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兄姊妹:主日平安!
今天我们要思想的经文是《列王纪上》第18章。这一章仍然是关于先知以利亚的事迹。
《圣经》中关于先知以利亚的事迹,主要就记在王上17、18、19这三章里面。17章是以利亚登场,18章是以利亚一生中最辉煌得胜的时刻,而19章是以利亚生命中软弱的一面。从这三章我们就能了解以利亚一生最主要的事迹,而今天要讲的18章和下周分享的19章更形成对比,由此使我们看到以利亚鲜明和真实的性情。
王上18章经文比较长,内容也很丰富,我今天要分享的主要有六点:
1、关于俄巴底
我们一般认为王上18章的主角当然是以利亚,而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有关他的两场对垒:一是以利亚对亚哈,二是以利亚对巴力的450个先知。而俄巴底的出现有什么意义呢?以利亚既然有本事让亚哈三年都找不着他,他也当然有本事突然出现在亚哈面前,所以其实用不着俄巴底牵线搭桥,而且俄巴底的角色一点也没有增加这两场对阵的精彩和激烈程度,那么《圣经》为什么要在此记载这个人物呢?在思考这类问题时,我们首先要相信《圣经》都是神的话,都是出于神的智慧,所以《圣经》的记载简单有简单的用意,重复有重复的道理。带着这样的信心,我们再运用适当的解经原则,就能够看出上帝的心意了。
对于俄巴底的记载,结合下文,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两点意义:第一,这里特别交代俄巴底隐藏了100个耶和华的先知,而22节以利亚却对众人说:“作耶和华先知的只剩下我一个人”。这是一个重要的对照,反映出以利亚的心态,这一点我们稍后再分享。而俄巴底出现的另外一点意义也在于:他的作为和以利亚的作为也形成一个对比。一个是公开的,一个是隐藏的,一个是激烈刺激让人热血沸腾的,一个是秘密、不能引人注意的。而他们哪一个是神喜悦的呢?以利亚的服侍当然了不起,是神喜悦也是我们都羡慕的,但《圣经》在此其实也提醒我们,俄巴底同样是忠心的,他拯救先知的行动同样是勇敢和冒险的。《圣经》在此特别介绍俄巴底是家宰,这不是一般的职位,而是相当于国王的管家或者宰相,所以他的行动若暴露,他损失的利益比以利亚更多,并且同样面临生命的危险。
所以,上帝在以利亚得胜之前,先让我们看见俄巴底和他的摆上,这就提醒我们:不要只看见上帝明显的工作,也要留心上帝暗中的作为。如果只盼望以利亚式的人物和迦密山式的得胜,那么我们就容易灰心,因为这样的人和事不会经常出现。但是我们若留心察看上帝那暗中的无所不在也无时不在的作为,我们就能得安慰了。另外,若我们只看中以利亚的工作,那我们也容易把荣耀归给人,但我们若能看出神的作为远不止使用一个以利亚,我们就能把荣耀和指望单单归给神了。
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那个原本唯利是图的商人有一天竟然被感动,以致冒险拯救了很多犹太人。很多属灵伟人的传记里也提到过,他们在监狱里受到狱卒和其他犯人的善待,以致度过艰难的时期。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在我们的身边其实都屡见不鲜。这些人所做的其实都如同俄巴底所做的,虽然是暗中做的,甚至是微小的善意,但是都能使我们感受到在黑暗中还有光明,在绝望中还有希望,而这光明和希望都见证神仍然存在并且掌权。
所以亲爱的弟兄姊妹,在今天这个逼迫教会的世代,我们一方面盼望大得胜、大拯救的时刻,但是我们更要求神打开我们的眼睛,使我们认出身边那细小、隐秘但真实的上帝的作为。例如:房东顶住压力保护我们,或者同事对我们表示同情和暗中帮助,这些岂不都是出于神吗?也因此,我劝弟兄姊妹面对政府工作人员也要态度温和,说不定其中就有上帝派来保护你的俄巴底呢。总之,愿我们相信:没有一个世代只有黑暗没有光明,也没有一个时候魔鬼完全掌权上帝却无所作为。
2、面对旱灾亚哈的态度——“使以色列遭灾的就是你吗?”
当以利亚终于面对亚哈时,亚哈的反应很值得我们思想。他对以利亚说:“使以色列遭灾的就是你吗?”这就是一个罪人看待问题的典型方式和态度,他不肯反省自己,更难认罪和忏悔,他最习惯的反应就是怪罪别人。亚当面对上帝的询问时也说:“你所赐给我、与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树上的果子给我,我就吃了。”(创3:12)”这就是罪人的本能,把责任推给人,哪怕是自己的亲人,把责任推给神,虽然神的命令清晰明确,把责任推给先知,尽管先知完全无可指责。而最终他却不能看到,也不肯承认自己的罪。
不懂得认罪的国王是国家的不幸,而不习惯认罪的基督徒,他也必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很多不幸。基督徒夫妻为什么也争吵,因为他们还习惯互相指责,却不习惯反省自己,也不习惯认自己的罪。我们的灵性如何,从我们认罪的能力和勇气就可以看出来。我是习惯指责别人,还是常常反省自己?我是总对别人义愤填膺,还是常为自己忧伤痛悔?如果我们是前者,那就说明我们仍然活在老我里。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应当警醒,也应当忧伤,更要努力追求改变。灵修的方式之一就是操练在神面前反省、忧伤和认罪,并且使之成为习惯,遇事自然的进入这样一个反省、蒙光照、认罪和谦卑的过程。有这样习惯的基督徒不会争吵,不爱批评,对人宽容,但对自己的认识却深刻且敏锐,这样的基督徒能够不断成长,也能促进和睦。我们难道不羡慕这样的生命吗?
