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擊!事實查核大揭密

破解內容農場(上)這些謠言好聳動?語言學家這麼看|出擊!事實查核大揭密S02 EP05


Listen Later

['

有別於第一季,第二季我們希望可以廣納更多意見,邀請各方專家大對談,於是這接下來兩集特別企劃,要來跟查核中心的小核,和語言學家,政大語言所助理教授張瑜芸,一窺內容農場的秘密與其中的暗潮洶湧。

\n

常聽到「內容農場」這個詞,但我們究竟該怎麼界定它?內容農場到底會有什麼危害?其中的文章、標題又隱含哪些語言現象與訊息值得被探究呢?

\n

 

\n破解內容農場(上)這些謠言好聳動?語言學家這麼看\n

Q:一開始可以先輕鬆聊聊,其實我蠻常看到查核中心在查核內容農場的文章,可不可以請小核幫我先舉一些例子,例如你們曾經查核過哪些內容農場的題目啊、文章?

\n

小核:其實查核中心在查核一些不實訊息的時候,最常看到的是健康跟生活的訊息,健康生活最貼近一般民眾。

\n

前陣子有傳言說,台灣有個女孩突然暴斃了,驗屍結果居然是因為她生前每天服食維他命C,每天晚餐又都會吃大量的蝦,而維他命C加蝦子就會產生砒霜中毒。這個訊息引述了一個芝加哥的研究,它說研究中指出,維他命C加蝦子會產生砒霜中毒。

\n

我們認真查到那個研究,其實那個研究並沒有講說蝦子加維他命C會在人體內變成砒霜,另外我也訪問非常多專家,那專家說,不管是蝦子加維他命C,或是訊息另外提到的感冒藥加可樂、榴槤加可樂⋯⋯,其實這些組合,都不會導致中毒。

\n

其實很多內容農場的訊息是用這種故事在包裝。它開頭就說台灣女孩突然暴斃,然後驗屍的結果⋯⋯,很多故事包裝的訊息,我們仔細去查,其實根本查不到有沒有這樣的案例,也查不到類似的新聞。

\n

Q:這代表它的消息來源不太明確,作者也匿名。接下來想要問問看瑜芸,像剛剛那個訊息啊,如果從語言學角度可能會怎麼樣解讀它,這個語言訊息如何表現?可能會帶給讀者什麼樣子的心理影響?

\n

瑜芸:基本上,如果是看它的文章內容的話,訊息指出這個研究是一個芝加哥研究員通過實驗「發現」這樣子的現象。剛好我之前做的語言學研究裡,發現台灣讀者在文章中看到「發現」這兩個字,就會比較容易相信事情發生;再加上這個訊息又指出是一個實驗團隊、研究員去做的,就會讓讀者覺得「欸這件事情經過認證了,的確有這樣發現!」,然後就會相信這件事情發生了。

\n

另外,但是如果以新聞的角度看內容農場的標題與內容:「女孩子吃了什麼突然暴斃,可能是因為吃蝦子加維他命C,導致的砒霜現象⋯⋯」,像這樣的訊息,如果以新聞來比較分析,其實不會看到「發現」、「證實」等比較強烈的字眼出現。

\n

另一方面,有時正因為他知道這件事應該不會是真的,讀者會抱有質疑的態度,但是你透過誇大等方式激起他好奇心,他就會覺得這件事情未知,,又想點進去看是不是真的是這樣子。

\n

比如說吃蝦子,如果讀者剛好喜歡吃海鮮,又喜歡每天吃保健食品,他一旦接觸到訊息說,就會想:「會不會有一天我就中毒?」所以,像這樣的消息,他就算不相信,也會因為跟他的日常生活非常貼切,讓他抱持好奇心,想要點進去這種文章看;然後如同剛剛提到,文章內容又提到「研究室發現」,所以他就更相信他會發生,即使一開始不相信。

\n

基本上,很多內容農場文章,基大家其實不會相信,但是因為它挑戰你原本的認知,就激起了你的好奇心,「怎麼會?」、「怎麼可能?」,然後就手賤想點進去看。

\n

 

\n誇大標題、匿名作者\u3000追求Hook的內容農場\n

Q:普遍會如何定義「內容農場」,請小核分享內容農場會有的特徵跟現象?

\n

小核:據查核中心,查核過許多內容農場的文章跟訊息,我們有從經驗整理出一些現象。其實很多內容農場的文章,它不一定是假的訊息,它有可能是有所根據,但是可能講得比較誇大一點。

\n

但其實內容農場有個特徵是:缺乏可信任來源,然後文章品質相對比較不優良。

\n

比如說,它的用詞較簡單也較不精準,並多使用誇飾。就像剛剛瑜芸說的,引起你的好奇心,或讓你焦慮,「怎麼辦?那如果真的吃了蝦子加維他命C,是不是真的會發生什麼事?」其實這些訊息就會像是希望引起大家想看訊息的鉤子。

\n

當然,內容農場的標題通常非常誇大,作者會匿名,或有個代號,也沒有真實記者撰稿,圖片來源通常是圖庫,不會有記者實地拍照等⋯⋯,產出成本非常低。獲利模式可能是網路廣告,它可能會用點擊率換取它的廣告費,但是關於其背後的營利模式,我們也沒有辦法非常確定。

\n

Q:相較一般的新聞網站,無論是文字內容或圖片來源較不會有消息來源。一般我們瀏覽新聞時,通常會標註攝影者、時間或地點。另外,誇大的標題也是內容農場的特色,俗稱農場標,常見例如「竟然」、「不得不看」、「十個必看」。

\n

瑜芸:我先回應一下,小核剛剛提到,其實內容農場標題喜歡誇大,或是說匿名作者的型態,像剛剛提到的蝦子跟維他命C訊息,雖然指出是芝加哥研究員實驗發現,但訊息沒有講明研究員是誰,甚至也不知道是芝加哥哪一間大學,訊息很模糊。

