指数暴涨96%,最高冲至6124点。至今17年过去了依然是A股的最高点。
全民热切期待奥运会在北京召开,我记得课堂上老师按捺不住看盘的焦急,课后迫不及待和我们分享股市战果,金融投资协会讲座总是座无虚席,囊中羞涩的我们也纷纷在模拟账户上大显身手。
但随后发生的事情就没有那么激动人心了。
那时候普通手机连炒股软件都没有。只是全家都很奇怪最近几个月基金公司不来信了。
后来打听才知道是亏钱了,还亏了不少。大洋彼岸传来越来越多的坏消息,那一年上证指数暴跌65%,竟然回到了牛市之前的点位。
其实回头看,那轮牛市算得上是一轮长牛了。指数从2005年底的1100点一路上扬,几乎没有经历像样的调整,高歌猛进长达两年时间,直至2007年底的6000多点调头直下。
只是,牛市的消息传到18线城市我爸的耳中时,其实已经接近尾声了。
尽管很无奈但日子还要继续过,这段失败的投资就湮没在岁月里了,家里没人再提起这笔投资,甚至在2014年的大牛市都没人记起来还有这笔钱。
大约2020年的一天,老爸来电话,说还记得很多年前那笔基金投资吗?听说回本了。
一查,果然不光本金回来了,还赚了一点钱,至少跑赢了这么多年的定期存款利息。已经13年过去了,这个结果让人哭笑不得,不知道该说幸运,还是不幸。
我相信,这个故事发生在很多很多的家庭。每一轮牛市,都有无数这样的故事在上演。
我家的故事让我想明白一个道理,牛市可能是散户亏损的主要原因。如果没有专业的知识,那么基因中的贪婪和恐惧会支配你的行为。约翰·邓普顿说“行情总在绝望中诞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长,在憧憬中成熟,在狂热中结束。”
熊市中亏钱是不容易的,少有人能在熊市中坚守。在长达几年的熊市里,多数散户跑得跑、减得减,虽说赚不到钱但也很难亏大钱。待牛市一朝而起,散户在犹疑不决中慌不迭得进来,才发现很多股票已经涨到半山腰。一路上涨,一路犹疑,一路加仓,最后在最狂热的行情中将仓位加满。
彼得·林奇有一个“鸡尾酒理论”,当鸡尾酒会客人对牙医而不是他感兴趣时,往往是股市低迷或者刚启动阶段;而当人们都开始向他推荐股票时,正是股市已达到峰巅进入下跌的准确信号。
传播好消息是人的本性,我猜测自媒体的发展会加速这个过程。股市牛短熊长背后本就有内在规律,短视频、热搜、段子满天飞,一个周的时间,足以让远在18线城市的年轻人知道股市正在发生的事情。
长牛基本无望。
这几天,很多亲戚朋友来问我,“现在怎么办?”“要不要追进牛市?”
长期关注我的读者知道,在过去几年里,我一直看多、做多中国股市,呼吁买入便宜的中国好资产。
在地产下跌、通缩压力之下,牛市对普通家庭的吸引力太大了。就像水下压抑很久的鱼,终于有一个机会浮出水面喘口气,还有人在上涨的K线中寄托了经济向好的美好愿望。
面对突如其来的大涨,我对亲朋好友们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如果没有专业投资知识,不要去做一个赌徒,不要为不懂的东西买单,不要让牛市伤害到你。
也许你会问,我的建议会不会让你错过一个几年一遇的大牛市?
其实你一分钱没损失,岁月静好,生活照常。不必因为股市的涨跌而患得患失,不必因为别人赚钱而焦虑,要知道盈亏同源,今天吃肉的可能都是以前挨打的。如果没有做好知识上的准备,不要贸然进场。
我的第二个建议是:股市里永远不缺机会,学习储备投资知识,努力寻找股票背后的原理和规律。
要懂投资,要懂股票,要投资于资本市场。
根据杰里米·西格尔教授的研究,长期来看股票是回报率最高的资产。从全球金融市场200年的经验看,股票的实际年收益率长期稳定在6.5%至7%之间,这个收益率被称为“西格尔常量”,相比之下,债券、黄金、票据以及现金的收益率都远低于股票。
如果你觉得没能参与牛市而感到遗憾,可以把牛市当作一次近距离学习的机会。以此为契机,系统研习股票投资的知识,为下一次机会做好准备。
最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投资理念,践行那些最朴素的道理:寻找好的公司;要有耐心,等待好的价格;避免投资难以理解的企业;利用好市场的两极化情绪波动;对几乎所有不懂的股票说不。
我的第三条建议是:以定投的方式长期买入沪深300这类宽基指数基金。这也是巴菲特给普通投资者的建议,当然巴菲特是建议定投标普500指数基金。
事实证明,跑赢这类宽基的投资者很少,无论是专业投资者还是散户投资者。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经历过一周的大涨之后,现在市场走到哪里了?
虽然经历了一轮上涨,但目前指数估值并不算贵。上证指数P E处于中位值14倍左右,历史四轮牛顶平均在18倍,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
《史记·货殖列传》说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价格高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下跌;而当价格低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上涨。因此,在价格高时应该像丢弃粪土一样卖出,在价格低时应该像珍惜珠玉一样买入。
遵循“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的原则,定投时如果设定几条简单的原则,低买高卖,会放大你的收益。
比如我们就用股债收益比这个简单的指标,当股债收益比大于2.8的时候,意味着相对于债券来说,股票的收益率更高,买入股票。反之股债收益比小于2时股票的收益率低,卖出股票。
目前股债收益比3.8左右,也说明估值还没有泡沫。
回到我家的牛市故事。
用上面这个方法回测一下,如果我家的投资故事是另外一个版本,即假如使用一个简单的优化策略定投于沪深300指数基金,持有10年到现在是什么结果呢?
根据雪球“复利老海龟”的回测,从2013年沪深300指数基金510310成立以后,初始投入3万元,截止此轮上涨之前市值就已经超过9万元,年化收益率超过10%。
这才是我们期待的牛市的happy ending.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本轮牛市的核心主线是什么?来自行者苏然。
自从今年9月24日国新办发布会潘行长的历史性政策创新组合拳提出以来,A股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连续放量暴涨行情,一周之内上证指数暴涨了350点,日成交量连续放大至接近1.5万亿的大牛市水平,这是在熊市已阴跌三年股民已普遍割肉对未来绝望的基础上,在美联储重启降息放水和我们国内降息降准共振的基础上,最高决策层以强有力的手腕快速扭转了大家对股市和经济过于悲观预期而形成的内外部合力所得出的结果。从指数暴涨、万亿成交量重回市场以及券商大金融的连续涨停来看,牛市的成色已毋庸置疑,这就是新一轮牛市的开始!
既然确认是牛市,那么接下来很多人关心的自然就是:这一轮牛市谁会涨得最好,谁才是主线核心?
从我旁观过的06到07年和参与过的14到15年两个大牛市所获取的经验来看,每一轮大牛市的核心大牛股应该都是有迹可循的。趁着牛市初期我先把观点拿出来发帖分享,也便于日后验证总结,或许还可以对大家有一些参考和帮助。
我国的每一轮牛市,其实都是有历史使命的,而每一轮大牛市的核心主线,也是跟当时的政策和国家需要直接相关。
06到07年的大牛市,是承接05年股权分置改革而触发的,那个时候还有很多国企央企巨头都没有实现上市,其中又以中国石油和中国神华这样的煤炭油气央企巨无霸为代表,央国企巨头的上市融资就成了最迫切的需求,因此那一轮牛市的发动,涨幅最大最持久的那一批就是煤炭有色油气等资源股,煤飞色舞就是那个时候开始流行起来的,而他们的大牛行情自然就是为了衬托中石油和神华的顺利上市,最后那轮牛市也终结于那两个巨无霸上市的日子。中国神华2007年10月9日上市,中国石油2007年11月5日上市即巅峰股价48元,而在此期间的2007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达到了那轮牛市的顶峰6124点,从此一蹶不振一路向南,而牛市的历史使命也已经顺利完成了。
而14到15年的大牛市,就算放在当时而不是从后视镜看,也能看出最核心的大牛股就是南北车合并成的中国中车。那波大牛市虽然后来被认为是杠杆水牛,但是回过头来看,那轮牛市涨得最好的是以南北车为代表的,中国交建、铁建、中国建筑、中国重工等中字头央企,这些巨无霸在那一轮牛市中都收获了超过10倍以上的涨幅。为什么会是他们?因为在那一轮牛市之初的2014年,国家划时代的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出海赚外汇成为了当时那些中字头央企的代名词,所以在那一轮牛市当中,“一带一路”顺理成章就成为了当时的核心主线。而当时以南北车公告拟合并开始作为导火索,本质还是让国有企业减少内耗提高国际竞争力,而通过一带一路集体出海也打开了这些中字头央企未来业绩的想象力,而那个时候国家的迫切需要也正是当时“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那就是我们的央国企要出海要走出去,所以时代和国家需要和支持共同成就了他们的十倍涨幅。
那么本轮牛市的主线又是什么呢?我们要回到国家的现阶段需要来思考。从2022年底“中特估”的提出,到今年初开始提的央国企全面推行市值管理,以及去年9月顶层首次提出并贯穿始终至今的“新质生产力”可窥见端倪。在如今土地财政无以为继的背景下,恐怕国家现阶段最迫切需要的其实就是实现国有资产重新定价。这是因为现在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原来靠房地产拉动经济的老路已经走到头了,我们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股权财政来替代土地财政,而一个强有力的股权财政,必然需要一个客观合理甚至相对乐观的国有资产定价体系来支撑,而新质生产力也是新旧动能转换所必须的,所以这就是本轮牛市的内在本质。而新质生产力,重点在新,但本质是生产力,所以其实代表的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本质上是一种由技术突破而兴起的新的制造业!
