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八二三炮戰打得正兇的時候,詩人洛夫在軍官外語學校受訓。受了英文訓練以後,馬上就派到金門當新聞聯絡官,專門負責接待外國記者。那時金門是戰地,世界關注的焦點,各國大媒體的戰地記者絡繹於途。洛夫和其它兩個新聞連絡官就專責接待這些記者。
此時的金門已從最初的激烈炮戰,降低為「單打雙不打」,星期一三五打炮的時候,很危險,記者別來;但二四六不打,記者來的就多,也是最忙的時候。記者來了就一起睡在坑道裡。有時碰上半夜打炮彈,炮聲震得轟轟作響了一夜,根本沒辦法睡覺。
有一次炮彈打太兇了,洛夫只好起來,隨手寫著詩,想不到炮彈竟然呡噹一聲,直接落在他的頭頂坑道的正上方,打在岩石上,爆炸了。他身邊一個上尉嚇得躲到桌子底下,他也被震得身體搖晃,可是當時還不覺得害怕,只是像老兵一樣,槍一旦打響,反而不害怕了。事後回想,他才感到一種後怕的驚心動魄。
就是在那樣的情境下,他開始寫起了後來非常有名的詩《石室之死亡》的第一首,在那死亡的直擊、恐懼的籠罩下,他不能明白寫出自己所在的金門(這是軍事機密),也不能寫出炮彈的轟炸(這也是軍事機密),更不能用寫實的手法講故事,於是就成為一種對死亡與恐懼的意識流的呈現。
祇偶然昂首向鄰居的甬道,我便怔住
在清晨,那人以裸體去背叛死
任一條黑色支流咆哮橫過他的脈管
我便怔住,我以目光掃過那座石壁
上面即鑿成兩道血槽
我的面容展開如一株樹,樹在火中成長
一切靜止,唯眸子在眼瞼後面移動
移向許多人都怕談及的方向
而我確是那株被鋸斷的苦梨
在年輪上,你仍可聽清楚風聲,蟬聲
(摘自《石室之死亡》第一節)
他的《石室之死亡》許多人說看不懂,但很有想像力,有一種莫名的窒息感和爆發力。這是洛夫的得意之作。
洛夫是在1954年夏天和張默結識的。他們都參加了一個陸戰隊辦的「三民主義講習班」。那時張默在第一師第一旅,洛夫也參加了,他比張大,當排頭,張默排中間,二人在同一個班,互相報上姓名時,都「哦」了一聲,說:早就認識你了。原來,他們都在海軍裡面的《忠義報》發表過詩,早知彼此的文名。如此相識後,不免惺惺相惜的多談了幾句,甚至想,現在詩刊投稿不易,不如自己來辦一個詩刊,讓年輕詩人都有地方發表。但一星期的訓練很快過去,各自都回了部隊。
過不久,張默放假一人在高雄閒逛,走到大業書局裡,不經意間,翻到一本散文家的書,裡面有「創世紀」三個字,他心中彷彿被什麼「電」到了,大感興奮,就寫信給洛夫道:「咱們不妨以『創世紀』為名,來辦一個詩刊。」洛夫欣然同意了,這詩刊就這樣辦了起來,一辦,居然辦了六十幾年,迄今還在出。
那一年,23歲的詩人瘂弦也是在高雄左營的軍中廣播電台工作。
--
音樂使用
Snowflakes by Agnese Valmaggia
Link: https://filmmusic.io/song/8701-snowflakes
License: https://filmmusic.io/standard-license
※想要了解更多的故事,請看楊渡著《有溫度的台灣史》
4.5
1111 ratings
八二三炮戰打得正兇的時候,詩人洛夫在軍官外語學校受訓。受了英文訓練以後,馬上就派到金門當新聞聯絡官,專門負責接待外國記者。那時金門是戰地,世界關注的焦點,各國大媒體的戰地記者絡繹於途。洛夫和其它兩個新聞連絡官就專責接待這些記者。
此時的金門已從最初的激烈炮戰,降低為「單打雙不打」,星期一三五打炮的時候,很危險,記者別來;但二四六不打,記者來的就多,也是最忙的時候。記者來了就一起睡在坑道裡。有時碰上半夜打炮彈,炮聲震得轟轟作響了一夜,根本沒辦法睡覺。
有一次炮彈打太兇了,洛夫只好起來,隨手寫著詩,想不到炮彈竟然呡噹一聲,直接落在他的頭頂坑道的正上方,打在岩石上,爆炸了。他身邊一個上尉嚇得躲到桌子底下,他也被震得身體搖晃,可是當時還不覺得害怕,只是像老兵一樣,槍一旦打響,反而不害怕了。事後回想,他才感到一種後怕的驚心動魄。
就是在那樣的情境下,他開始寫起了後來非常有名的詩《石室之死亡》的第一首,在那死亡的直擊、恐懼的籠罩下,他不能明白寫出自己所在的金門(這是軍事機密),也不能寫出炮彈的轟炸(這也是軍事機密),更不能用寫實的手法講故事,於是就成為一種對死亡與恐懼的意識流的呈現。
祇偶然昂首向鄰居的甬道,我便怔住
在清晨,那人以裸體去背叛死
任一條黑色支流咆哮橫過他的脈管
我便怔住,我以目光掃過那座石壁
上面即鑿成兩道血槽
我的面容展開如一株樹,樹在火中成長
一切靜止,唯眸子在眼瞼後面移動
移向許多人都怕談及的方向
而我確是那株被鋸斷的苦梨
在年輪上,你仍可聽清楚風聲,蟬聲
(摘自《石室之死亡》第一節)
他的《石室之死亡》許多人說看不懂,但很有想像力,有一種莫名的窒息感和爆發力。這是洛夫的得意之作。
洛夫是在1954年夏天和張默結識的。他們都參加了一個陸戰隊辦的「三民主義講習班」。那時張默在第一師第一旅,洛夫也參加了,他比張大,當排頭,張默排中間,二人在同一個班,互相報上姓名時,都「哦」了一聲,說:早就認識你了。原來,他們都在海軍裡面的《忠義報》發表過詩,早知彼此的文名。如此相識後,不免惺惺相惜的多談了幾句,甚至想,現在詩刊投稿不易,不如自己來辦一個詩刊,讓年輕詩人都有地方發表。但一星期的訓練很快過去,各自都回了部隊。
過不久,張默放假一人在高雄閒逛,走到大業書局裡,不經意間,翻到一本散文家的書,裡面有「創世紀」三個字,他心中彷彿被什麼「電」到了,大感興奮,就寫信給洛夫道:「咱們不妨以『創世紀』為名,來辦一個詩刊。」洛夫欣然同意了,這詩刊就這樣辦了起來,一辦,居然辦了六十幾年,迄今還在出。
那一年,23歲的詩人瘂弦也是在高雄左營的軍中廣播電台工作。
--
音樂使用
Snowflakes by Agnese Valmaggia
Link: https://filmmusic.io/song/8701-snowflakes
License: https://filmmusic.io/standard-license
※想要了解更多的故事,請看楊渡著《有溫度的台灣史》
672 Listeners
187 Listeners
733 Listeners
37 Listeners
128 Listeners
11 Listeners
310 Listeners
408 Listeners
343 Listeners
103 Listeners
230 Listeners
30 Listeners
40 Listeners
68 Listeners
25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