\n

像大家看影集、電視或甚至像現在聽廣播,幾乎都是看過去、聽過去,較不會邊聽邊思考,或是聽完思考這件事,所以當訊息相對模糊,但又覺得好像有那麼一回事時,這樣子的訊息就很容易進入腦子裡,我們就可能選擇相信這樣的事情發生。

\n

比如,今天有廣告標題說可以免費試吃蟑螂藥。你想說:「試吃蟑螂藥怎麼可能?這不可能發生」,甚至你覺得是假的,你就不會點進去看這樣的廣告;但是,如果今天這個廣告在免費試吃蟑螂藥的後面,加上純有機、環保,絕對不會對環境造成任何的汙染、影響,可能就會吸引你點進去看,「真的假的,它真的可以吃哦?」

\n

內容農場其實很大的特色,是它違反了你的認知,挑戰你未知的領域。

\n

或是我有看到一個文章寫「人其實可以喝岩漿」,而且它說岩漿的表皮像烤布丁一樣,附圖真的超像烤布丁,看起來外面脆脆的,裡面勾開像熔岩,紅紅的,就是讓人覺得好像很好吃,還有看起來半熟的蛋黃稠稠這樣。然後就會想說「哇!人其實可以吃岩漿哦?」然後文章下一句寫:「但一輩子只能吃一次。」

\n

然後我就想說,哦。(會死)

\n

瑜芸:對,會死掉,所以像這個訊息,它的第一句話其實就成功地吸引你想要點進去看的慾望,挑戰你的未知,即使你知道這件事情是不可能的,但是你還是想要去看他為什麼會講這樣子的話,一開始不見得是你相信這件事,而是你想要知道說他到底後面想要講什麼故事?

\n

所以其實在寫作技巧上,最常注重就是那篇文章好不好看,其中很重要的就是hook,就是剛剛小核也有講到鉤子,它到底怎麼鋪梗、鋪陳,讓你想要繼續讀下去。其實很多時候一本書、一篇新聞,或是一個報導好不好看,通常是看標題就決定它有沒有勾到你的內心了。

\n

 

\n「這怎麼可能?」貼近生活\u3000激起好奇的寫作技法\n

Q:請問小核跟瑜芸有沒有看過什麼內容農場文章,是讓你們印象深刻的?

\n

小核:我自己私底下很喜歡看歷史劇、古裝劇,所以我常會看到一些內容農場文,比如說「甄嬛傳的華妃讓人又愛又恨的五大點」,然後就會想去看。(整理劇情?)對,整理劇情那種。

\n

不然就是「曹操為什麼在歷史上被稱為魏武帝?他真的稱帝了嗎?」這些故事型的內容農場,其實點進去後,它只是重複講一些已知訊息,但是我就是會想要點進去看。那另外還有一種,大家會不會收到那種「女性為什麼不該單身的五大點」或是結婚之後你應該注意什麼事情之類的。(跟生活非常有關係的)

\n

Q:這或許也是網站想要衝點閱率的一種策略?

\n

瑜芸:像我之前在那個語言好好玩的單元就提過,它不會舉說「地球絕對是平的」這種非常不可能的事情,大家會覺得這件事情絕對是假的,就不會想點進去看。(就不關心。)對,你就覺得它在講屁話,就覺得有點討厭。

\n

其他例子像,我那天才看到一個標題寫「這是個生活常識,大家都應該知道的生活常識,卻僅有一成台灣人知道」。看的時候你就會想,哇我是不是那一成,積極想要證明自己是不是那一成的人。大家somehow可能也是被考試荼毒,會想要一直打勾、勾選、check list,看有沒有完成。

\n

或是我那天看了一個新聞,它就寫說「摩洛哥王妃打破七百年魔咒」,摩洛哥的確有王妃,就會想說「哇!她打破了七百年魔咒」(魔咒是什麼?)對,到底是什麼那麼地魔幻、那麼虛幻,就會勾起你想繼續看內容。

\n

所以這種訊息通常是內容農場比例會比較大一點,或許它是真的事情,只是它用比較情緒或比較誇大的字眼,勾出你想要繼續看的慾望。畢竟內容農場的文章,其實很大的成分就是想要騙你的讚,···順便賺一下廣告費。只要你點進去,它就成功了,所以大家其實默默地在替他們賺錢。

\n

Q:對,大家都因為自己的好奇心,默默的幫他們衝點擊率、賺錢了。

\n

其實剛才瑜芸跟我們分享到蠻多,其實我覺得蠻有趣的是,蠻多內容農場會把標題、文章寫得模糊,讓人有可以去腦補的空間,而通常這些內容農場網站又不太會為自身內容負責。

\n

其實我們也蠻常看到一些那種農場網站的文章,會後文打前文的。我印象中曾經有內容農場發布了一個文章是謠言,然後內容農場又跑來抄了查核中心查核那則謠言的文章,就是這些網站其實沒有一個自己固定的立場跟思想,其實也是內容農場的一個危害啦。

\n

小核:我補充一下好了,剛剛瑜芸有講到地平說,其實這是一個傳很久的陰謀論。

\n

其實地平說大家都不相信,因為已經有一些科學證據,可是後來又傳出一個謠言說:「地球是平的,NASA已經證實了。」它其實用官方權威單位,好像證實這個陰謀論,但據細查,當然NASA沒有證實這件事情,可是這個標題反而會讓我更覺得,「欸?連NASA都證實了嗎?怎麼可能?」就更想點進去看。

\n

 

\n信以為真:從語言學研究你的「相信」\n

Q:那剛才聽完了一些內容農場的分享,接下來可以請瑜芸分享,因為瑜芸自己的專長是計算語言學,而她的博士論文是從讀者的觀點去看中文新聞的真假性,這篇論文的名稱是《中文事件真實性判斷》,那可以瑜芸幫我們分享一下,這篇論文你主要著眼於哪些內容,以及你們是怎麼做實驗的,又有什麼樣子的發現?