因此,我的观点认为:我们作为制造业大国,号称世界工厂,每年的巨额货物贸易顺差都说明了我们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但我们的国有制造业大量的优秀企业却长期处于低估值水平,这是很不合理的。本轮牛市的核心主线,必然是国有资产重新定价叠加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新型制造业,他们的最终使命有两个:1是抬升估值至合理或乐观水平,成为蓄水池完成国资保值增值任务,2是通过并购整合减少内耗提高竞争力走出去与国际上的优秀企业同台竞争。那么总结起来得出的本轮牛市核心大牛股的牛股画像就是:
1.国企或央企
2.低估且绩优,有持续分红能力
3.主营业务属于新质生产力
4.有成长性,有出海能力,未来具备想象空间
从以上这四个纬度综合去发掘,大概率就能抓到这一轮牛市潜在涨幅十倍甚至几十倍的牛股。而其中又以上述纬度叠加小市值为佳,几十亿市值的优质低估国企在风口上成长为百亿千亿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间始终是要大于千亿成长到万亿的。
目前跟上一轮牛市类似的情况是,央企南北船基于减少内耗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已经公告要合并了,这就是个导火索,跟当年的南北车合并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且今年9月以来,国企改革并购重组案例骤然剧增,各级决策层也多次出面点题大力支持国企并购重组,政侧信号已然非常明显。但是我们还要深刻理解什么是“新旧动能转换”,以及深入反复推敲“先立后破”这个来自最高决策层的最新重大论断。在这里我要指出的是产业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不是所有的低估国企在这一轮牛市中都会出现五倍十倍暴涨的,比如上一轮一带一路牛市成就的中国建筑、中国交建之类,虽然目前也低估破净,但他们属于房地产产业链这类旧动能代表,大量应收账能否收回以及未来增长都存疑,因此其低估有低估的合理性,它们接下来也可以涨,但只会涨到跟风险和行业前景相匹配的合理价位,是不太可能有超额收益的,同样的还有保利发展这类行业出现确定性萎缩趋势的企业,建议大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是看到便宜就下注。
选股思路基本上就是这样,每一轮牛市都会被赋予独特的时代使命,紧跟当下的国家需要和战略目标,学会从阶段性的重要文件中去认真发掘,相信总能紧随牛市的步伐。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重回3000点,这次还需要“保卫”吗?来自围棋投研。
上周还在苦口婆心聊2700点的底部信心,这周就直接重回3000点,仿佛做梦一样。
从9月23日到9月26日确实发生了很多事情,除了降息降准和“5000亿+3000亿”,还有两个超预期信号:
其一是地产: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要回应群众关切,调整住房限购政策,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抓紧完善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其二是股市:要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要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稳步推进公募基金改革,研究出台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政策措施。
地产止跌企稳,提振资本市场,都是非常罕见话术,值得仔细推敲。
因此,大盘重回3000点,快是快了点,但也算是情理之中。
再往下就要思考,“3000点保卫战”是否会卷土重来?从两个角度聊聊,业绩和估值。
先看业绩,这3天并不是普涨乱涨,而是有迹可循。
涨得最多是金融和地产链,直接受益赛道,不需要多解释。
稍微靠后是食品饮料,尤其白酒掀起“涨停潮”,而酒企特征就是预期打得非常低,毕竟中秋动销普遍较弱。正如上周所说,真实世界里头部企业还行,哪怕有些增幅波动,但龙头们想完成10%到15%增速问题不大。
业绩确定性高,就是大涨的原因,并且北上资金回流也会首选食品饮料。
以上这些板块,这3天涨幅都超过了10%,跑赢上证指数。但也有不少赛道是跑输指数涨幅的,原因还各不相同,就简单挑几个讲讲。
1)家电:以白电龙头为例,营收逐季企稳,净利润增速高于营收,虽然这几天涨得不多,但最近一直在涨,股价创下了年内新高。
2)新能源:以锂电龙头为例,行业供需临近拐点,价格和毛利率企稳,前段时间反弹力度不小,现在吸引力不算强。
3)科技:以AI产业链为例,对标美股英伟达等巨头,炒作概念阶段涨幅较高,回调后等待业绩兑现。
4)医药:以医疗器械龙头为例,营收早早出现滑坡,净利润硬撑2个季度后下滑,市场对业绩预期进行下调,还是观察态度。
有没有发现,业绩表现越好就涨得越多,而且是之前和现在都在涨。随着业绩确定性下降,涨幅慢慢降低,有些至少是曾经涨过,还有些就是始终在跌。
同时,营收的重要性会高于净利润,这个倒不难简单:“开源节流”里靠降本控费是有天花板的,只有不断赚大钱才能有想象力。
再看估值,P B市净率仍然处于低估区间,但要注意“以贵为美”陷阱。
上证指数最新PB估值在1.24倍,过去10年估值中枢是1.5倍,依然低估。
如果看得再远一些,自1990年底算起,估值中枢则要高达2.4倍,现在就更显得低估。
定量估值不多展开,总会有人说“这次不一样”,最终是谁都不能说服谁。
最近在阅读一本书,里面有个小故事,值得分享:
有位珠宝店老板,手里有一批绿宝石首饰,一直不大好卖。当时正是旅游高峰期,商店里挤满了客人,绿宝石首饰的质量着实对得住她开的价钱,可就是卖不出去。
为了卖掉它们,店主尝试了若干标准的销售技巧:把它们放到更显眼的展示区,以唤起人们的注意,没用;让销售人员使劲推售,也没有成功。
最后,她要出城采购新的商品,出发前一晚给负责的售货员潦草地写了一张破罐破摔的字条:“本柜的所有物品,价格乘二分之一。”
本意是,哪怕亏本也得把这批倒霉的货给弄出去。
几天后,店主回来了,发现所有东西都销售一空。当然了,本来她并不吃惊,可随即她发现,由于自己字迹太过潦草,雇员把“二分之一”误当成了“2”,所有首饰都是按原价的两倍卖出去的!这下子,她是彻底惊讶了。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大多度假客都生活富裕,却对绿宝石认识不多,他们用一套标准原则来指导自己买东西:一分钱一分货,价格贵就等于东西好。
有没有很像股市里“追涨杀跌”?
以茅台为例,跌到1200元每股相当于是高位打了对折,市场都说年轻人不再喝白酒,逻辑破灭,直到收复1400元每股后,今天差点涨停。其实飞天茅台酒也是一样,2700元每瓶都抢着囤,跌到2300元每瓶就没人想收藏。
别急,故事还没结束,虽然店主第一次是意外收获,但很快她就学会了“价格贵等于东西好”公式。
后来每逢旅游旺季,碰到有什么东西不好卖,她就先来上一轮大加价,以此加快销售速度。这一手操作成本低,效果又好,不知情的游客频频中招,给她带来了极为可观的利润。
就算最初的提价不成功,她还可以打出“特价”大旗,按原先的标价卖给那些喜欢买打折货的人。面对虚高的标价,消费者仍然会产生“贵等于好”反应,于是又被她暗中宰了一刀。
而在股市里,利用这种公式获利的就叫庄家。制造出大涨的假象,引诱股民们进场后割韭菜;或故意放出利空消息,等恐慌性抛售时低吸筹码,守株待兔。
回到3000点话题,后面要不要担心“保卫战”?
