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谁】
正在探索自我、寻求内在成长,并希望将痛苦转化为人生智慧的人
【内容】
01:23 文莉,北师大心理咨询专业在读博士,心理咨询师,正念老师
02:03 回顾从本科音乐到硕士心理学,再到博士科研的转变过程
02:44 如何从音乐转向心理学并走上科研道路,受哥哥影响学音乐,大学时因对社会心理学感兴趣而转向心理学
03:30 谈到大学是价值观形成重要阶段,心理学提供了更本质的视角和答案
04:21 认为跨专业过程不简单,邀请分享备考和转变中的困难
04:57 坦言作为艺术生,需重建学习习惯和理性思维系统,过程充满挑战
05:34 做出跨专业选择时,坚定跨专业的动力来源,分享直觉强烈感受,像"大本营在召唤",有被选中的笃定感
06:37 家人觉得可惜但支持选择,未丢弃音乐,仍在教学
07:22 分享自己听从直觉的经历,理解"回家"的安定感
08:21 读研时重建系统的主观痛苦,需高强度逻辑训练,过程艰难
9:45 艺术到心理的跨度尤为颠覆,孤独感更强
10:44 分享博士阶段才逐渐整合两个系统,过程抽象且已内化
12:39 走上正念之路,谈直觉选择及与智慧、成长的连接,仍凭直觉选择,之后发现来对地方
16:00 谈目前多任务挑战(科研、咨询、音乐、正念),正在协调中,珍视每个部分
18:15 700小时心理咨询时数,认为咨询是滋养的空间
21:07 表示从一开始就很少觉得咨询消耗,多是滋养模式,偶尔受自身状态影响
21:33 分享自身改变,正念练习提升情绪容纳度,在教练对话中不再被情绪带走
24:53 探讨对痛苦的新视角,认为这是咨询中常见且重要的议题
25:09 解构"痛苦"本质,是自我能力与环境要求碰撞产生的主观体验
27:22 以家人和猫为例,说明不同个体对相同环境有不同反应,背后是自动化模式
30:26 应对超出能力范围事件的方式至关重要,可能发展出僵化保护模式
31:28 提出教练与心理咨询的基本假设不同,不将问题视为需解决的"痛苦"
33:01 总结这是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区别,并认同需根据个体情况选择适合方法
35:07 建议若困扰日常,可寻求咨询、教练等方式,借助第三方视角获得帮助
36:54 强调知行合一,经验不能迷信,需自己实践走出自己的路
38:31 指出经历不可复制,重要的是听众能通过这些视角链接自己,找到自己
39:27 倡导遵从内心,每个人天生不同,不应以他人标准要求自己
40:39 如果有标准答案,这件事会变得封闭,如果更多用好奇心去看这件事发生了什么,那就会用很多空间
41:19 提出如何"看见自己"对有些人困难,建议用耐心和好奇心观察自身体验
44:31 分享自身主线是寻找意义感,尝试多种事情后,现在所做之事带来巨大滋养
46:19 认为走向自己的过程能生发智慧,照顾好自己
46:47 分享真正遵从内心后,才进入正向循环,连接更深,输出更有力量
47:35 强调任何发生都合理,应对背后的理由好奇而非批判,要爱自己
48:03 认为痛苦可转化为力量,值得体验这种转化而非打压自己
48:47 将痛苦与成长比作硬币两面,转化后是让自我空间变大的礼物
50:06 用"跳进兔子洞"比喻改变需要行动,一次次跳下去才会发生
54:21 鼓励勇敢追寻内心,看见并找到自己,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55:02 接纳当下自己,任何经历都是最宝贵的
【本期嘉宾 - 文莉】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临床与咨询心理硕士,博士在读
中国心理学会CPS注册心理师X-25-099
牛津正念OMF正念认知疗法MBCT-L受训师资
曾在北京多所高校担任外聘心理咨询师
小红书:心理师宋文莉
剪辑丨柚子
配乐丨A Serenade to Veracruz - Jimena Contreras
【关于我 - 兰婷】
心知 正念导师丨个人成长教练丨创作者丨设计师
目前提供正念课程,MBSR/MBCT-L合格师资;教练约谈服务,教练时数200+;创作10万+字;5年空间设计背景(建筑、景观、城市设计),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设计学硕
公众号 LET见心房
视频平台 翅膀爱飞翔
【见心房社群】
心身觉察成长社群 每周工作日午晚合格师资带领公益正念练习,以及社群内开放教练对话,和其他身心觉察、个人成长工作坊、活动及课程
创作社群 创作者互约播客,提供录制平台和剪辑服务
联系兰婷加入,静候相遇 +lattezhong33
兰婷即将到来的课程:MBCT-L牛津生活中的静观8周课(10-12月周四晚班),9.11/ 9.25周四晚19:30-21:00的免费线上介绍会,加 let_studio 备注“自由”;
MBSR静观减压8周课(11-12月周日上午班),10.12/11.2周日上午9:30-11:00的免费线上介绍会,加 let_studio 备注“心力”;
见心书写营,21天冥想+书写,加 let_studio 备注“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