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1讲,逐句讲解,内容详实,通俗易懂。
关注四哥品书,轻轻松松学国学,轻轻松松读经典。
... more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我们来看第一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真实的语言往往不动听,动听的语言往往不真实。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想听真话,而我们说,往往真话,说出来都不怎么好听,而你听起来好听的话一般都不是什么真话。
就比如,你看到一个人,长的挺胖,你开口就说,你长得不瘦啊?这是真话,但是就是让人听起来哪里不舒服,换句现在的话说,就是不会聊天了。这就是信言不美。
而美言不信,就是说有些话听起来很漂亮但是对于做事,其实根本没有什么用,就像拍马屁一样,都知道是拍马屁,但是对于拍马屁,却没有几个领导是讨厌的。就像乾隆一样,乾隆身边为什么会留一个和珅,是一样的道理,因为和珅说话听起来舒服,听起来受用,同样可以帮你做事,当然要用一个说话还好听的人了。
说到这里,我们会发现,本章的内容,还是沿袭老子一贯的思想,就是辩证的思想,一个事情正反两面来看,其实没有完全的对与错,只有你作为听者的取与舍。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友善的人不愿与人争辩,喜欢与人争辩的人不友善。
就是说,一个人,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自己的功过是非,是不进行争辩的。在这里,老子就是强调了不要言过其实,不要总是辩解,不要讲太多的话。
我们说,老子一直研究的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放到现在,就有些像现在的科学家,但是我们涉及内容是宏观和哲学方面的内容。正因为比,老子更注重的是行动和结果,所以,他对言语的态度一直保持就是,要少说,甚至不说。所以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以及行不言之教,大辩若讷,等等,都是在表达这一个意思。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真正有知识的人,不会显示自己知识广博;喜欢显示自己知识广博的人,并不是真正具有真知灼见。
前面道德经第五十六章,有一句和这句话非常相近的一句话,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还有前面的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这三句话,其实都在阐释老子谦卑内敛的思想。你能你行,你厉害,但是你没必要拿出来显摆。
明朝第一大才子解缙,才高八斗,却恃才傲物,最终遭人忌惮下狱,最后埋进冬雪,被活活冻死。还有,杨修之死,杨修在曹操面前屡次卖弄学识,最终,曹操忍无可忍,将杨修斩首示众。所以,老子说,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真正有学识的人,是不会炫耀自己的,而你整天在炫耀自己的学识,那么我们就会怀疑,你是真的博学吗?你是真的具备各方面的学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积:积藏,保留。
既:连词。
连起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就是说,有道的人不保留什么财富,他都用来帮助他人,结果自己反而更加富有;他都用来赠送他人,结果自己反而财富更多。
越帮别人,自己越有钱,越给予别人,自己得到的越多。这个逻辑也非常容易理解,就是说,你如果能给越来越多的人带来足够多的价值,那么,你自己得到的也越来越多。道理非常简单,但是,能做到的人却非常少,最直观的例子,为什么世界上百分之二十的人,却掌握了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财富,是一样的道理。你一个流浪汉,不创造任何价值,所以,你勉强不被饿死;你作为一个公司的职员,为企业创造了部分价值,所以你得到了相应薪水;如果你是一个伟大企业家,你可以为成千上万的人带来了实用的价值,所以你获得丰厚的财富。
天之道,利而不害。
天之道,利益万物而不损害万物。
为什么要利而不害呢?因为老子说过,天道好还,世间就像一面镜子,你怎么对它,它就会怎么对待你。你利万物,你就是顺应了大道,那么你就是顺势而为,那么你就站到了台风口,那么你就很容易飞起来了,你的境界也就上去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做一切事情都开始变得通顺了。所以,你个人帮助了别人,那么和别人的关系就变得融洽,人脉就扩展了;一个企业帮助顾客解决了很多问题,大家就喜欢你的产品,那么你的产品才能有很好的销量;一个国家能够为百姓带来福利和支持,那么百姓才拥护和爱戴政府,国家才安定,社会才和谐。概括起来,我们能从大的方向,顺着有利的趋势去做事,不去逆流而上,不去增加它的阻力,顺从自然的规律,这就是老子说的,天之道。
紧接着,老子说圣人之道: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圣人之道,有所作为而无所争夺。
那么为什么要为而不争呢?我们说,站在这个能量场的角度,当你开始争夺,开始争辩的时候,那么,你就开始产生负能量了,那么你的能量就开始变小了,一个人的能量变小,当然就是向着不利的方向发展了,那么,疾病,灾难,挫折等也就有了可乘之机了,你就是背道而驰了。
所以,一定要为而不争,对待事情要豁达坦然,要不执着,但也不逃避。这才是一个稳健而成熟的心态。换句现在的话,就只有这样,你才能找到最好的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
如果你对这个世界充满恶意和仇恨,那么世界反馈给你的,也是冷漠和疏远;而如果你对这个世界充满善意和慈爱,那么世界将对你温柔以待。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到此为止,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我们就已经全部讲完了。道德经这本书常读常新,我们说林肯、丘吉尔,还有我们的毛主席都经常反复阅读道德经,所以希望大家有空可以多看看,多品品,而四哥品书的内容权当抛砖引玉,通俗入门的解读,希望大家不必过于拘泥和苛求。
接下来,四哥品书将给大家带来另一本经典名著,一直以来都有争议的一本书,一本被曾经封印两千年的旷世奇书,它就是鬼谷子。欢迎大家定时收听四哥品书,鬼谷子的讲解,下一节的精彩内容。
如果你想系统地学习《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四哥品书的知识星球,三天内,不满意全额退款。
四哥品书,只读经典,让你熟读国学精粹,让你超凡入圣!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我们来看第一句。
小国寡民。
最理想的社会是国家小、人口少的社会。
老子认为,小小的国家,挺好。其实老子在这里并不是强调一定要小,而是强调了一种状态,就是小国之后的安定祥和,小国之后的不尚武,不纷争的状态。
