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中国航空公司的商业模式为什么与众不同?来自家庭主夫的笔记。
在全球航空版图里,中国航空公司既要满足全球第二大航空市场每年 7 亿多人次的出行需求,又被赋予保障国家战略与产业升级的公共任务。这种双重角色决定了它在所有权、收入结构、价格机制乃至产业链延伸上的独特面貌。
三大航仍由国资委中央汇金绝对控股,地方航也大多带有政府影子股东。这与欧美航司以机构投资者、退休基金等分散持股的格局迥异。撤侨包机、援非抗疫、一带一路新航线、甚至国产大飞机C919示范首航,都是行政任务先于盈利考量。
谁来买单
三大航客运票价占航空运输收入的 96%,2024 年经济舱平均票价约767元,且受基准价±25%上限管制,且有发达的高铁竞争,航司只能通过特价促销而难以上浮提价。而美国三大航客运票价占航空运输收入65%,靠卖里程、行李费、优选座、联名卡、常旅客等服务平滑周期,这些不起眼的附加服务每年能带来250亿美元的高毛利收入。特价机票只是美国航空公司的引流产品。达美航空2024年更是玩出了新高度,57%的营收来自"高端舱位+会员忠诚度"体系。
谁来补贴
航空公司在中国是可以带动经济的公共服务,实行以干养支、以大带小的模式。
中央财政2025 年仅民航发展基金预算就达 431.25 亿元,用于中小机场、支线航线和安全能力建设等多重补贴,而美国对偏远航点的Essential Air Service全年联邦支出只有约 4.5 亿美元,规模不足中国的十分之一。
再看航司有多依赖这笔钱。以2024年为例,南方航空拿到政府补贴33.01亿元,虽然只占1740亿元总营收的不到2%,但公司当年净亏17.69亿元——没有这笔补贴,亏损就会翻倍到50亿级别。东方航空的补贴收入9.95亿元,占1320亿元营收的比例更是微不足道的0.75%,但正是这笔钱,把52亿的亏损硬生生压到了42亿,减少了近五分之一。2014-2023年,三大航累计拿到各类补贴约1111亿元,平均每年110亿。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家大型航司在疫情前最好年份的全年净利润。
中国航司的日子本来就不好过:票价被基准价±25%的天花板压着,高铁在800公里内的航线上疯狂抢客,燃油价格和汇率像过山车,正常年份的净利率只有1-3%。盈亏往往就在十几亿的刀刃上走钢丝,补贴虽然只占营收1%,却往往决定了是赚是赔。像华夏航空这样完全依赖支线补贴的区域航企,没有补贴就没有利润,甚至连生存都成问题。
中国航空公司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支撑着二三线城市乃至偏远地区的公共航空服务,在这个动辄百亿投资、利润却薄如刀片的行业里,赚的就是补贴钱。
辅营收入
在欧美航空市场,全服务航司和低成本航司早就各占山头。低成本航司已经拿下了三分之一的天下——美国国内航班座位份额约34%,全球平均35%。中国还是全服务航司一家独大的局面。我回国的时候非常喜欢这一点,加拿大航空北美航线今年开始如果买basic eco的票连登机箱额度都没有,中国几百元的经济舱票不仅有20KG托运行李额,还有登机箱额度和餐饮服务。国外托运一个登机箱的钱快赶上一张中国境内机票钱了。
低成本航司意味着高辅营收入。2024年低成本航司的市场份额只有11.1%。即便是最会赚钱的春秋航空,辅营收入占比也才5.1%。三大航的人均辅营收入只有2-3美元,而全球平均水平已经达到27.6美元。
中国很多机场甚至补贴免费中转住宿,这在美国是不可能的,贵宾厅很多晚上也不开,只能去住美国机场旁边的大车店动辄 200-300 美元一晚。还是那句话,中国航空公司是拉动经济的公共服务,目前并不愿意赚太多辅营收入。即使是从前作为廉航的祥鹏航空现在也恢复了全服务。
春秋航空是个另类,作为中国低成本航空的开山鼻祖,这家北亚最大的廉航把单一机型+高上座率的套路玩到了极致。截至2025年7月,春秋的机队清一色都是空客A320系列,维护成本低,133架飞机平均机龄不到8年,每架飞机日利用率保持在8小时以上——这意味着飞机几乎没有闲着的时候,每一分钟都在创造价值。当三大航还在亏损泥潭里挣扎时,春秋却在闷声发大财。靠着灵活定价、能收费的绝不免费的附加服务策略,再加上与旅游渠道的深度捆绑,春秋航空成了中国航空业的一股清流,也成了业界公认的低成本模式教科书。国内航线保本、国际航线提供利润弹性,未来几年加大投入国际航线想必能带来利润增量。
两舱收入