\n

瑜芸:當初我做這個實驗題目時,是覺得像內容農場的文章很多、其實不一定是假的,但是你就想點進去看;所以對我來說,讀者相信的話,那這件事其實就是真的。就像是你只要相信那個人,或相信這件事情有發生,別人再怎麼說服都是沒有用的。

\n

因此,對我來說,與其現在搜尋這件新聞到底是真是假的,我更想要知道「為什麼讀者會相信這件事情」。當然不是說真假新聞不重要,只是我更在意說、更好奇說,他們為什麼相信這件事情?

\n

畢竟一個新聞事件,每個記者它可能切入的角度跟觀點不一樣,播報的方式也不一樣,光是看現在很多政治新聞,比如說像香港那邊的新聞,就可能有很多的面向跟角度去探討,或是台灣的政治選舉,一個候選人也可以很多不同面向、不同的黨派有不同的觀點切入。

\n

這是當初覺得對我來說比較有趣的地方,所做的題目,那當初,搜資料的時候其實搜了一些新聞的句子,然後每個句子我請了至少六個人去做標記,就是至少六個讀者來判斷,他們對於這件事情的相信程度有多高。

\n

(做標記是標記相信程度?)對,比如說,FBI說他殺了人,讀者他可能會超級相信/極大可能相信/可能相信/unknown(未知、無從判斷),以這樣子的方式判斷。

\n

基本上,那時研究發現,台灣的讀者其實很容易被字詞影響。比如說:「有消息指出金源弘可能是涉及貪汙濫權遭拔官。」像這樣的句子裡面,出現「可能」這兩個字,你可能就不會那麼相信這件事情有發生,又加上它前面是寫「有消息指出」,但是你又不知道消息是誰。

\n

來源其實也是蠻重要,也是對讀者來說蠻重要的一個判斷依據。

\n

Q:是來源跟動詞嗎?

\n

瑜芸:來源跟情態詞,像「可能、應該、一定」這些詞。

\n

在自己研究蒐集的資料裡,還有發現一件事,就是關於「一定」這個詞,現在我們可能覺得「一定」應該會讓人百分之百相信吧?但其實台灣的讀者對於「一定」這個詞,卻好像不是那麼相信。比如說警察說小明一定殺了人,然後大家就會想說「嗯?說不定是警察自己這麼認定,小明並沒有一定殺了人,你怎麼可以說他殺了人?到底哪裡依據的?」會有這樣的反應。

\n

所以,台灣讀者好像對「一定」這個詞呢,比起英文的語料,好像似乎相信程度沒有那麼高,這是我覺得比較有趣的地方。

\n

(很特別)對,但如果把「一定」換成「確實」,例如確實殺人,大家反而就覺得這件事情已經過一連串的驗證,他們可能蒐集了完整資料,才會用確實這個字。因為「一定」這個字其實蠻主觀的,可是「確實」好像是已經經過了查核才有的結論,所以選用的詞也會有所不同。

\n

還有一個是動詞的影響,比如說「Uber台灣宣布暫停叫車服務」,如果訊息使用「宣布」這個詞的話,大家就比較相信;反之,這個句子如果改成「Uber台灣說即將暫停叫車服務」。

\n

人們就會想說「哦你只是說說,說不定明天又營業了」,就像有些商店有跳樓大拍賣,一年後他還在跳樓大拍賣,類似像這樣,被認為是它自己說說的而已。所以如果用「宣布」、「宣告」、「發現」、「證實」。

\n

或是像是「坦承」這個字也是,因為是那個人自己承認這件事情。「欸!他都自己這樣說了,我有什麼好猶豫的?」,但比較麻煩的是,雖然這些訊息會讓讀者比較相信,不代表說那樣的新聞事件就是真的,像剛剛提到像蝦子的那個訊息,他就說芝加哥大學研究員發現,像這樣用「發現」這個字,又用「芝加哥」跟「研究員」這種模糊的字眼,就會導致讀者容易選擇相信這樣子的新聞消息來源。

\n

Q:這些語言特徵其實也蠻常出現在查核中心查核的謠言裡的吧?

\n

小核:對,那其實剛剛瑜芸有提到,像是「確實」、「證實」、「宣布」、「承認」、「坦承」,這些詞都在查核報告裡面非常常出現,它會讓讀者好像感覺是,它好像有個確切的消息來源,就會想相信它。但我自己另外發現,其實台灣的新聞好像也很常會用這幾個字?

\n

瑜芸:我覺得沒有,台灣新聞比較愛用「指稱」,或是說比較少用。多用「指稱」跟「稱」,或是「辯稱」、「證實」,「宣布」、「宣告」這個字其實比較少一點點,除非這件事情是那個單位自己公開,要不然好像他們比較少這樣說。

\n

有時候如果認真去下台灣的新聞,其實大部分也不敢講得太明確,除非是該單位該機構自己宣布的消息。要不然好像大家都踩在一個中間點,然後讓你去判斷。

\n

(恩,新聞比較會從一個特定的消息來源出發,然後他說了什麼。那剛才其實瑜芸講到也蠻有趣的一件事「研究這些讀者為什麼會相信?」因為其實我們這幾集節目很常去談這裡有一個謠言,它長什麼樣子,然後它是錯的。但其實我們很少去想:為什麼這些人他們會相信?什麼促使他們相信?)

\n

拆解農場訊息:Multi-Word Expressions、陰謀論與社群傳散

\n

Q:那接下來就從剛剛聽取的語言學知識,分析接下來幾個內容農場的文章跟標題。

\n

我查到了一個謠言,這篇內容農場文章說:「大藥廠打死也不願說的秘密,原來抗癌可以這麼便宜,檸檬是一個神奇的植物可以殺死癌細胞,功效一萬倍,勝於化療。」這是一個在查核中心網站上已查證為錯誤訊息的謠言。

\n

像它裡面的語言結構,像是它第一句是說:「大藥廠也不願說的」這其實就會讓大家好奇,我們可能會覺得之於賣藥給我的藥廠,好像它不願說的那些東西,才會是真相,但這個消息其實已經被查核中心查核過為錯誤了。

\n

瑜芸:我可以分享一下,「大藥廠打死也不願說的秘密」這樣子的新聞,就像剛剛主持人提到,人們想說因為藥廠畢竟是商人需要營利,哇它竟然有秘密欸。(不告訴我)對,還不告訴我,那我就想知道。