所以本章老子的基调,就是讲述了他眼中的理想社会的样子。小国寡民,是说国家的职能越来越少,而民众的品德越来越纯良。这样以来,治理大国,就像治理小国是一样的,所以老子前面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每个小的国家治理好了,那么到最后,邻国和睦,天下就太平了,百姓就安定了。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什伯:什,十。伯,百。什伯,泛指很多,多种多样。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就是说,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但是他们却不怎么使用。
就是说,在这样的社会,由于人们内心极度富足,所以,人们不会贪求器物的大,不会贪求器物的奇。因为人们注重精神世界的富足,而不是物质世界的挥霍和享受。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百姓看重生命而不向很远的地方迁徙。
就是说人们都知足常乐,无忧无虑,重视生命,重视内心的精进和修炼,因此对于身外之物,对于外界的追逐,就非常淡泊了,所以也就不会“远徙”了,不会随便搬到很远的地方去居住。
所以,老子接着说: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舆:车辆。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就是说,虽然有船、有车,却无人乘坐它去远行他乡。
即使你的交通十分方便,人们也不会舍弃家乡去远途跋涉。为什么呢?人们衣食丰足,并且可享天伦之乐,何必要在外漂泊而忙碌奔波呢?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陈:读zhèn,同“阵”,布阵。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就是说,虽然有铠甲、有兵器,却有人使用它去布阵打仗。
因为天下太平,国家和睦,这些东西现在根本用不上。很少有战争的发生,当然也就用不着这些兵器和作战的工具了。
讲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前面这几句,老子使用了非常有意思的句式,“使有……而不……”,“虽有……无所……”,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不是贫穷的什么都没有,不是科技就很落后,而是,即使有这些,但是我们的首要选择是,不用。言外之意,就是迫不得已,我们还是要使用的。这个意思老子在前面的章节断断续续都有透漏,比如兵者,不得已而用之,比如,取天下常以无事,等等,放到现在,这个就像我们关于核武器的态度是一样的,我们不主张动用核武器,但是,前提是,你得有核武器,否则,你就是没有实力的狂妄和自大,就没有任何威慑和说服力了。所以,如果你没有,那么你的结果,就是现在的伊拉克,就是现在的利比亚的下场,而反之,就会像现在的朝鲜一样,虽然是小国,弹丸之地,但是没有哪个国家现在敢轻易动武。就是因为他已经拥有了核武器。
所以,站在执政者的角度,老子一方面表明了自己对于外交,对于战争,对于用兵的主张,而另一方面,就不是对外的,就是对内治国,对于民生,对于百姓的生活,对于百姓的精神状态的美好期许。
所以,老子接着说: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使人们的思想恢复到结绳记事时代的淳朴状态。
所以,并不是说老子想让时代倒退,而是老子对于人们精神状态的一种期望。人们自给自足,没有欺诈,没有掠夺,没有战争和压迫。
那么,达到了这种精神状态,民众具体生活的表现是怎样的呢?老子下面说: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百姓对自己所吃的食物觉得非常香甜,对自己所穿的衣服觉得非常美观,对自己所住的房子觉得非常安适,对流传的风俗觉得很有乐趣。
总之,就是人们对于吃,对于穿,对于住,都很满足,人们的幸福指数非常高,满意度非常高。对比现在,我们现在虽然生活水平比老子那个年代不知好了多少倍,但是,我们有些人却总感觉,不怎么幸福。为什么呢?因为,虽然我们现在物质生活相对来说是富足的,但是我们的精神生活,有时候确实极度贫瘠的,甚至是荒芜的。没有精神信仰,没有精神寄托,没有心灵归宿,只有通过外在物质的追求,来换得短暂精神的麻木,说实话,有些可悲,有些悲凉。
所以换句话说,你要求的越多,你的痛苦就会越多。能够简简单单的“甘其食”,简简单单的“美其服”,简简单单的“安其居”,也许,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事情,才是你在经历了风雨,经历了风霜之后,对幸福最简单而最直接的诠释。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邻国之间能够互相望见到对方,能够互相聆听到对方的鸡鸣狗吠之声。
这里就是说明人们居住的很近,并不一定真的有狗叫,有鸡叫。只是老子对于当时人们生活状态写实的描述而已。
所有这些,形成的结果就是,人与人之间最后: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往来:冲突,干扰。重点,这个不是礼尚往来的往来,而是冲突,而是摩擦,战争等意思。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连起来,就是说,两国的老百姓直到老死,最终不相互干扰,不相互争战。
所以,在这样的社会,在这样的国家,所有人都能够活到自然到老,都能衰老而死,所有人都能和平的活到老年才死去,所有人都能寿终正寝,都能安享天年。虽然物质不是极度富裕的,但是,由于精神和信仰的加持,由于高度和自然的融合,
就使得老子本章描述的这个小国寡民,达到了老子最理想的社会境界: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定时收听四哥品书,道德经讲解,下一章的内容。
如果你想系统地学习《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四哥品书的知识星球,三天内,不满意全额退款。
四哥品书,只读经典,让你熟读国学精粹,让你超凡入圣!
和大怨,必有余怨。
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我们来看第一句。
和大怨,必有余怨。
与别人的重大怨恨即使和解了,也必定还会有遗存的怨恨存在。
那么具体什么叫和大怨?事实上有很多的理解,但是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国家的角度,一种是个人的角度。
我们先说个人的角度,站在个人的角度,和大怨,必有余怨,就是说,对于个人人际关系的处理,不要采取过激的处理方式,不要让彼此之间的积怨产生太久,隔阂产生太深,否则,即使你后期采取了补救和缓和的措施,但是终究会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和受伤的痕迹。所以,说话不要说的太满,做事不要做的太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国家的角度,和大怨,必有余怨,就是说执政者对于已经造成的严重的冲突或者矛盾,如果只采取表面的敷衍政策,愚民政策的话,将一定会带来百姓内心的抵触和失望,从而给国家的管理带来了潜藏的隐患和危机。就像清政府的末期,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大厦即将倒塌,虽然慈禧太后实行了新政,并推行了洋务运动,想极力修补破损的大厦,但是无奈在封建社会的体制和思想的束缚下,慈禧的所作所为,注定只是临时抱佛脚的做法,也就是老子说的,“和大怨”的做法。封建社会阶级矛盾累计了几千年的积怨,终究还是要将束缚它的枷锁打破,去寻找更民主,更公正,更具有生命力的体制和组织。
所以,老子接着发问:
安可以为善﹖
善:好的,妥善的。我们说道德经中的善不单单指善良的意思。
所以,安可以为善,就是说,怎么做才是最妥善的呢?