在全球航空业,两舱客人是典型的人少钱多——只占5%的座位,却贡献了20%的收入。达美航空2024年财报显示,高端舱位+会员忠诚度板块合计贡献了57%的总营收,两舱票价涨幅比经济舱高出6个百分点,已经完全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在中国两舱还是个小透明。以国航为例,疫情前的2017年两舱收入131.1亿元,只占当年1218亿元总营收的一成出头。即便到了2024年,三大航在财报里提到两舱业务时,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调整价格梯度、确保收益提升,真实收入占比依然徘徊在15%以下。
去年从纽约飞北京,波音747飞16个半小时没有WiFi,头等舱、商务舱也没有,而卡塔尔航空已经在一些航线配备了星链,全飞机乘客都可以免费使用,能直接在飞机上开视频会议。两舱收入并不是中国航空公司重视的业务。
中国国内航线以窄体机为主,平均飞行时间短,两舱座位本来就少。更要命的是,公商务差旅还被政府采购标准和预算限制死死卡住,想花钱坐头等舱要先过财务这一关。而欧美航司坐拥跨洋长航线的天然优势,再加上灵活的企业合同和信用卡积分体系,早就把两舱玩成了高价座位+金融产品的复合赚钱机器。
国泰航空的两舱服务应该是两岸三地大型航空公司里做的最好的,虽然头等舱与商务舱只占整体座位约7-8%,2019年这两舱仍贡献了约四分之一的客运收入,全年乘坐率保持在 75% 以上。为锁定这部分高利润旅客,公司正在给777-300ER机队换装全新的Aria Suite商务舱,头等舱也一并翻新。这套新产品刚拿下2024年红点设计奖和德国设计金奖。国泰航空在地面的贵宾厅也同样无人能及,再加上香港的战略位置,也可以高看一眼。
3.9
2121 ratings
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财经有深度,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中国航空公司的商业模式为什么与众不同?来自家庭主夫的笔记。
在全球航空版图里,中国航空公司既要满足全球第二大航空市场每年 7 亿多人次的出行需求,又被赋予保障国家战略与产业升级的公共任务。这种双重角色决定了它在所有权、收入结构、价格机制乃至产业链延伸上的独特面貌。
三大航仍由国资委中央汇金绝对控股,地方航也大多带有政府影子股东。这与欧美航司以机构投资者、退休基金等分散持股的格局迥异。撤侨包机、援非抗疫、一带一路新航线、甚至国产大飞机C919示范首航,都是行政任务先于盈利考量。
谁来买单
三大航客运票价占航空运输收入的 96%,2024 年经济舱平均票价约767元,且受基准价±25%上限管制,且有发达的高铁竞争,航司只能通过特价促销而难以上浮提价。而美国三大航客运票价占航空运输收入65%,靠卖里程、行李费、优选座、联名卡、常旅客等服务平滑周期,这些不起眼的附加服务每年能带来250亿美元的高毛利收入。特价机票只是美国航空公司的引流产品。达美航空2024年更是玩出了新高度,57%的营收来自"高端舱位+会员忠诚度"体系。
谁来补贴
航空公司在中国是可以带动经济的公共服务,实行以干养支、以大带小的模式。
中央财政2025 年仅民航发展基金预算就达 431.25 亿元,用于中小机场、支线航线和安全能力建设等多重补贴,而美国对偏远航点的Essential Air Service全年联邦支出只有约 4.5 亿美元,规模不足中国的十分之一。
再看航司有多依赖这笔钱。以2024年为例,南方航空拿到政府补贴33.01亿元,虽然只占1740亿元总营收的不到2%,但公司当年净亏17.69亿元——没有这笔补贴,亏损就会翻倍到50亿级别。东方航空的补贴收入9.95亿元,占1320亿元营收的比例更是微不足道的0.75%,但正是这笔钱,把52亿的亏损硬生生压到了42亿,减少了近五分之一。2014-2023年,三大航累计拿到各类补贴约1111亿元,平均每年110亿。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家大型航司在疫情前最好年份的全年净利润。
中国航司的日子本来就不好过:票价被基准价±25%的天花板压着,高铁在800公里内的航线上疯狂抢客,燃油价格和汇率像过山车,正常年份的净利率只有1-3%。盈亏往往就在十几亿的刀刃上走钢丝,补贴虽然只占营收1%,却往往决定了是赚是赔。像华夏航空这样完全依赖支线补贴的区域航企,没有补贴就没有利润,甚至连生存都成问题。
中国航空公司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支撑着二三线城市乃至偏远地区的公共航空服务,在这个动辄百亿投资、利润却薄如刀片的行业里,赚的就是补贴钱。
