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消费的新趋势(下)。来自愚老头。大家或许听过有这么一段话:怀念过去,是不是在时间的长河里刻舟求剑;活在当下,是不是在生活的浪涛中见风使舵;展望未来,是不是在前行的道路上望梅止渴。我们承认未来无法预测,但预测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向往。下面我接着分析一下未来的消费大趋势。1、拥抱TO C文化的到来,坚定走高性价比路线
贵州茅台只是个例。从全世界看,龙头市值的公司,基本上都是走大众消费路线的。你很难列出来,全球有哪些龙头级别的上市公司,定位是高端奢侈品的。品牌的核心最终还是高性价比,你以为的那些奢侈品,本质上还是性价比。问界M9已经占到了50万以上中国汽车市场的一半的市场份额,可不是靠着东方小康的底子,就是在这个价位段,他的产品力是无敌的。产品最终面对的,是一个一个的消费者的体验。如果消费者去电影院的感受跟在家看短剧没什么区别,那他为什么要进电影院?如果消费者自己买个料理包就能做出一顿大餐,又为什么要去店里消费呢?一种商业模式,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让消费者理解到其中的性价比。不管是产品,还是服务。大部分低价性价比的产品或者服务,都不能长久。
2、投年轻人喜欢的东西
00后们觉得为什么3000块钱一瓶白酒还供不应求,75后们不理解居然会有人会为盲盒花那么多钱。一代版本一代神,每一代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茅台,存在就是合理的。上一代人喜欢的东西,如果下一代不感兴趣,没人接盘,市场就很容易坍塌。价格是人交易出来的。老一辈终将逝去,新时代新人换旧人,没有年轻人接棒,就只能有价无市,到最后束之高阁。
因为现在没人手写信件,都发邮件了,集邮市场没了。写毛笔字的人少了,书画市场也逐渐淡出大众视野。此外,珠宝翡翠文玩,这些东西年轻人看不懂,而且门槛也不低的行业,同样面临着消费者教育的难题。你跟年轻人讲:“人养玉三年,玉养人一生”,他会问你,硅酸盐铝钠这种矿物怎么就跟人扯上关系了?这天就没法聊了。年轻人现在喜欢盲盒,喜欢潮流玩具。就有了泡泡玛特,有了布鲁可,这种现象还有个名称,叫“谷子经济”。真心建议那些还怼在白酒里面的朋友去看看泡泡玛特的店,即使你不认同,也不妨碍去换换空气。3、胖东来现象
胖东来的火爆成为年度现象。但这事其实跟道德、人品什么的关系不大,不需要过多的精神方面的解读。这是一个自从有商品经济以来,就一直没有解决的核心矛盾,那就是,生产厂家和渠道,到底谁来主导流通环节的利润。简言之,在影响消费者最终选择的过程中,厂家和渠道,谁的作用更大。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谁的作用大,就能切到蛋糕的大头。
在那些厂家注定强势的行业,能力再强的渠道也起不来。服务好,对员工好的商贸企业并不是只有胖东来一家,曾经的济南三联家电,也是业绩和口碑双优的存在。问题出在家电这条赛道,消费者意识中还是产品品牌、生产厂家更重要,渠道起来很难,我们也可以看到,曾经的家电商场巨头,国美、苏宁,最终都消失了大众的视野里。与家电类似的,还有汽车以及手机这类的电子消费品。越标准化的工业产成品和需要依赖一定技术水平的电子产品,渠道的作用都不大。但是非标的工业品、农产品,渠道就很容易起到主导作用。胖东来真正吸引消费者的,有两大品类,一是茶叶,另外一个是珠宝。茶叶这个市场,大家普通的认知是非标产品,“水很深”,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个时间和心情去学习茶叶的知识,货比三家,我只是想买点茶叶,不被坑太多而已。至于珠宝,情况跟茶叶类似,产品差别很大,鉴别门槛很高,一般商超里面的水分也极大,既然如此,优秀渠道就能获得应有的利润。反面的例子是汽车。哪怕是全国性的超级经销商,在整车厂面前也依然是弱势。4、白酒
很多投资者对白酒是有信仰的,毕竟他们在白酒上赚过钱。年轻人不喝白酒,白酒后继无人是以前的主要看空逻辑。但这个事是值得讨论的,因为随着人年龄的增加,味觉嗅觉都是逐渐减退的,所以很多人都是在中年以后才发现自己对白酒的接受度逐渐提高。白酒在人际交往中是作为一种类现金等价物来出现的。保质期长,价格清晰透明,高中低价位都有,丰俭由人。所以长期以来,白酒成为To B文化的代表,除了用于商务接待,还可以作为人情润滑剂,市场广大。未来这两种用途还将长期存在,这个没有问题。白酒股优异的财务指标,未来也不会有多大的变化。
问题就在于成长性没了。To B文化向To C文化的转移,消费者的需求更讲求性价比,炫耀需求下滑。未来的白酒股,大概率收益率会向市场平均水平看齐。不是说不能拿,而是说很难有过去那种涨幅。5、银发经济
