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为了方便大家一起交流中医知识,我们开通了“从头学中医”的第一个微信群,名字就叫”从头学中医“。欢迎大家积极入群,和我们一起聊聊中医那些事儿。你可以加群管理员的个人微信bmzzyjt,发送文字”从头学中医“,我们拉你入群。快来一起聊中医吧。
脾的基本病机
大家好,观迎来到从头学中医,我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孙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脾的基本病机。在讲具体的病机之前,我们还是照例先复习一下脾的生理功能。
脾的最主要功能是主运化,既运化水谷以化生气血,也运化水液以化生津液。脾的运化功能主要是依靠脾的阳气。所谓脾主升清,脾的阳气就能够升清气,主运化,还能统摄血液,就是我们常说的脾统血。而脾的阴血在脾主运化的过程中相对作用比较小。因此,在谈及脾的阴阳气血失调的时候,我们往往是讲脾阳虚,脾气虚比较,而脾阴虚呢就归于自身的阴虚中去了,脾血虚说得就更少了。明代的缪希壅独主脾阴虚论,也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阐发。
所以我们可以推知脾的虚证呢,就主要是脾气虚和脾阳虚,而实证则主要是湿、食为患。食积首病在胃,次病伤脾,它伤脾有个过程,所以也不列入脾的基本病机了。那么脾的基本病机就包括三个:脾气虚、脾阳虚、脾为湿困。因为脾统血,如果脾的阳气不足,不能统血,也会发生疾病,所以再加一个脾不统血,一共四个。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第一个:脾气虚。因为脾居人身中焦,所以也叫中气不足。脾气虚的主要原因与饮食和劳倦、情志有关系。因为饮食的运化主要是由脾所主的,所以各种饮食不节,都可能会伤到脾,引起脾气亏虚,在过去见得比较多的可能是吃得太少,饿得太厉害;而现在呢,则可能是吃得太多太好,饱得太厉害。李东垣就说过“饮食自倍,脾胃乃伤”,意思就是说吃得太多太好就会伤及脾胃,使脾胃失于健运,而脾胃失运,则饮食就更加不能运化,更加容易阻脾碍胃,形成恶性循环。
劳则气耗,过度劳累,包括劳力、劳心都是伤脾的重要因素。尤其因为脾主思,所以思虑太过是耗伤脾气的重要因素。或者是因为禀赋不足,这个人可能天生脾胃就弱一些,那么也容易说出现脾气不足。这个时候后天调养,包括饮食,包括情志的调养,就非常重要,尤其饮食就必须非常注意,要清淡、规律、寒温适宜,饥饱有节,那么这个先天的脾虚也会慢慢地得以改善。
如果因为各种原因,最后确实引起脾气亏虚了,会有什么表现呢?首先当然是气虚的表现,这个我们前面在讲气的异常的时候已经讲过了,心和肺的基本病机里也有复习,那就是乏力、少气,倦怠、神疲,舌淡或淡红而嫩,脉无力。然后当然还会有脾的功能减退的表现。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就会出现不想吃饭,我们叫纳差;还会有腹胀,食入不化,吃下去不能消化,撑在那里,很难受的感觉;嘴巴里没味道,吃什么菜都觉得没味道,不好吃,这个叫口淡无味;不能化生气血以荣养全身,就会出气虚、血虚的表现。脾的升清功能减退,就不能把精微升清以养头目,所以会有头晕、目昏,甚至耳鸣;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则清者反而在下,于是出现泄泻、便溏;浊的反而在上,于是出现脘腹胀满不适。
脾主升清还包括升提脏腑气血的功能,现在脾气虚而不升,就可能表现为各种脏腑的位置下移,比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我们过去叫阴挺病,等等,以及气血下而不摄,这个我们在脾不统血里还要讲,这里就不多说了。这些就是脾气虚的主要表现,我们也可以它们简化成四个最简单的症状:腹胀、纳呆、脘痞、便溏。当这四个症状一起出现的时候,就要高度怀疑有没有脾气不足啦。
