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FAQs about FM1604421:How many episodes does FM1604421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117 episodes available.
June 10, 2015【夜读】丹阳故城:沉没在丹江湖下的楚国风云(一)| 投稿:君归《山海经》中有一条河叫“丹水”,它在“南山”地区似乎无处不在:它出于丹穴之山,又出于竹山、南山、上山、蟲(chong)尾山,其间跨度千里;它物产丰富:预兆盛世的凤凰飞于河上,神奇的人鱼在水中游荡,五色的农作物“丹木”两岸丰收,各种玉石铺满了河床。而最为神奇的是,这条《山海经》中的丹水不是传说,它就是今天的丹江。 然而在历史上,丹江还有着世人所不知的辉煌:它塑造了一个辉煌的城市—丹阳,而这座城市成就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南方第一强国—楚国。 殷商中晚期时,丹江迎来了一批新的移民—-位于关中地区的祝融部落,他们因合作伙伴鬼方部落的西迁,难以继续独立对抗商朝,祝融族的新首领季连遂率领族人进行战略转移。祝融部落原定居在楚丘,人称楚人。在丹淅一带早有祝融后裔活动,楚人来投,含有认族和互相依托的意思 不过,让楚人逆转的那个人并不是季连,而是殷商晚期的另外一个荆楚部落首领芈鬻(音:米育)熊。芈鬻熊以“芈”为姓,以“熊”为氏,自称“熊方国”。所谓方国,是经过商王朝册封的、低于王国而高于部落的、高度自治的政治实体。但是,荆楚并没有得到殷商王朝的册封,在商王朝的眼里,当时的楚人只不过是一支弱小的部落而已,但芈鬻熊坚持自己群体足够强大成为方国且不需商朝册封,故自称为“熊方国”。 殷商时期,各国诸侯为了表明自己对商王朝的忠心,都会亲自或者派自己的长子到殷都做官,其实质是做人质。芈鬻熊与商纣王处于同一个时期。为了能够缓和与商朝的关系,芈鬻熊也曾到殷都做了商纣王的臣子。但芈鬻熊认为纣王不贤殷商将倾,于是,他偷偷地逃出殷都,回到熊方国,在丹阳之地建城,开始率领族人大规模的修建城池,开拓疆土。 芈鬻熊将都城选在这里,主要有三个“水”因。一是军事防御。丹阳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可谓是易守难攻,且一旦难守可顺丹江下汉江,向南有广阔的战略空间。二是交通便利。熊方国四周有诸多方国,各方国可以通过丹江和淅水水路到丹阳贸易。三是利于农业发展。 凭借丹淅的地理优势,建城后的楚族迅速强大了起来。此时商周大战爆发,楚人面临一次站队的选择。选商楚人可能获得梦寐以求的正式册封,摆脱“山寨”方国的地位;而选周则可能会面临无数战争,且必然打断族群的发展。当然如果周取得胜利,则可获得更多的利益。两难之下,芈鬻熊只身朝见周文王,成为“文王师”,但楚人远离商周大战,军事保持中立。这个决策为熊方国赢得了一个和平发展的机会。 周王灭商后,周成王封芈鬻熊重孙熊绎为子爵,自此,熊方国更名为楚国,并且正式在周王朝中有了诸侯国的地位。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4年第11期 作者: 田野 稿件整理:喵小喵您可以关注我们的新浪微博 @中华遗产杂志 了解更多内容~...more8minPlay
June 09, 2015【夜读】机关奇术——心动,机动 | 特邀:任志宏提到“机关”,你的脑海里首先会浮现什么?是某种接近于暗器的装置,还是一种社会组织?又或者是“机关算尽太聪明”里的人的心思? 《列子.汤问篇》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远在三千年前的西周,一个叫偃师的工匠给周穆王献上一具人偶。起初穆王以为是偃师的随从,不以为意。在得知这是偃师用木头造的之后,非常惊讶,把自己的宠姬也叫来一起观看。只见那偶人前进、后退、前俯、后仰,动作和真人无一不像。表演结束后,那偶人还向王的宠姬抛了抛媚眼。