老子给出了下面的方法: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左契:契,契券,古时用来借贷的凭据。古时的契约用竹片做成,分成两半,左边的这一片,叫左契,由债权人拿着,也就是出借方拿着。右边的这一片叫右契,由负债人拿着,也就是借方拿着。所以,左契,我们就可以理解成现在的借据。
所以,连起来,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就是说,因此,圣人拿着借据,却不向人讨债。
就是说,圣人广施恩德,很少与人结怨结仇,这个德行的表现,就像你虽然拿着借据,但是却不总去讨债一样。
所以老子紧接着总结: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彻:税收,赋税。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就是说,有德的人就好像上面拿着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无德的人就如同有些主管收取赋税的人那样苛刻。
就是说,对待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选择包容,选择不用刚强的方式解决,你也可以选择铁拳铁腕,选择严苛压迫。
这个就像前面我们说的关于曹操的故事是一样,曹操打败袁绍之后,曹操缴获了,大量曹军部将写给袁绍的投降信,这个的时候,曹操选择了一把火烧了这些信件,而不是论罪严查,而不是刑罚诛杀。所以,这正是老子说的“有德司契”,我有你把柄,但是我不与追究,就是为了树立自己宽大德行和威望。
所以,在看老子看来,你能够按照规章按照制度办事,你只算是“有智”的人,但是你能够不只是遵守所谓的规章制度,而能够通过不责罚,通过不强惩,就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甚至能达到出奇的效果,那么你就是“有德”的人了。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道无有亲疏之别,却永远伴随在有德行的人身边。
就是说,天道没有亲疏,但是却常常和善人在一起。这句话乍一看,好像是矛盾的,你既然都无亲无疏了,那你为啥还伴随在善人身边,而不伴随在他人身边呢?为什么呢?因为善人行事做事合道,按照道的规矩去做事,就好像天道伴随在他身边一样。所以,做一个善人,做一个有德的人,这样你就是行走在天道的人,就是一个自然的人。你的德行就像就像清风,就像春色一样,看似无情无爱,实则大爱如水,普照如光。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定时收听四哥品书,道德经讲解,下一章的内容。
如果你想系统地学习《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四哥品书的知识星球,三天内,不满意全额退款。
四哥品书,只读经典,让你熟读国学精粹,让你超凡入圣!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
正言若反。
我们来看第一句。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天下没有什么事物比水更柔弱的,然而在攻克这些坚硬强壮事物方面,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胜过它。
为什么呢?因为:
以其无以易之。
因为对于水来说,是没有什么能够代替它。
什么意思?其实老子在这里,就是说明了水和大道一样,它的不可替代性。为啥老子会认为水就是不可替代的呢?其实是这里是指的水的柔弱但是可以战胜刚强的特性。那么,为么是水,而不是空气,或者是土呢?这里一方面是这些东西胜刚强的特性不明显,最重要的,就是在老子那个时代,五行学说是大家默认的,也就是说宇宙都是有这水火金木土这五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符合有柔克刚的属性的,也就只有水了,所以老子说这个水,它在这方面,有它的不可替代性。
结合个时代和文化背景,我们就能理解老子思想的出处和内容了。而事实上,老子对水的评价是相当的高,道德经全书多处出提到水,并且水的特性的思想可谓一直延伸到全书的内容。最典型的就是水的柔弱的思想,而这个柔字,在道德经全书就出现十一处之多。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弱的能够胜过强的,柔的能够胜过刚的。
而关于本句话的理解,站在太极的角度,可能好理解一下,就是最最刚强的东西,是需要柔弱的东西来克制的,就像太极图,阳的尽头是阴,阴的尽头就是阳。所以,刚强的尽头,就像阳的尽头,就变成阴,那么刚强的尽头变成柔弱了。所以,以强制强,以暴制暴,老子迫不得已是不主张的,因为老子认为,有些时候,表现出弱的,表现出柔的,它的结果,反而是胜过强的,胜过刚的。
举个例子,刘邦夺得天下之后,来了个,狡兔死走狗烹,被他分封的七个异姓王中,包括韩信在内,除了两个病死的,剩下的五个,全都被刘邦诛杀了。
而和韩信不同,萧何最终得以保全自己,为什么?萧何知道弱之胜强的道理。而刘邦不是不提防萧何,尽管平时萧何尽心竭力,尽职尽责,刘邦仍不放心,所以,萧何在后期,就开始装聋作哑了,开始故意毁掉自己的名誉,开始做一些贪污受贿,侵吞民田的事情。这样以来,刘邦才打消了对萧何的怀疑,萧何才得以保全自己。所以,结合当时的形势,结合当时刘邦的性格变化,也许,萧何的做法,才是他最明智的选择。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这个道理天下没有人不了解,但是却没有多少人去实践。
就是说,这个道理,听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就很难了。什么道理呢?就是老子上面说的,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也就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所以,基于此,老子针对执政者,给出了下面的结论: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承受,承担。后面的受和这个是一个意思。
垢:污垢,引申为耻辱的意思。
连起来,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就是说,因此,圣人说:能够为了国家利益而承受屈辱的人,才可以配称国家的君主。
这个就像蔺相如一样,我们说蔺相如由于出色的外交能力而声名大噪,作为打仗出身的名将廉颇就不服气了,认为蔺相如动动嘴皮子就做了上卿,所以要找机会羞辱蔺相如。而蔺相如选择一直忍让回避,因为他知道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他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赵国。所以,当廉颇知道蔺相如躲避自己的真实原因后,廉颇被蔺相如宽宏的大局气度所深深感动,因此,廉颇亲自登门,并且负荆请罪,然后二人冰释前嫌,齐心协力,共同报效国家,二人“将相和”的故事也被传为千年佳话。
所以,蔺相如这种为了国家利益,而承受暂时屈辱的行为,在老子看来,已经,可以做社稷主,做国家的君王了。
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
不祥:灾难。
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就是说,能够为了国家利益承受灾难的人,才可以配做天下的君王。
这里老子更进一步,不光是一个小小的国家了,而是,如果你想夺取天下,你首先要能承受一个国家发生的灾难,以此为基础,你才有可能取得天下。
崇祯皇帝说,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亡了国,不是我的原因,就是你们这些大臣给弄的。殊不知这些大臣都是谁录用的?所以,崇祯皇帝,就是一个典型的亡国之君。国家发生了动乱,国家发生了灾难,没有担当,推卸责任,当然不配做天下的君王了。