那么如果脾气虚进一步发展,引起脾阳不足了,就成了脾阳虚损病机。当然,也可以由寒邪,包括外寒和内寒直接伤脾阳而形成脾阳不足,比如天冷的时候没穿足够多的衣服,尤其是腹部一块儿长期受凉,或者是经常吃非常冷的,寒性的饮食都可以引起脾阳不足。还有一种脾阳不足是由其它五脏的阳虚传化而来,最常见的是命门火衰,也可以是心阳不足,因为火生土,现在命火或者君火不足了,不能生土,脾阳也会亏虚不足。
那么讲到这个寒饮食伤脾阳,我要特别强调一下,避免寒性饮食的行为也不可以太过。只有长期大量的服用寒性的饮食才会对人造成伤害,或者是素体就有阳虚的人容易受病。正常人,只要不过量食用,那么大多数食物都是没问题的。毕竟它们都是这么多年来,我们的先辈们用身体和嘴巴验证过的。最近我看到很多网文说牛奶大寒,喝了伤阳气,千万不要喝。但实际上生牛奶只是微寒,熟牛奶是微温,它具有益气血,悦颜色的作用,适量食用对正常人是有好处的。只是不是每天大量食用就不要紧。但是脾虚肠滑,容易拉肚子的人可能就不是特别合适了。关于牛奶药性的辨析,在我的公众号“孙洁开讲”有专门发过一篇推文,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
脾阳虚了以后,当然也不能运化水谷了,也不能升清了,所以前面讲的脾气虚的表现都在,但是它还有阳虚则内寒的症状,比如畏寒倦卧,就是说特别怕冷,老是缩成一团儿,但是多穿点衣服,或者开个空调、取暖器什么的,又会感觉好一点儿;比如四未不温,就是手和脚都比较冷,但是这种冷,上不过肘,下不过膝,如果过了,那就要考虑心、肾的阳气不足了;再比如脾土自身的虚寒表现:脘腹冷痛,喜温喜按;下利清谷,就是大便稀而挟杂没有消化的食物;甚至五更泄泻等。如果是出现的五更泄泻,那就可能是脾肾阳虚了。
什么是五更泄呢?就是每天到五更天,过去叫寅时的时候,就得拉肚子,还往往是有不消化的食物,拉过就好了,明天再来过。这就叫五更泄。因为这个时候正是阴气最盛的时候,所以脾肾阳虚的患者就不能耐受这个阴寒,表现为腹泻。阳虚不化谷,不能运化这个水谷,所以往往挟杂这个不消化的食物。
脾阳虚,则不能运化水液,所以往往就会引起水液停留而为病,表现为痰、湿、水、饮等各种阴邪,那么这些阴邪停留在人体的不同地方,就产生各种不同的疾病。所以这个病机就变得复杂起来了。但从简单的角度看,也无非就是脾阳虚阴邪停滞。
前面说了脾阳虚则易生诸般阴邪停滞,什么痰湿水饮啊,就都来了。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个阴邪最容易伤害的,也是脾。所以我们再来看看水湿中阻,或者叫水湿困脾。这个病机主要是由于脾的阳气不足,运化无权,水谷不化,水液内停为湿而引起的。当然,如果外湿较盛,也会引起水湿困脾,那就是以水湿邪气为主的实证了。比如长期居住在潮湿的环境里,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象叶天士在《外感温热论篇》里就说“且吴湿邪害人最广”,说明在吴越之地,湿邪比较盛,就容易引起湿困中阳的情况。再比如在岭南一带的人,往往在习俗上就喜欢服用有祛湿作用的食物,也是这个原因。
湿困中阳会有什么后果呢?我们来看看它的临床表现。一方面当然就是湿阻的症状,我们还记得湿邪的致病特点吗?湿性粘腻重滞,所以在症状也表现为粘腻重滞的特点,所以湿邪困阻脾阳,就会出现大便溏泄,粘腻不爽;湿邪易阻阳气,所以就会出现中焦气机不畅而表现为脘腹胀满;脾阳虚而不能制水,则水湿内生,停于头目则面垢眵多。面垢就是老是感觉脸没选干净的感觉,或者有人形容是湿毛巾一直蒙在脸上的感觉,《内经》里说“因于湿,首如裹”,好象头被裹起来了。眵就是眼屎,眵多就是眼屎多,甚至糊住眼睛,感觉很难睁开眼睛。停于脘腹,就是脘腹胀满。停于周身就表现为全身的沉重、困重感。如果是不仅是湿,甚至停而为水啦,那就会形成水肿啦,腹水啦等等。所以水湿和脾阳虚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