这一抛令周穆王勃然大怒,认定眼前的人偶一定是个真人,要将偃师当场处决。偃师急中生智,立刻上前将偶人拆开来给周穆王看。经过仔细“检测”,周穆王发现:它终究不过是一堆由木头和皮革组成、涂以胶漆和颜料的“死物”而已,偃师这才躲过一场杀身之祸。 在这个故事里,有意思的是周穆王检验它的方法:“王试废其心,则口不能言;废其肝,则目不能视;废其肾,则足不能步。”这实际是一种标准的科学方法:将伶人视为一个“黑盒子”系统,借由不同的“输入”与“输出”,推敲各种器官所主宰的功能。得出的结论是:伶人的心、肝和肾,分别在语言、视觉与步行这三项功能中扮演关键角色——从中我们已能约略窥见古人通过在假人里设置机关、以内脏控制肢体的秘密。 如果说西周因年代过于久远而更具神话般的色彩,那么从春秋战国直至汉魏,史载中的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开始可信了。三国时魏国的马钧被人称为“木圣”。他复原了众多过去只闻其名、未见其物的机关发明。史载,一个藩国向魏明帝进贡一种杂耍,名为“百戏”,明帝叫人把它装设在洛阳宫里,可安装完成后,众多木偶人却呆若木鸡,动不起来。明帝问马钧:“你能使这些木偶活动吗?”马钧肯定地回答道:“能!”明帝遂命马钧加以改造。马钧叫人购买了上等的木料,叫工人依照他设计好的图样,雕成许多整齐排列的木齿轮,同时建起一座大蓄水池,以水力驱动控制木偶的机关。当魏明帝前来观看时,只见木偶们有的击鼓,有的吹萧,有的跳舞,有的耍剑,有的骑马,有的在绳上倒立,还有百官行署,真是变化无穷。其巧妙程度比原来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中国历史上,隋炀帝杨广是一个颇遭非议的皇帝。除了大兴土木和荒淫无度之外,“玩物”也是其喜好之一。据说他因喜爱一个会讲故事的柳姓秘书到了极点,令人做了一个和柳一模一样的木制玩偶,摆在床头。这个木人的腹部装有机关,能够站起来、坐下去,并能行跪拜礼。每当在后宫夜饮,他就叫宫人把柳的木像放在桌上,供他玩耍。 据专给皇家修史的人说,这个奢华的隋炀帝,曾下令给自己修了座私人图书馆,叫观文殿,仅书房就盖了十二间。最特别的是门。它上挂锦幔,门后藏两个“飞仙”,在门口的地面埋设有机关。每当杨广驾临,就有宫人捧着香炉在前开路,在距离馆门一丈远的地方停下来,一踩暗钮,便触动机关——飞仙就降下来,手捧锦幔卷起,窗户立即打开,室内的书橱也同时开启。当皇帝的车驾返回宫殿时,门窗又都自动关闭,恢复正常。这所有的动作都是一个机关在控制。 机关之术发展到唐朝,估计已颇为普及,且花样繁多。比如郴州刺史王琚,用木头雕刻成一只木獭,将它沉到水里就能自动捕鱼,捕到鱼后便会伸着头颈浮出水面。唐朝武则天如意年间,海州向朝廷进献了一位匠人,能制造十二时辰车,其特别之处在于:当车辕转到正南时,午门便自动开放,有驾车的马与人从门里探身出来,比指南车更为先进。 以上总总,都提示了一个关键的进步。即:此时的木制机械,已经不只是按下开关后依照预先设计好的顺序自动运转了,而是能“分辨”外界的反应以进行自动调节。可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智能”,这种智能有时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 在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存在着一种很细微的东西,它的状态的改变,影响并决定着整个事物的运动变化。这种东西就是“机”。《韵会》说:“机,要也,会也,密也。”在古代随处可见的机关装置里,正隐含着“机”的要义:是要害,是枢纽,是事物里秘而不宣的那部分。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无处不在,但最终还是存在于人的自身。人不仅可以创造出“机”,而且可以通过它,影响乃至驾驭自然。