\n

然後呢,加上它又說,十塊錢一顆的檸檬可以殺死癌細胞,這麼便宜又好康的事情,不趕快點進去對不起自己。像這樣子的文章內容呢,也回應到前面說的,其實就是挑戰你的未知,然後因應你可能剛好有需求,或是你身邊有病痛相關的事,就想點進去看。

\n

但其實剛剛主持人念完的那一段話,你不會聽到任何一個,比如說「一定」、「確實」、「發現」、「證實」等等字詞,你不一定會相信,但是就勾起你想要去看。

\n

這邊另外有一個比較有趣的地方,是「打死也不願說」。語言學裡面,其實這幾年有人在提出一個叫做「Multi-word expressions」,就是指多詞義的組合。比起「原來」是一個詞,「宣稱」也可以是一個詞,詞,可是「打死也不願說」,到底是幾個字還是幾個詞在裡面,你很難去講,但又不能把它拆開。因為打死也不願說,其實是一個單位,因為它表達一個情緒在裡面,(一個情境)對,一個情境的感覺。

\n

像這個在語言學裡,其實不應該把這樣的詞也開,因為斷開以後,寫「打死」、「不」、「願」、「說」,這樣斷詞會把原本想要勾出來的情境、情緒打斷。所以語言學分析裡,會有一些學者覺得應該是要合在一起,「打死也不願說」才能真正、好好地表達一個情緒脈絡。

\n

小核:補充,這裡面其實有個陰謀論啦,就是認為藥廠出的藥其實都很危害身體,所以訊息其實還強調,那些實驗室裡面做出來的藥,對身體都超不好,所以我們人應該不能吃藥,要吃天然的檸檬,檸檬可以殺死癌細胞⋯⋯等等。

\n

那其實當我們去訪問專家,當然目前任何證明檸檬會殺死癌細胞,也沒有實驗或是任何的科學證據說,檸檬的功效一萬倍的強於化療。它其實是一種陰謀論,它是在強調說,藥廠裡面都是一些可怕的東西。

\n

Q:有一些謠言看似是一個健康訊息,但其實它背後參雜著一些陰謀論,而且這些陰謀論看多了,久而久之你會對於可能是政府,或者是所處的社會,有一定的不信任感的。而當一旦有一個人說出了極端的話,說不定就會讓我們覺得:欸,這其實才是真相。

\n

瑜芸:對,假如說這個新聞後面又接說「看完一定要傳給所有人,功德一件!」有時候看這些文章的社群迴響,下面有多少人分享,其實你也會被影響,也就是群眾壓力。你會覺得:「哇塞,這篇文章竟然已經有一千個人分享了,一千個人看過了,這件事情應該是真的!」,但其實大家說不定只是在日行一善,也不見得覺得它是真的。

\n

Q:嗯,其實像這篇文章的社群迴響,當時上臉書查了一下發現,它有好幾個十幾萬、二十幾萬讚的粉專分享,另外其實也會有大概會有十幾個,甚至一百多個的社群分享,大家其實也不會留言什麼,可是它的傳散度就很高。

\n

瑜芸:對,我不確定是不如此,但我之前有發現一個小特色是,這些內容農場的分享數很高,但是它的 comment 很少,就是大家的推文很少,就只是純分享,但大家不會真的去評論這件事情。

\n

所以,假如這件事是真的的話,大家其實somehow會想要去下面留言,比如說分享說,每天真的喝了多少、達到多少的功效,會進行討論;但是卻大部分都沒有,就只是分享,有時候點進去分享還看不到,好像還把它鎖起來了,像這樣也是蠻危險。

\n

小核:其實像這偏訊息是還好,多吃檸檬有本維他命C對身體也並非壞事,可是有些訊息,例如之前有個消息是說,「你不要戴口罩,研究說你會因缺氧導致血栓」,可是在疫情期間,這其實就有立即危害的。

\n

疫情期間對社會有危害的那些健康訊息,傳散度高,而整個內容農場啊,又在著作、版權上並不負責,它會盜用一些付費圖庫的圖片,或其他的像是一些採訪內容,由其他記者採訪或是查核過的東西,就隨便擷取盜用,然後製作成一個內容。

\n

這樣,它除了會傳播錯誤訊息,內容農場本身,也不太會回應民眾。基本上它寫了就寫了,不管寫錯、寫對。我們查核中心有時候會去查內容農場,他們也不會管,有時候甚至還會自己打臉自己,就是要衝那個量跟流量。

\n

嗯,點擊與流量可能是他們架設網站的其中一個目的,當然每個內容農場可能會有什麼樣子的功能,或是它本身背後看不到的目的,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n

那今天上集的「破解內容農場:這些謠言好聳動!語言學家這麼看」,很感謝可以邀請到小核和政大語言所的助理教授瑜芸跟我們分享。其實在整集的內容中,聽到了蠻多內容農場的一些特徵,或是它語言上的表現,可能的危害;

\n

那也提醒大家,之後在看到內容農場文章的時候記得、記得都還是要保持懷疑,不要亂傳一些消息來源不明確的訊息,謝謝大家。

\n

 

\n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n

 

', OrderedDict([('content:encoded', '

有別於第一季,第二季我們希望可以廣納更多意見,邀請各方專家大對談,於是這接下來兩集特別企劃,要來跟查核中心的小核,和語言學家,政大語言所助理教授張瑜芸,一窺內容農場的秘密與其中的暗潮洶湧。

\n

常聽到「內容農場」這個詞,但我們究竟該怎麼界定它?內容農場到底會有什麼危害?其中的文章、標題又隱含哪些語言現象與訊息值得被探究呢?

\n

 

\n破解內容農場(上)這些謠言好聳動?語言學家這麼看\n

Q:一開始可以先輕鬆聊聊,其實我蠻常看到查核中心在查核內容農場的文章,可不可以請小核幫我先舉一些例子,例如你們曾經查核過哪些內容農場的題目啊、文章?