最后,我们谈一下脾气虚的特殊情况:脾不统血。脾具有统摄血液的功能,可以约束血液行以脉内而不外溢,这主要是脾阳气的功能,如果脾阳虚或者脾气虚了,可能就不能很好的统摄血液了,血液就会溢出脉外,表现为各种出血。这就是脾不统血的病机。所以脾不统血包括两部分的病机,一个是本,就是脾阳脾气的不足,一个是标,是后果,就是各种出血。那么大家想想,这种出血会有什么特点?对,阳虚则内寒嘛,所以是阴证,这种出血就具体阴证的特点,出血部位往往就在阴位。哪些阴位呢?一个是下半身的出血,比如大便出血,便血;小便出血,尿血;月经出血异常,崩漏;精液出血,血精。还有一个呢,就是皮肤阴面的出血,紫斑紫癜,这些紫斑就往往在腹部,四肢的阴面比如大腿内侧。当然,它同时还会有脾阳虚或者脾气虚的表现。
OK,我们最后小结一下。脾的主要功能是脾主运化以化生气血,其气主升而能升清,能统摄血液。脾的气血阴阳失调主要表现为脾气虚和脾阳虚,虚则易生脾不统血,脾不升清等证。脾最易为湿邪所伤,而脾伤又易生水湿痰饮等阴邪,形成恶性循环。
春节将近,算算时间,我们的从头学中医也上线接近一年了。中医基础理论也就要完本了,心里还是有点小激动的。那么为了庆祝狗年的到来,也为了庆祝从头学中医的第一个篇章顺利完结。我们准备搞个催更的小活动。从本次音频上传开始,只要单日的主播等级分值超过50分,我就在24小时之内加更一次。之后在这一天里,每超过50分,即加更一次,直到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全部更新完成。这之后,我们将进入中医诊断学的环节。大家对中医诊断学有什么期待和要求,也欢迎积极与我互动,我会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尽量呈现一个最好的中医诊断学给大家。
谢谢大家,我们下次再见。
5
44 ratings
为了方便大家一起交流中医知识,我们开通了“从头学中医”的第一个微信群,名字就叫”从头学中医“。欢迎大家积极入群,和我们一起聊聊中医那些事儿。你可以加群管理员的个人微信bmzzyjt,发送文字”从头学中医“,我们拉你入群。快来一起聊中医吧。
脾的基本病机
大家好,观迎来到从头学中医,我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孙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脾的基本病机。在讲具体的病机之前,我们还是照例先复习一下脾的生理功能。
脾的最主要功能是主运化,既运化水谷以化生气血,也运化水液以化生津液。脾的运化功能主要是依靠脾的阳气。所谓脾主升清,脾的阳气就能够升清气,主运化,还能统摄血液,就是我们常说的脾统血。而脾的阴血在脾主运化的过程中相对作用比较小。因此,在谈及脾的阴阳气血失调的时候,我们往往是讲脾阳虚,脾气虚比较,而脾阴虚呢就归于自身的阴虚中去了,脾血虚说得就更少了。明代的缪希壅独主脾阴虚论,也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阐发。
所以我们可以推知脾的虚证呢,就主要是脾气虚和脾阳虚,而实证则主要是湿、食为患。食积首病在胃,次病伤脾,它伤脾有个过程,所以也不列入脾的基本病机了。那么脾的基本病机就包括三个:脾气虚、脾阳虚、脾为湿困。因为脾统血,如果脾的阳气不足,不能统血,也会发生疾病,所以再加一个脾不统血,一共四个。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第一个:脾气虚。因为脾居人身中焦,所以也叫中气不足。脾气虚的主要原因与饮食和劳倦、情志有关系。因为饮食的运化主要是由脾所主的,所以各种饮食不节,都可能会伤到脾,引起脾气亏虚,在过去见得比较多的可能是吃得太少,饿得太厉害;而现在呢,则可能是吃得太多太好,饱得太厉害。李东垣就说过“饮食自倍,脾胃乃伤”,意思就是说吃得太多太好就会伤及脾胃,使脾胃失于健运,而脾胃失运,则饮食就更加不能运化,更加容易阻脾碍胃,形成恶性循环。