可以说,“机发”思想正是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上一项重大成果,它阐明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原理:“见微可以知著,用小可以制大。”这样,就从“几”的“见微知著”,发展到“机”的“以微制著”。 清朝末年,状元实业家张謇在家乡南通兴办新式工厂,光绪的老师翁同龢差人送去一副对联,上联书:“机枢之发,动乎天地”。这八个字极为精妙传神地传达了一个信号:中国儒生精英的观念正在发生自汉代以来最重大的转变——跳出个人内心,开始撬动外部世界。这一转变的触发点,正是“机”。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杂志 2009年第04期 作者: 潜风 您可以关注我们的新浪微博 @中华遗产杂志 了解更多内容~祝你晚安,好梦~=3=...more11minPlay
June 08, 2015【夜读】马王堆汉墓:丝国的彩衣 | 投稿:遗世沉艾1972年夏天,西汉初年长沙国第一代侯利苍的夫人——辛追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出土时辛追面容姣好,身上还穿着纹饰精美的丝质衣服,浑身透出一种雍容华贵的气质。她在底下沉睡已逾千年,包裹在她身上的丝织物都已黏连在一起。专家们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才为辛追褪去那穿戴了两千多年的衣裳,足足二十层的丝绸。 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丝绸的国家。 根据考古发现表明,距今六七千年以前,中国就开始饲养家蚕和织造丝绸了。在此后四五千年时间内,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唯一能够织造轻柔美丽的丝绸的国家,到了汉代,更是打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向世界各国大量输出丝绸,因而被古代世界各国称之为“丝国”。 “春草鸡翘凫翁濯,郁金半见湘白(yuè)”,这是《急就篇》中对织物颜色的描绘。马王堆的丝绸花样繁多,这说明今天纺织业运用的绝大多数技法,西汉古人就已经掌握。而且,掌握的程度精湛得不可思议。这一点可以在出土的一架古瑟上得到证实。 马王堆汉墓里面出了一件乐器,叫瑟,是中国一种很古老的弹拨乐器,主要流行在春秋战国时期。此为25弦瑟,保存异常完整,一根弦都没断。可是你仔细观察它的时候,却发现这个瑟的弦不是金属制造的,而是丝弦! 在西汉早期,冶铁业并不发达,古人拉不出来这么长的金属弦,不得不用丝替代。它是先把377根单丝加捻成一股,然后再用10多股这样的丝再加捻成一根线。也就是说,这根琴弦用了四五千根单丝。但是在琴上,看起来却像一整根似的,非常均匀。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这根弦粗细不均匀,那弹出来的声音将会不准。对于这些琴弦,专家们做了各种研究测试,最终他们得出一个令人惊奇的结论:汉代马王堆25弦瑟,丝弦加捻工艺水准已经相当于现在的电子加捻的水准。在很多人看来,这或许不可能,因为人手劲稍大点小点,或者手上的一点污迹也会影响到这根琴弦的音准,但是古人就做到了非人力可为之事。 在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所有丝织物中,最著名的就要数那件“素纱衣”了。重量不到1两。根据计算,这种衣料每平方米仅重12〜13克,真是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丝绸品类中,纱是最先出现的。纱的组织结构简单,为平纹交织,表面分布有均匀的方孔,所谓“方孔为纱”。清代学者雷在《古今服纬》中解释“纱”的命名由来,说“言其孔可漏沙也。”可见,纱织得比较疏松,孔眼充满织物的表面,空隙大,因此显得轻薄。纱中最轻薄透明的被称为“轻容”,而素纱衣的料子应当就是“轻容”。 