辅营收入
在欧美航空市场,全服务航司和低成本航司早就各占山头。低成本航司已经拿下了三分之一的天下——美国国内航班座位份额约34%,全球平均35%。中国还是全服务航司一家独大的局面。我回国的时候非常喜欢这一点,加拿大航空北美航线今年开始如果买basic eco的票连登机箱额度都没有,中国几百元的经济舱票不仅有20KG托运行李额,还有登机箱额度和餐饮服务。国外托运一个登机箱的钱快赶上一张中国境内机票钱了。
低成本航司意味着高辅营收入。2024年低成本航司的市场份额只有11.1%。即便是最会赚钱的春秋航空,辅营收入占比也才5.1%。三大航的人均辅营收入只有2-3美元,而全球平均水平已经达到27.6美元。
中国很多机场甚至补贴免费中转住宿,这在美国是不可能的,贵宾厅很多晚上也不开,只能去住美国机场旁边的大车店动辄 200-300 美元一晚。还是那句话,中国航空公司是拉动经济的公共服务,目前并不愿意赚太多辅营收入。即使是从前作为廉航的祥鹏航空现在也恢复了全服务。
春秋航空是个另类,作为中国低成本航空的开山鼻祖,这家北亚最大的廉航把单一机型+高上座率的套路玩到了极致。截至2025年7月,春秋的机队清一色都是空客A320系列,维护成本低,133架飞机平均机龄不到8年,每架飞机日利用率保持在8小时以上——这意味着飞机几乎没有闲着的时候,每一分钟都在创造价值。当三大航还在亏损泥潭里挣扎时,春秋却在闷声发大财。靠着灵活定价、能收费的绝不免费的附加服务策略,再加上与旅游渠道的深度捆绑,春秋航空成了中国航空业的一股清流,也成了业界公认的低成本模式教科书。国内航线保本、国际航线提供利润弹性,未来几年加大投入国际航线想必能带来利润增量。
两舱收入
在全球航空业,两舱客人是典型的人少钱多——只占5%的座位,却贡献了20%的收入。达美航空2024年财报显示,高端舱位+会员忠诚度板块合计贡献了57%的总营收,两舱票价涨幅比经济舱高出6个百分点,已经完全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在中国两舱还是个小透明。以国航为例,疫情前的2017年两舱收入131.1亿元,只占当年1218亿元总营收的一成出头。即便到了2024年,三大航在财报里提到两舱业务时,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调整价格梯度、确保收益提升,真实收入占比依然徘徊在15%以下。
去年从纽约飞北京,波音747飞16个半小时没有WiFi,头等舱、商务舱也没有,而卡塔尔航空已经在一些航线配备了星链,全飞机乘客都可以免费使用,能直接在飞机上开视频会议。两舱收入并不是中国航空公司重视的业务。
中国国内航线以窄体机为主,平均飞行时间短,两舱座位本来就少。更要命的是,公商务差旅还被政府采购标准和预算限制死死卡住,想花钱坐头等舱要先过财务这一关。而欧美航司坐拥跨洋长航线的天然优势,再加上灵活的企业合同和信用卡积分体系,早就把两舱玩成了高价座位+金融产品的复合赚钱机器。
国泰航空的两舱服务应该是两岸三地大型航空公司里做的最好的,虽然头等舱与商务舱只占整体座位约7-8%,2019年这两舱仍贡献了约四分之一的客运收入,全年乘坐率保持在 75% 以上。为锁定这部分高利润旅客,公司正在给777-300ER机队换装全新的Aria Suite商务舱,头等舱也一并翻新。这套新产品刚拿下2024年红点设计奖和德国设计金奖。国泰航空在地面的贵宾厅也同样无人能及,再加上香港的战略位置,也可以高看一眼。
3 Listeners
4 Listeners
1 Listeners
2 Listeners
2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1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1 Listeners
0 Listeners
1 Listeners
109 Listeners
0 Listeners
0 Listeners
1 Listeners
17 Listeners
0 Listeners
7 Listeners
0 Listeners
2 Listeners
176 Listeners
272 Listeners
3 Listeners
13 Listeners
263 Listeners
7 Listeners
51 Listeners
10 Listeners
4 Listeners
8 Listeners
2 Listeners
0 Listeners
51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