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1980年1月7日,作家陳若曦回到她睽違十八年的家鄉,她得到吳三連文學獎,名義上是要回來補領獎項,然而她的使命不只於此。她帶著一封二十七位海外學人、作家的連署信,要去面見蔣經國,為美麗島事件求情。
她還記得回來之前,對自己能不能起到作用並沒有信心。畢竟她從未參與政治,只是安靜寫小說,而且她自認口才也不是非常好,實在不敢勝任這個任務。但美國〈愛荷華國際作家工作坊〉的聶華苓告訴她:「以前雷震被捕後,美國的華人都希望胡適回台見蔣介石,幫雷震求情,他沒有答應。我們到今天都不原諒他。」聶華苓曾是《自由中國》雜誌的副刊編輯,有過這個經驗,深怕國民黨擴大打擊面。(註:事實上,胡適曾當面向蔣介石求情,碰了軟釘子)
陳若曦一想:我怎麼能跟胡適比?他尚且不被原諒,我一個台灣人,不被同鄉的口水淹沒才怪。當下就答應了。但她一想,自己一個作家,人微言輕,不如找一些學人一起連署,才比較有影響力。信中呼籲要公開審判,不要軍法審判,以維護人權。
陳若曦,1938年生,台北縣人,畢業於台大外文系,大學時與白先勇、王文興等人一起創辦《現代文學》,發表過不少小說,1962年出版英文小說《收魂》後即隨丈夫出國讀書。1966年,隨丈夫段世堯赴大陸定居,想到自己祖先三代都是貧窮的木匠和佃農,就希望以自己所學,貢獻給勞苦的人。然而大陸正逢文化大革命,時局動蕩之外,更嚴重的是思想與人性的扭曲。所幸她是歸國學人,少吃一些苦頭。但也讓她深受震撼。
1973年離開大陸,到香港暫居,她首度寫下文革小說〈尹縣長〉,之後陸續寫出〈耿爾在北京〉等。這些小說發表於高信彊主編下的《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引起很大轟動。國民黨一直宣傳大陸如何如何悲慘,卻未曾有人出來見證,而陳若曦不僅是一個真正的見證者,更以小說真實的筆法,看見人性的悲哀與扭曲。《尹縣長》出版後,得到吳三連文學獎,據說蔣經國還曾推薦人們讀這一本書。或許是這個緣由,讓蔣經國願意見她。
見面那一天,是由吳三連陪同,蔣彥士作陪一起見面。她以前曾見過蔣經國一次,沒想到十八年後再見,他已經是一個糖尿病纏身、行動遲緩的老人。
一見面,蔣經國說,他看過《尹縣長》,書寫得很好。她不知道該說什麼,就先遞上學人的連署信,表達海外學人的共同意見。蔣經國當場看了,不動聲色的說:「一切會依法行事。」
她心想,都說要求情,該說什麼好呢?總不能就這樣回去啊,心急之下,她說:「我下了飛機,在圓環附近坐計程車,問了司機,他很害怕的說,這個不能講,不能講,人心惶惶。還有人說:這是第二次二二八事件。」
蔣經國聽到二二八這三個字,眼神愕然,帶著一種不敢苟同的表情。
她隨即強調,這不是叛亂,他們也不是軍人,不應該交由軍法審判,應該交由司法審判。這其中最大的差別在於:軍法審判〈二條一〉叛亂罪是唯一死刑,而司法至少不會。
但蔣經國問:「陳女士,如果不是『叛亂』那是什麼?」
陳若曦沒想到有此一問,本來也沒有準備,心慌了,就答道:「不是叛亂,是嚴重交通事故。」
蔣經國沒動聲色,坐旁邊的蔣彥士急得彈了起來,作勢要拼搏的樣子。蔣經國擺手示意,要他坐下。
蔣經國不急不徐的說:「是群眾集會,引起暴動,才招致警方的鎮壓。」
陳若曦辯解說:那是警方過度反應,他們本來只是集會,是警察先鎮壓,才引起民眾的反抗。是「未暴先鎮,鎮而後暴。」這一句話,後來被大量引用為對美麗島事件的總結。
最後,兩邊誰也沒有說服對方。陳若曦看著蔣經國,老病纏身,即使她說話很有針對性,但蔣經國一直處變不驚,溫和而沉穩,有一種長者的風範,於是回到一個作家和母親的角色,很直率的說:「美麗島的事情,在我們看來不是什麼叛亂,你是不是打打屁股就好了?我回來以前,人家都跟我講,蔣經國是個殺人魔王,可是我今天一看你,滿臉慈祥,我有信心,你不是殺人魔王,你是一個慈祥的長者。」
幾天後她南下高雄旅遊,忽然接到吳三連電話,要她北上,蔣經國再度約見。她趕上台北,吳三連帶著她趕去總統府。
--
音樂使用
Snowflakes by Agnese Valmaggia
Link: https://filmmusic.io/song/8701-snowflakes
License: https://filmmusic.io/standard-license
※想要了解更多的故事,請看楊渡著《有溫度的台灣史》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xo5oh1e309r0925hp6hr1bb/comments
4.5
1111 ratings
1980年1月7日,作家陳若曦回到她睽違十八年的家鄉,她得到吳三連文學獎,名義上是要回來補領獎項,然而她的使命不只於此。她帶著一封二十七位海外學人、作家的連署信,要去面見蔣經國,為美麗島事件求情。