然而,人类发明衣裳,原本是为保暖遮羞,素纱衣既不能保暖,又不能遮羞,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它怎么穿呢? 素纱衣的命名是从材料品类和形制特点两个方面着眼的。“素纱”,是说制作衣裳的材料用的是未经染色的白纱;“衣”,是说衣裳的形制是没有衬里的。素纱衣也可以称作“景衣”或“衣”。 《仪礼•士昏礼》记载的古代婚礼仪式非常繁琐,其中一节有这样的情景:新妇登车,乳母给她套上景衣,车夫才驾驭上路。注意其中的“景衣”,郑玄解释说 ,景衣的用途和明衣差不多,穿上景衣目的是既遮挡路途上飞扬的灰尘,又让里面的文饰显露得鲜明。景也是明。如此看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是合乎景衣要求的。素纱衣是古代女子出嫁时套在结婚礼服外面的罩纱。上古三代,夏代尚黑、商代尚白、周代尚红。汉代与周代一样,也尚红。试想新娘身上穿着红色锦衣,文饰灿烂,外面再罩上素白纱衣,何等美丽。正可谓“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 中国的衣冠服饰制度,大概在夏商时期初见端倪,到了周代渐趋完善,并被纳入“礼治”范围。在商周前后,随着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人们受到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约束,造成这个时期的女性服装趋向完善和华丽——一袭长衫把女人的美发挥到极至,这种审美观念对中国妇女服饰观的影响竟长达千余年之久。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9年第10期 作者:熊晓 稿件整理:莫听安) 您也可以关注我们的新浪微博 @中华遗产杂志 了解更多内容~祝你晚安么么哒(づ ̄ 3 ̄)づ...more9minPlay
June 07, 2015【夜读】罗汉逢生记 | 投稿:波洛一座苏州乡下几近塌毁的佛寺,竟引来了顾颉刚、叶恭绰、蔡元培、胡适、刘海粟等一干名士长达十余年的关注,这里面究竟隐藏了什么瑰宝?顾颉刚的坚守 “神州水乡第一镇”甪(lù)直,地处苏州城东四十里,走进镇口,跨过香花桥,就能看到一座黑瓦黄墙的山门,那便是保圣寺了,元代书法家赵孟頫(fǔ)曾为大殿题写过抱柱联,上联就说“梵宫敕建梁朝,推甫里禅林第一”。 在保圣寺西有一片房子,那是曾经的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1918年,在此任教的苏州人叶圣陶和好友王伯祥邀请顾颉刚来保圣寺游赏时,顾颉刚发现了大殿上的对联,下联为“罗汉溯源惠之,为江南佛像无双”。“惠之”即唐开元年间的雕塑大师杨惠之,与“画圣”吴道子齐名,人称“塑圣”。而赵孟頫提到的“罗汉”,是指大雄宝殿里的十八尊泥塑彩绘罗汉像。与一般寺庙的单独塑像不同,这些罗汉错列于东西两墙山海相间的塑壁之上,将主体形象和壮阔背景融为一体。经他现场确认,这十八尊罗汉虽屡经后人修饰,但其中的四尊却是杨惠之的大作。杨惠之师法“画家四祖”之一的张僧繇,保存他的塑像,即不啻保存张僧繇的画作。于是,1918年顾颉刚的这趟保圣寺之旅,成为日后拯救这批无价之宝的最初机缘。 1922年初夏,顾颉刚陪同北大校医陈万里游览甪直,此时大殿的正梁已折,屋顶也破了大洞,罗汉中有的已经跌倒摔碎,地下满积着瓦砾。同行的陈万里拍下尚存的罗汉,将照片寄给北大校长蔡元培和国学门主任沈兼士,请求出手相助。蔡、沈一看照片,当即致函江苏省教育会会长蒋维乔及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请他们联系本地人士予以保护。该年年底,顾颉刚与“五高”校长沈柏寒在上海碰面,沈氏听说日本人会拆壁画,便询问能否在上海找到这样的人才。顾颉刚立刻给刘海粟写信求援,请他代找日本拆匠。刘氏复信应允。 1923年5月,顾颉刚从王伯祥那里得到消息“保圣寺罗汉风雨之后,真迹不存”,才知去年所付之事一直没有下文,气得夜不能眠,熟料6月1日,王翼之又告诉他“保圣残存罗汉像虽甚危,幸还未倒”。