长期行情是刚刚开始,但短期需要警惕结构性陷阱。
真金白银入市,规章制度严厉,龙头企业只要认认真真做好生意,每年还有分红和回购,没道理股价不涨,更何况现在估值不算贵,连外资态度都已经180度大转变。
但是要警惕被“以贵为美”原则束缚,切勿随意追涨,要擦亮眼睛,永远记住好公司和好价格,两者缺一不可。
当然了,大A能重回3000点总归值得高兴,终于是熬出来了,相信大家这两天能回不少血。要感恩每个人自己的坚持,耐心是做投资最珍贵的品质。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长期收益的最佳选择。来自一只花蛤。
《股市长线法宝》是杰米里·西格尔所著的第一本书。西格尔是沃顿商学院教授,同时也是华尔街优秀投资机构的顾问以及专栏作者。他著有两本著作,另一本是《投资者的未来》。
在《股市长线法宝》中,西格尔发现,长期来看,股票回报率不仅大大超过了其他所有金融资产的回报,甚至比债券更安全,也更具有可预测性。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股票是那些追求长期收益的投资者的最佳选择。尽管未来回报率可能比过去低,但依然存在强有力的证据让我们相信,对于所有追求经济平稳和长期收益的投资者而言,股票是最好的投资方式。
第一,股票投资具有绝对优势。
华尔街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主题,即不要在市场高点时盲目乐观,对于一个耐心的投资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保证股票投资的累计收益大于其他任何金融资产的收益。与股票回报率最大的稳定性相比,长期以来固定收益资产的实际回报率呈现出持续下跌的趋势。自1926年以后,固定收益资产在剔除了通货膨胀率之后就没什么收益了。
西格尔的实证研究显示,每个长期投资者关注的应该是购买力的增加,因为货币形式的财富会受通货膨胀的影响。股票购买力的增长不仅远远高于其他资产,而且长期稳定性也优于其他资产。尽管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但在所有的主要年份里,股票的实际年均收益率保持在6.6%到7.0%之间。这也意味着投资于股票市场的货币购买力平均每10年就能翻一番。
在所有的主要阶段中,股票的实际回报率都表现出超常的稳定性:1802到1870年稳定在7%左右;1871到1925年大约为6.6%;1926年至今年均回报率为6.8%。甚至在二战以后,美国尽管经历了过去200年来不曾有过的通货膨胀,股票的年均实际回报率仍然稳定在6.9%。这种显著的稳定性被西格尔称为股票回报的“均值回归”,意思是股票回报率可能在短期内产生剧烈波动,但长期内却能够保持稳定。不过,1982到1999年的大牛市给投资者带来了13.6%的年均回报率,这个数字是历史水平的两倍,也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牛市。这段时期内超高的股票回报率刚好弥补了在1966到1981年这15年内的低回报率带给投资者的损失,那时的实际回报率仅为负0.4%。
尽管股票长期回报率十分稳定,但对于固定收益资产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国库券的实际回报率在1926年以后就从19世纪早期的5.1%跌落到0.7%左右,仅比通货膨胀率高一点。长期债券的实际回报率走势与国库券相似。如果未来回报率仍然保持之前80年的水平,想让资产的购买力翻倍,债券需要32年的时间,国库券需要100年,而股票仅需要10年。而且,从长期来看,固定收益资产的回报率不仅低于股票,而且由于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债券的长期风险还可能大于股票。因此,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股票相对于债券的绝对优势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
第二,“买进并持有”的策略
如果持有年限仅为1年或2年,股票的风险毫无疑问比债券和国库券的风险大。但从1802年以来,如果持有期限增加到5年,则股票最坏的回报率是每年负11%,比最坏的债券或国库券回报率稍逊一筹。但当持有期限上升到10年时,最坏的股票回报率就已经优于债券或国库券了。对于20年持有期限而言,股票回报率从来没有低过通货膨胀,而20年的债券和国库券回报率却曾经一度比通货膨胀率还低3%。如果这样的回报持续20年,那么该债券投资组合的实际购买力将会被削弱一半。如果持有期限为30年,那么股票最坏的回报率几乎都比通货膨胀率高2.6%以上,与固定收益资产的平均收益率相差无几。
比起债券或国库券,如果股票的持有期超过17年后,其实际回报率就不会为负,这一点非常重要。从长期来看,股票积累财富的风险尽管看起来比债券大,但实际却正好相反:确保购买力安全的长期投资就是股票的多样化资产组合。而一些投资者通常会犯的一个最大错误就是低估了他们的持有年限。在此所说的持有年限是指投资者手中的所有股票或债券的年限,而不管这个期间内其资产组合发生了什么变化。
随着持有年限的增加,股票回报率高于固定收益资产回报率的比例也在加速增大。对10年持有期限,股票回报率高于债券和国库券回报率的概率为80%;对于20年持有期限,该数据达到90%;而在30年持有期限内,股票回报率100%高于债券和国库券回报率。
投资组合方式随着持有年限的增加,股票所占的比例也应该显著增加。从过去200年股票和债券历史回报率来看,如果投资年限超过30年,极端保守主义者愿意持有四分之三的股票,因为在较长时间内,以货币购买力衡量的股票要比债券安全得多。在这样长的期限内,即使是保守主义者也应该持有90%的股票,而中性风险的投资者和冒险主义投资者则可以持有100%股票。历史证据显示,持有期限为30年的普通股多样化投资组合的购买力比一个30年前的政府债券的购买力更加稳定。
西格尔虽然极力推崇“买进并持有”的策略,但他看到几乎没有投资者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即使投资者在市场高点卖掉股票,也不能保证其收益丰厚。当股价日趋上涨而且所有人都对未来的股市信心百倍时,投资者很难下定决心卖掉股票;而当市场处于低谷期,悲观情绪蔓延整个股市,人们对股市不再抱有信心时,投资者对买进股票就更加犹豫了。因此,西格尔反对“当股票价格趋高时不应该进入股市”这一观点。这一点招致著名的价值投资者杰米里·格兰桑的强烈批评,认为西格尔有误导投资者之嫌。“其实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这种观点毫无根据”。
西格尔指出,如果持有期限达到30年,那么投资者即使在市场最高点时买入股票,股票积累的财富也是债券的4倍多,国库券的5倍多;如果持有期限为20年,那么股票积累的财富也能达到债券的2倍;即使持有期限仅为10年,股票回报率仍然高于固定收益资产的回报率。“历史已经证明,除非投资者认为他们很可能要在未来的5到10年内动用其储蓄才能维持现有生活水平,否则无论现在市场位于多高点,长期投资者放弃股票投资都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第三, 股票价值是盈利和股利
股票价值的基本来源是公司的盈利和股利。股票的价值在于投资者目前可获得的现金收益或者投资者希望目前的现金支出可在未来获得升值。这些现金流转可能源于盈利中的股利分配,也可能来源于公司资产出售的现金分配。对于股票持有者来说,未来现金流的来源就是企业盈利。
在1958年以前,股票年均股利收益率总是高于长期利率。但在1958年,股票股利收益率却低于债券收益率。《商业周刊》曾在当年警告,当股利收益率接近债券收益率时,市场衰退就要来临了。1929年的股票市场崩溃,就是由股票股利收益率小于债券收益率引起的。但是1958年的情形并非如此。在那时的12个月内,股票回报率仍然超过了30%,并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持续走高。经济学解释了这些价值指标失灵的原因:通货膨胀导致债券收益率的提高以此来弥补价格的上涨,而投资者则把购买股票当成防止货币贬值的手段。这个事件说明只有基本经济和金融环境保持不变时,价值评价的基准才能一直有效。而那些对股票价值的评估方式墨守成规的人将永远不能在历史上最大的牛市中获利。
经济学中最困难的一件事是预测经济何时的确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而何时只是虚晃一枪。必须承认,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如20世纪末当投机者用“新时期”经济来为那些不合理的超高股价辩护时,科技股泡沫就破灭了。但有时候经济结构的确发生了重大变化,如20世纪50年代,股利收益率就下降到了长期国库券利率以下。
事实上,经济增长对股票回报率的影响并不像大多数投资者想象的那么大,反而是另外一些发展趋势对股票价值有着重要的正面影响,如整个经济的稳定性、交易成本的下降、股票市场所得税的改变,等等。西格尔列出了1900到2006年世界上16个主要市场的长期股票回报率,结果十分出人意料:实际GDP增长率与股票市场回报率呈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各国经济增长速度越快,投资者从股票上获得的收益就越低。这是十分反直觉的。
既然股票价格相当于未来股利收益的现值,那么我们自然会假设经济增长对未来股利收益有促进作用,因此会带动股票价格上涨。但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决定股票价格的因素是资本利得和股利收益。尽管经济增长可以促进整个市场的资本利得和股利收益的增加,但对于个股而言却不然。因为经济增长要求资本支出的增加,而这个资本支出不是没有成本的。因此,快速的经济增长并不能保证高回报率。
事实上,我们可以从历史数据中得知,由于经济增长缓慢的国家对股票的估价更为合理,因此其股票回报率反而高于经济增长快的国家的回报率。较高的股票回报率往往伴随着较低的市盈率,反之亦然。尽管历史平均市盈率为15倍,但我们对未来的股票价格的上升趋势,仍然可以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