她還記得回來之前,對自己能不能起到作用並沒有信心。畢竟她從未參與政治,只是安靜寫小說,而且她自認口才也不是非常好,實在不敢勝任這個任務。但美國〈愛荷華國際作家工作坊〉的聶華苓告訴她:「以前雷震被捕後,美國的華人都希望胡適回台見蔣介石,幫雷震求情,他沒有答應。我們到今天都不原諒他。」聶華苓曾是《自由中國》雜誌的副刊編輯,有過這個經驗,深怕國民黨擴大打擊面。(註:事實上,胡適曾當面向蔣介石求情,碰了軟釘子)
陳若曦一想:我怎麼能跟胡適比?他尚且不被原諒,我一個台灣人,不被同鄉的口水淹沒才怪。當下就答應了。但她一想,自己一個作家,人微言輕,不如找一些學人一起連署,才比較有影響力。信中呼籲要公開審判,不要軍法審判,以維護人權。
陳若曦,1938年生,台北縣人,畢業於台大外文系,大學時與白先勇、王文興等人一起創辦《現代文學》,發表過不少小說,1962年出版英文小說《收魂》後即隨丈夫出國讀書。1966年,隨丈夫段世堯赴大陸定居,想到自己祖先三代都是貧窮的木匠和佃農,就希望以自己所學,貢獻給勞苦的人。然而大陸正逢文化大革命,時局動蕩之外,更嚴重的是思想與人性的扭曲。所幸她是歸國學人,少吃一些苦頭。但也讓她深受震撼。
1973年離開大陸,到香港暫居,她首度寫下文革小說〈尹縣長〉,之後陸續寫出〈耿爾在北京〉等。這些小說發表於高信彊主編下的《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引起很大轟動。國民黨一直宣傳大陸如何如何悲慘,卻未曾有人出來見證,而陳若曦不僅是一個真正的見證者,更以小說真實的筆法,看見人性的悲哀與扭曲。《尹縣長》出版後,得到吳三連文學獎,據說蔣經國還曾推薦人們讀這一本書。或許是這個緣由,讓蔣經國願意見她。
見面那一天,是由吳三連陪同,蔣彥士作陪一起見面。她以前曾見過蔣經國一次,沒想到十八年後再見,他已經是一個糖尿病纏身、行動遲緩的老人。
一見面,蔣經國說,他看過《尹縣長》,書寫得很好。她不知道該說什麼,就先遞上學人的連署信,表達海外學人的共同意見。蔣經國當場看了,不動聲色的說:「一切會依法行事。」
她心想,都說要求情,該說什麼好呢?總不能就這樣回去啊,心急之下,她說:「我下了飛機,在圓環附近坐計程車,問了司機,他很害怕的說,這個不能講,不能講,人心惶惶。還有人說:這是第二次二二八事件。」
蔣經國聽到二二八這三個字,眼神愕然,帶著一種不敢苟同的表情。
她隨即強調,這不是叛亂,他們也不是軍人,不應該交由軍法審判,應該交由司法審判。這其中最大的差別在於:軍法審判〈二條一〉叛亂罪是唯一死刑,而司法至少不會。
但蔣經國問:「陳女士,如果不是『叛亂』那是什麼?」
陳若曦沒想到有此一問,本來也沒有準備,心慌了,就答道:「不是叛亂,是嚴重交通事故。」
蔣經國沒動聲色,坐旁邊的蔣彥士急得彈了起來,作勢要拼搏的樣子。蔣經國擺手示意,要他坐下。
蔣經國不急不徐的說:「是群眾集會,引起暴動,才招致警方的鎮壓。」
陳若曦辯解說:那是警方過度反應,他們本來只是集會,是警察先鎮壓,才引起民眾的反抗。是「未暴先鎮,鎮而後暴。」這一句話,後來被大量引用為對美麗島事件的總結。
最後,兩邊誰也沒有說服對方。陳若曦看著蔣經國,老病纏身,即使她說話很有針對性,但蔣經國一直處變不驚,溫和而沉穩,有一種長者的風範,於是回到一個作家和母親的角色,很直率的說:「美麗島的事情,在我們看來不是什麼叛亂,你是不是打打屁股就好了?我回來以前,人家都跟我講,蔣經國是個殺人魔王,可是我今天一看你,滿臉慈祥,我有信心,你不是殺人魔王,你是一個慈祥的長者。」
幾天後她南下高雄旅遊,忽然接到吳三連電話,要她北上,蔣經國再度約見。她趕上台北,吳三連帶著她趕去總統府。
--
音樂使用
Snowflakes by Agnese Valmaggia
Link: https://filmmusic.io/song/8701-snowflakes
License: https://filmmusic.io/standard-license
※想要了解更多的故事,請看楊渡著《有溫度的台灣史》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xo5oh1e309r0925hp6hr1bb/comments
672 Listeners
187 Listeners
733 Listeners
37 Listeners
128 Listeners
11 Listeners
310 Listeners
408 Listeners
343 Listeners
103 Listeners
230 Listeners
30 Listeners
40 Listeners
68 Listeners
25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