于是,次日一早,他就写作《记杨惠之塑罗汉像》一文,投给《努力周刊》,向全社会发出呼救之声。20日,他收到新一期《努力周刊》,却发现“《塑像记》仍未登出”,遂感叹:“天下不如意事如此多,塑像终无保存之望乎?” 正在顾颉刚一筹莫展时,事情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机。 7月10日,蔡元培和妻子周峻在苏州举行婚礼,顾颉刚的老师胡适寄来贺信,并建议两位发起成立抢救保圣寺唐塑的组织。13日,蔡元培特为此事造访顾宅,而《努力周刊》也刊登出了顾文。7月下旬,由沈柏寒等人集款,将禅定、讲经、沉思、望雁、寂寞这五尊较完整的罗汉塑像连座拆下,暂时寄放在“五高”的平房里。而抢救罗汉的工作并未中止。1926年,东京大学美术史学教授大村西崖前来考察,回到日本后,出版了《吴郡奇迹:塑壁残影》一书,不久便传到中国,引起中国文化界的震动。 1928年,书画大家叶恭绰因看了《塑壁残影》专程来到甪直,却“见寺多倾堕,未圯者仅一壁”,如此惨状促使他发起唐塑保存会。1929年,“教育部保存甪直唐塑委员会”宣告成立,蔡元培任会长,经费来自教育部、江苏省政府,以及其他捐款。经委员会讨论,决定在大雄宝殿的遗址上建造一座殿堂,原地保存塑像,定名为“古物馆”。建筑师范文照受聘设计馆舍。画坛巨匠徐悲鸿和刘海粟负责制定罗汉像、壁保存方案。具体修置塑像、塑壁的任务则交给了雕塑家江小鹣。而拱门和馆前廊檐两处题额,分别邀请谭延闿和于右任书写。蔡元培还撰写了《甪直保圣寺古物馆记》碑记,由马叙伦手书。 保圣寺里的罗汉像,就这样引来了民国文化艺术领域的顶尖高手,这一阵容不仅空前,大概也能绝后。 1932年夏天,保圣寺罗汉像的抢救工程全部结束,开幕典礼定在11月12日。那天,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为此事奔波多年的蔡元培、顾颉刚等纷纷现身,台阶上、院落里挤满了宾客和乡亲。蔡元培当日在致辞中曾有这样一段独白:“自甪直保圣寺唐塑罗汉像发现,吾国艺术界为之一震……(古物馆)经营三年之久,今日乃克告成,此实为我国艺术界考古界可庆幸之一事。”这场历时十余年、倾注了太多人心血、接力棒似的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至此终告圆满。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3年第06期 作者: 耿朔 整稿:C先生关注新浪微博 @中华遗产杂志 了解更多内容...more9minPlay
June 05, 2015【夜读】麻将(二)毛泽东方言版 | 投稿:远去在麻将游戏中,仅有儒学作为指导思想是不能确保取胜机会的。麻将作为一种实战性很强的娱乐工具,要求游戏者一定要有兵家的思想。在游戏中,如调张,疑牌不打,隔巡如生张等都融入了兵家思想,至于在游戏中的猜牌估张等现象,无不体现了游戏者的斗智斗勇。 然而,运用上述方法并不一定保证能赢,因为在麻将中还有阴阳家的影响,这极为常见,即使你做到了不急不躁的平和心态,但就是屡战屡败,除了在战略战术上的失误外,很有可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手气不好。所谓手气其实说的就是阴阳家的观点,这是一个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可是凡是玩过麻将游戏的人都无时无刻不感到它的存在,它弄得你不信也得信。 大概很少人知道,毛泽东是如何认知麻将的。他善于利用麻将游戏中的智慧来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并且不止一次地高度评价麻将,在延安期间,他专门对麻将发表评论。他说:“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第二是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三是麻将牌。”