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IC之音|心理學不學
Share to email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X
我們的生活因為「情緒」的存在而充滿色彩,對外它是我們理解他人、布置良好人際關係的重要指標。對內,經由感受情緒、調整認知,它是我們更加認識自己反應慣性的觸媒,是看待事物的第一態度,以及協助自我成長的好幫手。
情緒發生的當下,你都如何面對處理呢?
「情緒」常常被污名化!
你是什麼感覺?
概括來說,情緒是感受的一種,當我們碰到事件發生,我們會透過認知覺察到跟原來的狀態不太一樣,進而影響情緒。
情緒反應會伴隨著生理改變,並且連動到行為的傾向。而您是否能覺察自我的情緒反應呢?
人很奇妙也很複雜,同樣的一件事情可以用不同角度的詮釋,可以有不同的解釋方式。是刻意為難,還是無意為之但影響到了你?這些都取決於我們的認知與想法。
尤其,在陷入壓力情境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偏向不符合我們心意的詮釋方式。主觀看待壓力事件,就會影響接下來的壓力反應。因此,壓力是可以管理的。運動幫助我們減緩壓力產生的生理影響,但我們可以在事件變成壓力之前讓壓力不變大,靠的就是我們的認知與心理方向。
只是,回應壓力,一定要用正向思考嗎?
你常常會頭痛?腰酸背痛?晚上睡不好?食慾不振?或者突然之間覺得很想吃甜食?
這些症狀,可能與壓力有很密切的關係。
在我們的生活與工作中,難免遇到有壓力的時候。適度的壓力可以幫助我們進步突破,但如果變成長期高壓,就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連帶的,平日幫助我們抵抗外來侵略的免疫系統,也會因為處於長期備戰狀態,進而回頭攻擊自己。
從自律神經失調與免疫系統下降,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壓力帶來的影響。
腳步快、吃飯快、趕著帶小孩上下學、忙著將專案進度在今天完成…,這好像是你我都熟悉的生活日常。如果時間一久,而且又忘了適度放鬆、情緒排解,做好壓力管理,可能出現生理、心理的不良反應。
壓力,是現代人最熟悉,卻也始終未曾徹底了解的名詞。壓力原本是讓我們生命演化持續進步的動力。如今,卻成為生理失調、心理焦慮甚至出現疾患的源頭。
但我們要告訴您,壓力不一定有害,只要做好調適與管理,壓力可以轉換成助力。因為你可以選擇壓力並且擁有解方。
您一定聽過一句話:「初生之犢不畏虎」。
既然因為負面經驗影響我們的行為,是否能經由行為改變負面認知呢?您是否因為過去不好的經驗而心生恐懼,甚至造成行為上的抗拒呢?
讓我們告訴您,怎麼辦!
心理學關心的是一個人的感受、想法跟行為,這三個面向會交互影響我們的生理與心理。我們可以行為初步認識不同的性格特質。
在操作制約的實驗中,心理學家讓讓鴿子學習用翅膀打乒乓球的「行為」,更稀奇的是,它還可以讓鴿子喜歡去做這樣的事,不止制約到了行為,還制約到了動機,更制約到了情緒。
所以透過行為治療法,臨床心理上如何運用。
請聽節目吧!
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36 episodes available.
121 Listeners
665 Listeners
16 Listeners
166 Listeners
174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