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FAQs about FM1604421:How many episodes does FM1604421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117 episodes available.
May 21, 2015【夜读】隐士与他的山林王国(一)| 投稿:无尘天下有山,遁 美国当代作家、汉学家比尔·波特几年前出了一本书,叫《空谷幽兰》,很是风靡。书是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前往西安南郊终南山探访隐士的结晶。此书一出,唤起了终南山修行热,甚至有异邦人不辞远道跋涉,来此当“洋隐士”。 在史学家蒋星煜先生的《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罗列了古代最受隐士欢迎的20大名山,排在前两名的是庐山与嵩山,终南山虽榜上有名,仅位列13。隐士隐于哪座山,其实有关大碍,不过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解决一下隐士为何要隐于山的问题。话要从春秋时期讲起。 春秋末年,孔子提倡“士志于道”。什么是士?综合古代文献,答案是:士是有学问、能任事、有做官资格的人。儒家经典《礼记·大学》又为“士”的一生要义做了规划——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是当天下无道、无法弘道时,士又该如何呢?孔子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隐时又该隐向何处?孔子淡淡的说了一句:“仁者乐山。”何故?因为山,崇高、峻峭、博大、宽厚、滋养万物,这正是仁人志士所该具有的品德!所以士,要隐于山。 终南山:隐士的“秀场”? 有趣的是,隐士本来是为隐而隐,但其实有时候,有的人选择什么样的山林去隐居,会影响一生的运数。 据《新唐书》等所载,进士卢藏用原本没有官职,眼见仕途无望,便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结果竟迅速在达官贵人圈中打响名声,甚至引起帝王重视,很快被当作高人礼聘出山,入朝为官。后来另一位士人司马承祯想退隐浙江天台山时,卢藏用指着终南山道:“这里大有妙处,何必到天台去隐居呢!”司马承祯答:“终南山的确是通向官场的捷径啊。”一语道破终南山的妙处。这便是“终南捷径”成语的来由。 终南山在长安附近,距政治中心只有一步之遥,既可坐看云起,又可眼观魏阙。更重要的是,终南山就像一个大秀场,上面的一举一动,都能被一旁的统治者看到。所以对于那些怀才不遇的士子,这里就成了展示自我的最佳舞台。 在中国人心目中,高蹈不仕之人,乃清高之人,睿智之人,其无论是品德还是才华,都往往超出一般人。因此皇帝为了表达自己的博大胸怀,爱才之心,不仅通过常规手段网罗人才,而且喜欢上山入林,搜求隐士。虽然皇帝有遍访名山隐士的雄心,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是千里眼,目力所及之地主要还是国都附近。好在国都附近往往不止一座山,所以隐士们的秀场仍有多种选择。北宋庆历年间的谏官余靖,便列举了几处假隐士的秀场:“彼嵩少、终南、中条、太华,枕乎名利之场,故吟咏者日争咀嚼含漱以买名声。” 嵩山、少室山、终南山、中条山、太华山(即西岳华山),它们的一个共通点就是——离政治中心太近,离权力太近。 这些仕宦捷径、名利之场,在隐居史上的名声并不太佳。但反过来说,它们之所以能成为隐士名山,很大原因也在于此。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4年第12期 作者: 谷小明关注新浪微博 @中华遗产杂志 了解更多内容。 喵=3=...more6minPlay