“不要看轻了麻将你要是会打麻将,就可以更了解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麻将牌里有哲学哩。” 1949年,当国共谈判代表在北平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之后,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国民党谈判代表刘斐和黄绍。这天天气晴朗,风清气爽,但刘斐的心里却阴霾重重,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茫然无着。后来毛泽东留他们一同进餐,边吃边谈。当谈到个人爱好时,刘斐借机向毛泽东试探道:“你会打麻将吗?”毛泽东随口答道:“晓得些,晓得些。”刘斐接着问:“你爱打清一色呢?还是喜欢打平和?”毛泽东反应敏捷,立即明白了对方提出这个问题的用意,笑着答道:“平和,平和,还是平和好,只要和了就行了。”这一语双关、意味深长的回答解除了刘斐的许多顾虑,从而增强了他向共产党靠拢的信心。于是,刘斐满意地笑道:“平和好,那么还有我一份。”后来,国民党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刘斐却真的定下决心,留在了北平。此事一时传为佳话。 有位读过金庸小说的外国朋友,曾经问中国的一位著名文化学者一个问题:“我究竟该用孔孟的原则来看你们,还是用老庄哲学、墨家的侠义来看你们,或者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那位学者颇为幽默又意味深长地回答道:“那些书本上的你全都不用看,你只需学会打麻将,你就看懂中国了。”(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9年第02期作者:马惠娣、邸蕴 稿件整理:喵小喵)关注新浪微博 @中华遗产杂志 了解更多内容。 喵=3=...more6minPlay
June 04, 2015【夜读】麻将:走进中国的捷径(一)| 投稿:柚子有人说,要想读懂中国,学会玩麻将是一种捷径。因为麻将是最真实、最广泛的大众文化,它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其游戏规则是中国人百年来真正的“潜规则”。中国历史上的诸子百家思想杂糅,发展到如今,要看懂,恐怕不是那么容易,但要用“麻将”作为代表文化,恐怕是最适合不过的了。 中国麻将牌千百年来是由多种棋牌活动融合与演变而形成的,然后,在清代道光至清末时期,形成了一套144张牌和每把13张的定型打法。麻将在其从起源到定型的发展轨迹中,注入了诸多传统文化的精华元素,致使这种游戏有着深奥的理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它体现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儒家文化传统。从某种程度上讲,麻将算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集大成者,包含了古代的天文历法以及儒家、道家、兵家、阴阳家等各家的哲学思想,无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哪个方面都能在其中找到影子。 譬如“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儒学经典就贯穿在麻将游戏的始终。这里的“从心所欲”即指在打麻将时,每个入局的人,都有着自由操作的广阔空间,他可以随意改变自己的操作程序。麻将桌上,个人意志得以充分体现,不必向人请示、也无须与别人商量。“不逾矩”是说麻将虽有各式各样的打法,但竞赛规则却是由入局者共同参与制定,所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规则一经形成,玩麻将的四家都必须遵循约定俗成的规矩去操作,否则“逾矩”,便要被判罚。 