\n

小核:其實查核中心在查核一些不實訊息的時候,最常看到的是健康跟生活的訊息,健康生活最貼近一般民眾。

\n

前陣子有傳言說,台灣有個女孩突然暴斃了,驗屍結果居然是因為她生前每天服食維他命C,每天晚餐又都會吃大量的蝦,而維他命C加蝦子就會產生砒霜中毒。這個訊息引述了一個芝加哥的研究,它說研究中指出,維他命C加蝦子會產生砒霜中毒。

\n

我們認真查到那個研究,其實那個研究並沒有講說蝦子加維他命C會在人體內變成砒霜,另外我也訪問非常多專家,那專家說,不管是蝦子加維他命C,或是訊息另外提到的感冒藥加可樂、榴槤加可樂⋯⋯,其實這些組合,都不會導致中毒。

\n

其實很多內容農場的訊息是用這種故事在包裝。它開頭就說台灣女孩突然暴斃,然後驗屍的結果⋯⋯,很多故事包裝的訊息,我們仔細去查,其實根本查不到有沒有這樣的案例,也查不到類似的新聞。

\n

Q:這代表它的消息來源不太明確,作者也匿名。接下來想要問問看瑜芸,像剛剛那個訊息啊,如果從語言學角度可能會怎麼樣解讀它,這個語言訊息如何表現?可能會帶給讀者什麼樣子的心理影響?

\n

瑜芸:基本上,如果是看它的文章內容的話,訊息指出這個研究是一個芝加哥研究員通過實驗「發現」這樣子的現象。剛好我之前做的語言學研究裡,發現台灣讀者在文章中看到「發現」這兩個字,就會比較容易相信事情發生;再加上這個訊息又指出是一個實驗團隊、研究員去做的,就會讓讀者覺得「欸這件事情經過認證了,的確有這樣發現!」,然後就會相信這件事情發生了。

\n

另外,但是如果以新聞的角度看內容農場的標題與內容:「女孩子吃了什麼突然暴斃,可能是因為吃蝦子加維他命C,導致的砒霜現象⋯⋯」,像這樣的訊息,如果以新聞來比較分析,其實不會看到「發現」、「證實」等比較強烈的字眼出現。

\n

另一方面,有時正因為他知道這件事應該不會是真的,讀者會抱有質疑的態度,但是你透過誇大等方式激起他好奇心,他就會覺得這件事情未知,,又想點進去看是不是真的是這樣子。

\n

比如說吃蝦子,如果讀者剛好喜歡吃海鮮,又喜歡每天吃保健食品,他一旦接觸到訊息說,就會想:「會不會有一天我就中毒?」所以,像這樣的消息,他就算不相信,也會因為跟他的日常生活非常貼切,讓他抱持好奇心,想要點進去這種文章看;然後如同剛剛提到,文章內容又提到「研究室發現」,所以他就更相信他會發生,即使一開始不相信。

\n

基本上,很多內容農場文章,基大家其實不會相信,但是因為它挑戰你原本的認知,就激起了你的好奇心,「怎麼會?」、「怎麼可能?」,然後就手賤想點進去看。

\n

 

\n誇大標題、匿名作者\u3000追求Hook的內容農場\n

Q:普遍會如何定義「內容農場」,請小核分享內容農場會有的特徵跟現象?

\n

小核:據查核中心,查核過許多內容農場的文章跟訊息,我們有從經驗整理出一些現象。其實很多內容農場的文章,它不一定是假的訊息,它有可能是有所根據,但是可能講得比較誇大一點。

\n

但其實內容農場有個特徵是:缺乏可信任來源,然後文章品質相對比較不優良。

\n

比如說,它的用詞較簡單也較不精準,並多使用誇飾。就像剛剛瑜芸說的,引起你的好奇心,或讓你焦慮,「怎麼辦?那如果真的吃了蝦子加維他命C,是不是真的會發生什麼事?」其實這些訊息就會像是希望引起大家想看訊息的鉤子。

\n

當然,內容農場的標題通常非常誇大,作者會匿名,或有個代號,也沒有真實記者撰稿,圖片來源通常是圖庫,不會有記者實地拍照等⋯⋯,產出成本非常低。獲利模式可能是網路廣告,它可能會用點擊率換取它的廣告費,但是關於其背後的營利模式,我們也沒有辦法非常確定。

\n

Q:相較一般的新聞網站,無論是文字內容或圖片來源較不會有消息來源。一般我們瀏覽新聞時,通常會標註攝影者、時間或地點。另外,誇大的標題也是內容農場的特色,俗稱農場標,常見例如「竟然」、「不得不看」、「十個必看」。

\n

瑜芸:我先回應一下,小核剛剛提到,其實內容農場標題喜歡誇大,或是說匿名作者的型態,像剛剛提到的蝦子跟維他命C訊息,雖然指出是芝加哥研究員實驗發現,但訊息沒有講明研究員是誰,甚至也不知道是芝加哥哪一間大學,訊息很模糊。

\n

像大家看影集、電視或甚至像現在聽廣播,幾乎都是看過去、聽過去,較不會邊聽邊思考,或是聽完思考這件事,所以當訊息相對模糊,但又覺得好像有那麼一回事時,這樣子的訊息就很容易進入腦子裡,我們就可能選擇相信這樣的事情發生。

\n

比如,今天有廣告標題說可以免費試吃蟑螂藥。你想說:「試吃蟑螂藥怎麼可能?這不可能發生」,甚至你覺得是假的,你就不會點進去看這樣的廣告;但是,如果今天這個廣告在免費試吃蟑螂藥的後面,加上純有機、環保,絕對不會對環境造成任何的汙染、影響,可能就會吸引你點進去看,「真的假的,它真的可以吃哦?」

\n

內容農場其實很大的特色,是它違反了你的認知,挑戰你未知的領域。

\n

或是我有看到一個文章寫「人其實可以喝岩漿」,而且它說岩漿的表皮像烤布丁一樣,附圖真的超像烤布丁,看起來外面脆脆的,裡面勾開像熔岩,紅紅的,就是讓人覺得好像很好吃,還有看起來半熟的蛋黃稠稠這樣。然後就會想說「哇!人其實可以吃岩漿哦?」然後文章下一句寫:「但一輩子只能吃一次。」

\n

然後我就想說,哦。(會死)

\n

瑜芸:對,會死掉,所以像這個訊息,它的第一句話其實就成功地吸引你想要點進去看的慾望,挑戰你的未知,即使你知道這件事情是不可能的,但是你還是想要去看他為什麼會講這樣子的話,一開始不見得是你相信這件事,而是你想要知道說他到底後面想要講什麼故事?