第四,没有哪种策略是最优的。
在20世纪90年代,金融经济学家将股票领域按两个方向划分:规模和估价。从规模中分出了“大盘股和小盘股”。从估价 中分出了“价值型股票和成长型股票”。
尽管自1926年开始,小盘股的历史回报就超过了大盘,但过去80年以来,小盘股的超常业绩却是起伏不定的。小盘股虽然很快从大萧条中恢复了过来,但在二战末期到1960年这个阶段内,其业绩仍然没有超过大盘股。事实上,小盘股的累计总回报率在1926~1959年这一期间从未超过大盘。到1974年年末,小盘股的年均复利回报率也只比大盘股略高0.5%。
但在1975到1983年末,小盘股开始崭露头脚。在这期间,小盘股的年均复利回报率达到35.3%,几乎是大盘股的15.7%的2倍。9年内,小盘股的累计回报率超过1,400%。1983年以后,小盘股经历了一个长期的低迷时期,在这段长达17年的时间,小盘股的业绩都逊色于大盘。但当科技股泡沫破灭后,小盘股回报率又迅速超过了大盘股。对此,我们应该警惕的是小盘股溢价的存在不意味着它每年或者每个10年的业绩都会超过大盘。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价值型股票通常被称为周期性股票,因为市盈率较低的股票通常为工业,而这些行业的利润与商业周期紧密相连。价值型股票通常在石油、汽车、金融和公用事业这些行业里出现,投资者对其未来增长的期望不高,或者认为这些行业的利润与商业周期紧密相连。而成长型股票通常集中于高科技行业、名牌消费产品、卫生保健服务等等,投资者认为这些行业的利润与商业周期关系不大,而且增长速度很快。
价值型股票在大萧条和1929到1932年股灾时的表现的确逊色于成长型股票,但自那以后的两次熊市和经济经济衰退时期,价值型股票的业绩都优于成长型股票。关于成长型股票业绩次于价值型股票的理论是行为理论:投资者在面对盈利增长迅速的公司股票时过于兴奋了,极力哄抬其价格。“传奇股票”如英特尔或微软过去的惊人业绩抓住了投资者的心理,而当这些公司的增长率减缓,盈利逐渐稳定以后,投资者反而会对其失去兴趣。
股利收益率越高的资产组合,其中回报率就越高。根据一些高股利收益率策略选择的股票有可能战胜大盘,其中有一个著名的策略叫“道琼斯10”,该策略就是主要投资于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中高收益率的股票。过去半个世纪以来,该策略的平均回报率为14.08%,而“标准普尔10”的回报率则达到15.71%, 比道琼斯平均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年均回报率分别高了3%和4.5%。道琼斯10和标准普尔10策略表现最差的一年是1999年,那时资本额最大的科技股泡沫达到高点。但在接下来的熊市中,这些以价值为基础的策略就大放异彩了。
小盘股显示出的周期性繁荣可以让它的长期业绩优于大盘股,但大多数时候,它们的表现是比不上大盘股的。价值型股票一般在熊市中表现良好,但在之后的牛市中业绩劣于成长型股票。这意味着如果投资者决定购买这些增加回报率的股票,那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
第四, “成功投资指南”
成功投资的理论之所以简单,是因为任何一个投资者,无论其智力、判断力或财务状况如何,都可以买入并持有一个股票资产组合,而不需要任何推断能力。但在实践中要做到这一点却很难,因为我们很容易受到情绪化影响,从而误入歧途。那些在股市上迅速积累财富的投资传奇,往往会诱使我们偏离长期投资的轨道。
为此,西格尔开出一个“成功投资指南”。要想在股票投资上获得较好的收益,需要长期关注市场并制定一个严格的投资策略。要将对股票回报率的预期降到与历史水平保持一致。从历史上看,过去两个世纪以来排除通货膨胀因素以后的股票回报率大约为6.8%,平均市盈率为15倍。包含再投资的股利收益在内的6.8%的年均回报率将使股票资产组合的购买力在每10年内翻一番。如果通货膨胀率维持在2%到3%以内,每年的股票名义回报率将达到9%到10%,而这将使股票资产组合的货币价值在每7到8年内翻一番。
股票的长期回报率将比短期回报率稳定。与债券不同的是,股票长期投资可以让投资者避免高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因此,随着一个投资者投资远见的增强,股票应该占其资产组合的绝大部分比重。如果一个指数投资者持有的指数基金每年都与市场相匹配,那么从长期来看,其股票回报率很有可能是最高的。那就应该将资产组合中的大部分资金投资于低成本指数基金。从历史上看,价值型股票比起成长型股票拥有较高的回报率和较低的风险。投资者应该将投资组合的重心放在价值型股票上,多购买那些价值型股票的指数组合或者基本加权型指数基金。从历史上看,基本加权指数比起资本加权型指数,其回报率较高而风险较低。
正如彼得伯恩斯坦在《股市长线法宝》推荐序中所说的那样,在通往成功投资的道路上会有许多陷阱,使投资者不能达到其预定的目标。其中的一个陷阱就是,任何一个投资者想要置身于股市的总体气氛之外是非常困难的。不仅如此,在证券市场,独立思考很难,与众人背道而驰更难,坚持不动摇则更是难上加难。但如果把股票做为追求长期收益的投资者的最佳选择,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可能就不会那么难了。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重回3000点,这次还需要“保卫”吗?来自围棋投研。
上周还在苦口婆心聊2700点的底部信心,这周就直接重回3000点,仿佛做梦一样。
从9月23日到9月26日确实发生了很多事情,除了降息降准和“5000亿+3000亿”,还有两个超预期信号:
其一是地产: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要回应群众关切,调整住房限购政策,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抓紧完善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其二是股市:要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要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稳步推进公募基金改革,研究出台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政策措施。
地产止跌企稳,提振资本市场,都是非常罕见话术,值得仔细推敲。
因此,大盘重回3000点,快是快了点,但也算是情理之中。
再往下就要思考,“3000点保卫战”是否会卷土重来?从两个角度聊聊,业绩和估值。
先看业绩,这3天并不是普涨乱涨,而是有迹可循。
涨得最多是金融和地产链,直接受益赛道,不需要多解释。
稍微靠后是食品饮料,尤其白酒掀起“涨停潮”,而酒企特征就是预期打得非常低,毕竟中秋动销普遍较弱。正如上周所说,真实世界里头部企业还行,哪怕有些增幅波动,但龙头们想完成10%到15%增速问题不大。
业绩确定性高,就是大涨的原因,并且北上资金回流也会首选食品饮料。
以上这些板块,这3天涨幅都超过了10%,跑赢上证指数。但也有不少赛道是跑输指数涨幅的,原因还各不相同,就简单挑几个讲讲。
1)家电:以白电龙头为例,营收逐季企稳,净利润增速高于营收,虽然这几天涨得不多,但最近一直在涨,股价创下了年内新高。
2)新能源:以锂电龙头为例,行业供需临近拐点,价格和毛利率企稳,前段时间反弹力度不小,现在吸引力不算强。
3)科技:以AI产业链为例,对标美股英伟达等巨头,炒作概念阶段涨幅较高,回调后等待业绩兑现。
4)医药:以医疗器械龙头为例,营收早早出现滑坡,净利润硬撑2个季度后下滑,市场对业绩预期进行下调,还是观察态度。
有没有发现,业绩表现越好就涨得越多,而且是之前和现在都在涨。随着业绩确定性下降,涨幅慢慢降低,有些至少是曾经涨过,还有些就是始终在跌。
同时,营收的重要性会高于净利润,这个倒不难简单:“开源节流”里靠降本控费是有天花板的,只有不断赚大钱才能有想象力。
再看估值,P B市净率仍然处于低估区间,但要注意“以贵为美”陷阱。
上证指数最新PB估值在1.24倍,过去10年估值中枢是1.5倍,依然低估。
如果看得再远一些,自1990年底算起,估值中枢则要高达2.4倍,现在就更显得低估。
定量估值不多展开,总会有人说“这次不一样”,最终是谁都不能说服谁。
最近在阅读一本书,里面有个小故事,值得分享:
有位珠宝店老板,手里有一批绿宝石首饰,一直不大好卖。当时正是旅游高峰期,商店里挤满了客人,绿宝石首饰的质量着实对得住她开的价钱,可就是卖不出去。
为了卖掉它们,店主尝试了若干标准的销售技巧:把它们放到更显眼的展示区,以唤起人们的注意,没用;让销售人员使劲推售,也没有成功。
最后,她要出城采购新的商品,出发前一晚给负责的售货员潦草地写了一张破罐破摔的字条:“本柜的所有物品,价格乘二分之一。”
本意是,哪怕亏本也得把这批倒霉的货给弄出去。
几天后,店主回来了,发现所有东西都销售一空。当然了,本来她并不吃惊,可随即她发现,由于自己字迹太过潦草,雇员把“二分之一”误当成了“2”,所有首饰都是按原价的两倍卖出去的!这下子,她是彻底惊讶了。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大多度假客都生活富裕,却对绿宝石认识不多,他们用一套标准原则来指导自己买东西:一分钱一分货,价格贵就等于东西好。
有没有很像股市里“追涨杀跌”?
以茅台为例,跌到1200元每股相当于是高位打了对折,市场都说年轻人不再喝白酒,逻辑破灭,直到收复1400元每股后,今天差点涨停。其实飞天茅台酒也是一样,2700元每瓶都抢着囤,跌到2300元每瓶就没人想收藏。
别急,故事还没结束,虽然店主第一次是意外收获,但很快她就学会了“价格贵等于东西好”公式。
后来每逢旅游旺季,碰到有什么东西不好卖,她就先来上一轮大加价,以此加快销售速度。这一手操作成本低,效果又好,不知情的游客频频中招,给她带来了极为可观的利润。
就算最初的提价不成功,她还可以打出“特价”大旗,按原先的标价卖给那些喜欢买打折货的人。面对虚高的标价,消费者仍然会产生“贵等于好”反应,于是又被她暗中宰了一刀。
而在股市里,利用这种公式获利的就叫庄家。制造出大涨的假象,引诱股民们进场后割韭菜;或故意放出利空消息,等恐慌性抛售时低吸筹码,守株待兔。
回到3000点话题,后面要不要担心“保卫战”?