过去几年里,总有人提到老龄化之后带来的消费行为变化,还有个专门的名词叫“银发经济”。逻辑上没毛病,概念和故事也都不错,但事实证明银发经济被高估了。
正常来说,一个人全生命周期的消费是这样的,年轻的时候收入小于支出,所以要靠借贷完成教育或者第一套房,中年逐渐积累财富,老年退休之后支出大于收入,就会消耗财富,比如将房子卖掉维持生活。这是经济学家常用的模型。但根据对美国1946到1964年的婴儿潮一代的研究表明,这个模型是错误的。老年人并不会让自己处于支出大于收入的境地,要么顶着满头白发继续工作,要么节衣缩食保证每年收支平衡。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同时储蓄率回升。而且,哪怕是跟老年人直接相关的,老年疾病药物,抗衰老化妆品等行业,按照明晟金融数据公司构造的指数,总体表现也没有跑赢行业平均。如果我们不考虑剑走偏锋的那种,比如卖保健品。银发经济带来的最大的增量,是理财需求。
美国的共同基金(也就是中国的公募基金)在1980到2000年的这20年间,经历了行业规模和收入快速的增长,原因是1946到1964的婴儿潮一代开始步入中年,他们为自己的退休生活进行投资,带动了共同基金市场的长期持续发展。其中股票型基金在这20年间,规模年化增速是24%。
美国1974年年颁布了《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带动了企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的崛起。而企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的主要投资对象是股市。所以对股市,我们可以有长期的信心。
3.9
2121 ratings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消费的新趋势(下)。来自愚老头。大家或许听过有这么一段话:怀念过去,是不是在时间的长河里刻舟求剑;活在当下,是不是在生活的浪涛中见风使舵;展望未来,是不是在前行的道路上望梅止渴。我们承认未来无法预测,但预测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向往。下面我接着分析一下未来的消费大趋势。1、拥抱TO C文化的到来,坚定走高性价比路线
贵州茅台只是个例。从全世界看,龙头市值的公司,基本上都是走大众消费路线的。你很难列出来,全球有哪些龙头级别的上市公司,定位是高端奢侈品的。品牌的核心最终还是高性价比,你以为的那些奢侈品,本质上还是性价比。问界M9已经占到了50万以上中国汽车市场的一半的市场份额,可不是靠着东方小康的底子,就是在这个价位段,他的产品力是无敌的。产品最终面对的,是一个一个的消费者的体验。如果消费者去电影院的感受跟在家看短剧没什么区别,那他为什么要进电影院?如果消费者自己买个料理包就能做出一顿大餐,又为什么要去店里消费呢?一种商业模式,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让消费者理解到其中的性价比。不管是产品,还是服务。大部分低价性价比的产品或者服务,都不能长久。
2、投年轻人喜欢的东西
00后们觉得为什么3000块钱一瓶白酒还供不应求,75后们不理解居然会有人会为盲盒花那么多钱。一代版本一代神,每一代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茅台,存在就是合理的。上一代人喜欢的东西,如果下一代不感兴趣,没人接盘,市场就很容易坍塌。价格是人交易出来的。老一辈终将逝去,新时代新人换旧人,没有年轻人接棒,就只能有价无市,到最后束之高阁。
因为现在没人手写信件,都发邮件了,集邮市场没了。写毛笔字的人少了,书画市场也逐渐淡出大众视野。此外,珠宝翡翠文玩,这些东西年轻人看不懂,而且门槛也不低的行业,同样面临着消费者教育的难题。你跟年轻人讲:“人养玉三年,玉养人一生”,他会问你,硅酸盐铝钠这种矿物怎么就跟人扯上关系了?这天就没法聊了。年轻人现在喜欢盲盒,喜欢潮流玩具。就有了泡泡玛特,有了布鲁可,这种现象还有个名称,叫“谷子经济”。真心建议那些还怼在白酒里面的朋友去看看泡泡玛特的店,即使你不认同,也不妨碍去换换空气。3、胖东来现象
胖东来的火爆成为年度现象。但这事其实跟道德、人品什么的关系不大,不需要过多的精神方面的解读。这是一个自从有商品经济以来,就一直没有解决的核心矛盾,那就是,生产厂家和渠道,到底谁来主导流通环节的利润。简言之,在影响消费者最终选择的过程中,厂家和渠道,谁的作用更大。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谁的作用大,就能切到蛋糕的大头。