May 20, 2015【夜读】诗词里的青绿红白 | 投稿:聆落中国古典诗词,是文学艺术的瑰宝,透过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我们可以看到荡漾在古人衣食住行里的青绿红白。 汉代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它以凄美的诗句,讲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这一对夫妻两情相悦、却不能长相厮守的凄美故事。 读《孔雀东南飞》当然不应该忘却它的主旨,不过我们也可以想见古代女子在生活中对美色的讲究。平民女子、“出生野里”的刘兰芝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若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几乎每一句描写中都含有一种色彩:脚下是彩色的丝质绣鞋;头上的玳瑁装饰是稳重的褐黄;腰间系着素白色的束腰;耳中挂着月白色的耳珰。而“口如含朱丹”,一定是上了一抹口红。穷人如此,富人更不必说。 丰富多“彩”并不是古代女子的专利,在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中,一样充满了赏心悦目的色彩。 唐代有将黄酒染色的习惯,李贺《将进酒》中“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讲的便是染色的黄酒。透明的琉璃酒杯适合欣赏酒色,染红后的酒一滴滴落下来,仿佛一粒粒红色的珍珠。最令人悠然神往的酒与酒具搭配,莫过于王翰《凉州曲》中的“葡萄美酒夜光杯”,紫红色的葡萄酒在光明如月色的夜光杯中晶莹摇晃,会放大如梦如幻的效果。这样的时刻,不仅酒香醇厚醉人,酒色也醉人。紫红的酒色与光泽透亮的杯盏堪称绝配。 与李贺的浪漫、王翰的梦幻不同的是白居易。白居易的诗向来朴素,在其《问刘十九》一诗中,扑面而来的是温暖的乡土色:“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新酿的酒没有过滤清的时候,会在酒面上浮起微绿如蚁的泡沫,被时人形象地称作“绿蚁”。绿色翻腾的泡沫,配上红土烧制而成的温酒小火炉,在即将下雪的傍晚,你会不想喝一杯吗? “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这是北宋诗人周邦彦的院落,白墙背景上,一枝红艳的梅花伸过墙头,明艳照眼。白色的墙壁犹如立体铺开的白色宣纸,院落中的草木陈设等映在上面,仿佛在宣纸上挥毫作画,其效果犹如彩色的国画小品。纳兰性德的 《点绛唇》 中有“素壁斜辉,竹影横窗扫”,描写的就是这样一种画境:夕阳余晖在白色的墙壁上斜斜地洒上一层金黄色,碧绿的竹枝在微风中时不时地轻扫上窗棂,白壁、金辉、绿竹,俨然一幅色彩清淡古雅的“黄昏竹影图”。而明月东上、花木疏影落在墙上时,也别有一番风味。 古人的庭院风雅若此,古人在颜色上用心如此,直令人惊叹。如今放眼看去,门内门外,灰白一片,“小园香径独徘徊”的优雅闲适已成梦中风景。且让我们沉醉在古诗词中,畅想那些曾经朝朝暮暮陪伴古人的诗意之色吧。 《 中华遗产杂志》2012年第12期 作者: 骆昱含 稿件整理:喵小喵关注新浪微博 @中华遗产杂志 了解更多内容。 喵=3=...more6minPlay
May 19, 2015【夜读】古墓机关——宝藏还是陷阱 | 特邀:夏磊中国历史上厚葬习俗由来已久,历代王侯将相不惜耗费人力、财力,营建陵寝地宫,大肆奢华。但是高贵的墓主们清楚,那些陪伴他们的价值连城的珍宝,从入土之日起就注定会引来盗贼的光顾。因此,为了防止自己的墓葬被盗墓贼侵扰,古人们会像设计保险箱一样来保障他们死后的安宁。于是机关术就大量地运用于陵墓中。让我们细说古墓机关。 自来石是古代帝王陵常用的封门反盗设计。所谓“自来石”,其实就相当于一根顶门棍,棍的底部有一个槽,以使门外无法推开石门。著名的南越王墓、明代十三陵中的定陵,皆以自来石封堵墓门。