长期行情是刚刚开始,但短期需要警惕结构性陷阱。
真金白银入市,规章制度严厉,龙头企业只要认认真真做好生意,每年还有分红和回购,没道理股价不涨,更何况现在估值不算贵,连外资态度都已经180度大转变。
但是要警惕被“以贵为美”原则束缚,切勿随意追涨,要擦亮眼睛,永远记住好公司和好价格,两者缺一不可。
当然了,大A能重回3000点总归值得高兴,终于是熬出来了,相信大家这两天能回不少血。要感恩每个人自己的坚持,耐心是做投资最珍贵的品质。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相关未必因果,浅谈券商的投资价值。来自破晓笔记。
众所周知,央行宣称要放水了。不止放水,还有一部分资金,定向支持股票增持与回购。
以我有限的经验来说,目前的氛围,有点像08年的“四万亿”。但如果有人问我,牛市来了吗?我的回答依旧是我不知道。
我的“不知道”是要延伸到投资策略的。思路也很简单,我们永远要问自己:假如没有牛市,我还会选择现在的投资组合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是一个有资格去“赌牛市”的组合。
是的,只有“不依赖牛市”的投资组合,才有资格去“赌牛市”。赌牛市的意思是,可能有,也可能没有。
然而,如果没有牛市你就爆仓,那你就必须假定,没有牛市!否则时间长了,次数多了,一定会爆。
之所以开篇就泼冷水,是因为身边有朋友开始问我,哪个的券商的融资成本更低。
牛市可能会有,也可能没有。但不管你持有的组合是什么,别加杠杆!牛市里暴仓的事情,并不罕见。不是牛转熊之后爆的,就是牛市过程中的回调,有的人就爆了。他们以为自己算得很清楚,以为自己充分考虑了波动,但结果是,牛市回调的过程中,他们的股票,比指数跌得多。
接下来说点乐观的。从政策上看,有人希望搓一个牛市出来,这应该算是明牌了。贷款专门用于买股票,这种事情史无前例。但保守的投资者,依然要问几个问题。
1、能搞成吗?
2、如果能成,什么时候?
3、如果能成,成到什么地步?
以上三个问题,答案全部都是“我不知道”。但我的持仓中,依然有80%是股票,只因为它们足够低估。
顺便说一个小常识,在过往几十年的无数次牛市当中,“低P E、低P B、高股息率”的组合,在绝大多数时候,哪怕在单边上涨的时候,都是跑赢市场平均水平的。最好的防守是低估,最好的进攻也是低估。
如果未来一年真有牛市的话,我很担心有大家事后总结经验,会说:你看,中国果然是个政策市。以后不要看估值了,盯着政策就好。
先后顺序,不等于因果关系。反过来想,我们要学会反过来想。
如果在股市2700点的时候,政策一通狂轰滥炸,炸了个牛市出来,这能说明中国股市是政策主导的吗?不能!
如果当前的股市是27000点,政策一通狂轰滥炸,依然能炸个牛市出来,那才叫“政策市”。
如果低估的时候行,高估的时候不行,那说明真正主导市场的因素,是估值。政策,只是个“引发剂”而已。先后顺序,不等于因果关系。
央行敢引导银行,贷款给大股东增持、回购股票,是因为它看到国内的股票足够便宜。
反过来想,如果过去一年股市涨了10倍,如果现在是27000点,央行敢做相同的事吗?
谈完政策,再聊聊持仓。
目前持有30只股票,分布在银行、券商、保险、地产、港口、汽车、通信、公用、基建、制造、能源、投资这12个行业当中。任何一只股票,占比不超过净资产的5%。基金和个人,都是一样的配置。
再说一说券商,这个行业逻辑比较简单。
国内的头部券商,基本都是三大块业务。
经纪:交易佣金、融资融券等。
投行:股权融资、债券承销等。
自营:股票投资、债券投资等。
可以看到,三大业务全都依赖或部分依牛市。所以券商股的投资逻辑就非常简单了,只需要问一个问题:如果没有牛市,这货值多少钱?
透过财报可知,国内的某些一线券商,在过去几年没有大牛市的环境下,收入、利润其实勉强还过得去。那么思路就很清晰了:我们用没有牛市时的收入、利润,去给券商估值。如果下得去嘴,就可以吃。万一有牛市,那多出来的利润,就算白送的。
常看我文章的朋友肯定知道,我目前持仓的股票,全部都是港股,一股A股也没有。原因就是:同股同权的股票,港股比A股便宜太多了。
而券商,恰是A H价差最大的行业之一。价差大到什么程度呢?我持有的两只券商股,价差在1比0.3到1比0.4之间。即同股同权的一只股票,如果A股卖10元,港股则卖3到4元。所谓侮辱性定价,不过如此。
相比于其它行业,券商有一个额外的好处。这好处与“基本面”无关,但是客观存在。
即:假如有牛市的话,不可能“所有股票以相同的节奏”上涨,必然是有先有后、有多有少。而券商,有极大概率是先涨的。那如果,券商涨了很多之后,还有些质量不错的股票没怎么涨,我们就有机会,转过头去吃第二口。当然,这仅是经验之谈,我不会因此而多买券商股,或者给券商股更高的估值。估值永远是最重要的考量。
有个小故事,也是写到这儿才回忆起来的。
记得2015年的时候,上海某个券商的朋友跟我说,他们今年的考核标准是平均要从每一位客户身上,赚到他们“账户净资产的6%”。当时一下就给我听傻了,我说交易佣金不是万2吗,这一年换手率得到多少啊?几秒之后反应过来,主要是赚融资融券的钱。原则上就是需要大部分客户加杠杆,K P I才有可能完成。
我这种从来不加杠杆的人,第一反应总是佣金。而且我一年的换手率,多的时候也就百分之几十。而其它客户在牛市中,换手率动辄就是百分之几千。对于我这样的客户,券商是又喜欢,又不喜欢。说烦我吧,我算大户。说喜欢我吧,从我身上又薅不出东西。
综上:我不是券商的好客户,但券商也许能成为我的好股票。
另外做个风险提示,券商是个高杠杆行业。对待所有高杠杆的公司,一定要更加严格地,限制仓位的比例。
低估、分散,缺一不可。
不管有没有牛市,我希望无一人暴仓。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价值投资的五大前提背景,来自石stone。
投资之路,远非仅仅是投资者与股价涨跌的简单游戏,实则充满了种种限制和前提背景。在这些背景的框架内做出决策,是我们避免脱离现实、避免错误结果的必要条件。以下是五大关键的前提背景,它们构成了我们投资决策的基础。
前提背景一:投资者的普通人属性。我们作为投资者,首先是普通人。普通人的特性决定了我们的投资起点:知识能力有限,见识和经验不足,掌握的信息有限,舆论影响力小,持有的股权少,在公司中的话语权微不足道。因此,我们的投资决策必须立足于这些现实条件。不应盲目追求复杂难懂的投资项目,不应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妄图在经营能力上超越或者干预管理层。我们应该选择那些简单易懂的业务,那些通过日常常识就能理解的生意,以此来降低投资难度。比如日常生活中的产品。
前提背景二:通胀与人工成本的持续上升。在全球范围内,通胀和人工成本的上升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背景对所有企业构成了普遍影响。企业必须不断增长,才能消化这部分成本压力。一旦营收停滞,所有费用,包括管理、研发、销售、财务费用,都会在通胀和人工成本的挤压下,与利润展开零和游戏。看似丰厚的利润,经过几年的侵蚀,也会变得干瘪。因此,只有那些能够跟随甚至利用通胀和人工成本增长的企业,才能持续盈利。比如茅台酒,东阿阿胶块,片仔癀锭剂,同仁堂安宫牛黄丸等。
前提背景三: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特性。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这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们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如果投资行为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冲突,那么很可能遭受打击。许多人对此认识不清,盲目照搬欧美的投资理念,结果发现并不适用。党作为人民利益的根本代表,绝不会容忍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例如,教育培训的禁止、医药集采等政策,并非运气不佳,而是缺乏远见。幻想通过割据普通人的心脑血管疾病用药来盈利,这种与人民为敌的投资理念,实在是愚蠢至极。
前提背景四:经济与股市的周期性。经济和股市的周期性波动是不容忽视的事实。高估值投资如同毒药,每一笔投资都必须在周期性的框架内考虑。面对股灾、黑天鹅事件,我们的投资如何应对?周期性是永恒的主题,正如《史记·货殖列传》所言:“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没有企业能够逃脱周期的影响。我们应该在周期低点时,抓住低价优质股权的机会,而不是在安全边际明显时却因恐惧不敢行动。如果在周期高点时盲目买入股票,何谈安全边际?在高估买入的一刹那,就已经决定了你亏损的命运。
前提背景五:国家GDP增长的限制。我们必须放弃对企业长期高增长的幻想。任何企业都是国家经济的一部分,其增长必须在国家GDP增长的背景下考虑。过去的高增长时代已不再,现在5%的GDP增长环境下,企业的长期增长不会超过GDP增速的两倍,大约在10%左右。这是我们投资成熟企业的增长上限,也是我们投资决策的参考上限。大幅超越国家增长水平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在这五大前提背景的约束下,我们应该坚守圈内,不被外界诱惑,确保投资之路的安全。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人民币升值影响出口吗?来自ice_招行谷子地。
9月美联储降息50个基点 ,开启了美元的降息周期。随着美元开启降息周期,人民币的贬值预期大幅下降。实际上在美联储降息之前,人民币兑美元已经开始升值了。相信随着美国经济滑向衰退,美联储持续降息,人民币升值会是一个中期持续的过程。
人民币适度升值本来是件好事,但是最近论坛里出现了不少噪音说人民币升值影响我国出口。持续升值可能会造成外贸企业活不下去了,造成我国经济复苏失败。很多不明真相的粉丝问我人民币升值是不是对出口利空?
