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台東有個鐵花村,是為了紀念胡適的父親/胡鐵花。鐵花村在舊火車站,原住民歌手常常在那裡駐唱,夏夜晚風,在那廣場上喝一杯冰透的啤酒,聽到原住民唱起古調,那真是人生的幸福。
可回想起來,這些卻是另一個地方的原住民的死亡換來的。那就是牡丹社事件。
是牡丹社的犧牲,讓清朝派沈葆楨為欽差大臣,來台灣辦理海防,才有後來的「開山撫蕃」政策,也才有胡鐵花派來台東當地方官。而後胡適還在台東度過他的童年。這個故事,得從沈葆楨說起。
同治十三年(1874年)三月日軍藉牡丹社事件侵臺,清廷於四月派沈葆楨為欽差大臣,辦理臺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所有福建鎮、道等官統歸節制,江蘇、廣東輪船准其調遣。
五月初八日,沈葆楨派福建布政使潘霨,臺灣道夏獻綸及洋將日意格(Prosper Marie Giquel)、斯恭塞格(De Segonzac)等赴琅穚會晤西鄉從道,商議退兵之事。然而西鄉從道卻一味推諉,以此事須由柳原前光做主,不肯撤兵。於是沈葆楨積極調兵設防,以備一戰,
前署鎮曾元福組訓南北鄉團,以資保衛,並招募壯勇五百名,交由在臺灣的前煙臺稅務司薄朗(Brown)訓練成洋鎗隊,行營無定。沈葆楨又以臺地班兵惰窳性成,募勇訓練無素,擬請南北洋大臣借撥洋鎗隊協助臺防。但此時直隸軍力不足,幾輔重地,必須留備緩急,南洋槍隊無多,亦難酌撥,李鴻章乃奏派向習西洋槍砲,訓練有年的徐州武毅軍十三營赴臺支援臺防。清廷遂令「唐定奎統帶所部六千五百人,由徐州拔赴瓜州口,分起航海赴臺,聽候沈葆楨調遣」。此時先後增援臺灣防務的兵力,已達一萬多人,並佈防臺灣南北二路。
牡丹社事件後,1874年10月31日,中、日簽訂北京專約,日本自臺灣撤兵。沈葆楨負責辦理臺灣善後措施,將洋務近代化建設引入,並謂「此次善後,與往時不同,臺地之所謂善後,即臺地之所謂創始也。善後難,以創始為善後則尤難」。經由沈氏的建議與提出新的海權觀念:
1.沈葆楨以臺灣的戰略地位重要,實關全中國海疆之局的樞紐,以海洋意識來看臺灣的軍事防務重要。
2.沈葆楨的海權思想由傳統的官吏走向海防前線,實地在臺灣經營洋 務,因此他的思想獲得清朝重視。
清廷對臺灣海防地位的有了重新認識,將臺灣納入整個洋務運動體系,並得以和中國內地同步發展;乃令沈葆楨「妥為經畫,以善將來」。從沈葆楨先前對臺灣籌防的保臺四事,以及抵臺後主張設防、開禁等項來看,他的觀念及主張,揭開了臺灣近代化建設的序幕。
沈葆楨是很有現代觀念的人,他使用法國專家日意格當顧問,聘請德國人當專家,建設現代化的武器、依地形建台南、台北府、澎湖的炮台,改變行政結構,變成兩府八縣,籌建海底電報線,建造炮局,還買歐式鐵船,這些觀念,多麼先進。如果清朝現代化依此而行,而不是清朝那些親王的阻止,清朝的國力不會如此不堪一擊。
中興大臣,清朝是有的,但未受重用。這才是問題所在。
我們都說日本明治維新多厲害,事實上,中國有好幾次明治維新的機會,有深具遠見與知識的大臣,可惜,大清朝廷沒有聽他們的。這些南方大臣:福建、兩江、廣東、山東等,都有好計劃,但未曾實現。可惜了時代的機會。
一個國家會失敗,主因是未掌握時機,特別是面對挑戰時,作出回應的時機。這是歷史給我們的教訓。
-
音樂使用
Snowflakes by Agnese Valmaggia
Link: https://filmmusic.io/song/8701-snowflakes
License: https://filmmusic.io/standard-license
4.5
1111 ratings
台東有個鐵花村,是為了紀念胡適的父親/胡鐵花。鐵花村在舊火車站,原住民歌手常常在那裡駐唱,夏夜晚風,在那廣場上喝一杯冰透的啤酒,聽到原住民唱起古調,那真是人生的幸福。