1956年,当考古人员发掘定陵地宫,面对第一道石门后面的自来石无计可施,经过一番调查思考,终于从一本皇宫秘籍中发现了叫做“拐钉钥匙”的开启工具。将这种钥匙插入门缝中,套住自来石,慢慢用力推动,自来石居然立了起来,渐渐与地面垂直呈90°角,众人用力推动,几十吨的大门轰然洞开。 坚固的墓穴只能被动地防备盗墓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人们就开始在墓穴中设置一些主动防卫的设施,既起到射杀盗墓者的目的,又能杀一儆百,吓唬有盗墓企图的人。弓弩的实战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徐市带数千童男童女去东海求“不老药”时,它的杀伤力强大,自然嬴政在营造自己的陵墓时不会不使用这种装置,以射杀企图进入墓道的人。 相比于飞刀弓箭、翻板吊石等刚猛的暗器,沙子无疑是反盗墓被动防御中最出其不意的有效手段。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采用了“积沙”的方法来对付盗墓者。因为建墓的主要材料是沙子,积沙墓也因此而得名。人们建墓的时候,一般开挖深达十几米以上、面积达到几十甚至几百平方米的地下空间,再根据风水术定好棺椁的朝向、方位后,回填干燥的细沙,最后用泥土覆埋,将墓的四周夯实筑牢。 沙子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两个:一方面,沙子可以保持地下干燥,尸体不容易腐坏;另一方面,干燥的细沙就像流水,流动性极强,盗墓者根本无法在这种土层上挖掘盗洞,这边刚挖开那边又填满了,即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挖成了,也很可能被上层塌方泄漏的细沙迅速掩埋。”当然,遇上这种情况,很少有盗墓者能够生还出来,最后大多都成为了殉葬品,这让他们都不敢轻易去挑战自己的“运气”。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9年第04期 作者: 岳南 关注新浪微博 @中华遗产杂志 了解更多内容。 喵=3=...more5minPlay
May 18, 2015【夜读】古人也退休? | 投稿:兔原古代,“退休”可不是人人皆有的待遇,只有官员才有退休一说,称之为“致仕”——官员辞官于朝,归家休息,颐养天年。致仕制度源远流长,始于周代,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完备于明清,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 几岁可以致仕? 年七十致仕,是历朝官员致仕的一个传统年限。它来源于《礼记•曲礼》篇中“大夫七十而致仕”的说法。不过古话说得好“七十古来稀”,能健康活到70岁实属不易,所以这一致仕年龄标准实际上是极富弹性的。 除了每个朝代都有自己关于致仕年龄的“个性化”规定,到了具体执行的层面,也是非常灵活。官员实际致仕年龄,并非局限在70岁。70岁以上还留在任上,以及不到70岁却已致仕的,大有人在。比如清代名臣左宗棠73岁请致仕,李鸿章79岁,曾国荃77岁卒于任。而唐代的杜如晦致仕时45岁,刘弘基54岁便在家颐养天年了。致仕年龄的早晚,除了出自个人身体健康的考虑,还和受重用程度有关。有些朝廷重臣,皇帝格外倚重,自然被要求活到老干到老。“退休工资”有多少? 汉平帝以前,官员致仕后都是没有俸禄的。此后,两千石以上的官员致仕后,可保留原俸禄的三分之一。到唐代,五品以上官员致仕,可得半俸;个别有功之臣,在皇帝的允许下,可获全俸。至明代,官员致仕后,按其级别每月拨给相应的俸粮、钱钞,由致仕前所在机构遣专人送至其家。而清代官员致仕之前还要参加考核,优异者才能以原品致仕,得全俸。有些年老有疾病而致仕的官员,在皇帝恩准的情况下,可以原品致仕,享受半俸的待遇。而被勒令致仕者,则没有任何俸禄可拿。在清代前期,还有过给予退休官员一定数目土地的规定。