劳则气耗,过度劳累,包括劳力、劳心都是伤脾的重要因素。尤其因为脾主思,所以思虑太过是耗伤脾气的重要因素。或者是因为禀赋不足,这个人可能天生脾胃就弱一些,那么也容易说出现脾气不足。这个时候后天调养,包括饮食,包括情志的调养,就非常重要,尤其饮食就必须非常注意,要清淡、规律、寒温适宜,饥饱有节,那么这个先天的脾虚也会慢慢地得以改善。
如果因为各种原因,最后确实引起脾气亏虚了,会有什么表现呢?首先当然是气虚的表现,这个我们前面在讲气的异常的时候已经讲过了,心和肺的基本病机里也有复习,那就是乏力、少气,倦怠、神疲,舌淡或淡红而嫩,脉无力。然后当然还会有脾的功能减退的表现。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就会出现不想吃饭,我们叫纳差;还会有腹胀,食入不化,吃下去不能消化,撑在那里,很难受的感觉;嘴巴里没味道,吃什么菜都觉得没味道,不好吃,这个叫口淡无味;不能化生气血以荣养全身,就会出气虚、血虚的表现。脾的升清功能减退,就不能把精微升清以养头目,所以会有头晕、目昏,甚至耳鸣;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则清者反而在下,于是出现泄泻、便溏;浊的反而在上,于是出现脘腹胀满不适。
脾主升清还包括升提脏腑气血的功能,现在脾气虚而不升,就可能表现为各种脏腑的位置下移,比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我们过去叫阴挺病,等等,以及气血下而不摄,这个我们在脾不统血里还要讲,这里就不多说了。这些就是脾气虚的主要表现,我们也可以它们简化成四个最简单的症状:腹胀、纳呆、脘痞、便溏。当这四个症状一起出现的时候,就要高度怀疑有没有脾气不足啦。
那么如果脾气虚进一步发展,引起脾阳不足了,就成了脾阳虚损病机。当然,也可以由寒邪,包括外寒和内寒直接伤脾阳而形成脾阳不足,比如天冷的时候没穿足够多的衣服,尤其是腹部一块儿长期受凉,或者是经常吃非常冷的,寒性的饮食都可以引起脾阳不足。还有一种脾阳不足是由其它五脏的阳虚传化而来,最常见的是命门火衰,也可以是心阳不足,因为火生土,现在命火或者君火不足了,不能生土,脾阳也会亏虚不足。
那么讲到这个寒饮食伤脾阳,我要特别强调一下,避免寒性饮食的行为也不可以太过。只有长期大量的服用寒性的饮食才会对人造成伤害,或者是素体就有阳虚的人容易受病。正常人,只要不过量食用,那么大多数食物都是没问题的。毕竟它们都是这么多年来,我们的先辈们用身体和嘴巴验证过的。最近我看到很多网文说牛奶大寒,喝了伤阳气,千万不要喝。但实际上生牛奶只是微寒,熟牛奶是微温,它具有益气血,悦颜色的作用,适量食用对正常人是有好处的。只是不是每天大量食用就不要紧。但是脾虚肠滑,容易拉肚子的人可能就不是特别合适了。关于牛奶药性的辨析,在我的公众号“孙洁开讲”有专门发过一篇推文,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
脾阳虚了以后,当然也不能运化水谷了,也不能升清了,所以前面讲的脾气虚的表现都在,但是它还有阳虚则内寒的症状,比如畏寒倦卧,就是说特别怕冷,老是缩成一团儿,但是多穿点衣服,或者开个空调、取暖器什么的,又会感觉好一点儿;比如四未不温,就是手和脚都比较冷,但是这种冷,上不过肘,下不过膝,如果过了,那就要考虑心、肾的阳气不足了;再比如脾土自身的虚寒表现:脘腹冷痛,喜温喜按;下利清谷,就是大便稀而挟杂没有消化的食物;甚至五更泄泻等。如果是出现的五更泄泻,那就可能是脾肾阳虚了。
什么是五更泄呢?就是每天到五更天,过去叫寅时的时候,就得拉肚子,还往往是有不消化的食物,拉过就好了,明天再来过。这就叫五更泄。因为这个时候正是阴气最盛的时候,所以脾肾阳虚的患者就不能耐受这个阴寒,表现为腹泻。阳虚不化谷,不能运化这个水谷,所以往往挟杂这个不消化的食物。
脾阳虚,则不能运化水液,所以往往就会引起水液停留而为病,表现为痰、湿、水、饮等各种阴邪,那么这些阴邪停留在人体的不同地方,就产生各种不同的疾病。所以这个病机就变得复杂起来了。但从简单的角度看,也无非就是脾阳虚阴邪停滞。