可回想起來,這些卻是另一個地方的原住民的死亡換來的。那就是牡丹社事件。
是牡丹社的犧牲,讓清朝派沈葆楨為欽差大臣,來台灣辦理海防,才有後來的「開山撫蕃」政策,也才有胡鐵花派來台東當地方官。而後胡適還在台東度過他的童年。這個故事,得從沈葆楨說起。
同治十三年(1874年)三月日軍藉牡丹社事件侵臺,清廷於四月派沈葆楨為欽差大臣,辦理臺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所有福建鎮、道等官統歸節制,江蘇、廣東輪船准其調遣。
五月初八日,沈葆楨派福建布政使潘霨,臺灣道夏獻綸及洋將日意格(Prosper Marie Giquel)、斯恭塞格(De Segonzac)等赴琅穚會晤西鄉從道,商議退兵之事。然而西鄉從道卻一味推諉,以此事須由柳原前光做主,不肯撤兵。於是沈葆楨積極調兵設防,以備一戰,
前署鎮曾元福組訓南北鄉團,以資保衛,並招募壯勇五百名,交由在臺灣的前煙臺稅務司薄朗(Brown)訓練成洋鎗隊,行營無定。沈葆楨又以臺地班兵惰窳性成,募勇訓練無素,擬請南北洋大臣借撥洋鎗隊協助臺防。但此時直隸軍力不足,幾輔重地,必須留備緩急,南洋槍隊無多,亦難酌撥,李鴻章乃奏派向習西洋槍砲,訓練有年的徐州武毅軍十三營赴臺支援臺防。清廷遂令「唐定奎統帶所部六千五百人,由徐州拔赴瓜州口,分起航海赴臺,聽候沈葆楨調遣」。此時先後增援臺灣防務的兵力,已達一萬多人,並佈防臺灣南北二路。
牡丹社事件後,1874年10月31日,中、日簽訂北京專約,日本自臺灣撤兵。沈葆楨負責辦理臺灣善後措施,將洋務近代化建設引入,並謂「此次善後,與往時不同,臺地之所謂善後,即臺地之所謂創始也。善後難,以創始為善後則尤難」。經由沈氏的建議與提出新的海權觀念:
1.沈葆楨以臺灣的戰略地位重要,實關全中國海疆之局的樞紐,以海洋意識來看臺灣的軍事防務重要。
2.沈葆楨的海權思想由傳統的官吏走向海防前線,實地在臺灣經營洋 務,因此他的思想獲得清朝重視。
清廷對臺灣海防地位的有了重新認識,將臺灣納入整個洋務運動體系,並得以和中國內地同步發展;乃令沈葆楨「妥為經畫,以善將來」。從沈葆楨先前對臺灣籌防的保臺四事,以及抵臺後主張設防、開禁等項來看,他的觀念及主張,揭開了臺灣近代化建設的序幕。
沈葆楨是很有現代觀念的人,他使用法國專家日意格當顧問,聘請德國人當專家,建設現代化的武器、依地形建台南、台北府、澎湖的炮台,改變行政結構,變成兩府八縣,籌建海底電報線,建造炮局,還買歐式鐵船,這些觀念,多麼先進。如果清朝現代化依此而行,而不是清朝那些親王的阻止,清朝的國力不會如此不堪一擊。
中興大臣,清朝是有的,但未受重用。這才是問題所在。
我們都說日本明治維新多厲害,事實上,中國有好幾次明治維新的機會,有深具遠見與知識的大臣,可惜,大清朝廷沒有聽他們的。這些南方大臣:福建、兩江、廣東、山東等,都有好計劃,但未曾實現。可惜了時代的機會。
一個國家會失敗,主因是未掌握時機,特別是面對挑戰時,作出回應的時機。這是歷史給我們的教訓。
-
音樂使用
Snowflakes by Agnese Valmaggia
Link: https://filmmusic.io/song/8701-snowflakes
License: https://filmmusic.io/standard-license
672 Listeners
187 Listeners
733 Listeners
37 Listeners
128 Listeners
11 Listeners
310 Listeners
408 Listeners
343 Listeners
103 Listeners
236 Listeners
30 Listeners
40 Listeners
68 Listeners
27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