所以,做君王的资格,不是你能不能享受的了君王带来的荣誉、带来的供奉、带来的好处等等这些有好处的一面,而是看你能不能承受,君王应该承受的国家的动乱,国家的灾害,被刺杀的风险等等这些有害的一面。换个说法,就是说,老强调的不是你可以受国之祥,而是受国不祥,作为执政者,你所需要的,一直都不是表面的虚荣和摆设,而是在关键时刻,你要具有实质的能力和担当。
正言若反
正面的语言往往外表上看上去却像是反说一样。
什么意思?老子在这里就是说,我的主张和思想,表面上看上去好像是错误的,其实是正确的,只要你仔细思考一下,你就会认同了。
就是告诉我们,许多事情,它都是相反相成的。比如老子前面章节提到的,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方无隅等等。
本来看上去是彼此对立的、互相排斥的,但在某些条件下,它们却具有了统一性,二者互相包容,互相渗透,形成了一个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
还是那句话,如果我们看见天上有一条龙,那么,老子,他一定认为天上有两条龙,因为,有一条看得见的龙,还有一条,是看不见的龙。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定时收听四哥品书,道德经讲解,下一章的内容。
如果你想系统地学习《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四哥品书的知识星球,三天内,不满意全额退款。
四哥品书,只读经典,让你熟读国学精粹,让你超凡入圣!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处,
其不欲见贤。
我们来看第一句。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
天的道,大概就和张弓是一样的道理吧?
天道的展现,就像张弓,就像射箭一样。我们说,古时候,列子是射箭的高人,孔子也是箭道老师。那么,射箭与天道有什么关系?老子紧接着解释: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箭向内向下降低,弓向外向上抬高。
什么意思?就是说,对于射箭,要想射得准,在高处的箭柄一定要压低,而在低处的弓身则要向上抬高。这样结合,才能瞄准目标,才能射中目标。
还有什么要求呢?老子接着说: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弓身变弯,弓梢距离变小了,但是弓弦拉开弓的宽度却增加了。
就是说,你长长的这个弓身,在起作用的时候,你就要变短一些了,而你这个松弛的弓弦,在起作用的时候,你就要拉紧一些了。所以,弓弦紧绷从而产生强大的弹性力量,它的代价,就是弓身的纵身变短而得到的。
所以,老子总结出天道的道理: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的道是:减少有余的而补充不足的。
其实就是总结前面,就是说,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来补给不足的。
这个就像一个水坑,如果里面的水太多了,水就会溢出来,就流走了;那么这些流走的水去哪了呢?它就流到旁边,这个还不满的水坑里面了。
举个物理学的现象就很好理解了。扩散运动,物理学中的扩散运动,就是说,物质总是从高浓度地方流向低浓度的地方,直到最后浓度均匀分布。
所以,高浓度他多出来的浓度,最终一定是要被稀释掉,来补给浓度低的,从而最后大家平均了。所以,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其实,它正是老子关于天道的公平公正,天道的无亲无疏观点的部分解释和说明。
所以,老子的思想,许多内容和我们现代科学的许多发现都是一致的,甚至,老子有些思想,在现在看来,都是超前的。
好,说了天之道,下面老子笔锋一转,开始讲人之道: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人的道却不是这样,它是剥夺穷人的财富或劳动成果,来供养富裕的人。
这个是老子对当时现实社会的描述,我们说,当时贵族阶级越来越富,下层百姓却是越来越穷,贫富差距就像贵族和贫民之间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社会现象呢?这个其实和我们现代西方提出的马太效应如出一辙。马太效应,简单来说,就是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所以,富人变得越来越富,而穷人变得越来越穷。
而这个效应放到地区的发展上,同样如此,所以,落后地区的人才会流向发达地区,落后地区的资源会流向发达地区,长此以往,落后的地区越来越落后,而发发达的地区越来越发达。
这就是人流的惯性,人的惯性,也就是人的属性,换句话说,这也就就是老子说的,人之道。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谁能把多余的财富拿来供养天下财富不足的人?只有得道的人才能做到。
言外之意,老子对人之道是不赞成的,老子更崇尚的,当然是天之道。
讲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对比人之道和天之道,不难发现,人之道就是个人的、自私的表现,而天之道,就是公众的、无私的表现了。
那么又有谁可以做到天之道的事情呢?老子给出的答案是,有道者。也就是得了道的人,也可以说是老子一直说的圣人。
但是这样的人还是有的,比如汉文帝。汉文帝在位期间,曾三次下令减免百姓的田租,并且以身作则,生活节俭,使国家节约开支,使贵族生活得以节制。从而,有了后面著名的文景之治,有了当时中国空前的稳定和富裕。这正是什么?正是汉文帝将国家的有余,贵族的有余,来贴补了天下普通的百姓。
所以,汉文帝,是有道者,是可以“能有余以奉天下”的人。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因此,得道的圣人做事情而不图报,功业有成而不居功,他不愿表现自己的贤能。
这是老子一贯的观点,就是,圣人不追求什么成功,也从没有要成为一个怎么样的贤人。前面讲过很多,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我们本章的内容,到最后,我们来透析一下,站在道德经全书高度的两个关键点,就是天之道和人之道。我们说,治理国家,就是从人之道出发,然后,向着天之道的目标前进。而有意思的是,天之道只能作为一个目标,但是好像却永远也达不到,因为,人终究是人,终究逃不过人之道的约束。也就是说,只要有人存在,就会有贫富差距的存在,不可能完全财富相等,因为每个人的能力不同,最终,获得的财富就是不同的,那么问题就来了,那么为什么还要向着天之道的方向推进呢?就是说,为什么还要缩小平富差距,还要损有余而补不足呢?因为,推动这个方向前进的,不是个人,而是国家,而是社会,而是一个想团结更多力量的组织。换句话说,就是想要得民到心的上层或者统治者。
所以,回顾道德经全书的内容,我们发现,道德经,它的用途之一,就是帝王之书。我们不难看出,老子本章的内容,就是写给执政者的权谋,就是告诉他们,作为执政者,一定要通达天之道和人之道的真正含义,并且,能够找到天之道和人之道之间,一个最恰当的平衡支点。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定时收听四哥品书,道德经讲解,下一章的内容。
如果你想系统地学习《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四哥品书的知识星球,三天内,不满意全额退款。
四哥品书,只读经典,让你熟读国学精粹,让你超凡入圣!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我们来看第一句。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人出生的时候,肢体都是柔弱的;人离世的时候,肢体就由柔软变得僵硬了。
