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講師:劉季倫,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研究專長:明史、中國通史、中國思想史、明清思想史、中國現代思想史。
時間:2024/06/02 週日下午二點至四點
地點:奉元書院(臺北市羅斯福路三段 二七七號四樓 A側)
介紹:
(引自參考資料〈陳寅恪《王觀堂先生輓詞並序》詩箋證稿〉[摘要])茲篇文字,為陳寅恪悼王國維詞作注。隨詩注一一指出:寅恪此詩並序,實仿效唐代白居易與陳鴻共撰之《長恨歌》及《傳》,而為一「不可分離之共同機構」。1924 年,即所謂「中元甲子」,為關鍵之一年;此前清室中人暨遺老遺少,尚寄望於復辟;此後則知為「坐守寒灰」。而王國維自沉,與此心境之轉變有關。就其時之時勢而論,觀堂自沉,實為代宣統皇帝溥儀「受戈」,欲令北伐軍「引甲而退七十里」,甚至「引甲而歸」,以求能保全「吾君」溥儀。而寅恪之立場,與王國維相近,故能於王國維之政治立場有同情之理解。
5
33 ratings
講師:劉季倫,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研究專長:明史、中國通史、中國思想史、明清思想史、中國現代思想史。
時間:2024/06/02 週日下午二點至四點
地點:奉元書院(臺北市羅斯福路三段 二七七號四樓 A側)
介紹:
(引自參考資料〈陳寅恪《王觀堂先生輓詞並序》詩箋證稿〉[摘要])茲篇文字,為陳寅恪悼王國維詞作注。隨詩注一一指出:寅恪此詩並序,實仿效唐代白居易與陳鴻共撰之《長恨歌》及《傳》,而為一「不可分離之共同機構」。1924 年,即所謂「中元甲子」,為關鍵之一年;此前清室中人暨遺老遺少,尚寄望於復辟;此後則知為「坐守寒灰」。而王國維自沉,與此心境之轉變有關。就其時之時勢而論,觀堂自沉,實為代宣統皇帝溥儀「受戈」,欲令北伐軍「引甲而退七十里」,甚至「引甲而歸」,以求能保全「吾君」溥儀。而寅恪之立場,與王國維相近,故能於王國維之政治立場有同情之理解。
423 Listeners
320 Listeners
153 Listeners
456 Listeners
207 Listeners
35 Listeners
20 Listeners
131 Listeners
88 Listeners
49 Listeners
201 Listeners
1,096 Listeners
472 Listeners
10 Listeners
19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