顺治六年就规定,致仕官员“都、抚、布、按、总兵各给园地三十六亩,道员、副将、参将给园地二十六亩,府、州、县、游、守给园地十八亩。” 致仕之前还能升官? 自宋代起,出于人性化的考虑,官员在致仕以前,一般还可以获得升转官阶的优待,以提升“退休”待遇。宋代开始规定,文武官员致仕者,可晋升一等官阶。明清时期,又做出三品以上不变,四品以下各升一等的规定。高级官员致仕,还可以根据他们的级别,恩荫子孙入仕为官,荫任的范围和人数都视其官员的品阶而定。比如,清代将领刘知源在康熙四年,以原衔加太子太保致仕,其子副都统刘光代为都统。又如清代军机大臣徐用仪在光绪二十六年死后,次年朝廷便“诏命录用其子嗣”。这种惠及子孙的荫袭制度,显然起到了收拢人心、稳定官僚队伍的作用。此外,一些重要官员在致仕后,皇帝仍允许他们参加朝会,提出自己的意见。比如,唐代大将李靖致仕后,唐太宗仍让其每隔三两日便到中书门下参决政事;魏征57岁致仕后,也依旧可以参议得失。 (来自中华遗产杂志 2013年第06期 )关注新浪微博 @中华遗产杂志 了解更多内容。 喵=3=...more6minPlay
May 17, 2015【夜读】唐恭陵与合璧宫疑案 | 特邀:冬冬唐恭陵与合璧宫疑案 寂寞陵园中,一块粗陋的大招牌古怪站立,顶部“盛世唐庄”四个字暗示此处应该有个庄园,或者什么饭店。然而什么也没有,只有与招牌“比肩而立”的石碑、远处成队的石翁仲以及更远处巨大的土丘。那土丘即是“唐恭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处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的唐恭陵,是洛阳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座唐陵。它在中国之所以闻名,是因为其中埋葬着一位从没有当过皇帝的“皇帝”,即所谓“孝敬皇帝”李弘。此人系唐高宗李治第五子、女皇武则天之长子。如此显赫的身世没有给李弘带来太多好处,这个年轻人生来体质虚弱,最后以24岁的“低龄”草草离世。 李弘之死,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桩谜案。有人认为他死于肺结核,证据就在他老爹李治所撰的悼念文字,大意是李弘得了肺结核,身体一直很差;等他稍有好转之时,李治就将传位于他,自己则安心去做太上皇;但李弘听到父亲的承诺,心理压力加大,病情更加严重,最后死了。也有人认为李弘是死于其母亲武则天之手,他不过是武则天在向权力之巅冲刺时的一个牺牲品;欧阳修等人撰修的《新唐书·高宗本纪》中就直言“己亥,天后杀皇太子”,如何杀?据说是“鸩杀”——毒死的。 《新唐书》在记述李弘突然死亡之前,曾经着意提及两件事。 第一件事涉及武则天的过去。当年武氏争宠后宫时,曾残忍杀害萧淑妃,并将萧淑妃的两个女儿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幽禁于掖庭。公元671年,李弘因同情两位公主高龄未嫁(具体年龄争议很大),请求李治将她们嫁出去。武则天大怒,李弘也由此失爱。 第二件事实际上应该是几件事情的集合。《新唐书·三宗诸子列传》记载:“而后将骋志,弘奏请数怫旨。”其时皇帝李治已改称“天皇”,武则天则称“天后”,弱不禁风的“天皇”早已被“天后”控制在手中,“天后”“欲骋志”,大约有按捺不住急欲从幕后走上前台的意思。李弘就在此时数次触怒武则天,成为武氏“骋志”的拦路石。 此后不久,公元675年,李弘在合璧宫突然死亡。虽然《新唐书》中没有明言上述两件事是李弘之死的原因,但将它们与李弘之死连在一起讲述,可谓不无深意。 后世人为李弘之死争论不休,过去一度是武则天“杀子”之说占上风,如今则颇多为武氏鸣冤翻案者——他们认为武则天身为母亲,不可能也没必要杀掉亲生儿子。但武氏一生杀人无数,其中不乏至亲之人,杀李弘并不奇怪。何况专制制度下,一旦陷入权力漩涡,人可变为禽兽,中国古代此类子杀父、父杀子以及手足相残的宫廷屠戮不绝于史,武则天不过其中一例。 李弘死后葬于缑氏,墓号恭陵,虽以太子身份死亡,但埋葬时尽用天子礼,工程之浩大奢侈,令修墓的工匠民夫苦不堪言,竟至纷纷反抗逃亡。 当地人则告诉我,武则天之所以把李弘的墓修造成皇帝的规格,是因为以母杀子,心中有愧。空空荡荡的墓园中芳草萋萋,石人石马和无字碑们沉默了千余年,不知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9年第08期 作者: 斯亮)关注新浪微博 @中华遗产杂志 了解更多内容。 喵=3=...more6minPlay