我们说,这个道理很好理解,今天我们站在健康的角度来说,就是说,柔弱,有韧性是具备生命力,活力的特点,是人体免疫力强的状态。而强的,硬的,僵的,麻木的,等等,都是身体病态的状态。有句话叫筋长一寸,寿延十年。说的就是一个人的筋要有韧性,所以我们一般做锻炼,都要拉拉筋,包括瑜伽,很多都是锻炼柔韧性的。筋的柔韧性越好,某种程度上来说,你的身体越好。而你的身体一旦开始僵硬了,就是不健康的表现了,一旦硬了,就是僵化的了,就是血液不通了,血液不通就会冰冷,就会麻木,也就是生病了。
所以,婴儿一出生,浑身柔软的不得了,但是当我们最后老死,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变成冰冷的僵硬的尸体了。所以,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草木萌芽生长的时候,其枝叶是柔脆的;草木凋谢死亡的时候,其枝叶就由柔软变得干枯而僵硬了。
草木和人是一样的,换句话说就是,有生命的万物都是一样的。都是由柔而至,而由僵而亡。
所以,结合上面的内容,老子给出结论: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徒:同类。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就是说,所以,僵硬的事物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事物属于生存的一类。
老子曾对弟子说,满齿不存,舌头犹在。意思是,牙齿很硬但它存在的时间不长;舌头很软,但它却能长久存在。所以,有些时候,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强大的东西,不一定真的强大;而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弱小的东西,其实也许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和险阻。
因为有了这个智慧,我们说,中国源远流长的文明才得以延续。我们说,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中国,现存的,就只有中国的文明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懂得示弱,懂得柔弱生之徒的道理,所以,才没有被灭族,所以才有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而中国人强大的一点在哪里,就是你可以征服我的国家,但是你征服不了我的文明,就像曾经的
蒙古征服了中原,但却很难改变中国的文明一样。
所以,中国人,虽然表面上,有时候表现出对入侵者的柔弱,但是骨子里,却有一种对自己文化和文明的,执着的坚持和倔强。
是以,兵强则不胜
就是说,因此,如果用兵逞强于天下,就必然会被正义的力量打败。
所以,老子认为,用兵之道,不能倚恃强暴,不能穷兵黩武。因为一旦贪杀逞强,就会丧失民心,也就是我们说的失道寡助,终究会败落消亡。
所以,可以看老子对待刚强的态度,是反对刚强,是要戒刚强的。关于用兵本身,老子就是不主张的,你还用兵刚强,那么就更不对了,所以,这里也是老子的反战思想的一个补充说明。
木强则折
如果树木太强壮高大了,迟早会被砍伐或者折断。
太壮的树木,就是家具好的材料,当然就被砍伐了,而太老木头虽然不能做家具了,但是一碰就折了,也就是我们说的,成了朽木了。
树木和人是一样的,我们说老人最害怕摔跤,就是因为人一老,骨头就脆了,特别容易骨折,就像老的木头一样,腐朽了,就特别容易断开了。
所以,木壮则伐,木老则朽,老子在这里其实是再一次阐述前面,物壮则老,物极必反的自然规律和道理。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强大的事物,总是处于下降的趋势;柔弱的事物,总是处于上升的趋势。
所以,遇到狂风暴雨,大树经常被吹断,甚至连根拔起,但是小草可以轻而易举地随风而动,毫发无伤。
因此,表面上柔弱的,其实有可能功能上却是强大的。就像水一样,虽然水总是处下,但是水却很强大。水滴可以石穿,水可以腐蚀金属,水可以滋养万物。强弱,不是表面就能看出来的,就像武侠小说里写的一样,往往一天到晚吹嘘自己多厉害的人,大多都不是什么高手,真正武功深不可测的,其实有可能,表面上他只是个扫地僧。
所以表面上的强大,其实是处下的局面,而表面上是柔弱的,其实反而是处上的局面。这个,其实就是天道的奥妙,就是自然界的奥妙。
因此,放到人的身上,就是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哲学。如果你总是步步占先,总是事事争胜,那么你就是到了处下的局面,而如果你能够谦卑谨慎,能够宽大包容,那么你就是到了处上的局面。而在柔弱处上中,它就像你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迎接你的,将会是海阔天空,宁静致远,还有空前的从容和释然。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定时收听四哥品书,道德经讲解,下一章的内容。
如果你想系统地学习《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四哥品书的知识星球,三天内,不满意全额退款。
四哥品书,只读经典,让你熟读国学精粹,让你超凡入圣!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我们来看第一句。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百姓遭受饥饿,这是由于统治者榨取税赋太多,因此百姓遭受饥饿。
我们说,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所有的田地都种满了庄稼,都获得了大丰收,按理应该丰衣足食了吧?结果却仍是“农夫犹饿死”。你辛辛苦苦种出来粮食,却不一定有饭吃。这讲的是什么?就是朝廷的征敛重税,从而农民饱受剥削的不平等现象。而我们说,民以食为天,吃饱饭是刚需,当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的时候,那么就是一个社会动荡的边缘了。
所以,朱元璋就采取了广积粮的政策。我们说朱元璋也是个流氓皇帝,但是这个人极度聪明,他就采取了广积粮的政策,通过广积粮,减轻了农民沉重的纳粮的负担,同时还解决了自己军队的粮草问题。所以,百姓,更加支持和信赖朱元璋,所谓民心归顺,这就为以后朱元璋夺得天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根本的依靠。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有为:繁苛的政治,统治者的妄为。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就是说,人民难以治理,这是由于统治者恣意妄为,因此人民难以治理。
我们说,朝廷执政为己,杂税沉重,政令繁苛,百姓不堪其负,再加上朝令夕改,出尔反尔,那么百姓就对执政者失去了信心,民心涣散,自然就不服政令,难以管理了。而这所有,都是执政者的有为的结果。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言外之意,就是他一直强调的,要无为而治。我们说,华为从2013年开始,任正非就是甩手掌柜的了,并自称自己就是个傀儡。那么,他做些什么无为的工作呢?就是通过他的讲话,通过他下发的文件,来输出华为公司的文化,来输出华为的影响。在限定好框架和规则之后,让员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才华。所以,做老板的,一定不要过度的有为,因为,过度的有为,某种程度上,就是管理的不自信,就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绊脚石。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求生之厚:奉养过于丰厚奢侈。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就是说,人民不怕死而反抗统治者,这是由于统治者追求生活过分享受,把民脂民膏都搜刮净了,因此人民不怕死而反抗统治者。