对于论坛里有些看空中国的垃圾言论我已经见怪不怪了。对于人民币汇率我的态度一向是非常明确的,人民币对美元并不具备长期贬值的基础。相反,我认为人民币对美元必将长期升值,虽然这种升值趋势中间会有波动。
决定货币之间汇率的主要因素决定汇率的主要因素包括国际收支、通货膨胀率、利率、经济增长率、政府干预等。对比美元和人民币,我国在国际收支,经济增长这两项上的表现长期优于美国。中美两国的通胀率在过去20年总体表现相当,都比较稳定,两国也都有过各自通胀较高的年份。利率水平中国和美国长期看相差不大,只不过过去中美利率政策较为同步,而最近几年两国的利率政策逐渐转向相对趋势。而且我认为,长期看中美两国的货币政策在未来多数时间应该是相对或者错位相对的状态。最后在政府干预方面,中美两国对于各自货币的干预手段和工具都比较丰富。上面列出的5项对汇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中,2项是中国长期占优,3项是基本平衡。这就是我说的人民币长期升值的基础。
回到最初的问题,人民币升值对出口有没有影响?肯定有,说完全没影响那是瞎扯。但是,关键问题是影响有多大,中国经济是否能承受。
个人认为目前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是较为温和的,可控的,对出口的影响是有限的,可接受的。最直观的看法就是目前人民币对美元在7.1到7.0之间,那么历史上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最高的时候是多少呢?2012年,人民币兑美元的高点在6.03比1。当年汇率6.03比1的时候外贸崩盘了么?我们看看历史数据:
201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866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出口20489.3亿美元,增长7.9%;进口18178.3亿美元,增长4.3%;贸易顺差2311亿美元,扩大48.1%。
2013年,进出口总额416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出口22100亿美元,增长7.9%,进口19503亿美元,增长7.3%。进出口相抵,顺差2597.5亿美元。
从历史数据看,即使在人民币升值到6比1的环境下,中国的外贸进出口和顺差都保持了正增长。何谈人民币升值外贸就要不行呢?
其实,本币升值影响外贸这个说法确实曾经有一定依据。大家对这一说法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期间,郑重承诺人民币不贬值。为此,我国的外贸出口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所以,大家就形成了本币升值对外贸构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一认知。但是,我想说的是这种认知有其历史背景因素,如果不考虑现在的变化生搬硬套当时的历史经验那无异于刻舟求剑。
本币对美元升值对出口贸易产生很大负面影响这一论点需要2个前提条件:1,本国出口商品的附加值不高,可替代性很强。你涨价买家就选其他家。2,结算必须用美元。
根据这2条我们可以看看1998年的情况,当时我国的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产品,初级工业品占比较高,来料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57%。整体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可替代性很强。当时,所有贸易结算完全依赖美元。所以,这2条汇总得到本币坚持不贬值确实对我国外贸和经济产生较大影响。1998年在对外贸易方面,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出口增长明显放慢;受国内需求等因素的制约,进口下降。全年进出口总额3240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4%。
我们再来看看2023年我国的贸易情况。2023年,我国出口机电产品13.92万亿元,增长2.9%,占出口总值的58.6%。其中,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而在2010年时,在我国商品出口中,劳动密集型占比超过70%。而在2023年,这一比例已经迅速下降至20%左右。同时,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从2010年的50%下降至目前的20%左右,而中国自身产业链集群所制造的商品占比上升至70%。根据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中国进出口贸易结算中人民币结算占比已经超过50%,其中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比例超过30%。
正是由于我国的外贸出口产品附加值增加,可替代性降低,再加上人民币结算比例持续攀升。所以,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对于外贸的影响相比20年前已经大幅下降。因此,不必对人民币升值过度担忧。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十问茅台:茅台的投资逻辑和买点。来自南山大白熊。
今天我用十问十答的形式理清茅台的投资价值,用来指导自己未来10年在这家公司上的投资。
第一问:为什么茅台在A股热度这么高?
因为它特别赚钱,而且越来越赚钱。
高端白酒生意的本质是用廉价的水和粮食,制成有成瘾性、差异性和文化属性的饮品,再用极高的价格卖出去。2023年贵州茅台毛利率92%,净利率51%。更可怕的是,茅台毛利和净利之间41个点的差异,有33个点都是税,只有7个点是折旧、人工、租金、销售等费用。
茅台不仅赚钱,还越来越赚钱。2001年上市时营收16亿,净利3.4亿;2023年营收来到1505亿,净利747亿。22年时间,净利翻219倍,年化增速28%。这是多么恐怖的成长性!
第二问:
茅台为什么这么赚钱?
因为茅台是中国唯一的超高端白酒。中国有庞大的白酒消费群体,随着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有能力消费更高端的白酒。
我们常说高端白酒是“茅五泸”,其实这并不准确。53度飞天茅台2300元的价格使其自成一档,与850元的五粮液普五、820元的国窖1573有明显的价格带差距。
超高价格的背后是极强的品牌心智和购买者与使用者分离的特点。
品牌心智的形成靠的是“红色基因”带来的历史机遇,更靠的是茅台酒厂几代人的努力。这里不赘述茅台品牌的崛起历史,我们只需要知道:不仅仅是白酒消费者,即便绝大多数没喝过茅台的普通中国人也知道茅台就是“最好”的白酒。
如果你对这一点有疑问,可以回家问问家里不喝酒的老人或者大街上不喝酒的年轻人,中国最好、最贵的白酒是什么。众口一词的答案就是这个品牌赚钱的原因。
而购买者与使用者分离的特点让茅台具备了更强的涨价能力:茅台越贵,才越能显示购买者的诚意,高价格本身就成为茅台酒价值的一部分。在商务、宴请、送礼、聚会等场景下,拿出茅台就意味着购买者为客人提供了最高规格的礼遇,而且客人也必然心领神会。
第三问:经济不好,酒价下跌会影响茅台赚钱吗?
有可能,要看经济不好的程度。
如果只是普通的衰退周期,那对茅台的当期利润并没有影响。因为茅台的出厂价1169元和建议零售价1499元都远低于当前2300元的市场价,这意味着哪怕茅台酒价再跌800元,茅台经销商也不会伤筋动骨,而茅台公司的利润更是丝毫无损,最多就是系列酒卖得少一点罢了。
如果类似美国1930年代恐怖的大萧条,大部分公司倒闭或即将倒闭,全社会四分之一的人失业,那茅台酒价也有可能跌破1499甚至跌破1169,茅台的当期利润也必然受到影响。
但只要经济能复苏,茅台的利润也会回升,而且少赚的钱还能在未来补回来。因为高端白酒并不存在保质期问题,年景差的时候少卖点,等年景好了存起来的酒也变成了陈酿,可以卖的更贵。
我的判断是高收入人群仍然会持续增加,只是不会再有过去20年这么疯狂的速度。如果对此不放心,可以持续追踪每一年招商银行金葵花客户的数量和瑞银报告的中国百万美元以上净资产人群数量。
实话说,我对中国有钱人的增长速度,比对宏观经济的信心还要大一点。
第四问: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白酒是一级致癌物,销量会不会下跌?
白酒的销量下跌不是未来时,而是正在进行时。
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饮料、啤酒等替代品不断增加,导致白酒销量越来越少。2016年,全国规上白酒企业总产量1358万千升,达到历史峰值。2023年,全国规上白酒产量已经只有449万千升,7年时间产量下跌67%。
然而也恰恰是2016年到2023年,在低端口粮酒需求萎缩、极度内卷的时候,全国高端和次高端白酒经历了一波狂飙突进的量价齐升,“少喝酒”的背后是“喝好酒”。
此外,不健康不意味着需求消失,否则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烟民、赌徒和电子游戏沉迷者。健康不是人唯一的需求,人的需求还有快乐。跟理性相比,我还是更相信人性。
如果不健康无法避免,那就尽量减少不健康的消费,然后让每一次消费体验更好、更满足。这就是“少喝酒,喝好酒”背后的逻辑。
因此,白酒不是一个好行业,高端白酒才是。白酒销量还会下跌,但高端白酒并不会。
第五问:年轻人不喝白酒了,茅台会不会失去未来?