其实,我们各人的生命如何都是显而易见的,正如亚哈一句话就暴露了他生命的本相,我们的本相其实也早被我们的行事为人暴露无遗了。求主使我们都能正视自己生命的问题,而不要再视而不见。上帝给了亚哈三年时间反省和悔改,可惜他仍然冥顽不灵。而我们陷在老我中也已经多久了呢?我们还要为自己的罪承受多少痛苦才肯悔改呢?求主今日就光照我们,愿我们快快醒悟,快快回转,快快开始操练反省和认罪的功课,也因此能快快拥有成熟美好的属灵生命。
3、以利亚对以色列民的挑战——“你们心持两意要到几时呢?”
21节以利亚对众民说:“你们心持两意要到几时呢?若耶和华是 神,就当顺从耶和华;若巴力是 神,就当顺从巴力。”以利亚的话很像约书亚曾经对以色列人说过的:“若是你们以侍奉耶和华为不好,今日就可以选择所要侍奉的:是你们列祖在大河那边所侍奉的神呢?是你们所住这地的亚摩利人的神呢?至于我和我家,我们必定侍奉耶和华。”(约书亚记 24:15)”可见信仰不应该是被迫的,而应当是甘心的。同时,信仰也不应该是心持两意的,而应当是一心一意的。什么是“心持两意”呢?就是又拜巴力,又拜耶和华,又侍奉神,又侍奉玛门,或者自称基督徒,但行事为人却按着今世的风俗。
以色列人对信仰心持二意有两个原因:一是害怕受逼迫,所以强权要他们拜巴力就跟着拜了;第二,可能也是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自己对信仰根本不认真。他们竟然忘记了十诫第一条“除耶和华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甚至可能他们连这一条都不知道。我们不要以为奇怪,我们想想今天有多少基督徒能背诵《十诫》或者《使徒信经》,或者至少读过一遍《圣经》?我们就知道对信仰不认真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
对今天的基督徒来说,以色列人的问题同样是我们的问题,他们心持两意的原因,也是我们真实的光景。我们面对强权若胆怯,就难免心持两意。放弃信仰的底线,容许强权侵犯上帝的主权以及人的尊严并不是“灵巧像蛇”。我们要小心,不要自欺,出于恐惧的“灵巧”最终难免入戏太深,以致真的变成蛇。此外,对信仰不认真更是今天基督徒严重的问题。什么叫“对信仰不认真”呢?就是不读经,不灵修,不知道《圣经》的原则,不践行《圣经》的教训,也从来不让神的旨意对自己的生命和生活真的构成挑战。这就是对信仰不认真,这样的人就难免心持两意,一方面自称基督徒,但另一方面行事为人却与世人无异。心持两意的基督徒不能荣耀上帝,反而使仇敌得着羞辱神的机会。所以心持两意还不如彻底不信,这样他就可以更自由的爱世界,也不至于羞辱主名了。当然,我这么说不代表上帝嫌弃软弱的基督徒,而是表达焦急难过的心情,以利亚的话也是这个意思,不是真让以色列人选巴力,而是为他们的生命痛心。
以利亚在迦密山对以色列发出的呼吁,也是约书亚在示剑对以色列发出的呼吁,也是摩西在《申命记》中对以色列发出的呼吁,更是圣灵在我们生命中发出的呼吁。这呼吁不是只发生一次,而是应当常常在我们心中回响。我们应当常常面对这样的问题:“上帝对我是否真实?”以及“我究竟要不要完全顺服他?”愿我们常被圣灵挑战,也天天回答主说“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在你有永生之道,我还归从谁呢?”
4、迦密山的得胜
王上18章用了最多的篇幅描述以利亚和巴力的先知在迦密山上的对决,详细地呈现了当时的场景、语言、动作等等很多的细节。
迦密山位于以色列和腓尼基交界,一般认为这是巴力崇拜的圣地,所以以利亚安排在迦密山和巴力先知对阵,是故意让他们占据主场优势。此外,以利亚只有一个人,而巴力先知有450人。以利亚又让巴力先知先祷告,而且给他们充分的时间:从早上到午间,再到正午、午后,直到献晚祭的时候。巴力的先知也用尽了一切的手段,甚至用刀枪自割自刺,但最终却毫无结果。而以利亚后出场,而且故意违背自然规律,用水浇透燔祭和柴。但他一祷告火就降下来,而且不是一般的火,因为连石头、尘土都烧尽了,沟里的水也烧干了。《圣经》如此描写可以说足够详细,足够精彩,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证明上帝的真实和得胜是不容置疑,无可推诿的。这也是以利亚的目的,就是36节他祷告说“求你今日使人知道你是以色列的 神……使这民知道你耶和华是 神”。
所以说,我们的信仰讲不讲证据呢?基督教是否只是空洞的道理和抽象的概念呢?当然不是!其实基督信仰是特别讲证据的。这证据虽然不都像迦密山之战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