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老刘说心学》的讲义正式出版了!!《老刘说心学》音频专辑的讲义正式出版了!! 各大电商平台和各地新华书店都已上架。《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修炼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传习录》 对人类而言,一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在这短暂的一生... more
FAQs about 《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How many episodes does 《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237 episodes available.
February 23, 2018113-性心意知物的关系-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llsxx666本讲简介:罗整庵认为:“物”和“意”、“心”之间的一个明显差别,即一个是人心之外的存在,一个是人心之内的存在。都认为外在之物和人的内在意识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两个事物。但阳明心学显然不是这样看待世界的。阳明先生强调“物”、“知”、“意”、“心”、“性”皆来自于“理”,“理”在阳明心学的体系中,一旦被提及,就必然涵盖如下意义:理是本然如此的自然之则在人心的如实投射。这种投射,是“人”所独具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方面的性质的。本讲原文:来教谓:“如必以学不资于外求,但当反观内省以为务,则正心诚意四字亦何不尽之有,何必于入门之际,便困以格物一段工夫也?”诚然诚然!若语其要,则“修身”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正心”?“正心”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诚意”?“诚意”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致知”,又言“格物”?惟其工夫之详密,而要之只是一事,此所以为“精一”之学,此正不可不思者也。夫理无内外,性无内外,故学无内外。讲习讨论,未尝非内也;反观内省,未尝遗外也。夫谓学必资于外求,是以己性为有外也,是“义外”也,“用智”者也。谓反观内省为求之于内,是以己性为有内也,是有我也,自私者也。是皆不知性之无内外也。故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此可以知格物之学矣。“格物”者,《大学》之实下手处,彻首彻尾,自始学至圣人,只此工夫而已,非但入门之际有此一段也。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皆所以修身。而格物者,其所用力,日可见之地。故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诚意者,诚其物之意也。致知者,致其物之知也。此岂有内外彼此之分哉?理一而已。以其理之凝聚而言则谓之性,以其凝聚之主宰而言则谓之心,以其主宰之发动而言则谓之意,以其发动之明觉而言则谓之知,以其明觉之感应而言则谓之物。故就物而言谓之格,就知而言谓之致,就意而言谓之诚,就心而言谓之正。正者,正此也;诚者,诚此也;致者,致此也;格者,格此也。皆所谓穷理以尽性也。天下无性外之理,无性外之物。学之不明,皆由世之儒者认理为外,认物为外,而不知义外之说,孟子盖尝辟之。乃至袭陷其内而不觉,岂非亦有似是而难明者欤?不可以不察也。 ...more17minPlay
February 13, 2018112-原本大学之辩-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llsxx666本讲简介:这讲是阳明先生对自己恢复《大学》旧本的辩解,以不容置疑而又极其严密的论述驳斥了朱熹乱改《大学》之非。本讲原文:来教谓某《大学》古本之复,以人之为学但当求之于内,而程、朱格物之说不免求之于外,遂去朱子之分章,而削其所补之传。非敢然也。学岂有内外乎?《大学》古本乃孔门相传旧本耳,朱子疑其有所脱误而改正补缉之,在某则谓其本无脱误,悉从其旧而已矣。失在于过信孔子则有之,非故去朱子之分章而削其传也。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且旧本之传数千载矣,今读其文词,即明白而可通,论其工夫,又易简而可入。亦何所按据而断其此段之必在于彼,彼段之必在于此,与此之如何而缺,彼之如何而补?而遂改正补缉之,无乃重于背朱而轻于叛孔已乎? ...more11minPlay
February 12, 2018111-会挖坟不是真学问-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llsxx666本讲简介:有些人稍微读了点圣贤书,懂了点训诂之学,就沾沾自喜,实际上还差得远呢。而阳明则认为世界上没有可以先看见而后加以体验的“道”,“道”如果体验不到,你所看到的也只是“道”的浮光掠影,而不是“道”的实体。 真正修身的学问是身心之学,必须拿出自己的全部身心,做到天人合一,和自己接触到的事事物物有一个毫无私欲遮蔽的交流,并且将这种交流的思维方式固化为自己的习惯,才可能体验到真正的“道”。这个世上太多口耳之学者,自认为能博闻经典,学富五车,似乎已经懂得“道”了,其实无非两脚书橱而已。本讲原文:某顿首启: 昨承教及《大学》,发舟匆匆,未能奉答。晓来江行稍暇,复取手教而读之。恐至赣后人事复纷沓,先具其略以请。来教云:“见道固难,而体道尤难。道诚未易明,而学诚不可不讲。恐未可安于听见而遂以为极则也。”幸甚幸甚!何以得闻斯言乎?其敢自以为极则而安之乎?正思就天下之道以讲明之耳。而数年以来,闻其说而非笑之者有矣,诟訾之者有矣,置之不足较量辨议之者有矣,其肯遂以教我乎?其肯遂以教我,而反复晓喻,恻然惟恐不及救正之乎?然则天下之爱我者,固莫有如执事之心深且至矣,感激当何如哉!夫“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孔子以为忧。而世之学者稍能传习训诂,即皆自以为知学,不复有所谓讲学之求,可悲矣!夫道必体而后见,非已见道而后加体道之功也。道必学而后明,非外讲学而复有所谓明道之事也。然世之讲学者有二,有讲之以身心者,有讲之以口耳者。讲之以口耳,揣摸测度,求之影响者也。讲之以身心,行著习察,实有诸己者也。知此,则知孔门之学矣。 ...more16minPlay