儒学倡导的是“中庸之道”,教育人们在“忠恕”的原则下,加强人性修养,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此,麻将的操局者是承袭?是悖逆?从其水平、心态和气势中都能反映出来。通过打麻将,人们可以窥视一个人的心胸和品行,亦即牌如其人、牌品见人品。无论人们怎样掩饰,在雀战中风起云涌之际,各位参战者的为人与品性立显无疑。而那些忧虑、失望、沮丧、懊悔、紧张、急切、企盼、期待、欣喜、惊喜、狂喜等等,各种各样的心态在这里暴露无遗。此时,牌桌已经成为舞台,各种各样的人们在这个舞台上展示着自己的风采。麻将的未知与多变,显示出自身的魅力,搓麻者的行为与心态则折射出人性的复杂与多元,也折射出些许人生的哲理来。因此说,麻将的操局过程就是人性的暴露过程,游戏麻将即是游戏人生。只是麻将可以推倒重来,人生不会再有来世。(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9年第02期作者:马惠娣、邸蕴 稿件整理:喵小喵 )关注新浪微博 @中华遗产杂志 了解更多内容。 喵=3=...more5minPlay
June 03, 2015【夜读】珍妃井旁的非常院落 | 投稿:月意故宫博物院的东北角,在重重宫殿高墙的包围里,有一座精巧别致的几间连房。漫步过雄伟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又艳羡过“珍宝馆”中琳琅满目的皇家珍藏,游客对这座建筑的印象,最多是“珍妃井旁边的小屋”。在重新评估以前,别说游客,就连故宫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发现它的价值,只是把这里作为普通仓库使用。 1994年,在准备对这座仓库的屋顶进行例行修补时,细心的工作人员看到这小房子的顶棚好像很有名堂!对于这里有画这件事情,大家是早就知道的,但是以前只当成普通的壁画而已,并不在意。没料到仓库的整个顶棚上画满了美丽的藤萝花,枝叶招展、栩栩如生。闻讯赶来的专家证实了大家的猜测,这不是普通的壁画,而是盛清时代风行于皇宫的西洋风格通景画,这座漏雨的库房也不是平常的小房子,它正是乾隆倾注一生心血、寄托晚年向往而专门修建的养老休闲之所——倦勤斋。 乾隆皇帝继承皇位之初就曾表示,如果在位60年,就会将皇位“内禅”给儿子。为此,在1771至1776年的5年间,皇宫的东北角大兴土木,在原宁寿宫的基础上修建了一座太上皇宫殿——宁寿全宫。 宁寿宫完成后,其前半部为太上皇临御之所,后半部则由西向东并列着花园、寝宫和畅春园大戏台。因花园的建造、完成都在乾隆年间,人们习惯称之为“乾隆花园”。倦勤斋就坐落在乾隆花园的西北端。 倦勤斋的内装修经过了特别精心的设计制作。乾隆花园的修建年代正值清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阶段。在皇家的建筑需要上不惜人力物力。从设计、绘图到烫制小样,全部经过御览、钦定、“照样准做”等一系列过程。此时的乾隆皇帝醉心于苏杭秀丽风光,倦勤斋内的细部设计均由宫内量准尺寸“定身打造”,发样交江南地方督办,然后运至北京组装。有些江南物产不适宜北京的干燥气候,如“竹制”装修在北方常常会离缝走样、脱落爆裂。于是在倦勤斋室内营造的自然园景中,凡需要斑竹原材的部分全部采用木雕及髹漆斑竹花纹的方法。工匠们不厌其烦地逐一绘出了满庭“斑竹”,以求传达江南风情,博得龙颜欢悦。 倦勤斋建成后,乾隆非常喜欢这座“文斋”,经常驾临这里。他念念不忘内禅的愿望,掐指计算“颐养”的时间,盼望能早点抛开政务,享受书香与闲情。他还将宫内的宋元书籍和自己的得意诗作经常不断地送到这里,使之成为“敢与重华拟比肩”的书房和珍玩室。 乾隆四十四年,他在诗中盼望着退位后的美景;“设果愿能符,洵为福出群。春秋剩八度,年近一年欣”,乾隆五十二年,他继续着美好的憧憬;但当真正授玺让位的时刻来临,弘历却没有放下对权力的贪恋。乾隆爷训政当起了太上皇,退位成了泡影,“倦勤”的初愿很讽刺地没有实现。存放这里的书籍珍玩,也和小戏台与藤萝画一样,每年只能等到正月的一天,才可以等到皇帝来此小坐,或观赏把玩,或吟咏嗟叹。(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8年第05期作者:贝济 稿件整理:喵小喵)关注新浪微博 @中华遗产杂志 了解更多内容。 喵=3=...more6minPlay