在那些厂家注定强势的行业,能力再强的渠道也起不来。服务好,对员工好的商贸企业并不是只有胖东来一家,曾经的济南三联家电,也是业绩和口碑双优的存在。问题出在家电这条赛道,消费者意识中还是产品品牌、生产厂家更重要,渠道起来很难,我们也可以看到,曾经的家电商场巨头,国美、苏宁,最终都消失了大众的视野里。与家电类似的,还有汽车以及手机这类的电子消费品。越标准化的工业产成品和需要依赖一定技术水平的电子产品,渠道的作用都不大。但是非标的工业品、农产品,渠道就很容易起到主导作用。胖东来真正吸引消费者的,有两大品类,一是茶叶,另外一个是珠宝。茶叶这个市场,大家普通的认知是非标产品,“水很深”,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个时间和心情去学习茶叶的知识,货比三家,我只是想买点茶叶,不被坑太多而已。至于珠宝,情况跟茶叶类似,产品差别很大,鉴别门槛很高,一般商超里面的水分也极大,既然如此,优秀渠道就能获得应有的利润。反面的例子是汽车。哪怕是全国性的超级经销商,在整车厂面前也依然是弱势。4、白酒
很多投资者对白酒是有信仰的,毕竟他们在白酒上赚过钱。年轻人不喝白酒,白酒后继无人是以前的主要看空逻辑。但这个事是值得讨论的,因为随着人年龄的增加,味觉嗅觉都是逐渐减退的,所以很多人都是在中年以后才发现自己对白酒的接受度逐渐提高。白酒在人际交往中是作为一种类现金等价物来出现的。保质期长,价格清晰透明,高中低价位都有,丰俭由人。所以长期以来,白酒成为To B文化的代表,除了用于商务接待,还可以作为人情润滑剂,市场广大。未来这两种用途还将长期存在,这个没有问题。白酒股优异的财务指标,未来也不会有多大的变化。
问题就在于成长性没了。To B文化向To C文化的转移,消费者的需求更讲求性价比,炫耀需求下滑。未来的白酒股,大概率收益率会向市场平均水平看齐。不是说不能拿,而是说很难有过去那种涨幅。5、银发经济
过去几年里,总有人提到老龄化之后带来的消费行为变化,还有个专门的名词叫“银发经济”。逻辑上没毛病,概念和故事也都不错,但事实证明银发经济被高估了。
正常来说,一个人全生命周期的消费是这样的,年轻的时候收入小于支出,所以要靠借贷完成教育或者第一套房,中年逐渐积累财富,老年退休之后支出大于收入,就会消耗财富,比如将房子卖掉维持生活。这是经济学家常用的模型。但根据对美国1946到1964年的婴儿潮一代的研究表明,这个模型是错误的。老年人并不会让自己处于支出大于收入的境地,要么顶着满头白发继续工作,要么节衣缩食保证每年收支平衡。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同时储蓄率回升。而且,哪怕是跟老年人直接相关的,老年疾病药物,抗衰老化妆品等行业,按照明晟金融数据公司构造的指数,总体表现也没有跑赢行业平均。如果我们不考虑剑走偏锋的那种,比如卖保健品。银发经济带来的最大的增量,是理财需求。
美国的共同基金(也就是中国的公募基金)在1980到2000年的这20年间,经历了行业规模和收入快速的增长,原因是1946到1964的婴儿潮一代开始步入中年,他们为自己的退休生活进行投资,带动了共同基金市场的长期持续发展。其中股票型基金在这20年间,规模年化增速是24%。
美国1974年年颁布了《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带动了企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的崛起。而企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的主要投资对象是股市。所以对股市,我们可以有长期的信心。
3 Listeners
4 Listeners
1 Listeners
2 Listeners
2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1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1 Listeners
0 Listeners
1 Listeners
109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1 Listeners
17 Listeners
0 Listeners
7 Listeners
0 Listeners
2 Listeners
176 Listeners
272 Listeners
3 Listeners
13 Listeners
263 Listeners
7 Listeners
51 Listeners
10 Listeners
4 Listeners
8 Listeners
2 Listeners
0 Listeners
51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