February 09, 2018110-良知即是智慧如神-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llsxx666本讲简介:君子不自欺,良知就没有虚假而能真诚,良知真诚就能光明。君子自信,良知没有迷惑而能光明,良知光明就能真诚。光明和真诚彼此促进,因此良知能常觉、常照。常觉、常照就仿佛明镜高悬,任何东西在明镜前都不能遮掩其美丑。本讲原文: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不虑而知”,“恒易以知险”,“不学而能”,“恒简以知阻”, “先天而天不违,天且不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夫谓背觉合诈者,是虽不逆人,而或未能无自欺也。虽不億人,而或未能果自信也。是或常有先觉之心,而未能常自觉也。常有求先觉之心,即已流于逆、億,而足以自蔽其良知矣。此背觉合诈之所以未免也。君子学以为己,未尝虞人之欺己也,恒不自欺其良知而已。是故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明、诚相生,是故良知常觉、常照。常觉、常照则如明镜之悬,而物之来者自不能遁其妍媸矣。何者?不欺而诚,则无所容其欺,苟有欺焉而觉矣。自信而明,则无所容其不信,苟不信焉而觉矣。是谓“易以知险”,“简以知阻”,子思所谓“至诚如神,可以前知”者也。然子思谓“如神”,谓“可以前知”,犹二而言之,是盖推言思诚者之功效,是犹为不能先觉者说也。若就至诚而言,则至诚之妙用,即谓之“神”,不必言“如神”。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矣。 ...more16minPlay
February 08, 2018109-如何面对人情机诈-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llsxx666本讲简介:能够不事先怀疑别人欺诈,不无故臆想别人不诚信,而又可以未卜先知,才是真的智慧。所谓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但是良知的先觉和“逆诈”、“臆不信”之间的差别十分细微,如何把握呢?本讲原文:【170】来书又有云:“人情机诈百出,御之以不疑,往往为所欺。觉则自入于逆、億。夫逆诈,即诈也。億不信,即非信也。为人欺,又非觉也。不逆不億,而常先觉,其惟良知莹彻乎。然而出入毫忽之间,背觉合诈者多矣。” 不逆不億而先觉,此孔子因当时人专以逆诈、億不信为心,而自陷于诈与不信。又有不逆、不億者,然不知致良知之功,而往往又为人所欺诈,故有是言。非教人以是存心,而专欲先觉人之诈与不信也。以是存心,即是后世猜忌险薄者之事。而只此一念,已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矣。不逆、不億而为人所欺者,尚亦不失为善。但不如能致其良知,而自然先觉者之尤为贤耳。崇一谓其惟良知莹彻者,盖已得其旨矣。然亦颖悟所及,恐未实际也。...more12minPlay
February 07, 2018108-为什么坚持做事会疲惫不堪-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llsxx666本讲简介:先有了一个功利心,去计较其中成败利钝,尔后再在其中作出私意上的爱憎取舍。这个时候处理事情和培养本源就成两件事了,就不是致良知以求问心无愧的功夫了。这个时候的自我激励,强打精神坚持下去,处理完事情后必然会疲惫不堪本讲原文: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而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致其良知也。若云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者,亦是先有功利之心,计较成败利钝而爱憎取舍于其间,是以将了事自作一事,而培养又别作一事,此便有是内非外之意,便是自私用智,便是义外,便有“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之病,便不是致良知以求自慊之功矣。所云鼓舞支持,毕事则困惫已甚,又云迫于事势,困于精力,皆是把作两事做了,所以有此。凡学问之功,一则诚,二则伪。凡此皆是致良知之意,欠诚一真切之故。《大学》言“诚其意者,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曾见有恶恶臭,好好色,而须鼓舞支持者乎?曾见毕事则困惫已甚者乎?曾有迫于事势,困于精力者乎?此可以知其受病之所从来矣。...more12minPlay
February 06, 2018107-当生则生,当死则死-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llsxx666本讲简介:阳明的“舍生取义”的内涵:并不是我吝惜生命,而是热爱生命,不到最后的关头,决不轻言战斗,忍无可忍的时候,我会挺身而出,我挺身而出的时候,我会依从良知的判断找到最佳途径。不仅仅是勇气与血性,而是勇气和智慧的双重化身,这就是良知。本讲原文:【169】来书又云:“师云:‘为学终身只是一事,不论有事无事,只是这一件。若说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却是分为两事也。’窃意觉精力衰弱,不足以终事者,良知也。宁不了事,且加休养,致知也。如何却为两事?若事变之来,有事势不容不了,而精力虽衰,稍鼓舞亦能支持。则持志以帅气可矣。然言动终无气力,毕事则困惫已甚,不几于暴其气已乎?此其轻重缓急,良知固未尝不知,然或迫于事势,安能顾精力?或困于精力,安能顾事势?如之何则可?” 宁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养之意,且与初学如此说亦不为无益。但作两事看了,便有病痛。在孟子言“必有事焉”,则君子之学终身只是“集义”一事。义者,宜也,心得其宜之谓义。能致良知则心得其宜矣,故集义亦只是致良知,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故“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more16minPlay