这句话就是前面的民之饥导致的,因为我们说,一旦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连衣都穿不暖,天下就大乱了,因为,饥寒起盗心。没有了基本温暖的保证,抢劫偷盗就产生了,作乱就产生了。如此以来,执政者如果仍然变本加厉,不知悔改,那么老百姓没有活路了,就像上一章讲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百姓就只能赌上性命了。这就是最可怕的后果了。
讲到这里,我们换个角度,这个情况,放到企业管理里面,同样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就是说,如果一个员工他都想离职了,那么,他是不害怕你的所谓的处罚的。我都不想干了,啥都无所谓了,就是最可怕的了。到了这个地步,管理基本就已经失败了,所以,我们在管理中一定要避开的情况和局面的发生。管理的底线就是,不要让员工的心死了,不要让管理者成为可悲的空壳。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贵生:和前面的厚生是一个意思,厚养生命。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就是说,只有不把生活享受看得太重的人,才会比那些贪图欲望的人更胜一筹。
什么意思?统观本章内容,老子是讲治国之事。所以,这里的贵生,就是指站在人民的头顶上的贵生,是以剥削人民从而达到自己个人私利的贵生。所以,老子当然是极力反对的。所以,如果统治者如果想通过这种方法来厚生,那么结果只能是薄生了。
那么这里的无以生为者,它具体的内部含义又是指什么呢?对照前后文,我们会发现,就是前面三点。第一,不要百姓饿肚子,也就第三章里面说的,要实其腹,第二,要无为而治,也就是第二章说的,要处无为之事,第三,就是统治者自己不要厚生,要清静无为,要淡泊名利。做到了这三点,执政者就是做到了真正的无以生为者,
才有可能江山稳固,天下太平。
关于,最后这句话,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这句话单独拎出来,也可以作为我们个人的修身的警言。就是告诫我们,物不可贪,欲不可纵,乐不可极,苦不可悲,去除情欲的围困,去除名利的烦扰,如此种种,方才是,真正的不贪生,真正的不怕死。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定时收听四哥品书,道德经讲解,下一章的内容。
如果你想系统地学习《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四哥品书的知识星球,三天内,不满意全额退款。
四哥品书,只读经典,让你熟读国学精粹,让你超凡入圣!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
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我们来看第一句。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如果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害怕死亡的话,那么统治者再用死罪来威胁百姓,还有什么用呢?
就是说,如果统治者对待老百姓异常残暴,人们觉得死活都一样了,那么还怕什么死啊!所以,如果到最后,造反是唯一可以求生的方式的话,那么就非常可怕了。所以,如果到达了这种地步,那么上面的人,就应该反省反应了。所以,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你爱护别人,别人却不亲近你,那么你就应该反省反省,自己的仁爱够不够。管理别人却管不好,你就应该反省反省,自己的才智是不是不够。所以,不要到了百姓连死都不怕的时候,才想起来去治理,因为,真正到了那个时候,就为时已晚了。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奇:邪的,乱的。
本句话,连起来,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就是说,如果你想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而害怕死亡,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就要对于那些故意造反或为非作歹的人,依据法律拘捕而惩罚他。如果这样,谁还敢故意造反或为非作歹呢?
什么意思?就是要杀一儆百,就是要杀鸡给猴看。这个意思,我们在这里并不想多讲,因为,反过来看,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我们更愿意强调前面的“使民常畏死”这句话,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使民常畏死呢?我们说,聪明的领导者,是会让跟随他的人,追随他的人,能够有无尽希望和无尽的前途的。这样的领导,下属是不愿意轻易离开他的,甚至,有时他是至死不渝的。因为大家都害怕因为违反制度而被开除,也都非常珍惜现在的生活或者工作,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大家才开始害怕触犯法律或者规章制度,才开始所谓的常畏死。
其实,讲到这里,我们来看老子本章的逻辑,还是非常缜密的,第一,不能弑杀成性,否则,民就不畏死了,严刑酷法,反而有可能激起民众的造反之心,进而孤注一掷,玉石俱焚。第二,也不能完全没有约束,而是只杀奇者,以儆效尤。而这个逻辑,和老子道德经全经的内容并不矛盾,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但是并不是没有一点点的有为,而是以无为而治为主,以此为前提,才出现了,迫不得已而战,迫不得已而杀,迫不得已而罚,如此而已。
常有司杀者杀
司杀者:专门管理杀伐的人。
常有司杀者杀,表面意思就是说,你犯了死罪就会有专门的人来行刑。
延伸开来,这就是一个比喻,这个司杀者,比喻天道,天道可以司杀,天道在人世间主宰人的性命。所谓天道好还,天命难违,就像上一章说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在大道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人情面子可讲,众生一律平等。
而天道的司杀刑罚,也都是自然无为,毫无痕迹,就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样,它是依自然节度而行,虽然毫无造作,但却毫无偏差。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
斫:读zhuó,砍,削。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就是说,代替天道去主宰人的性命,这就如同不会木工的人去代替技艺高超的木匠砍木头一样。
就是说,这样做是不对的,因为君臣要各有其位,要各执其事。如果统治者自己去做执杀等有为之事,就是越俎代庖,乱了朝序了。所以,统治者应该处无为之位,做无为之事,不可乱序,不可居有为之位,去做俗应之事,因为这些就属于臣职的范畴了。
为啥老子不主张这样做呢?因为: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所以不会木工的人,让他代替技艺高超的木匠去砍木头,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的啊!