我的观点是:年轻人现在不喝白酒,40岁以后会喝的;即便他们不喝其他白酒,那么在收入允许的前提下,也总会喝一点茅台的。我在这里展开聊聊:
茅台董事长张德芹前几天讲了一个颇有争议的故事:一个90后富三代告诉张德芹,他讨厌茅台,也不愿意喝茅台,因为他觉得茅台代表着所有人都必须奉承酒桌上最有权力和地位的人的那种“恶臭的”酒桌文化。张德芹因此提出,茅台应该从卖产品转向卖生活方式,解决这种和“酒桌文化”挂钩的问题。
我认为,张董的解决方案可能不一定成熟,但他举的这个富三代的例子的确是现实情况。年轻人不喜欢白酒,部分原因是不习惯烈性酒的口感,但更多的还是把对“酒桌文化”的厌恶转移到了茅台身上。这就像十年前媒体把茅台叫“腐败酒”,其实也是把对贪官的厌恶转移到了茅台身上。
可是,年轻人对“酒桌文化”的厌恶,到底来自于他们对“酒桌文化”本身的厌恶,还是来自于对自己在酒桌上尴尬被动的地位的厌恶呢?如果90后、00后的年轻人在20、30年后成了领导、成了甲方,成了那个在酒桌上被众星拱月、吹捧奉承的对象,他还会那么厌恶酒桌文化吗?
我的答案是不会,否则拉菲酒就不会在年轻人喜欢看的狗血都市小说里有那么高的出境率了。
人性幽暗的一面是永远存在的,屠龙少年也终将成为恶龙。还是那句话:太阳之下无新事,我对人性有信心。
第六问:茅台为什么总和腐败、酒桌文化这些“坏”东西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品牌文化有未来吗?
“坏人”喜欢茅台,不是因为茅台也“坏”,而是因为茅台太“好”。
只要是人就喜欢好东西,“坏人”也是人,所以“坏人”也喜欢好东西。只不过好东西往往很贵,大部分普通人得不到,“坏人”却经常有办法得到罢了。
茅台它只是一瓶好酒,只是在不同人眼里才有了不同的意义。“坏人”喜欢好酒,所以才有了酒局上的茅台、礼品盒里的茅台。好人同样喜欢好酒,所以我相信未来依然能看到:亲朋好友重逢相聚,用一瓶茅台把酒言欢;孩子金榜题名,父母开一瓶茅台庆祝;年轻人拜见未来岳父,用一瓶茅台表达心意。这时候的茅台也不只是一瓶白酒,而是寄托着人们最美好的情感。
我对人性中的恶有信心,对人性中的善也有信心。不管好人还是坏人,都喜欢“好东西”,我对这一点最有信心。
第七问:茅台成了“金融酒”,社会库存一旦进入市场会不会导致“崩盘”?
茅台作为高端标品,除了白酒本身的消费属性之外,自然的也具有了交换、收藏和保值增值的金融价值。茅台确实有“金融酒”的一面,茅台的社会库存也确实不少,我身边朋友家里就有收藏茅台的,这是客观现实,无需否认。
但问题是,难道茅台不应该具有金融属性吗?
“酒是陈的香。”中国全民品牌认知度最高、美誉度最高、定位也最高的白酒品牌,怎么可能不被收藏和交换呢?怎么可能只有单纯的消费价值呢?如果连茅台都没有金融价值,那我反而要质疑茅台这个品牌本身的稀缺性和品牌价值了。
所以“金融酒”本来就是正常现象,如果烟也像酒一样“陈的好”,那大概某些高档烟也会成为“金融烟”。作为投资者,我们只需要回答一个问题:茅台的社会库存会不会大规模倾销市场,什么情况下会进入市场?
我认为茅台降价本身并不会导致社会库存大规模进入市场,道理很简单:有钱人家里收藏了几十上百瓶茅台,他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在亲朋好友面前使用和炫耀,其次才是保值增值。
如果茅台的市场价格跌了几百块甚至1000块钱,他的反应是什么?无所谓啊,继续存着,自己喝也可以,给朋友也可以,留着当女儿红都行,就算真的要卖也得高价的时候卖。
说白了,茅台的金融属性只是使用价值之外的附加品。一瓶酒2300,哪怕1000瓶酒也不过价值230万元。请问哪个亿万大佬花230万元屯1000瓶酒放自己家地下室就为了保值增值的?这实在有点“皇帝用金锄头种地”的意思了。
茅台价格下降,只会导致在黄牛和电商平台之间的空转货被止损抛出,形成短期砸盘,助涨助跌。这也是最近正在发生的事情。但这种短期现象并不改变茅台的长期投资逻辑。
但是,如果某一天茅台因为品质下滑导致品牌口碑崩塌,人们不再认为茅台是“最好的白酒”,那茅台的金融属性也就真的到头了。那时候,社会库存就会倾斜而出,为品牌垮塌的茅台打上最后一颗棺材钉。
因此,只要我们搞清楚茅台社会库存的属性和形成原因,其实就不太需要担心所谓的“社会库存砸盘”。
第八问:茅台目前年产约1亿瓶,真实需求有这么多吗?
前些天有人写文章提出了这个问题:“一个百万人口的普通县市,县长局长加一起才两三百人,这样中国收入前1%的人就不是茅台的目标人群,千分之一才是。这140万中国人需要解决1亿瓶茅台,这样每人每月需要喝6瓶。考虑到老人小孩不喝,每人每月要喝15瓶,平均2天喝1瓶。这似乎有点难。这个问题没想通,所以我一直没有买茅台股票”。
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如果这个需求的账算不过来,那就意味着当前的茅台产量没有足够的真实消费需求承接,则茅台当前的价格和利润也就不可持续。
我认为茅台目标客户是中国前千分之一的人群,这个假设基本没错,至少量级没错。固然有的目标客户是老人小孩或不爱喝酒的,但也有些非目标客户想买茅台爽一把的,一出一入差不多也能抵消。因此核心假设就是茅台的客户们能不能做到1个月喝15瓶?
直观看这个数字确实比较难,但还是要回归茅台最大的消费场景:商务和政务宴请。这1个月15瓶的“任务”,按照惯例,大约80%都是“陪客”喝掉的,老板和书记喝掉的不过1个月3瓶。这个数字看起来就“轻松”得多。
第九问:茅台的需求边界在哪里?
茅台的年销量从2001年的4千吨提升到2023年的4万2千吨,22年翻了10倍。
中国人均GDP则从2001年的1053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1.2万美元,22年翻了12倍,与茅台的年销量增长基本吻合。
这当然不是巧合。作为超高端白酒,中国经济的增长和高收入人群的持续扩大是茅台需求上涨的核心驱动力。
因此,中国的高收入人群是否会继续增长,增长速度有多快?这是判断茅台需求边界的核心问题。
如果我们假设中国未来10年有4%的实际GDP增速和2%的通胀,那就意味着6%的名义增速。假设茅台产量增速和GDP名义增速一致,则10年后茅台的需求应为现在的1.8倍,即7.1万吨。
较差的预期下,如果假设未来10年GDP增速3%,通胀1.5%,则意味着4.5%的名义增速,则10年后茅台的市场需求为现在的1.55倍,即6.5万吨。
目前茅台基酒设计产能4.3万吨,实际产能5.7万吨。茅台公司在2022年12月宣布了“十四五技改”项目,计划将茅台酒设计产能扩大1.98万吨,预计2026年完成。这样2027年全面投产后茅台基酒实际产能将增加到8.3万吨。由于茅台取基酒后有4年的贮存时间,成品酒约为4年前基酒产量的80%,则2031年茅台酒产量将增加到约6.6万吨。
巧了,这个6.6万吨的产量刚好对应上面“较差”预期下市场的需求量6.5万吨。这里我们也能看出茅台管理层隐藏在这次扩产计划背后的“小心思”:在比较保守的市场情况下,茅台产能要和市场需求形成紧平衡。产能不要大跃进,但也别掉链子。
因此,茅台未来10年的需求边界是比较清晰的,即随着经济发展,从当前的4.2万吨逐渐增长到6.5万吨到7.1万吨。截止到2026年的本轮扩产计划也基本能覆盖这个需求体量。
第十问:如何确认茅台的估值和买点?