February 05, 2018106-解析思索-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llsxx666本讲简介:欧阳崇一指出学者的两种弊病,其一是“沉空守寂”,其二是“思索安排”,那么如何避免堕入这两个弊病呢?如果你能观照气机实相,做到廓然大公,自然就能做到发心动念都是出自良知,没有任何贪嗔好恶的攀附。阳明心学最核心的思想是“致良知”三个字,将“良知”所判断为是善的东西,通过人的实践行动(该实践行动在阳明心学里既包含了“意识”,又包含了“行动”,且二者是一体同源)落实出来,就是一个“致”的过程,“致”的本意是“送,到”,既然又是“送”,又是“到”,那就是从这里到那里,由此及彼之意。“良知(阳明良知)”人人具有,但是很少有人能时时保证此“良知”能被“送至”,能被“送到”,所以“致”才是阳明心学全部功夫所在。本讲原文:【168】来书云:“师云:‘《系》言何思何虑,是言所思所虑只是天理,更无别思别虑耳,非谓无思无虑也。心之本体即是天理,有何可思虑得?学者用功,虽千思万虑,只是要复他本体,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来。若安排思索,便是自私用智矣。’学者之蔽,大率非沉空守寂,则安排思索。德辛壬之岁著前一病,近又著后一病。但思索亦是良知发用,其与私意安排者何所取别?恐认贼作子,惑而不知也。” “思曰睿,睿作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思其可少乎?沉空守寂,与安排思索,正是自私用智,其为丧失良知一也。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良知发用之思,自然明白简易,良知亦自能知得。若是私意安排之思,自是纷纭劳扰,良知亦自会分别得。盖思之是非邪正,良知无有不自知者。所以认贼作子,正为致知之学不明,不知在良知上体认之耳。 ...more12minPlay
February 02, 2018105-德行上的良知-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llsxx666本讲简介: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主义,更不是唯物主义,而是心物一体。今天学术界以“物质”和“意识”来区分出两大哲学流派的观点,完全可以认为是闲得蛋疼的搞法。阳明心学是“心物一体”,谈“心”必然有“物”,谈“物”必然有“心”,这种哲学观从来不把“心”和“物”到底谁是第一位的问题放在心上。唯心唯物的分法本身就是一种很低级的分法。日常生活中,见闻应酬千头万绪,却都是良知的作用与流行。入世践行无非人情事变,离开了人情事变,良知也就失去了载体。从这个角度而言,良知与见闻实际是一件事。惟精惟一的宗旨亦是如此。“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可见良知还是在其中起了作用的,只是在多闻多见上选择、认识,要抓住要领,不能失去良知的核心主导地位。本讲原文:【167】崇一来书云:“师云:‘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专求之见闻之末,而已落在第二义。’窃意良知虽不由见闻而有,然学者之知,未尝不由见闻而发。滞于见闻固非,而见闻亦良知之用也。今曰落在第二义,恐为专以见闻为学者而言,若致其良知而求之见闻,似亦知行合一之功矣。如何?” 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孔子云:“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今云专求之见闻之末,则是失却头脑,而已落在第二义矣。近时同志中,盖已莫不知有致良知之说,然其工夫尚多鹘突者,正是欠此一问。大抵学问功夫只要主意头脑是当。若主意头脑专以致良知为事,则凡多闻多见,莫非致良知之功。 盖日用之间,见闻酬酢,虽千头万绪,莫非良知之发用流行。除却见闻酬酢,亦无良知可致矣。故只是一事。若曰致其良知而求之见闻,则语意之间未免为二。此与专求之见闻之末者虽稍不同,其为未得精一之旨,则一而已。“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既云“择”,又云“识”,其良知亦未尝不行于其间。但其用意乃专在多闻多见上去择识,则已失却头脑矣。崇一于此等语见得当已分晓,今日之问,正为发明此学,于同志中极有益。但处意未莹,则毫厘千里,亦不容不精察之也。 ...more17minPlay
February 01, 2018104-修身的扑人逐块-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llsxx666本讲简介:答陆原静这部分内容,陆澄问得淋漓,老师答得酣畅,对同道修身帮助比较大。阳明先生说:“陆澄所有的疑问,都是没有完全在良知上下功夫的原因,学贵在返身自求,不能仅仅从知解上去掌握。本讲原文:答原静书出,读者皆喜澄善问,师善答,皆得闻所未闻。师曰:“原静所问只是知解上转,不得已与之逐节分疏。若信得良知,只在良知上用工,虽千经万典无不吻合,异端曲学一勘尽破矣,何必如此节节分解?佛家有扑人逐块之喻,见块扑人,则得人矣,见块逐块,于块奚得哉?”在座诸友闻之,惕然皆有惺悟。此学贵反求,非知解可入也。 ...more11minPlay
FAQs about 《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How many episodes does 《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237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