\n

所以其實在寫作技巧上,最常注重就是那篇文章好不好看,其中很重要的就是hook,就是剛剛小核也有講到鉤子,它到底怎麼鋪梗、鋪陳,讓你想要繼續讀下去。其實很多時候一本書、一篇新聞,或是一個報導好不好看,通常是看標題就決定它有沒有勾到你的內心了。

\n

 

\n「這怎麼可能?」貼近生活\u3000激起好奇的寫作技法\n

Q:請問小核跟瑜芸有沒有看過什麼內容農場文章,是讓你們印象深刻的?

\n

小核:我自己私底下很喜歡看歷史劇、古裝劇,所以我常會看到一些內容農場文,比如說「甄嬛傳的華妃讓人又愛又恨的五大點」,然後就會想去看。(整理劇情?)對,整理劇情那種。

\n

不然就是「曹操為什麼在歷史上被稱為魏武帝?他真的稱帝了嗎?」這些故事型的內容農場,其實點進去後,它只是重複講一些已知訊息,但是我就是會想要點進去看。那另外還有一種,大家會不會收到那種「女性為什麼不該單身的五大點」或是結婚之後你應該注意什麼事情之類的。(跟生活非常有關係的)

\n

Q:這或許也是網站想要衝點閱率的一種策略?

\n

瑜芸:像我之前在那個語言好好玩的單元就提過,它不會舉說「地球絕對是平的」這種非常不可能的事情,大家會覺得這件事情絕對是假的,就不會想點進去看。(就不關心。)對,你就覺得它在講屁話,就覺得有點討厭。

\n

其他例子像,我那天才看到一個標題寫「這是個生活常識,大家都應該知道的生活常識,卻僅有一成台灣人知道」。看的時候你就會想,哇我是不是那一成,積極想要證明自己是不是那一成的人。大家somehow可能也是被考試荼毒,會想要一直打勾、勾選、check list,看有沒有完成。

\n

或是我那天看了一個新聞,它就寫說「摩洛哥王妃打破七百年魔咒」,摩洛哥的確有王妃,就會想說「哇!她打破了七百年魔咒」(魔咒是什麼?)對,到底是什麼那麼地魔幻、那麼虛幻,就會勾起你想繼續看內容。

\n

所以這種訊息通常是內容農場比例會比較大一點,或許它是真的事情,只是它用比較情緒或比較誇大的字眼,勾出你想要繼續看的慾望。畢竟內容農場的文章,其實很大的成分就是想要騙你的讚,···順便賺一下廣告費。只要你點進去,它就成功了,所以大家其實默默地在替他們賺錢。

\n

Q:對,大家都因為自己的好奇心,默默的幫他們衝點擊率、賺錢了。

\n

其實剛才瑜芸跟我們分享到蠻多,其實我覺得蠻有趣的是,蠻多內容農場會把標題、文章寫得模糊,讓人有可以去腦補的空間,而通常這些內容農場網站又不太會為自身內容負責。

\n

其實我們也蠻常看到一些那種農場網站的文章,會後文打前文的。我印象中曾經有內容農場發布了一個文章是謠言,然後內容農場又跑來抄了查核中心查核那則謠言的文章,就是這些網站其實沒有一個自己固定的立場跟思想,其實也是內容農場的一個危害啦。

\n

小核:我補充一下好了,剛剛瑜芸有講到地平說,其實這是一個傳很久的陰謀論。

\n

其實地平說大家都不相信,因為已經有一些科學證據,可是後來又傳出一個謠言說:「地球是平的,NASA已經證實了。」它其實用官方權威單位,好像證實這個陰謀論,但據細查,當然NASA沒有證實這件事情,可是這個標題反而會讓我更覺得,「欸?連NASA都證實了嗎?怎麼可能?」就更想點進去看。

\n

 

\n信以為真:從語言學研究你的「相信」\n

Q:那剛才聽完了一些內容農場的分享,接下來可以請瑜芸分享,因為瑜芸自己的專長是計算語言學,而她的博士論文是從讀者的觀點去看中文新聞的真假性,這篇論文的名稱是《中文事件真實性判斷》,那可以瑜芸幫我們分享一下,這篇論文你主要著眼於哪些內容,以及你們是怎麼做實驗的,又有什麼樣子的發現?

\n

瑜芸:當初我做這個實驗題目時,是覺得像內容農場的文章很多、其實不一定是假的,但是你就想點進去看;所以對我來說,讀者相信的話,那這件事其實就是真的。就像是你只要相信那個人,或相信這件事情有發生,別人再怎麼說服都是沒有用的。

\n

因此,對我來說,與其現在搜尋這件新聞到底是真是假的,我更想要知道「為什麼讀者會相信這件事情」。當然不是說真假新聞不重要,只是我更在意說、更好奇說,他們為什麼相信這件事情?

\n

畢竟一個新聞事件,每個記者它可能切入的角度跟觀點不一樣,播報的方式也不一樣,光是看現在很多政治新聞,比如說像香港那邊的新聞,就可能有很多的面向跟角度去探討,或是台灣的政治選舉,一個候選人也可以很多不同面向、不同的黨派有不同的觀點切入。

\n

這是當初覺得對我來說比較有趣的地方,所做的題目,那當初,搜資料的時候其實搜了一些新聞的句子,然後每個句子我請了至少六個人去做標記,就是至少六個讀者來判斷,他們對於這件事情的相信程度有多高。

\n

(做標記是標記相信程度?)對,比如說,FBI說他殺了人,讀者他可能會超級相信/極大可能相信/可能相信/unknown(未知、無從判斷),以這樣子的方式判斷。

\n

基本上,那時研究發現,台灣的讀者其實很容易被字詞影響。比如說:「有消息指出金源弘可能是涉及貪汙濫權遭拔官。」像這樣的句子裡面,出現「可能」這兩個字,你可能就不會那麼相信這件事情有發生,又加上它前面是寫「有消息指出」,但是你又不知道消息是誰。

\n

來源其實也是蠻重要,也是對讀者來說蠻重要的一個判斷依據。

\n

Q:是來源跟動詞嗎?