股票的买点取决于公司估值,而估值取决于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在出厂价低于市场价50%的行政干预下,茅台长期尽产尽销,盈利能力只取决于产能和出厂价。
考虑到基酒放量节奏,2025年和2029年将成为茅台成品酒产销量跃升的两个重要年份。预期2032年茅台成品酒产量为6.6万吨。
目前茅台出厂价为1169元,建议零售价1499元,“暴跌”后的最新市场价约2300元。这里我预估2032年茅台出厂价涨到2000元,也就是假设当前的茅台市场价维持9年不变,经销商依然有钱可赚。这样2032年茅台酒吨价约为586元。
此外,系列酒按10%的年化增长计算,飞天提价和茅台1935放量带来的毛利率增长都视作安全边际,不予考虑。则2032年茅台酒营收约为3900亿,净利2200亿,对比2023年年化增速12.9%。
虽然比不上过去20年茅台的极强成长性,但在中国新的经济增速背景下,年化12.9%的稳定可预期的增速仍然非常优秀。再加上4%股息率,这意味着若不计市盈率变化,当前投资茅台则未来9年将获得至少17%的年化收益率。
综合考虑未来几年宏观利率水平较低、茅台业绩增长确定性强、分红政策可预期性高,给茅台25倍的合理市盈率完全没问题。
根据预测,2026年茅台预期营收1800亿,归母净利1069亿,则合理市值为1069亿乘25等于2.7万亿。
按3年1倍的投资收益目标,朝着合理市值砍一半,则2024年茅台的理想买点为市值1.3万亿处,即股价1063元。
我认为贵州茅台属于确定性优秀的公司,合理市值的7折,也就是1.89万亿,即股价1504元,以下即进入低估区间,在1.08万亿,即股价860以下则进入极度低估区间。
但投资的本质就是永远比较,永远把资金放在预期收益率更高的资产上。在当前的熊市背景下,我持有的其它资产的性价比也非常不错,所以我还需要谨慎决定把哪些资产换成茅台,在什么价格换、换多少。
综上,茅台是中国股票市场的特殊存在,不仅因为它利润率极高、护城河深厚,能持续创造巨大的股东价值,还因为它特殊的生产周期和行政限价下满产满销的特点导致未来4年的业绩具有高度可预测性。
如此高确定性的公司,实在是上天赠送给中国投资者的礼物,就像可口可乐和苹果是上天赠送给美国投资者的礼物一样。
只要真正理解了茅台的投资逻辑,估值就变成了小学算术题,我们需要做的只剩下便宜时买入,太贵了就卖出,大部分时间躺着不动,然后财富自然滚滚而来。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追基零距离,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十大超级利好,助力A股牛市起航。来自黑马飞天V。
重磅新闻发布会隆重进行,释放十大超级利好,两市放量大涨,大反攻正式打响,我们该如何把握投资机会?
先来看看十大利好。
首先是央行的五大利好:
1、平准基金正在研究
市场期待已久的平准基金终于了着落,对A股长期稳定发展至关重要。毕竟A股还处于成长期,大起大落的特征非常明显,平准基金对于稳定市场、平滑波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尤为关键的是平准基金的存在等于给市场一个“心理底线”“风险底线”,有了平准基金的护盘预期,能很好的消除恐慌情绪,避免超调风险,增强市场运行的稳定性,有助于A股走出长牛慢牛行情。
2、创设新的政策工具,支持股票市场发展:央行创设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首期额度为3000亿,引导银行向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支持回购和增持股票;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通过资产质押,从中央银行获取流动性用于投资股市,首期互换便利规模5000亿。
这两条创新工具是妥妥的大招,等于A股注入规模可观的长期资本。尤其是第二条,能够提供若干个5000亿增量资金。潘行长的表述很给力:只要这个事情做得好,未来可以再来5000亿,或者第三个5000亿元,我们的态度是开放的。言外之意,只要做得好可以不限量向股市提供资金活水。
3、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约0.5%和统一房贷最低首付比例为15%。
今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很多稳定楼市的大招,降低存量房贷及首付比例能有效为民减负、增强消费能力,同时对促进经济复苏、稳定市场预期直到良好作用。楼市活跃起来,经济就会活跃起来,市场信心就会好起来,股市也会活跃起来。
4、近期将降准0.5%,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
美联储降息,中美利差缩小,我们就可以在保持汇率稳定的基础上打开降准降息的政策空间。今天等于正式确认了拟降准0.5%,而且如有需要还可以进一步下调,预留了很大政策空间。
降准0.5%可以释放大约1万亿资金,降准1%就可以释放2万亿资金。流动资金增加了,对银行、股市、经济都是大利好。于是今天银行、保险、证券放量大涨,带动沪指百点长阳。
5、降低政策利率、带动市场基准利率下行,即降低中央银行的政策利率,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调20基点,同时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和存款利率同步下行。
名义利率上美国比我们高了不少,但去除通胀的实际利率我们比美国高。实际利率过高带来的是融资成本压力。央行引导利率下行,企业融资成本就会降低,有利于企业投资扩张,促进经济复苏。
其次是证监会四大利好:
1、加快投资端改革,发布中长期资金入市政策意见。
今年以来,新一届证监会做了大量实质性工作,投资端建设明显提速,市场投资价值有了质的提升,分红回购大幅增加,减持显著缩小,市场生态愈发良好、市场行为愈发规范、投资价值愈发突出,不断夯实A股长牛慢牛根基。
下步拟推出的长期资金入市政策,预计是为险资、社保、国资等长期资本入市扫平制度障碍,有了源源不断的长线资金活水,新一轮牛市有望走出A股历史首次健康牛。
2、多措并举活跃并购重组市场,将发布促进并购重组措施。
并购重组是上市公司做大做强的重要渠道,大型公司重组可以打造“航母级战舰”,增强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和市场话语权,比如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合并重组后资产规模成为行业第一;初创中小公司通过重组并购可以扩大业务板块、快速成长壮大。
2013-2015的创业板超级大牛市,重组并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3、发布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长期破净公司要制定价值提升计划。
近两年,政策面对市值管理越来越重视。首先提出央企市值管理,催生出“中特估”概念。目前A股市场破净公司近800只,其中有大量优质公司尤其是银行破净非常严重。优质公司长期破净显然是极不合理的,意味着我们的优质资产被严重低估。
推动上市公司加强市值管理、长期破净公司提升价值,有利于提高A股价值中枢及估值重心抬高。今天银行股大幅飙升,除了与降准利好有关外,也与此条利好密切相关。
4、支持汇金公司加大对资本市场增持力度。
汇金是国家队主力军,持有大量央企股份,支持它加大对资本市场增持力度,等于告诉大家下步汇金入市力度要加强,这是实实在在的利好。
最后是金管局大利好:对大型商业银行下设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适当放宽股权投资金额和比例限制,将表内投资占比由原来的4%提高到10%;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设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
银行手握重金,旗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比例由4%扩大到10%,力度非常大,等于向A股提供了增量资金。支持保险机构设立私募基金,对保险板块是大利好,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特别是当牛市来临时,有望大幅增厚利润,难怪保险板块今天大涨。
迎来了十大利好,我们在投资上应该关注什么?
首先是恒生科技。
市场走势背后是资金行为,投资逻辑变了,资金流向就会跟着转变。之所以最近港股一路拔高,就是因为美联储降息背景下全球投资格局发生了剧变,引发资金流向港股,推动恒指、恒生科技一路大涨。
恒生科技是黑马的中线定投标的,有三大逻辑:
一是潜力大成长性好。
恒生科技聚焦科技领域,成分股涵盖了半导体芯片、互联网、新能源车、可选消费,包括大健康等行业龙头,如中芯国际、腾讯、阿里巴巴、小米、美团等,科技属性突出,创新能力强大,成长性良好,长期发展潜力巨大。
二是基本面强劲。
恒生科技作为中国最具科技含金量的优质核心资产之一,科技巨头们基本面非常强劲,盈利能力十分突出。上半年恒生科技归母利润高达2245.75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15.14%。
超强的盈利能力、庞大的现金储备,带来突出的创新能力,十足的发展后劲以及良好的股东回报。
三是全球投资风向转变,恒生科技显著受益。
在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的大趋势下,据机构预测将有5000-10000亿美元滞留在海外的贸易顺差回流中国,全球新一轮货币宽松周期下充沛的流动性也将外溢到中国。
香港作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是国际资本配置中国的首选市场,而恒生科技经过近几年的杀估值挤泡沫,投资价值突出、安全边际可靠,吸引力大大增强,会成为国际资本重点配置方向。
从历史表现来看,降息周期中,港股医疗及科技板块有着阶段性的突出表现,如2019年的降息周期中,港股医疗大涨50.8%,科技行业大涨49.5%。
其次是债基。
央行降准又降息,利率下行加流动性宽松,对债基是中线利好。
最后是海外机会。
加拿大、英国、美国、欧洲等央行纷纷加入降息阵营,全球新一轮货币宽松周期正在到来,流动性将大大改善,对大宗商品、贵金属、地产、股市都构成中期利好。
在全球降息潮刺激下,国际黄金一路大涨突破了2600美元,道琼斯指数、印度股指创出历史新高,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目光。
以国际视角看,投资机会很多,部分国家地产类股票也走出了强劲的上升趋势,带来良好投资机会。
美联储降息,导致资金到全球寻找更好的投资机会,那些经济增长前景较好的新兴市场国家的房地产市场会成为吸引外资的目标之一,比如受益于全球产业链转移的东南亚房地产市场就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3,053 episodes available.
103 Listeners
7 Listeners
175 Listeners
8 Listeners
264 Listeners
1 Listeners
16 Listeners
254 Listeners
229 Listeners
4 Listeners
35 Listeners
40 Listeners
12 Listeners
8 Listeners
4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