前面说了脾阳虚则易生诸般阴邪停滞,什么痰湿水饮啊,就都来了。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个阴邪最容易伤害的,也是脾。所以我们再来看看水湿中阻,或者叫水湿困脾。这个病机主要是由于脾的阳气不足,运化无权,水谷不化,水液内停为湿而引起的。当然,如果外湿较盛,也会引起水湿困脾,那就是以水湿邪气为主的实证了。比如长期居住在潮湿的环境里,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象叶天士在《外感温热论篇》里就说“且吴湿邪害人最广”,说明在吴越之地,湿邪比较盛,就容易引起湿困中阳的情况。再比如在岭南一带的人,往往在习俗上就喜欢服用有祛湿作用的食物,也是这个原因。
湿困中阳会有什么后果呢?我们来看看它的临床表现。一方面当然就是湿阻的症状,我们还记得湿邪的致病特点吗?湿性粘腻重滞,所以在症状也表现为粘腻重滞的特点,所以湿邪困阻脾阳,就会出现大便溏泄,粘腻不爽;湿邪易阻阳气,所以就会出现中焦气机不畅而表现为脘腹胀满;脾阳虚而不能制水,则水湿内生,停于头目则面垢眵多。面垢就是老是感觉脸没选干净的感觉,或者有人形容是湿毛巾一直蒙在脸上的感觉,《内经》里说“因于湿,首如裹”,好象头被裹起来了。眵就是眼屎,眵多就是眼屎多,甚至糊住眼睛,感觉很难睁开眼睛。停于脘腹,就是脘腹胀满。停于周身就表现为全身的沉重、困重感。如果是不仅是湿,甚至停而为水啦,那就会形成水肿啦,腹水啦等等。所以水湿和脾阳虚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
最后,我们谈一下脾气虚的特殊情况:脾不统血。脾具有统摄血液的功能,可以约束血液行以脉内而不外溢,这主要是脾阳气的功能,如果脾阳虚或者脾气虚了,可能就不能很好的统摄血液了,血液就会溢出脉外,表现为各种出血。这就是脾不统血的病机。所以脾不统血包括两部分的病机,一个是本,就是脾阳脾气的不足,一个是标,是后果,就是各种出血。那么大家想想,这种出血会有什么特点?对,阳虚则内寒嘛,所以是阴证,这种出血就具体阴证的特点,出血部位往往就在阴位。哪些阴位呢?一个是下半身的出血,比如大便出血,便血;小便出血,尿血;月经出血异常,崩漏;精液出血,血精。还有一个呢,就是皮肤阴面的出血,紫斑紫癜,这些紫斑就往往在腹部,四肢的阴面比如大腿内侧。当然,它同时还会有脾阳虚或者脾气虚的表现。
OK,我们最后小结一下。脾的主要功能是脾主运化以化生气血,其气主升而能升清,能统摄血液。脾的气血阴阳失调主要表现为脾气虚和脾阳虚,虚则易生脾不统血,脾不升清等证。脾最易为湿邪所伤,而脾伤又易生水湿痰饮等阴邪,形成恶性循环。
春节将近,算算时间,我们的从头学中医也上线接近一年了。中医基础理论也就要完本了,心里还是有点小激动的。那么为了庆祝狗年的到来,也为了庆祝从头学中医的第一个篇章顺利完结。我们准备搞个催更的小活动。从本次音频上传开始,只要单日的主播等级分值超过50分,我就在24小时之内加更一次。之后在这一天里,每超过50分,即加更一次,直到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全部更新完成。这之后,我们将进入中医诊断学的环节。大家对中医诊断学有什么期待和要求,也欢迎积极与我互动,我会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尽量呈现一个最好的中医诊断学给大家。
谢谢大家,我们下次再见。
2 Listeners
424 Listeners
47 Listeners
300 Listeners
10 Listeners
264 Listeners
231 Listeners
98 Listeners
82 Listeners
155 Listeners
6 Listeners
0 Listeners
210 Listeners
262 Listeners
15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