\n

瑜芸:來源跟情態詞,像「可能、應該、一定」這些詞。

\n

在自己研究蒐集的資料裡,還有發現一件事,就是關於「一定」這個詞,現在我們可能覺得「一定」應該會讓人百分之百相信吧?但其實台灣的讀者對於「一定」這個詞,卻好像不是那麼相信。比如說警察說小明一定殺了人,然後大家就會想說「嗯?說不定是警察自己這麼認定,小明並沒有一定殺了人,你怎麼可以說他殺了人?到底哪裡依據的?」會有這樣的反應。

\n

所以,台灣讀者好像對「一定」這個詞呢,比起英文的語料,好像似乎相信程度沒有那麼高,這是我覺得比較有趣的地方。

\n

(很特別)對,但如果把「一定」換成「確實」,例如確實殺人,大家反而就覺得這件事情已經過一連串的驗證,他們可能蒐集了完整資料,才會用確實這個字。因為「一定」這個字其實蠻主觀的,可是「確實」好像是已經經過了查核才有的結論,所以選用的詞也會有所不同。

\n

還有一個是動詞的影響,比如說「Uber台灣宣布暫停叫車服務」,如果訊息使用「宣布」這個詞的話,大家就比較相信;反之,這個句子如果改成「Uber台灣說即將暫停叫車服務」。

\n

人們就會想說「哦你只是說說,說不定明天又營業了」,就像有些商店有跳樓大拍賣,一年後他還在跳樓大拍賣,類似像這樣,被認為是它自己說說的而已。所以如果用「宣布」、「宣告」、「發現」、「證實」。

\n

或是像是「坦承」這個字也是,因為是那個人自己承認這件事情。「欸!他都自己這樣說了,我有什麼好猶豫的?」,但比較麻煩的是,雖然這些訊息會讓讀者比較相信,不代表說那樣的新聞事件就是真的,像剛剛提到像蝦子的那個訊息,他就說芝加哥大學研究員發現,像這樣用「發現」這個字,又用「芝加哥」跟「研究員」這種模糊的字眼,就會導致讀者容易選擇相信這樣子的新聞消息來源。

\n

Q:這些語言特徵其實也蠻常出現在查核中心查核的謠言裡的吧?

\n

小核:對,那其實剛剛瑜芸有提到,像是「確實」、「證實」、「宣布」、「承認」、「坦承」,這些詞都在查核報告裡面非常常出現,它會讓讀者好像感覺是,它好像有個確切的消息來源,就會想相信它。但我自己另外發現,其實台灣的新聞好像也很常會用這幾個字?

\n

瑜芸:我覺得沒有,台灣新聞比較愛用「指稱」,或是說比較少用。多用「指稱」跟「稱」,或是「辯稱」、「證實」,「宣布」、「宣告」這個字其實比較少一點點,除非這件事情是那個單位自己公開,要不然好像他們比較少這樣說。

\n

有時候如果認真去下台灣的新聞,其實大部分也不敢講得太明確,除非是該單位該機構自己宣布的消息。要不然好像大家都踩在一個中間點,然後讓你去判斷。

\n

(恩,新聞比較會從一個特定的消息來源出發,然後他說了什麼。那剛才其實瑜芸講到也蠻有趣的一件事「研究這些讀者為什麼會相信?」因為其實我們這幾集節目很常去談這裡有一個謠言,它長什麼樣子,然後它是錯的。但其實我們很少去想:為什麼這些人他們會相信?什麼促使他們相信?)

\n

拆解農場訊息:Multi-Word Expressions、陰謀論與社群傳散

\n

Q:那接下來就從剛剛聽取的語言學知識,分析接下來幾個內容農場的文章跟標題。

\n

我查到了一個謠言,這篇內容農場文章說:「大藥廠打死也不願說的秘密,原來抗癌可以這麼便宜,檸檬是一個神奇的植物可以殺死癌細胞,功效一萬倍,勝於化療。」這是一個在查核中心網站上已查證為錯誤訊息的謠言。

\n

像它裡面的語言結構,像是它第一句是說:「大藥廠也不願說的」這其實就會讓大家好奇,我們可能會覺得之於賣藥給我的藥廠,好像它不願說的那些東西,才會是真相,但這個消息其實已經被查核中心查核過為錯誤了。

\n

瑜芸:我可以分享一下,「大藥廠打死也不願說的秘密」這樣子的新聞,就像剛剛主持人提到,人們想說因為藥廠畢竟是商人需要營利,哇它竟然有秘密欸。(不告訴我)對,還不告訴我,那我就想知道。

\n

然後呢,加上它又說,十塊錢一顆的檸檬可以殺死癌細胞,這麼便宜又好康的事情,不趕快點進去對不起自己。像這樣子的文章內容呢,也回應到前面說的,其實就是挑戰你的未知,然後因應你可能剛好有需求,或是你身邊有病痛相關的事,就想點進去看。

\n

但其實剛剛主持人念完的那一段話,你不會聽到任何一個,比如說「一定」、「確實」、「發現」、「證實」等等字詞,你不一定會相信,但是就勾起你想要去看。

\n

這邊另外有一個比較有趣的地方,是「打死也不願說」。語言學裡面,其實這幾年有人在提出一個叫做「Multi-word expressions」,就是指多詞義的組合。比起「原來」是一個詞,「宣稱」也可以是一個詞,詞,可是「打死也不願說」,到底是幾個字還是幾個詞在裡面,你很難去講,但又不能把它拆開。因為打死也不願說,其實是一個單位,因為它表達一個情緒在裡面,(一個情境)對,一個情境的感覺。