普通人拿着锋利的刀具去做高级木匠的活,肯定会不小心伤到自己。什么意思?专业的事,要找专业的人。换句话说,就是要术业有专攻,不要自己去挑战自己的短板。所以,刘邦做皇帝,张良制订计策,韩信带兵打仗,萧何安定百姓。如果刘邦实际去打仗,或者管理百姓,也许就没有历史的大汉王朝了。
所以,如果你一味的坚持要代大匠斫,那么你就只能伤其手了,也就是说,你就需要为此付出昂贵的成本和代价了。
所以,不代大匠斫,站在政治的角度是安全,站在经济的角度是节约成本,而站在管理的角度,则是最高明的领袖智慧。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定时收听四哥品书,道德经讲解,下一章的内容。
如果你想系统地学习《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四哥品书的知识星球,三天内,不满意全额退款。
四哥品书,只读经典,让你熟读国学精粹,让你超凡入圣!
勇于敢则杀,
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
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繟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我们来看第一句。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敢:冒然,莽撞。我们前面六十九章讲过,古时的敢,不是勇敢,而是冒然,莽撞的意思。而勇,才是勇敢的意思。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就是说,勇敢到什么都敢做的时候,就会招来杀身之祸了;而勇敢到还有所顾忌的时候,也许还能保全自己的性命。
我们说,本章一开篇,老子就大胆提出,要勇于不敢。和世人相反,老子强调的不是“勇于敢”,而是“勇于不敢”,这符合老子一贯的辩证思想,老子更喜欢讲述人们忽略的一面,讲述与共识相反的一面。
所以,我们说,有时候,更重要的是勇于不敢,而不是勇于敢。因为,人往往容易在自己最擅长和最熟悉的领域栽跟头,所以,善骑者毙于马,善水者溺于水。被马摔死的,往往是骑马的高手,而被水淹死的,往往都是游泳的老手。我们说,能够飙车出事的,往往是老司机,肆无忌惮的老司机;而刚上路的司机,一开始都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
所以,真正的厉害的人,并不是我们说的勇于敢,而是勇于不敢。
此两者,或利或害。
这两者,有的有利,有的有害。
哪两者呢?就是“勇于敢”和“勇于不敢”,这两者。其实,以老子看来,它们本质没有什么不同,它们是同一个事物,只不过在发展的程度上不同而已。所以,低程度的勇,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样的勇,它就是是有利的,而高程度的勇,就是冒进,就是莽撞了,当然就是有害的了。
所以老子紧接着发问: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老天所厌恶的东西,谁又能了解清楚呢?
言外之意,就是说,这些原因和缘故,作为天地中的人,是没办法了解的。
所以老子紧接着感叹道:
是以圣人犹难之。
因此,圣人也很难明白它的原因。
为什么老子要这样说呢?下面,老子就给我们介绍了这个天道,它在我们人的身上的四种具体表现: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天道的表现,首先,不去争斗却善于取胜。
什么是天道?天道就是广大的自然之道。所以我们说,道法自然。因此,我们要行天之道,要处无为之事,要保守一颗谦卑和不争之心。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其中提到了不争,而我们说,老子的道德经中,太多次提到了不争。
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道德经第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第六十六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第六十八章,不争之德;还有没有学过的道德经最后一章,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人之道为而不争。加上本章,一共七章八处提及不争。所以说,不争,是老子非常重要的思想主张。
而本章的不争,具体的又是,不争而善胜,通过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出,老子的不争的真正目的了,它不是无为,而是有为,而是有为之后,并且可以取胜。
关键的来了,何以取胜?统观道德经全经,我们汇总一下,答案就是,首先克制自己的欲望,然后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谋划,最后,再加上一颗海乃百川,处下谦卑的胸怀。这些所有,加起来,才是不争而善胜的真正含义。
不言而善应
不用说话却可以很好的回应你。
什么意思,就是有的时候,最好的回应,除了语言,其它都是非常好的回应,比如行动的回应,比如结果的回应,比如事实的回应等等。
就像大道对你的回应一样,你看不到,但是有心之人都可以体会的到,因此,才会有人说,天道酬勤,才会有人说,天道好还。就像有句话说的好,只要你发出的愿望足够强烈,那么,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这正是肯定了你和宇宙的关联,你和大道的关联。
所以老子说,最好的回应,是不需要语言的,故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不用召唤它就会自动到来。
就像所谓的名利权情,都是不召自来,你越是挖空心思,机关算尽,越是很难得到,反而,你是若抱着要失去的心态,往往会意外得到它。
所以,人民对你的爱戴,下属对你的忠诚,别人对你的信任,这些都不是要来的,而是你的修为和作为,到了一定程度以后,不召而自来的。
繟然而善谋。
繟:这里读为“chǎn”,缓,舒缓的从容的。
繟然而善谋,就是说,从容无为而善于筹谋。
我们说,要想善谋,就要繟然就要放松,就要从容,才可能做到运筹于帷幄,做到妙算于天机。
所以,诸葛亮永远是羽扇纶巾,永远是气定神闲,而不是莽撞冒失,而不是手足无措的。
因此,繟然而善谋,也是得道者的外在表现之一。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万物所遵行的规则纵横交织,就像巨大的鱼网,虽然网眼稀疏,但是谁也无法从网眼中漏掉。
其实这句话讲的就是,大道的无的特性。什么叫无呢?就是它看不见,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就是说,自然的规律,无所不在,谁也不能违背,谁也逃不掉的。