May 16, 2015【致考生】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关注新浪微博 @中华遗产杂志 了解更多内容。 喵=3=...more7minPlay
May 15, 2015【夜读】上巳节:盛唐狂欢在曲江 | 投稿:遗世沉艾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上巳节”自宋代开始逐渐消失,如今这一词汇似乎也仅存于典籍、辞海中了。但近年来,一些追寻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们,将目光投向历史,自发去寻觅这个春日里美好的节日,体验古人面对春天的心情。唐代的上巳节是这一节日最辉煌灿烂的韶光,让我们穿越时空,置身长安的春天,轻轻触摸历史,也许会得到一些特别的启示。 早春的长安城,莺飞草长正当时,一队队马车载着帐幕、酒具、食器、佳肴和美人往城外东南方向的曲江走去。道上首尾相望,车马络绎不绝。曲江古称曲水,取流水屈曲之意,在今西安东南的大雁塔附近。这个地方在秦代曾建宜春苑,汉代建乐游园,唐开元年间再度加以修复,渐成佳境。此刻的曲江水边遍植柳树,有花的地方被盖上了帷幕,帐内吟诗纵酒抚琴行乐,惹人遐想。在上巳日之前很多天,就需要经过层层选拔,挑选出一位高大挺拔、容貌俊俏、声音洪亮的赞礼官来主持沐浴仪式。配合他工作的正宾,也必须是一位百里挑一的优秀女子,她在容貌、性格、才情、出身等方面都必须达标。在赞礼官高声唱礼“祓禊祈福”之后,人们依次走过她的面前,正宾就用柳枝蘸水,在人们双手、额头、脖颈轻轻拂拭一下,于是晦气好像被驱除一空……曲江畔人潮涌动,不可能每个人都来接受赞礼官的祓禊,更多的民众则在江边取水沾额,在他们心里,这一样也是能够洗去晦气的。 古老雅致的节日、清丽的曲江风景、志得意满的新科进士,相得益彰,场面热闹非凡。然而,一场杏园的欢宴,背后其实有着不少饱学之士考学及第的辛酸。 上巳佳宴未罢,已听到有人在低低吟诵:“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唐朝大诗人孟郊的诗《登科后》,其喜悦之情,被表现得酣畅淋漓,从此“春风得意”也就成了上榜高中者兴奋心情的写照。 “曲水流觞”的习俗,又称为“曲江流饮”。人们将酒杯置于流水中,这酒杯流到谁的面前,谁就要被罚饮酒作诗,再由众人对诗进行评比,一较高下。 “曲水流觞”如今可算是以文会友活动的代名词了,穿着古典服装临水而吟,不仅有强烈的形式感,也容易从情境上引发诗兴。 酒足饭饱有了力气,大家明里暗里就在比一比谁更俊俏美丽了。“斗花”就是青年女子们在游园时,比赛谁佩戴的鲜花名贵、美丽的盛事。长安富家女子为了在斗花中显胜,不惜重金争购各种名贵花卉。当时名花十分昂贵,非一般民众所能买起,游园时,女子们“争攀柳丝千千手,间插红花万万头”。陈子昂说“日落红尘合,车马乱纵横”,反映了赏花游人之多的情景。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8年第03期 作者: 贝堤栗...more6minPlay
