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來賓:陳珮汝老師
本集珮汝老師將分享,如何把閱讀雙素養的概念,以設計思考的提問,融入到課程裡面,讓學生能夠跨入嶄新的學習體驗,實踐跨域學習的目標。
台北市興雅國中陳珮汝老師,期許自己是閱讀小魔女,能把滿腦子的創意,化成有效的魔法課程,讓學生在閱讀中邊學邊玩。
雖然是大學念的是國文科系,但是對於企業管理、市場行銷、肢體表演、音樂戲劇,甚至是心理學哲學思考都非常有興趣。所以能把國文元素,融和多元的議題,引導出不同的思考,設計出一系列創新的課程。
**★主持人: 黃國珍老師 **
品學堂創辦人,《閱讀理解》學習誌總編輯兼設計思考者。
透過一年200場演講與教育現場對話,深耕閱讀素養,為課堂注入跨域創意與深度思考,許願學生能成為「面對真實情境、解決真實問題」的終身學習者。
…………………………………………
🔴本集聆聽筆記:
Q:請分享在教學生涯裡面,能為您帶來持續動力的一句話?
對我來講,始終支持我的第一句話就是:「相信,所以看見」,而從相信到看見,是因為我去做了創造,所以,下一句就是「創造,所以實踐」。
Q:如何用「閱讀」(課)引導學生,養成自學的能力?
★老師的發現:
1⃣ 閱讀是一個管道,也是一個通道,通向任何一個人想要前往的方向。既然是連結世界的通道,在課堂上做自主探究的時候,一定要先讓每個學生清楚,知道自己的目標在哪裡。
2⃣在教育現場,很習慣地是由老師制定自己的課程目標,但是在課程目標之外,更重要的是,每一個在課室中的學生,應該要很清楚自己今天的學習目標,這兩件事情不一樣。
3⃣就像我們要去某一個地方,會用Google導航。但很多時候,我們對於目標只有一個概略的方向。學生在課堂上,對於自己的學習目標,也是如此。但只要他知道自己大概的方向,我在課堂上做的事情,就是幫助他做出後設思考的監控。在這一條他學習的航道上,我扮演的就是Google小天使在做的事情,當學生偏離航道的時候,我就提醒他。
Q: 「越讀即戰力 」在課堂上如何實踐呢?
★老師的發現:
這個戰力,我分成兩個環節:
1⃣提問者要有精確的目標意識 ,也就是我透過這堂課,我要帶孩子建構的能力是什麼。如果我掌握了上位能力的概念,設計出引導的提問,那麼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就有機會展現出這樣的能力。
2⃣孩子能夠很清楚知道,他對於我的提問,要如何回應我。這件事情取決於他如何去抓取訊息跟解讀這個訊息,建構大腦的認知,所以,孩子在每一堂課都在建構他的能力。
Q:如何把沉溺在3C產品的學生,引導到課堂上3W(What Why How)的學習歷程呢?
★老師的發現:
1⃣我會有一個大的課程目標,下面我可能會分成Step 1 到 Step 4四個步驟,每一個步驟會有一個小小的任務。但這個小小的任務,到我原來設定的目標中間,其實有非常大的彈性。
2⃣所謂的非常大的彈性, 就是我一開始設定的目標,一定有會我的教學現場觀察,例如學生的次級文化。但既定的課程大方向,不離我常常在講的what 跟 why, 就是「大家的現況是什麼」,「為什麼他會這樣反應」,我大概不離這兩個思考。
3⃣How的這一塊,我會放在課程更後面。當我知道大家已經用了什麼方法,或是大家已經用了哪一些他們認為很棒的方法,但是在這些方法之外,我又看到了某些困境。我會把這個東西放在我的心裡,但我不會在課堂上全盤托出,因為,重要的是,現場跟我一起參與討論的孩子如何反應 。
4⃣如果孩子講出的how,不是在我設定的期待之中,我反而就把舞台全部打開, 讓現場參與的同學,開始談他們的how。因為,對於他們而言,那個一直卡關的點,才是最重要。自己身為老師,卻也可以適當地讓出舞台,在課堂之中,這就是所謂的「留白的設計」。
黃國珍的podcast #陳珮汝 #108課綱 #生生用平板 #閱讀雙素養教育 #張釋之執法 #設計思考
©版權所有|品學堂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楊煥世
♦華文優質閱讀理解平台
https://learning.wisdomhall.com.tw/
♦多元文本與素養題,培養中學生的閱讀理解力
♦後台數據分析,精準了解學習者的進步狀況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