这里我们需要澄清一个观点,就是,这世上真的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吗?因为,与之相反,我们经常会听到,好人不长寿,坏人活千年。难道真的做坏人可以长寿吗?讲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说,这就是老子的大智慧。因为我们所谓的善与恶所谓的好人和坏人,都是我们作为人,一个主观的叫法。因为,在老子看来,根本没有善与恶之分,根本没有好人和坏人之分,因为,它们从本质上讲,都是同一个东西。我们只能说,天道有轮回,万物循道而行,否则,就会被大道抛弃,被大道碾压,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我们人。所以,老子在道德经第五章,一上来,就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所以,大道对待人就像对待万物是一样的,没有分别,没有偏见,没有干涉。没有所谓的善,也没有所谓的恶,只有所谓的人的道,能不能与自然的道,相不相合的问题。
所以,如果你还一直念念不忘人的善与恶,那么你就是还在浩渺的大道中,执迷于名,执迷于自己自定义的小的规则当中了。所以,首先在观念上,我们要破除自我的局限,破除人的局限,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与宇宙连接,才有可能行于大道,最终,合于大道。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定时收听四哥品书,道德经讲解,下一章的内容。
如果你想系统地学习《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四哥品书的知识星球,三天内,不满意全额退款。
每天10分钟,每年100讲,让你熟读国学经典,让你超凡入圣!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
自爱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我们来看第一句。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威:镇压,威慑。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就是说,如果人民不畏惧统治者对其压迫的巨大威力,那么人民对统治者反抗的强大威力就将暴发到来了。
古代的皇帝叫天子。那么天子最怕的是什么?就是天威,因为天威是难测的,天威是不可琢磨的。那么什么是天威?天威就是民威,也就是这里的大威。所以,皇帝最怕的是什么?就是老百姓造反。老百姓为啥要造反呢?因为朝廷的高压暴政。我们说,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而反之,如果朝廷体恤百姓,无为而治,则天下太平,而国泰民安。所以,官与民,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斗则两伤,和则两益。你为人民服务,人民就拥护你;反之,你苛政猛于虎,你欺压人民,那么人民就会反对你了。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狎:通狭,意为逼迫,侵占。
厌:这里读yā,压,压迫。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就是说,统治者不要侵占人民的居住之处,不要断绝人民的生存之路。
为什么不要这样做呢?为什么统治者不要这样做呢?就是因为第一句的的内容,就是因为,一旦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所以,暴政确实会让人害怕,但是,它却毫无威信,人们在心里是不服你的,所以,统治者最好不要这么做,最好不要无狎其所居,最好不要无厌其所生。
所以,老子接着说: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第一个厌,同上,压,压迫。
第二个厌,厌恶。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就是说,只有不断绝人民的生存之路,所以才不会遭到人民的厌恶或反抗。
老子再次强调,统治者不要过分的压迫百姓,不要过分的逼迫百姓。
其实,客观的讲,我们说,道德经是帝王之术,所以就有权衡的意味在里面了,放到管理学,就是说领导者的威严,要把握一个度,最好的,就我们说的要恩威并施。
举个例子,我们说,曹操一向军纪严明,赏罚分明,而这些并不是曹操全部的用人之道,更重要的,就是如何做到恩威并施。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结果缴获了大量曹操的部下,写给袁绍的投降信。我们说,若依法而论,这就是私通敌人,其罪当诛。这些人全部都该杀了。但曹操却没这么办,而一把火烧了这些信件,并下令,此事不予追究。我们说,曹操此举,稳定了人心,从而让部下从此更加效忠自己,甚至以命相报。
所以老子说,夫唯不厌,是以不厌,不要太过分,不要太过压迫别人,不要断了别人生路,而要赏罚分明,更要恩威并施,这样,别人才服你,别人才不讨厌你,才有可能拥护你,才有可能追随你。
最后,老子提出自己的观点: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
因此,有道的人具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我表现才能。
啥意思?就是说,做领导,要有个领导的样子,不要每天轻浮的炫耀和卖弄。
你肚子里有学问,是你自己的涵养,而你每天不停的和别人显摆,那么,我们就开始怀疑你的学问了。所以,有学识当然重要,但是如果表现方式歪曲了,就是自降身价,就是自轻自贱了。
自爱不自贵。
具有自爱之心而不自我显示尊贵。
作为领导,首先要自爱。自爱,是最基本的,但是却有很少能做到。领导何谈自爱?放大自己的格局,放低自己的身段,爱戴自己的下属。假如你觉得世界都欠你的话,所有人帮你做事都是应该的话,那你就活的很可怜了。
自以为自己很重要,以为自贵是真爱,其实是错爱。其实,没有了你,组织照样运行,地球照样转,太阳照样从东方升起。
所以,真正的上下级关系应该是孟子说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你把我当手足,我就把你当自己人,你把我当草芥,我就把你当仇人。将心比心,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最后,老子总结:
故去彼取此。
所以要效法有道的人舍弃后者而采取前者。
什么是前者,什么是后者么?前者就是自知,自爱,后者就是自见,自贵,连起来,就是说要自知,要自爱,而不要自见,而不要自贵。
其实就是给领导者画了个框架,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大了讲,告诉我们统治者的治国爱民之道,小了讲,告诉我们管理者的用人育人之道。
统览本章,不难发现,所谓天意即民意,所谓天威即民威,所以,老子就是要告诉我们,执政不要太苛暴,为官不要太跋扈,做人不要太嚣张。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定时收听四哥品书,道德经讲解,下一章的内容。
如果你想系统地学习《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四哥品书的知识星球,三天内,不满意全额退款。
每天10分钟,每年100讲,让你熟读四书五经,让你超凡入圣!
The podcast currently has 81 episodes available.
386 Listeners
1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