May 14, 2015【夜读】砂之魅,壶之魂 | 投稿:森中人宜兴是我国重要的产茶区之一,自古以来好茶层出不穷,阳羡茶、晋陵紫笋、罗芥茶不一而足。“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这是唐朝人卢仝既写实又颇富夸耀色彩的描绘,说明了宜兴茶在当时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冠”,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宜兴茶如“阳羡雪芽”,依然“芳香冠他种”。 作为茶文化的一部分,既有好茶,必然要有相配的茶具。古代饮茶使用的茶具有金属、陶瓷、漆器、玉器、水晶、玛瑙等。根据史料描述,唐朝人饮茶主要用的是瓷壶和瓷碗,宋代崇尚“斗茶”后,改碗为盅。到明代中期,由于饮茶方法的变革,由先前的煎煮、冲点,到煮饮再到叶茶冲泡,茶壶日渐受到亲睐。就材质而言,茶壶的种类有瓷质、陶质和紫砂质等类型。紫砂是介乎于瓷器与陶器之间。它的吸水性高于瓷器,低于陶器,属于炻器。吸水性是一个重要指标,主要表现在坯体烧成的玻化程度上。坯体受烧成的温度越高,相对玻化程度也高,其透气性与吸水性也就相应降低。三者中,瓷器的玻化程度最高,陶器的玻化程度相对偏小,而紫砂的玻化程度适中。紫砂壶的流行,正是源于它的宜茶性。根据科学家们的分析,宜兴紫砂壶所用的紫砂泥表里不施釉,它既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又有一定的气孔率,盛茶既不会渗漏,又有良好的透气性,泡茶不失原味。使用久长,壶内能增积“茶锈”,不加茶叶往里注入沸水也会有茶香散发。它也便于洗涤,壶内有茶锈只要用开水烫两遍,然后迅速浸没冷水中,便能除尽异味。它的冷热急变性能也好,寒冬腊月,注入沸水不会涨裂,提、握、抚摸也不会烫手。 关于紫砂壶的优越性开始被人们认识,从而登上了茶文化的圣坛,还有这样一则有趣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一位盖房的施工匠,在承建带阁楼的房屋时,不慎把平时泡茶取引用的茶壶遗忘在阁楼上了。几天后,他上去取壶,意外地发现壶里的茶还没有馊。工匠感到纳闷,时值盛暑,不用说几天,就是一两天,一般壶中的茶也得变味,难道这只紫不紫、黑不黑的东西是个宝贝?消息不胫而走,人们纷纷仿效,都用这种紫砂陶土做的壶煮茶。 这个久远的传说,为紫砂壶带来了巨大的声誉。人们比较了若干茶具后,认为壶还是“以紫砂者为上”。明朝末年有人就这样认为:“壶黜银锡及闽粤瓷,而尚宜兴陶。”紫砂壶也由此赢得了“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美誉。 宜兴紫砂泥的色彩丰富,泥坯强度高、收缩率小、烧成产品不容易变形,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制壶人可以根据紫砂泥的这一特性,塑造出各种形制、颜色的紫砂壶。右图中的这组紫砂壶便是宜兴的制壶大师们根据不同的紫砂泥的特性,运用高超的调砂技术创作出来的。这六把壶的制作分别用了镶接成型、打身筒成型、旋削成型、捏筑成型的方法,达到了较好的设计效果;颜色有大红袍、青铜色、梨皮黄、米黄色、红泥调砂、绿泥调砂等6种泥色。在装饰手段上,运用了嵌、印、雕、刻、填、画、镂等方法;造型整体有圆、方、椭圆形,握把式,神态各异。这些作品,风格逸放、不拘一格,素净、琢炼兼备,将紫砂泥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选段出自:中华遗产 2009年第05期 作者: 陈小陶)关注新浪微博 @中华遗产杂志 了解更多内容。 喵=3=...more6minPlay
May 13, 2015【夜读】宋代的保健饮料 | 投稿:卿十一在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虹桥下一家店铺外,撑着两把大伞,伞下挂着长方形的招牌,上有醒目的“饮子”二字。此外,在城中“久住王员外家”的匾牌下,也撑着两把遮阳伞,挂着“饮子”和“香饮子”的招牌,伞下卖饮子的小贩,身边有饮料盒子,旁边坐着一位顾客,正悠闲自得的啜饮。 所谓“饮子”,时人又称之为“汤”或“汤饮”,是一种有药用价值的保健饮料,多用药材、果品熬制,口味甜美。