June 02, 2015【夜读】牯脏节:生死之间的祭祀 | 投稿:云天河牯脏节是苗家人祭祀祖先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隔十三年才过一次,严格按照古老仪式进行。即便是在今天的苗乡,这也是难得一见的。 牛旋塘是牯脏节最壮观的仪式之一,安排在牯脏节的第三日。牛旋塘是由各家牵出将要宰杀祭祖的牯牛,向祖灵通报和展示自家祭品的一个仪式。活动一般选在村子附近比较开阔的场地。这一天,寨里的村民以及远道而来的客人都要身着盛装聚集牛旋塘。 一大早,寨里称为“五甲”的五组代表队各自开始扎幡,那是祖先神灵的象征。中午,五甲按序浩浩荡荡进入场地旋牛。供祭祀使用的牯牛要选膘肥体壮的,它们被打扮得五颜六色。在一阵阵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中,牛被簇拥着走进旋塘,后面跟着穿着百鸟衣的踩牛塘的队伍,服装的下摆缀满了白公鸡羽毛。他们在音乐中一路跳着苗族的传统舞蹈,跟随着牛旋绕于塘中。 每家将牛牵进牛塘后,就会举行一个传统的祭奠仪式。首先,放一串长长的鞭炮昭示祖先,同时也是为了洗去牛身上的邪气;然后,摆出祭品,祭品通常是自家酿制的米酒、糯米饭和鱼干,这些都是苗家人的珍贵食物。在祭祀过程中,一定要向空中喷几口酒以祭奠祖先,还要拉着牛绕塘祭祖,临走还会抓几把泥粘在牛的身上,表示富贵。 在整个仪式中,塘内塘外的人神情肃穆,面容极其虔诚庄严,牯脏头、鬼师们口中念念有词,带领着旋塘队伍一遍遍地在塘中逆时针旋绕。锣鼓、鞭炮、芦笙的声音,与大竹筒发出的雄浑的声响交织在一起,久久回旋在大山之间。他们这是在用古老的方法呼唤着祖先的神灵,诉说着他们千百年来的往事,祈祷着来年的五谷丰登。 第六天虎日的子时,是整个节日最动人心魄的时分。在鬼师念完符之后,牯脏头家的牛被率先宰杀,随着三声炮响,村民纷纷将自己家的牛牵出来拴到祭坛上。在一夜之间,鸡叫头遍十几分钟之内,各家各户手起斧落,几百头牛就被宰杀完毕。随后,这些牛立刻就被支解分割,它们的各个部位也按重要程度分别被送给了主人的亲友。对主人来说,最终留下的只是牛的内脏,所以这个重要的祭祀活动叫做“吃牯脏”。 牛,这个自古以来只有奉献没有索取的生命,用鲜血传递了主人的虔诚,并以这样一种方式完成了自己来到人间的神圣使命。 当黎明来临时,牛的身体被全部分割完毕,它们的角被挂在主人的屋门头,牛角越大代表主人家越富裕兴旺。 在节庆的最后一天,亲朋好友们就要背上分得的牛肉纷纷返家了。大家要在中午前离寨,因为牯脏节后要封山三天,不许进出。对于这样的节日,人们的心情是矛盾而复杂的。虽然我们看到苗家人买牛的义无反顾和宰牛的虔诚,但对年轻人来说,过牯脏节似乎只成为了一种习俗的盲从和各家间的攀比,而不会在意其原本的意义了。牯脏节是贵州许许多多村落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采用传统方式来举行,这些文化景观的特色是否就会消失? 也许只能等到那个时候,才会知道答案。(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8年第03期作者:罗莉 稿件整理:喵小喵) 关注新浪微博 @中华遗产杂志 了解更多内容。 喵=3=...more6minPlay
FAQs about FM1604421:How many episodes does FM1604421 have?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117 episodes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