\n

像這個在語言學裡,其實不應該把這樣的詞也開,因為斷開以後,寫「打死」、「不」、「願」、「說」,這樣斷詞會把原本想要勾出來的情境、情緒打斷。所以語言學分析裡,會有一些學者覺得應該是要合在一起,「打死也不願說」才能真正、好好地表達一個情緒脈絡。

\n

小核:補充,這裡面其實有個陰謀論啦,就是認為藥廠出的藥其實都很危害身體,所以訊息其實還強調,那些實驗室裡面做出來的藥,對身體都超不好,所以我們人應該不能吃藥,要吃天然的檸檬,檸檬可以殺死癌細胞⋯⋯等等。

\n

那其實當我們去訪問專家,當然目前任何證明檸檬會殺死癌細胞,也沒有實驗或是任何的科學證據說,檸檬的功效一萬倍的強於化療。它其實是一種陰謀論,它是在強調說,藥廠裡面都是一些可怕的東西。

\n

Q:有一些謠言看似是一個健康訊息,但其實它背後參雜著一些陰謀論,而且這些陰謀論看多了,久而久之你會對於可能是政府,或者是所處的社會,有一定的不信任感的。而當一旦有一個人說出了極端的話,說不定就會讓我們覺得:欸,這其實才是真相。

\n

瑜芸:對,假如說這個新聞後面又接說「看完一定要傳給所有人,功德一件!」有時候看這些文章的社群迴響,下面有多少人分享,其實你也會被影響,也就是群眾壓力。你會覺得:「哇塞,這篇文章竟然已經有一千個人分享了,一千個人看過了,這件事情應該是真的!」,但其實大家說不定只是在日行一善,也不見得覺得它是真的。

\n

Q:嗯,其實像這篇文章的社群迴響,當時上臉書查了一下發現,它有好幾個十幾萬、二十幾萬讚的粉專分享,另外其實也會有大概會有十幾個,甚至一百多個的社群分享,大家其實也不會留言什麼,可是它的傳散度就很高。

\n

瑜芸:對,我不確定是不如此,但我之前有發現一個小特色是,這些內容農場的分享數很高,但是它的 comment 很少,就是大家的推文很少,就只是純分享,但大家不會真的去評論這件事情。

\n

所以,假如這件事是真的的話,大家其實somehow會想要去下面留言,比如說分享說,每天真的喝了多少、達到多少的功效,會進行討論;但是卻大部分都沒有,就只是分享,有時候點進去分享還看不到,好像還把它鎖起來了,像這樣也是蠻危險。

\n

小核:其實像這偏訊息是還好,多吃檸檬有本維他命C對身體也並非壞事,可是有些訊息,例如之前有個消息是說,「你不要戴口罩,研究說你會因缺氧導致血栓」,可是在疫情期間,這其實就有立即危害的。

\n

疫情期間對社會有危害的那些健康訊息,傳散度高,而整個內容農場啊,又在著作、版權上並不負責,它會盜用一些付費圖庫的圖片,或其他的像是一些採訪內容,由其他記者採訪或是查核過的東西,就隨便擷取盜用,然後製作成一個內容。

\n

這樣,它除了會傳播錯誤訊息,內容農場本身,也不太會回應民眾。基本上它寫了就寫了,不管寫錯、寫對。我們查核中心有時候會去查內容農場,他們也不會管,有時候甚至還會自己打臉自己,就是要衝那個量跟流量。

\n

嗯,點擊與流量可能是他們架設網站的其中一個目的,當然每個內容農場可能會有什麼樣子的功能,或是它本身背後看不到的目的,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n

那今天上集的「破解內容農場:這些謠言好聳動!語言學家這麼看」,很感謝可以邀請到小核和政大語言所的助理教授瑜芸跟我們分享。其實在整集的內容中,聽到了蠻多內容農場的一些特徵,或是它語言上的表現,可能的危害;

\n

那也提醒大家,之後在看到內容農場文章的時候記得、記得都還是要保持懷疑,不要亂傳一些消息來源不明確的訊息,謝謝大家。

\n

 

\n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n

 

')])]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出擊!事實查核大揭密By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x鏡好聽


More shows like 出擊!事實查核大揭密

View all
知識好好玩 by 鏡好聽

知識好好玩

32 Listeners

文學生活 by 鏡好聽

文學生活

12 Listeners

一個人的收藏 by 姚謙x鏡好聽

一個人的收藏

1 Listeners

香港來的風 by 張潔平×鏡好聽

香港來的風

4 Listeners

診間裡的女人 by 林靜儀×鏡好聽

診間裡的女人

9 Listeners

鄭麗君的思想操場:自由六講 by 鄭麗君x鏡好聽

鄭麗君的思想操場:自由六講

12 Listeners

我城與我們 by 鏡好聽

我城與我們

0 Listeners

親愛的少年 by 王意中X鏡好聽

親愛的少年

2 Listeners

瑪法達:星座萬物論 by 瑪法達x鏡好聽

瑪法達:星座萬物論

1 Listeners

當我們與世界交響 by Taiwan Connection x 鏡好聽

當我們與世界交響

3 Listeners

藝文大師好好聊 by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x 鏡好聽

藝文大師好好聊

2 Listeners

朝聖──永恆的安娜普納 by 陳德政x鏡好聽

朝聖──永恆的安娜普納

5 Listeners

你的鏡頭,我的痛——偷拍偷走了什麼? by 鏡好聽

你的鏡頭,我的痛——偷拍偷走了什麼?

0 Listeners

Daily Voice 每日鏡好聽 by 鏡好聽

Daily Voice 每日鏡好聽

5 Listeners

好好評新聞──公評人來了! by 鏡電視外部公評人辦公室X鏡好聽

好好評新聞──公評人來了!

0 Listeners

許書華的診間連線 by 鏡好聽

許書華的診間連線

0 Listeners

你的心理師上線中 by 鏡好聽

你的心理師上線中

0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