我国历史上的饮料,流传至今的大抵是茶酒二种,茶有禅意,酒带豪气,饮子则处于两者之间,既有茶的清雅益性,又有酒的怡畅爽口。 汤饮肇始于唐,风行于宋。有宋一代,上至皇帝,下至布衣,都爱饮用这种饮料。市井中最流行的汤饮叫“二陈汤”,因汤中多选用陈皮和陈年的半夏而得名。早起一盏二陈汤,有提神理气的效果。欧阳修在《茶歌》里称赞这种汤饮“论功可以疗百疾,轻身久服胜胡麻”。 富贵人家的汤饮则以“紫苏饮子”最有来头。根据《广群芳谱》等书的记载,宋仁宗曾专门请御厨、御医等权威人士对天下所有饮子进行评定,结果,权威人士包括仁宗自己都一致认定紫苏饮子味道甘美,冠绝众饮。这种汤饮后来被东邻日本学了过去,一直喝到了现在。由于日本人吃海产较多,而紫苏恰恰能“解鱼蟹之毒”,所以日本如今倒成为紫苏的最大消费国。 和茶、酒一样,汤饮也成为宋人交际的媒介。客人进门落座要上茶、入席了要上酒、送客人走要上汤饮,这是宋人礼客的习惯。用于送客的“去客汤”能够醒酒、保健,客人离别时,主人奉上这种汤饮,既是对客人的关爱,也是一种暖心的礼节。当然,遇上恶客上门,主人也会奉上去客汤,此时无声胜有声,大方又不失体,识趣的客人饮了汤后便会马上告辞了。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4年第06期 作者: 常山日月)关注新浪微博 @中华遗产杂志 了解更多内容。 喵=3=...more6minPlay
May 12, 2015【夜读】当鬼遇上熟人 | 特邀:沈达威中国有许多人对一条不成文的『交往法则』深信不疑——『关系决定一切』。正所谓『熟人好办事』,有意思的是,在鬼故事里,人讲人情,『鬼』也讲『鬼情』…… 蒲松龄讲过一个故事,主人翁老许是个爱喝酒的捕鱼人。他每天晚上到河边钓鱼时,都会带着酒。不过他不独饮,而是回回将酒洒于地上祭奠,请河里的溺死鬼同享。此举感动了溺死鬼王六郎,他默默地帮助老许多捕了不少鱼。在不知道王六郎真实身份的情况下,老许和他一人一鬼相处甚欢。 半年后的一个晚上,王六郎突然向老许告别。老许几番追问,王六郎终于坦白了自己的身份,说是前几年醉酒溺亡于此,明天会有人来代替,溺亡的是一名妇人,他要转世投胎了。 次日午时,果然见一怀抱婴儿的妇人坠落河中。然而不知怎的,婴儿竟奇迹般地被抛到岸上,妇人在河里几度沉浮,最终也爬上了岸。当天晚上,老许又见到了王六郎,问起此事,王六郎回答:如果妇人淹死了,她怀中的婴儿即使被抛上岸,也会因无人照看而死,他不忍两人替一人,于是放弃了投胎做人的机会。 《太平广记》记载:男子张闿 [kǎi] 在路上看到一人躺在路边,自称有足疾。张闿怜悯他,用车载他回家。回到家,那人说自己是鬼,本是奉命勾魂,看到张闿是个长者,不忍取命,就装病躺在路边。谁知张闿为了带他走,宁愿扔掉车上的物件,这让他非常感动。不过,他终究有使命在身,不敢违抗。张闿听闻,大惊失色,用好酒好肉招待,痛哭流涕地向鬼求救。 鬼问张闿,有没有同名者,张闿说认识一个叫“黄闿”的。鬼于是让张闿去拜访黄闿,他随即前往。张闿来到黄家,主人出门迎接,这时鬼用红线绑住黄闿的头,用利器刺其心。张闿离开后,黄闿心脏疼痛不已,半夜就暴毙了。 在这则故事里,鬼被张闿所感动,为了保住“熟人”的性命,不惜千方百计找人当替死鬼,哪怕这个冤大头也是“熟人”的“熟人”。而张闿为了活命,竟干起了为鬼穿针引线的勾当。难怪有学者认为,这不是一则鬼故事,而是一桩真实的谋杀案。 张闿活到60岁,官至光禄大夫。且不论故事是真是假,他的“善终”,倒是赤裸裸地道出了与鬼相“熟”的好处。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5年第04期 作者: 钟楼里 关注新浪微博 @中华遗产杂志 了解更多内容。 喵=3=...more5minPlay
FAQs about FM1604421:How many episodes does FM1604421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117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